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事再聚首

岁月如歌

<h3>  6月17日,在日月升大酒店,于习超组织环卫处老同事欢乐再聚首。<br></h3> <h3>  感谢于习超盛情邀请我老伴许慧参加聚会。</h3> <h3>  失联多年的单联富入群并参加今天的聚会,受到大家热烈欢迎。</h3> <h3>  数十年坚持冬泳的达人刘丹华,给大家带来一大包海带,现场分送大伙,经济实惠的礼品,凝结着丹华的一片深情厚谊,谢谢,谢谢啦。</h3> <h3>  刘丹华开车把迟令平拉来了。</h3><h3> 老迟由于患眼疾,平常不大方便出门儿,今天看到老同事,异常激动。回忆起和老同事相处的岁月,不免热泪盈眶。</h3> <h3>  我有幸在1969年从沙区环卫队调到市环卫处从事宣传工作。</h3><h3> 迟令平和梅玉章,由于天资聪颖,工作成绩突出,受到有关领导青睐。也在1970年,相继被选调到市环卫处机关工作。不久,梅玉章当了党委秘书,迟令平担任了党办副主任。由于都是从事党务工作,我们在工作上联系密切,私下里也成为很好的朋友。</h3><h3> 当谈起当年身边儿的一些奇闻趣事,我们都忍俊不止,陷入美好的回忆之中。</h3> <h3>  刘丹华和于习超都是优秀的回城知识青年。我们在一起共事有十三、四个年头。尤其是在机关后楼工会和共青团合署办公的那五年,工作上相互支持,思想政治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h3> <h3>  古秀荣和刘春香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在农村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城分配到环卫处从事党务工作,我三人结为亲密的工作伙伴。</h3> <h3>  杨晓,是励志人物的典型,环卫职工的骄傲。她从普通清洁工到著名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走过一段艰苦卓绝的登攀之路。如今,功成名就,桃李满天下,虽年令已到了退休时,但仍执教鞭未放。</h3> <h3>  陈萍和侯永美,知青中的女才俊,理财高手。一个担任市环卫处财务科的第一任女科长,一个是紧步跟进、当上了甘井子区环卫处的会计。</h3> <h3>  宋秋兰是1973年抽调回城的知青,在运输队跟车除运垃圾,工作泼辣肯干,被选拔到机关工作。有人说,她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她的业务专长是会计,先后在设备科、保卫科、维修队、市容监察大队、城肥队等单位工作过,业绩也是响当当的。在老同事群里是一个活跃人物,曾几次呼吁大伙儿一块儿出去旅游。</h3><h3> </h3> <h3>  单联富有才!当年回城知青在环卫处办学习班,他在食堂龙飞凤舞地写菜谱,被领导慧眼相中。他先后任团委干事、修配厂车工、教育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他酷爱话剧和朗诵。在环卫外曾演过《娶女婿》,在市里曾演过《第二次握手》,广受好评。</h3> <h3>  环卫处第一位女土建工程师朱海燕是个大忙人,这次聚会,她刚从另一个聚会脱身,故姗姗来迟。她过去就酷爱唱歌,近些年来,又参加了好几个唱歌斑学习深造,水平以火箭速度提升。来晚了,当罚,唱一个!</h3> <h3>  海燕的声音园润浑厚,有磁性,情感丰富多彩,好听!赞!</h3> <h3>  梅玉章,温文尔雅,礼节到位,离席给每个同亊敬酒。</h3> <h3>  于习超和许慧结识40多年了,她从多个渠道知道许老师以社区为平台,几年来坚持学习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事蹟,邀请我俩演一段在社区演过的剧目。盛情难却,我俩就演了一个四年前在社区演过的方言话剧《打烟筒》。</h3> <h3>  这剧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年代,城市居民烧煤取暖做饭,因烟道堵塞,找人打烟筒的故事。反映了当年曾通百姓过日子的艰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  四年多了,台词儿记不完全,加之没有道具和服装,自感减色不少!</h3> <h3>  把当年的演出剧照拿来做一个比对。</h3> <h3>  当年大连电视曾给我们录过相,在二套节目上播出过。</h3> <h3>  老同事们看的津津有味儿,报以热烈的掌声,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h3><h3> 衷心感谢老同事们的捧场!</h3> <h3>  老同亊们相互敬酒,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h3> <h3>  合影留念。</h3><h3> 谢谢于习超组织的这次聚会!</h3><h3> 老同事们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