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与“务实”----临沂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培训学习感悟

小燕子

<p>&nbsp; &nbsp; &nbsp; 为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要求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提炼和推广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共同探寻学前教育内涵式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汇聚和整合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促学前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继5月份的安吉培训后,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又于2019年6月18日—22日在千里沂河、沭河古道的临沂开启了五天的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培训研修。</p><p>&nbsp; &nbsp; &nbsp; 很遗憾一直没有感受过安吉游戏的的冒险、刺激,未亲眼目睹过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投入和喜悦。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县级区域的幼儿游戏,能享誉海内外,影响力会如此之大?游戏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在学习了诸多有关安吉游戏的相关材料后,我对安吉游戏有了一个初浅的认知,用一句话概括:安吉游戏就是玩“真”游戏,做“真”儿童。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的话说:“‘安吉游戏’实在是一个极其朴实的名字,但这种游戏却是幼儿最喜欢、最自主、最符合天性、最体现幼年生命本质的一项活动。”<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游戏绽放真性情</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所谓真游戏,其实就是既有“自由”的本质,又有“无拘无束”的“性格”。此次在临沂参观的罗庄实验幼儿园和半程镇任家庄幼儿园开展的都是真游戏,因为“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和谁一起玩游戏,用什么来玩游戏”,一切由孩子说了算,没有其他任何附加的目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在罗庄实验幼儿园的游戏现场,几个幼儿一直在玩用水稀释各种颜料的游戏。孩子们把颜料挤到盛满水的塑料桶里,一开始是一种颜料,最后发展到几种颜料同时挤到里面,孩子们看着桶里水的颜色不时的发生着变化,惊喜的与客人老师分享着游戏的快乐。“老师,快看,我把棕色的颜料放到里面,水变成巧克力色的了”、“老师,看我的,我把自己喜欢的绿色和紫色放在一起,水变成灰色的啦”……孩子们还把水吸到针管里,然后再用力把水喷出来,五颜六色、高高低低的水柱交织在一起,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游戏中的他们或紧张,或欢笑,或争辩,或拥抱,三五成群,自由结伴,挑战极限,玩得那么投入、忘我、专注、快乐。只有真游戏才能绽放真性情,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玩性、童真是天性的绽放,性情的流淌,更是强烈人性光辉的真实写照。</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放手促进真成长</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教育中一个最根本的冲突就是自由与控制。对生活充满好奇、探索、自由是孩子的追求。教师则肩负着孩子的安全、教育等诸多使命。教师为了“孩子安全”,经常会以关心的名义频繁控制孩子的行为。这种看似关心、实质干预的做法,在工作中比比皆是。安吉从放手游戏开始,进行着一场“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变革。从改变教师做起,提出“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的工作方针。所有保教人员必须放手游戏,对未经观察就随便指导的行为严令禁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半程镇任家庄幼儿园一名中班幼儿正在玩“走独木桥”的游戏。一条长近六、七米、高近半米,桥面不平的“树干小桥”横架在下面满是粗粒沙子的场地上。一个小女孩颤颤巍巍的站到上面,小心翼翼的往前走,大约走到一米多的位置,孩子慢慢坐下来,由原来站立走变成了坐着向前移,一直到桥的终点。孩子一遍遍尝试,几乎每次走到相同的位置,都要变换动作。随着孩子一遍一遍的尝试,我发现,孩子由原来的在一米多的位置就坐下,变成了一米半、二米、甚至更远的地方,好几次看到她身体左右晃动,险些掉下来我的心里好紧张,孩子一次次的控制着平衡,摸索着走独木桥的方法,最终她成功的双脚走过了小桥,孩子开心的笑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类似这样放手游戏的例子很多,在游戏变革中,教师发现孩子比想象中能干,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聪慧、坚持、协作、挑战等品质处处可见。教师只是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和记录者。他们在观察孩子游戏时,感同身受地体验游戏过程。他们关注孩子游戏行为,判断、分析不安全因素,及时拍录典型行为,为游戏后研讨、分享准备素材。</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观察带来真发现</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蒙台梭利说过: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真观察”,是区别于日常工作中停留在安全层面的浅层次观察。真观察是对游戏行为、游戏兴趣点以及游戏问题的一种深度观察,并解读游戏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发展意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同样是在半程镇任家庄幼儿园游戏现场,在参观接近尾声的时候,一群老师都在围观一名男孩在搭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但遇到了“楼顶一搭就榻”的困难。孩子从选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椎体等不同的形状,多次探索游戏方法,最终成功解决问题。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关键是要给他们机会,提供支持性环境。记不清哪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真观察告诉我们,孩子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具有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的能力。游戏是充满潜在能量的场域,孩子在游戏场域中获得成长。</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研讨助推真提升</b></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天的参观、研讨学习,可以说是一场“百家争鸣”的“头脑风暴”。来自山东各地市的幼教教研员,各抒己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悟到的,通过小组讨论、现场教研、上台分享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感受。通过观摩、高效的培训,我也收获颇丰。<br>&nbsp; &nbsp; &nbsp; 一是儿童学习的法则:游戏=学习。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自由、自主、自觉的开展游戏,实际上体现着游戏课程化的方向,实现着“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和“游戏=学习”的科学理念。<br>&nbsp; &nbsp; &nbsp;二是教师的职责:解放=指导。看似孩子放羊般的“野玩”,实际是教师在充分信任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实现自我发展。<br>&nbsp; &nbsp; &nbsp;三是家长的力量:认可=支持。孩子是幼儿园的,更是家庭的,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圈,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对自己负责,成功的解决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关系。<br> &nbsp; &nbsp; &nbsp; 此次培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充分的相信孩子,放开孩子的双手。因为有一种爱就是放手,给孩子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驰骋,尽情发挥。让他们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秀出个性、秀出无限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