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一叶小舟

<h3>  大明永乐十三年冬的一天,明成祖朱棣正在办公室办公,顺手拿起一份在押犯名单看了起来。突然,朱棣在名单上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对旁边的锦衣卫头目纪纲说:“纪爱卿啊,解缙还在狱里关着呐?”纪纲慌忙说:“回禀陛下,解缙确实还在狱里。”</h3><h3> 朱棣回应了一声:“哦”,就再也没有多说什么,又继续看起奏折来。朱棣问的这句话也许是有两个意思:一是,这解缙怎么还没死啊?同时关进去的一批已经死的都差不多了,他怎么还活着呢?二是,这解缙怎么还在狱里啊?没有出来吗?是不是应该启用他呢,毕竟是我大明第一才子啊。</h3><h3> 但是,朱棣也没有确切地表达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纪纲就难以琢磨了,琢磨了半天,纪纲就武断的认为:陛下这是想让解缙死啊。但解缙毕竟是大明第一才子,直接处死影响太恶劣了,看来我得想个办法让解缙来个自然死亡。</h3><h3></h3> <h3>  这一年的冬天,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天空中还微微飘着雪花。因为已经下了一整天了,房顶、路面上全是白雪,因为太冷了,街上也没有一个人。</h3><h3> 此时刑部的大牢里,解缙正在牢房里看书,这时牢房门打开,走进来两个狱卒,端进来一些酒菜,对解缙说:“谢大人,今天下雪天冷,给您多准备了些酒菜,您今天就放开了好好喝一顿吧。”解缙对两位狱卒说:“多谢两位牢头,考虑的如此周到。”</h3><h3> 于是解缙放下书本,独自吃喝起来,可是三五杯下肚之后就觉得头有点晕,心想:“这酒量怎么也不行了,莫非自己真的老了。”</h3><h3></h3> <h3>  没过一会,解缙就一头栽倒在地。这时从暗处进来两个锦衣卫,把解缙拖了出去,来到监狱外边,对站在外边的一个人说:“纪大人,解缙已经醉倒了。”</h3><h3> 纪纲看了看解缙,心说:“解缙啊解缙,你可不要怪我啊,要怪就怪你太聪明了,你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做人要像我一样低调才对啊。”</h3><h3> 纪纲冲着手下使了个眼色,两人抬着解缙来到一处雪堆旁,直接把解缙的脑袋按进雪堆。大明一代才子解缙,就这样被灌醉后活活冻死在雪里,惨死在锦衣卫的手里。</h3><h3> 解缙为何落得如此悲剧收场呢?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切其实都与他的性格有关~恃才自傲的性格。</h3><h3></h3> <h3>  江西吉水自从隋末建县以来就人才辈出,曾经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门三鼎甲”的人文盛况,被誉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的重要源头。欧阳修的忠贞,文天祥的义烈,杨万里的质朴,……先贤的精神、风范滋养着吉水这块土地。</h3><h3></h3> <h3>  解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出生、生长,想不成才都难。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但是五岁就会吟诗作对。好像明代的神童开口说话都很晚,王阳明也是五岁之前不会说话,都是属于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h3><h3> 解缙从小就跟所有的神童一样,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善于作对。有一年大年三十,他的父亲对他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字也写的不错,今年对联你来写吧。解缙很高兴,就想写什么对联啊,出门看了看,看到对面曹员外家有一丛竹子,虽然是寒冬腊月,却依然翠绿精神。于是解缙顿时心生一对:“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这幅对联寓意好、又对仗工整,书法也好,一贴出来就引来群众的围观,纷纷给解缙点赞。</h3><h3></h3> <h3>  而对面的曹员外与解缙有过节,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一狠心,把竹子都砍掉了,我看你怎么办。而解缙看了并不慌张,只在联尾各加了一个字,成了“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h3><h3> 曹员外一看,嘿,还真有你的,于是让人把竹子连根抛去,看你解缙还怎么个“短”怎么个“长”法。这时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解缙也被气乐了,于是挥毫又写了两个字帖了上去,对联成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把个曹员外气得拍胸跺脚。由此可见解缙的聪明才智与文采斐然,可惜是这一点用的好了是宝,用不好了是祸。</h3><h3></h3> <h3>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解缙一开始是非常重视的。有一次朱元璋忽悠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朱元璋一个客气话,结果解缙真被感动了,第二天就写了一封万言书交给朱元璋,这是一篇被当时人和后人备加推崇的大胆直陈时弊的上书。</h3><h3> 这篇题为《大庖西封事》的文章对朱元璋进行了变相的吹捧,解缙说:陛下您不能跟唐王李世民去比,您是尧舜这样的人物,给别的皇帝作榜样的,您远远超过了汉代和宋代的那些皇帝,与唐王相比,也无需谦虚。</h3><h3></h3> <h3>  这些话说到朱元璋心里了,很是高兴。之后解缙一边是胡萝卜,一边是大棒槌,针对当时的时政也适时地提出了批评。解缙所批评的都是朱元璋已经考虑到,但却没有听到臣下讲过的,这正是解缙的聪明之处。</h3><h3> 之后朱元璋对解缙大加赞赏,而解缙也忘了做人低调很重要,到处为人草写奏疏,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在胡惟庸案中,他替李善长辩冤,彻底得罪了朱元璋和其他一些大臣。</h3><h3></h3> <h3>  这样一个到处代人草疏,惹事生非,嫉恶如仇,带着浓厚书生气的解缙,在官场中是无法立足的。恰好此时解缙的父亲来看望朱元璋,朱元璋对他说:解缙这孩子吧,其实挺好的,不过属于大器晚成那种。你把他带回去再好好培养一下,再过十年,我一定会重用他。</h3><h3>结果解缙彻底被朱元璋骗了,因为没到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挂了。</h3><h3></h3> <h3>  建文帝时期时间太短,解缙还没有得到重用,结果朱棣上位了,这也让解缙迎来了希望。朱棣刚刚登基时,建文帝原来的很多旧臣不服,而解缙主动奉迎新君,再加上解缙确实是有才华的一个人,因此得到朱棣的信任和重用。朱棣曾经对大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朝的皇帝忽悠人的本事真有一套。</h3><h3></h3> <h3>  在朱棣手下,解缙短短两年时间就一路春风,节节攀升,位极人臣。而奉朱棣命令篡修《永乐大典》可以说是解缙人生的巅峰了。</h3><h3> 解缙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在朱元璋时代吃的亏一点没长教训。现在又是这样,得意起来又忘了做人要低调。像他这样的,而立之年就位极人臣,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口无遮拦,随性藏否,最终又招来了很多人的嫉恨。特别是他不该参与到朱棣的立储之事中,他是极力推荐太子朱高炽,结果得罪了次子朱高煦。因此《永乐大典》编修完成后,他就被找了个借口打发到粤西南了。</h3><h3></h3> <h3>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顺道看望了太子。而当时朱棣在蒙古打仗,回来之后,次子朱高煦就打小报告说:解缙这家伙,趁着父王在外,私会太子。</h3><h3> 作为皇帝,是最忌讳大臣参与到皇家家事里,解缙这是犯了皇家大忌,朱棣盛怒之下就把解缙关进监狱,一关就是五年。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私下猜测,朱棣的本意应该是想找机会把解缙放出来还是要用他的,解缙的才华是每个皇帝都不愿放弃的,但是锦衣卫的头子纪纲会错了意,才有了解缙的悲剧人生。</h3><h3></h3> <h3>  真正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的,莫如看他的书法了。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h3><h3> 解缙的书法充分折射了他的个性,解缙既能写出一笔漂亮的“馆阁体”小楷,又擅长大草,这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两面性。解缙虽工小楷,但是传世小楷作品很罕见,基本上都是大幅狂草书。</h3><h3></h3> <h3>  而且两种书体相比较,草书更能体现作者的性情,所以我们看到解缙的传世草书作品,用笔连绵不断,结体大小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他的一些草书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刺激,用笔非常的夸张,重形式而轻实质,满纸缠绕画圈,有的文字几乎不能辨识,他的草书存在这一种极端的倾向。</h3><h3> 这种倾向反应在性格上,就是爱出风头,喜欢表现。表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就是我们看到史载的那些事情,皇帝对他不待见时还能小心翼翼,一旦开始重用他的时候,做事情就有点不太顾忌了。虽然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喜欢放一个刺头在身边。</h3><h3></h3> <h3>  后世学者认为解缙的草书不守法度:“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又多恶笔,杨用修目为镇宅符。”</h3><h3></h3> <h3>  当然解缙的草书作品也并非完全是没有法度,例如作品《解缙书杜甫诗》和《自书诗卷》,用笔劲逸飞动,婉转流畅,在狂放之中又有法度。</h3><h3></h3> <h3>  解缙的书法作品往往写唐宋名家的诗比较多,而且选的都是很有激情的诗作。如此一来诗文与书法相得益彰。所以欣赏解缙的草书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意气风发、淋漓尽致的感受。</h3> <h3>  但是纵观历朝历代,那些很有才华的人,性情比较狂放的文人,往往没有太好的下场。俗话说的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狂放不羁的性格往往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懂狂放不知收敛,而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并非君子所为啊。解缙的人生杯具,对那些非常有才华的人来说,值得警惕。</h3> <h3> 青岛西海岸新区 张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