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渑池刘少奇旧居

闲云野鹤【刘耀】

一个春意未尽,夏风初起的日子,和几个好友一起去看望一位在渑池县县政府挂职锻炼的朋友。渑池居黄河边,与山西的垣曲县隔岸相望,是一个有着革命历史传奇色彩的小城。<div>  见面后,朋友公务正繁忙,便委托县政府办公室的小张主任作陪。小张介绍说:“各位大概知道洛阳有个‘洛八办’,还不知道我们这里的八路军兵站和刘少奇同志的旧居吧。”</div><div><br> 说实在话 ,高教自考时中国革命史考了两年才通过,对那段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还是了解一二,但具体到那时候在渑池这个黄河边的小县城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故事,还真不知道。于是,我们随着小张主任来到刘少奇同志故居,接受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br></div> 这是一座典型的豫西风格的三进院落。小院狭窄,青砖铺地,纵深约40米多。两侧是木格窗、青瓦铺盖的半坡厢房。<div> 这一天来参观的人不多,院子里显得很寂静,几只麻雀蹦蹦跳跳在铺地的青砖上觅食。进入大门的左侧墙上镶嵌着大块儿的黑色花岗岩,上面用金色的字体刻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文。太阳光越过屋脊直射在花岗岩石板上,眼前一片亮闪闪的。<br>  再往里走,是郁郁葱葱的冬青、矮松环抱着的影壁墙。影壁墙面对大门的一面刻着刘少奇的全身像,背面则是刘少奇手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草稿。草稿洋洋洒洒,也镌刻在花岗岩壁上。</div><div> 两厢狭窄的房屋里保存了大量反映革命历史时期的旧图片和实物,包括当时途经这里的邓小平、杨尚昆和外国友人柯棣华等人的老照片。</div><div><br> 穿过影壁墙来到上房,就是刘少奇同志当年工作、休息的地方。屋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著作和文稿等珍贵文物。左侧一间是卧室,门楣上镏刻“澹宁居”三字。卧室陈设极其简单。屋子里很静,静得似乎能听到当年伟人的呼吸。被岁月侵蚀得发黄的文稿,其所蕴含的价值随着历史的衍变越发显得珍贵。一把太师椅,一张木桌,取暖用的火盆摆在床前。若干年前,一代伟人就在这里听着黄河水的涛声,遥望着太行山的山影,挥笔写就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提纲……。  <br> 懂得点历史地理知识的都知道,出渑池往西,便是千年雄关——函谷关。那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br></div> <p>  小院寂寥无语,时光荏苒不在。让人不由得想起七十年前……。<br>  1938年11月28日,一位身材瘦高、披深蓝色军大衣名叫“胡服”的中年人来到设在古城渑池的八路军兵站,随行的有十几名八路军战士。他们被安置在渑池县中山大街路南的一座院子里。当时兵站的同志只知道这位首长从延安来,名叫胡服。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军人就是10多年后的新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br></p><p> 从墙板资料介绍上看,刘少奇同志时为中原局书记。他带着随行人员从延安出发,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11月28日来到渑池。就在这里,他白天开会作报告,晚上草拟文稿、处理文件。他不仅密切注视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还领导着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和统战工作。</p><p><br> 在渑池紧张的工作中,少奇同志的生活非常俭朴,吃穿和一般同志一样,很少吃蔬菜,偶尔有一点豆腐、白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工作到深夜,警卫员给他烤几个红薯也就是夜餐了。在这个时期,渑池八路军兵站还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为抗日前线输送骨干力量。在训练班的窑洞里,刘少奇同志亲自为学员们讲了中共党史,并首次为学员宣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在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br></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从湖南的炭子冲走出,一生荣辱,大起大落,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展室最后一间的橱窗里有一幅手卷,那是王光美手书刘少奇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极为简单又沉重的一句话,需要太多的智慧和代价去参悟。</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闲云野鹤【刘耀】<br><br>2006年于洛阳关林<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