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羡慕的“慢生活社区”在这里

湖南电台综合广播

<h3>  读书,能涵养心境,也能放慢生活的节奏。去年以来,对于家住南昌市西湖区里洲小区的郑理国老人来说,有空到社区里的“慢·书吧”看看书,成为他最享受的一种“慢生活”。</h3><h3> “我们的生活能慢下来,从而不断提升品质,要感谢这里的街区改造。”郑理国骄傲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h3> <h3>  凝固时光的思考</h3> <h3>  小孩放学回家,家长尚未下班,这里的“三点半”公益课堂解了小区居民之忧;居民小物件坏了,自己修补不了,这里的邻里互助中心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修鞋、缝纫、家电维修、配锁等一应服务;家里缺针少线,一时又买不到,这里有居民提供的针线、钳子、打气筒、体温计、雨伞等几十种小物品可以借用。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能免费体检的健康小屋,关爱失独家庭的阳光驿站,以及一支支为社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关怀的志愿者队伍。<br></h3><h3> “社区改造不仅要让群众感受到视觉的变化,更要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采访中,社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我们花费相当的资金返租以前的老旧店面,经改造后,聘请专业社工参与管理,使之成为能提供相应社区服务的功能用房,使这里成为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重要载体。”</h3> <h3>  “慢·书吧”、邻里互助中心、阳光驿站、“三点半”课堂、健康小屋、廉政文化中心、文体中心……记者在这个焕然一新的小区里走上一圈,就发现了一个个小巧别致、特色各异的功能用房,让这里围绕一个“慢”字,展现出了许多让高档社区汗颜的品质生活。</h3> <h3>  优美的社区环境</h3> <h3>  把居民意愿放首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居民满意为追求。正是按照这一改造思路,近年来,西湖区在一系列大手笔的老旧社区改造中,既提升改造的颜值,更注重改造的内涵,使改造工作不再是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而是融入群众的心田,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心点赞,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h3> <h3>  如今,在这一系列老旧社区改造试点的带动下,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西湖区一个个传统社区。在朝农管理处的隆泰苑社区、在南站街道的铁路四村社区,“社区青巢”正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实现了“社会组织、社工、社区、社会服务”的“四社”联动,不断满足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h3><h3> 老旧社区的“春天”,就是这样灿烂夺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