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世界👀 箫 与 埙

张影视

<p class="ql-block">编者说明:</p><p class="ql-block">本篇是箫埙的专辑,师傅领进门,修行就在个人!</p><p class="ql-block"><br></p> <h3>永远只模仿别人,你永远只能是别人的影子,每一个人最终能够成为自己,那才是无憾的人生!!!-赵洪啸</h3> <p class="ql-block">  不要和人比!要比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个活法,每个人的这个活的过程都不可能相同,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活的过程,让别人尊敬你的善良感恩诚信,这样活的才有点自尊和趣味!</p><p class="ql-block">​我帮人人,人人帮我,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社会就是这样运行,人类是个群居动物,地球上不存在一个人能孤独生存。我在电力行业干了42年,为社会的光明和能源事业也算做了点事,退休后又以音乐为伴,善信感恩始终一生,足以自尊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人活着,不能光索取不付出,光占便宜不诚信,光自私不大方,精于心计盘算别人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忘恩负义,妄加污蔑自己的搭桥人,更是小人一个,哪还有什么自尊。</p> <p class="ql-block">我种的兰花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埙,独行者的心曲。</p><p class="ql-block">低沉,稳健,不怨不惊!悠悲中几分凄凉,悠扬中几分庄重,幽雅中几分沉静,幽婉中几分自强,绵绵不息的中华古老之音!</p><p class="ql-block">以平静心看过去,以欢喜心待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箫</p> <p class="ql-block">音乐是感性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的,不必跟着别人的感觉走,让别人牵着走,就失去了自己。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说过:音乐何须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就是听的。带着别人给你的标签和教导去听,那还是自己的感性吗?</p><p class="ql-block">再一个,即使吹箫,也不必活在古人的阴影中,把自己活成现代“活古人”,爱怎么吹,完全是自己的事,不要听别人的。</p><p class="ql-block">随性自然,好听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总是向后看五百年,</p><p class="ql-block">活的无趣无力无朝气,</p><p class="ql-block">其实,人只是活在今天!</p><p class="ql-block">向前看五百年,</p><p class="ql-block">你会怎样?</p><p class="ql-block">再一个,尺八箫,特别是尺八,现在说是回归,似乎也是极极少数人的“专利”,完全以日本人的成果和格式搬回来,动不动就是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宣传的又是极其难学,两天两课培训就是九百,这种填鸭式培训又能起多少作用?尺八价格又昂贵,注定一般百姓家沒条件没资格沾光了。</p><p class="ql-block">我吗,到了这个年龄,不可能学会日本的那个尺八了,既然回归了,就玩玩中国的尺八,吹吹流行,吹吹民族音乐,感受一下,仅玩玩而己,不敢奢望,但会认真的玩到玩不动时,只求快乐。</p> <p class="ql-block">青年制箫艺人 寇鹏程,我的箫大多来自他的纯手工精制。</p><p class="ql-block">河南许昌人,也是知音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南许昌的青年制箫艺人 寇鹏程纯手工精制</p><p class="ql-block">一叶🍂知秋是他的微信名</p> <p class="ql-block">多才多艺,能工巧匠,小伙子不简单,我的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陈重访谈录:听君一席谈胜吹十年箫</p><p class="ql-block">林克仁 ​ 箫部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的箫声共大,请问是什么原因? </p><p class="ql-block">要放松,气沉丹田。肢体松了,肚皮挺一挺,气更足,“风箱”大了,音量也大了。气上下游走可以调整高低音。简单的办法,可以用钮扣作标志,气在最下的钮扣位置,吹低音;在中间钮扣位置,吹中音;在上钮扣位置,吹高音。用丹田支持发音圆润。光靠嘴唇逼出来的声音,不干净,不好听,没有共鸣,音也不会吹准。</p><p class="ql-block">先谈谈吹箫的手法。 </p><p class="ql-block">执箫45度角,两手下沉肩放松。用指腹按孔,不要用指端。双手一般是左上右下。也有左撇子用左下右上持箫,因人制宜。</p><p class="ql-block">吹箫时的嘴唇位置呢? </p><p class="ql-block">注意上下唇的角度。下唇在吹口的盖面以吹口的一半左右为宜。高低音自如,出音顺,比较自然。上唇包出,盖面大,音量就小。第二代箫者王巽之先生,吹箫时箫身几乎平举,用脑后音,我们称之为鬼音。第一代箫者金忠信先生,吹箫以花腔为主,杭州宋景濂先生就是他的弟子。第三代箫者孙裕德先生刚柔相济,讲究箫风,影响大,弟子多。我是第四代。</p><p class="ql-block">唇位要注意。上唇盖得多,音量小;盖得少,双唇持平,声音粗,发虚。所以,唇位要适中,太高太低都不行。只有唇位适中,气发强力可攻,弱力可退,进退自如。找唇位不可用舌尖舐箫口,那样不雅观,用唇尖碰一碰就可以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口劲如何掌握? </p><p class="ql-block">习惯上人们吹高音口劲大,这是常见病。口劲大了,上唇压扁了,气柱散了,不是一条线了,气往横的方向跑了。吹高音时上唇只能适当缩小,不是压扁;吹低音时气息位置随之放低,唇口放大。</p><p class="ql-block">您说气的支持点靠丹田,共鸣点在哪儿? </p><p class="ql-block">有人吹箫共鸣位置太高,在心以上,头腔共鸣。我们不太用.吹高音位置过高,只好闭着眼睛吹,很吃力。下丹田——小腹、中丹田——胸腔、上丹田——鼻腔,共鸣点集中在鼻腔就可以了。这条线运气如弦,我们称之为气弦。支持点随着音的高低而游走。吹高音时可以用鼻翼两侧的力量收一下,唇口缩小一点,音就上去了;放一点音下来了。总之,共鸣点在鼻腔,头腔共鸣是把气集中于前腹部,不依赖腰围与臀部的力量,这是向声乐学的方法,不是吹箫最好的用气法。</p><p class="ql-block">我常想诗有平仄,箫是否有平仄声呢? </p><p class="ql-block">箫声平仄,中、低音平吹,是平声;高音急吹,比较响,应是仄声。比如佛上殿,我用的是短音节,这是昆曲的吹法,我吹过昆曲。我曾去俞振飞那里听《朝元歌》。年轻时我请教过梅兰芳的笛师许伯遒,羊角指法就是俞振飞告诉我的。他音吹得准。正宫调“1”为什么音低?他说习惯上不一定准的。听得多,自己吹吹就习惯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常说箫韵,箫的韵味应当很足的吧? </p><p class="ql-block">箫韵,有张有弛,有快有慢,转折柔和,强可震耳,低有共鸣。太尖,刺耳的声音不好听,没有韵。《妆台秋思》是孙裕德先生的传谱。孙老箫有功夫。在强弱变化,艺术表现上老实一点,平一点。过去民间都是这样,不讲平仄,不讲抑扬顿挫。箫近似人声,要有变化。有了录音机以后,孙老已不吹箫,改弹琵琶了。所以他的箫声很少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17岁时见孙老,他从不教人《佛上殿》《妆台秋思》我是偷着学的。有一天在我住的汉口西路寓所,那时是大热天,大家在吃西瓜,我拉住孙老让他教我气颤音。孙老说不清楚。后来我对着镜子练了两年才学会。 </p><p class="ql-block">吹箫与吹笛有什么不同? </p><p class="ql-block">吹笛与吹箫主要的不同在于笛是横吹,下唇在笛身的接触而要宽一些,吹孔也大一些。吹的时候气的冲力也大,运气点在腹部略上一点。</p><p class="ql-block">吹箫则气冲力要小一些,气柔而缓,要沉住气。吹箫气太冲则音直,不好听,所以用吹笛的方法吹箫是吹不好箫的。箫声天籁,平和,代表人声。如同西方大提琴代表心声一样。</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笛子吹得不错,吹箫不是那回事。他们是用吹笛的方法吹箫.自然是吹不出箫味的。</p><p class="ql-block">学箫从些乐曲入手? </p><p class="ql-block">开始可以学《孟姜女》《苏武牧羊》《二月里来》《西宫词》等。有了一定基础再学《关山月》《阳关三叠》《普安咒》《箫声红树里》《高山流水》《佛上殿》《楚歌》。还可以从琴曲中挖掘许多箫曲。乐曲是很丰富的。</p> <h3><h3>永远的箫声</h3><h3>(文章来自网络)</h3><h3>十几年前,我住在一所教区学校的家属楼里。家属楼西边,有一片杂乱的居民区,有一道很高很长的围墙,就学校和居民区分隔开来。虽然仅隔一墙,但彼此属于两个不同的天地,两地的居民老死不相往来。</h3><h3>居民区有一幢两层小楼,在我们这幢楼的偏西南,它的朝北的窗子正斜对着我家三楼的阳台。</h3><h3>有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阳台上透风。不经意间,听到从那两层小楼里传来一阵幽幽的箫声。起初我不甚在意,以为那可能是电视或唱片里的音乐。后来看到一扇窗子上有一个持箫的身影,尽管不甚分明,但那身影的颤动和那箫声的起伏吻合一致,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是谁在那吹箫。</h3><h3>这箫声似乎不很娴熟,有时接不上气,有种隔了几丈远硬把音调拽过去的感觉。有时控制不住音调,一个个音符像调皮的牛犊子满地乱撞,让人听得心里通通直跳。但吹得执着,动情,专注,身心投入。仿佛一个倔强的驯兽师,坚执地要将一头野蛮的畜牲驯服。</h3><h3>我不懂音乐,但我却能听明白,他不会吹箫。但我经常在夜晚跑阳台上去听,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看看那人能不能将那头畜牲驯服。</h3><h3>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到阳台上放松,又听到了那人的箫声。但我突然发现,那箫声变了滋味。箫声从窗口飘出来,就像京戏中花旦的水袖,抖袖、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诸般技艺,自然纯熟,舞得人眼花缭乱。低沉逥环之处,如同千扭百曲的银丝,在月光下穿梭,在夜空中飘摆,显得寂寞而凄清;清亮高亢之处,如同一束电光,劈空而来,飒然飞去,在那长天白云之处徜徉起舞。只觉得那沉沉的夜空里,悠悠扬扬,飘飘洒洒地飞满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精灵……</h3><h3>那一夜,我醉在阳台上……</h3><h3>后来,每到晨曦初露。或是午后时分,或是夜深人静,那箫声便悠悠地传来,每听到它,不论正在做什么,我都情不自禁的跑到阳台上,听它,想它,醉它。如同契友重逢,抵掌而谈,会心会神,情长情浓。</h3><h3>有时我听着这箫声,傻傻地想:这吹箫的人或许是个失意的艺术家?远离尘嚣,退避于此,让寂寞和淡泊抚平自己心灵上的创伤?或许是一个孤独女郎,知音难觅,衷情难诉,才凭一杆萧把满腔的幽怨悠悠地泼洒?甚至,可能是一位耄耋老翁,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悟透了人生,由绚烂归入素朴,恬退隐忍,以娱晚年?</h3><h3>由于隔了一道又高又长的墙 ,我始终没见过那吹箫的人。</h3><h3>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酒场上遇到了一位嘴上涂得姹紫嫣红的女孩,聊了几句,知道她原来就住在我们西边的那片居民区。我连忙问她:</h3><h3>“你熟悉那幢两层小楼吹箫的人吗?”</h3><h3>“哪个?你说的是那个神经病吧?”</h3><h3>“怎么会是神经病?”</h3><h3>“他是从农村来的傻小子,没考上大学,来城里打工,组人家的房子住。不管黑天白天,都吹,把我们那一片住户都烦死了,我们正想办法赶他走呢!”</h3><h3> 我心中陡然一阵失落:心仪已久的吹箫人,怎么竟会是这样的人 </h3><h3>后来,我再听到那箫声,再也产生不了从前的感觉,只是觉得此时的箫声单调刺耳,韵味不足。从此,我再没了听萧的心境。</h3><h3>过了一段时间,那箫声果然从那楼上消失了,那种梗塞于胸的不快也就渐渐烟消云散。</h3><h3>两年后的一个夜晚,我独坐书房写东西。这时,门外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h3><h3>我低低地问:</h3><h3>“谁?”</h3><h3>“我。”声音有点颤抖,好像很惶恐。</h3><h3>“你是谁?”</h3><h3>没有回答。片刻的沉寂之后,门外飘来了低沉的箫声。是那熟悉的,却早就被淡忘了的箫声。</h3><h3>我的心,如同遭了电击一样,猛一阵刺痛。</h3><h3>我拉开门,借着屋内的灯光,我看见我的面前站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左手持一杆萧,右手提一袋子像是水果的东西。</h3><h3>“我……打扰您了吗?”</h3><h3>“有事吗?”我一只手紧扣着门,不让门缝开大。</h3><h3>“我考上了音乐学院,走之前,我想……看看你。”他把那袋子水果塞进门缝,转身要走。</h3><h3>我十分诧异他的行为,就喊他进来,问他为什么。</h3><h3>等他坐到了客厅里,我看清了他的脸:瘦削,炭黑,两眼很小,透出一丝慌乱。不等我问话,便结结巴巴说起来:</h3><h3>“我从小喜欢吹箫,报考音乐学院……几次都没考上……找个老师辅导,说我不是那块儿料。后来,我打工,苦闷的时候,自己去吹。我在那小楼上,经常看到你站在阳台上听我吹箫,一站很久……看到你被吸引,我万分感动,我想不到我的箫声还能有人欣赏,我想不到这世上还有你这样不在乎身份地位,只深爱纯粹艺术的人。你给了我很多力量,很多勇气,就靠着这些,我猛练苦练,我的技艺大进……今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音乐学院……我觉得你是我最好的老师……”</h3><h3>他语调激动,话语哽咽,一口气说完,眼眶里噙着泪。</h3><h3>我想起了那个嘴上涂得姹紫嫣红的女孩说过的话,想起了听过她的话后产生的感觉,万分羞惭地避开了他的眼光,呐呐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h3><h3>人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呢?</h3></h3> <p class="ql-block">云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张文俊老师</p> <p class="ql-block">作者:杜 华</p><p class="ql-block">  人们喜欢箫,除因为箫艺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因吹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古今吹箫长寿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很多武功修炼者,更是爱之如贴身之宝,常以箫为炼气修心的门径,使人听箫声而销魂。这可以从以下四点看出吹箫与养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箫艺是一门古老而高雅的文化。据有关文物出土考证,到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箫,外观精致,声音优美而独具风格,常用于独奏和琴箫合奏,是古代文人雅士、方术武修者操练和随身携带的乐器和武器,也是宫廷和皇室里常用的主要乐器之一,为皇帝和妃嫔所喜爱。如张良、唐玄宗、李龟年、才女蔡文姬等,就曾是一代吹箫大家。箫还是我国吹管乐器的始祖,如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三孔骨箫便是佐证,素有“三更笛子五更箫”,“箫为管之王”,“笛清不如箫和”等美誉。故箫之美,曾引起诸多大文豪的纷纷赞颂,如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苏轼的“客有吹洞箫者,扣弦而歌之,其声呜呜然”,辛弃疾的“玉壶光转,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等等。箫艺古朴典雅,吹箫者也因此而温文尔雅,洁身自好,兴味盎然而安舒自得,不沾恶习,清高性善,从而福寿绵长。</p><p class="ql-block">  二.吹箫的姿势有利于活血行气。吹箫者不管取站势或坐势,都要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胸实腹,全身肌肉放松等。这样做,就与静坐和打太极拳的养生机理有了相通之处,有利于人体的活血行气,思想集中,散瘀止痛,全身心进入极美的艺术境界之中。而且肺部有节律的腹式呼吸,可增加肺活量,使全身的肌肉畅通无阻,自然泰和;舌头的起落,口风的控制,手指的灵活运按,又可以活动人体的诸多经络,按摩到很多穴位,使许多肌群得到锻炼,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在气息的强弱掌握和手指“内劲”的运用上又符合了太极拳“其根手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原理,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三.箫声含蓄幽远。“伯牙弹琴非流泪,张良吹箫退楚兵”,由此可知,箫声的魔力真能摄魂夺魄,感天动地。箫发音柔和,细腻、含蓄而深远,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最擅长表现深沉忧怨、优美如歌的旋律,这是其它乐器所不能及的。我国传统的吹箫技法有“五虚”、“五实”的特别要求,吹箫有素者能从吹箫的发音和音色强弱、虚实变化的旋律中,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高低来。基于箫这种独特的音色,很是适合于音乐疗法实践,在艺术养生中对开发智力和消除人体疲劳具有独占鳌头的作用,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许多科研和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据我国和日本的多项研究实验表明,在音乐疗法中,以古典乐器演奏的严肃音乐最为理想,其中箫是经常被采用的乐器。很多例子证明,箫音最适宜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忧郁、恐惧、精神失常、烦躁等疾病。</p><p class="ql-block">  四.箫乐清新隽永。杜甫听了丝管后,赞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孔子听了韶乐,竟三日不知肉味,而古代的丝管、韶乐,主要是琴瑟和箫。箫音甜美缠绵,箫乐也大多清新隽永,古远幽深,不管是抒情或叙事,都带有高古而旷达的韵味,让人听后骨酥肉软、心荡神驰,忘记了人间恩怨情仇,全身心进入尽美尽善的境界,使肌肉和神经得到极大的放松和调节,从而精神愉快,对事业和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如《关山月》的古朴雅致、《怀古》的深沉阴郁、《雨打芭蕉》的清新活泼、《玉楼春韵》的秀丽婉约、《雁落平沙》的和平悠远、《夕阳箫鼓》的幽静恬适等,吹奏这些乐曲时,心临其境、物我两忘、德艺双馨,达到情曲统一,做到此,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p><p class="ql-block">吹箫的养生作用</p><p class="ql-block">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为前五后一。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p><p class="ql-block">吹箫对精神的愉悦作用</p><p class="ql-block">1、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 吹萧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才能正确用气、调指、唇舌相配达到最佳演奏效果。</p><p class="ql-block">2、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其声音能诱导大脑进入 α波,α波又称为'放松波',表示轻松而又有警觉力的状态,使人心情趋于安定,记忆力变好,最有利于阅读、写作、观察,问题解决。在低沉委婉的箫声中,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达到调养心神的保健作用。</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吹箫可以培育丹田气,疏通周身经脉气血。</p><p class="ql-block">于吹箫中忘记小我,身心融入自然之后。</p><p class="ql-block">耳听天籁之音(耳根圆通法门),又是究胎息之简法。</p><p class="ql-block">于十指点按音孔之际,又可起十指通心之功。</p><p class="ql-block">总之,全然忘我地吹箫就是真修行!</p><p class="ql-block">书中形象 携箫者都非俗人</p><p class="ql-block">正因箫具备这份文人雅士气质,所以古典小说中携箫者都非俗人。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早从黄蓉初见梅超风的那一刻,就道出了桃花岛试剑亭上有副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尽管四大宗师华山论剑,个个都是一方霸主,但只有东邪黄药师手中持一管玉箫,连出场也是未见其人,先闻箫声。究其原因,西毒欧阳锋太毒,北丐洪七公偏俗,南帝一灯入了佛门,与道家气质又不符,唯有黄药师,琴棋书画、奇门遁甲无一不精,又隐 居桃花岛避世,几乎不入江湖,是真真正正配得上玉箫的人。</p><p class="ql-block">“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前赤壁赋》</p><p class="ql-block">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骨笛,历史上亦曾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正因箫具备这份文人雅士气质,所以古典小说中携箫者都非俗人。在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手中持一管玉箫出场,未见其人,先闻箫声。另外,今人所说的“乘龙快婿”,正是与萧有关。而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箫之源 箫笛同源 唐代改为竖吹</p><p class="ql-block">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距今有七千多年历史,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从字面上看,作为形声字的“箫”指的是“一种模拟风声漫天尖锐呼啸的竹制吹奏乐器”。</p><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中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据传,后人将伶伦所制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从秦汉至唐,箫一般都指编管的排箫。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箾韶九成,凤凰来仪”,是说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名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风俗通》也记载:“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 ”舜作的排箫由长短不一的律管编排而成,形状像飞鸟张开的翅膀。</p><p class="ql-block">箫曾被称为“篴”、“竖篴”或“羌笛”。张立忠介绍说,箫和笛的主要区别在于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而音色更接近箫。到了今天,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p><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人们将笛视为率直、悠扬、质朴、飘逸的田园之声,箫则是内敛、清幽、古朴、深沉的清虚之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曾用“龙凤”比喻笛箫,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句,后来就分别将它们雅称为“龙笛”与“凤箫”。</p><p class="ql-block">箫之形 洞箫最常见 琴箫几失传r&gt;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即箫的前身。最早这种乐器只有4孔,西汉时,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出现5孔箫。而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与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到了清代,箫的形制已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p><p class="ql-block">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且细,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箫不设膜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一般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p><p class="ql-block">现代最常使用的是洞箫,早先也有一种琴箫,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不过今天已很少有人再用。金庸《笑傲江湖》中写到令狐冲与任盈盈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任盈盈用的大约就是这种箫了。张立忠表示,琴与箫之所以能合奏,是因为二者的情感和音色很融合,箫与琴一样都是音色高雅的乐器,而音量上又很接近,都是声音不大,却意境十足。</p><p class="ql-block">箫之情 哀婉含蓄有冷艳之美</p><p class="ql-block">“洞箫清吹最关情”,箫虽然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音乐,但表现喜悦欢乐方面显然不如笛子那样嘹亮自如,表现悲恸凄苦情绪时又远不如琵琶那样激烈。但具有人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含蓄的情绪时却比其他乐器更胜一筹,成为箫演奏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箫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情感,还擅长表达人物和天、地、山、水的运动和形态美。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描绘说:“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让箫好似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却是韵。</p><p class="ql-block">箫和笛在性情上大不一样,笛是亮丽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配上这一声笛,连月色都显得更皎洁,诗也不至于太凄冷,所以看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句子,不觉凄凉,只觉自在。而箫却永远带着“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感觉,所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怎么听都觉得是幽咽之声,有冷艳之美。</p><p class="ql-block">箫之品 清虚</p><p class="ql-block">淡远 君子之风</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很多,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品格与气概。所以说箫的精神境界很高,文化底蕴亦很深。箫具有的君子之风,赋予它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底蕴,对于表现端庄大方的风度,深沉醇厚的气韵是最合适不过。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化受道家的影响很深,乐器也不例外,而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清是清静无为,虚是虚无缥缈,具有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处得。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而箫堪称是最具备此种品格的乐器之一。而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不是品尝之品,而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吹箫者的内涵、气质与修养也很重要。</p> <h3>文松答箫友:</h3><h3>箫友:</h3><h3>看着谱吹总觉得有点不自在,吹的没味。但又懒得背谱。 </h3><h3>文松:</h3><h3>正想聊一下看不看谱吹奏的差异,马上看到楼主发此帖,真是心有灵犀! </h3><h3>我感觉不看谱才可以享受吹箫的美妙,甚至闭目来吹更棒,有时吹到好像入神了!曲罢醒来精神很棒,好像充过电一般.养成这般习惯是从学习南管开始,南管的传统规定看谱不能上场,只能自己练习,因此馆阁活动中大家都能很享受那长曲倍下来的美情境.</h3><h3>说来背谱是一项重点,好像苦差事,我觉得只要不太花心,一曲曲吹熟了,慢慢就容易背下来,视谱虽也是音乐演奏的重要学习,我觉得那在乐团中,分谱多,演奏曲多,新曲也很多,那免不了依赖谱与指挥来构成团队默契,若自己吹箫,小乐团合奏,只要熟练后,背谱的曲情发挥更淋漓尽致呢!大家觉得呢?</h3><h3>再聊一下自动记谱的几种乐器:以前参加乐团是没有背谱的习惯,谱那么多本,团练时才知道要练的曲子,只要熟练就好,从不考虑过记谱。学南管要背谱是一件困难的事,曲子又长又慢,尤其引子,散板几乎要一起呼吸来定拍子,四人管弦谁出错或节奏不稳,是很明显就放炮,因此慢中的节奏,数秒才一拍的超慢板,真的需要背下来能找到默契。没学过南管的人,会以为南管好像没节拍,其实南管的寮拍非常严谨。一开始习惯一般慢板与行板的人很难练那默契,我曾经带一群都是国乐科班毕业的专业乐团,临时练南管演奏曲要国际演出,老是练不齐超慢板速度,后来就是建议大家一起呼吸才搞定。而且大家都事先把谱子背下来,才练成。学古琴用的是减字谱,都是指法与位置标示,练成这弹奏手法,谱子自然就背下来了!我每看弹古琴的人都很自在。吹尺八本曲也一样看直书的文字谱,都是吹奏的符号与音孔配置,练熟了吹奏的手法,谱也自然记下来。学北管唢吶也一样,须得先念谱,因为念谱中有加花技巧音在其中,单看谱吹不成旋律,念熟谱就把旋律记下来了!背不背谱没关系,把旋律熟记后自己发挥有很好,若有合奏就需要在规范中发挥,不能自己天马行空,谱算是默契,若谱在心中,较能专心于旋律中。</h3><h3>箫友:</h3><h3>之前在文松老师的网上学会了植油通管防裂, 有些问题想请教:</h3><h3>1、我住多伦多, 这里很干燥又冷, 用油通管要定期吗? 最好多久通一次?</h3><h3>2、通多了会不会影响音色?</h3><h3>文松:</h3><h3>1、视油的挥发性,若挥发慢,一季一次够了.</h3><h3>2、不会影响音色,怕油的特性对对味觉与触觉的影响.还有油质与吹后湿度的变化是否变质,造成发霉或其它作用.我是用苦茶油,一年上一到两次而已.平日吹后以绵布通管,挂在墙上,或置于大花瓶(当作笛箫筒)中.放置通风处,还有吹后通管(其实我每吹一两曲都会通管,这样共鸣较佳,内壁中的水珠会影响泛音),我的箫从没吹裂过.即使到韩国北京演出,经历温差与湿度变化环境. 我有不少裂箫都是还在材料时干燥过程所裂的.</h3><h3>箫友:</h3><h3>请问苦茶油是不是可饮用的那种?我在网上查找,出来的都是能用来煮食的!</h3><h3>文松:</h3><h3>苦茶油是食用油没错,也可以治疗胃病.不太会变质,有淡茶香,是老一辈的方法,我也觉得蛮好的!</h3><h3>箫友:</h3><h3>文松老师,茶油会不会干燥,还是擦完是一层油腻?</h3><h3>文松:</h3><h3>会渐渐干燥,淡淡擦拭后开始有一点光面,没多久就会吸入内壁,也会部分挥发干燥,我觉得不油腻.两三天后就不明显擦过油了.但那油脂效果都还在,视吹后水滴被隔离效果便知.茶油只是选择之一,很多油脂都可以,相关有不少经验,可以翻一下旧帖讨论过。</h3><h3>箫友:</h3><h3>如何提高嘴唇的敏感度</h3><h3>文松:</h3><h3>常吹,持续的时间久一点,每次两小时以上,每天不间断,大约一年就会显著效果.</h3><h3>光说不吹再多说明都无益,体会以后的路上,一面有问题,一面交流最受益.例如人在北京,问长安大街怎走容易,若问杭州西湖怎走,就会说来话长其实也不须太心急,只要有持续吹,掌握正确方法(口风与音色操控)就会进步,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只看理想状态,唇的灵敏度练习急不来,只要自己每次吹奏时,多体验箫音与唇的变化关系,渐渐就会发现好音色只在一点点的变化关系,走着的这过程是体会的路,也是可陶醉中的渐进过程,是值得好好享受的.</h3><h3>箫友:</h3><h3>请问文老师:您所说的那个起音的领音或装饰音,是高于起音八度还是一度呢?也就是说:如果起音是中音3的话,那么领音是用高音3还是用中音4呢?</h3><h3>文松:</h3><h3>领音高一度(大二度),或小三度,四度或五度都可以,不是高八度.某些流派有特定,我没有,但处理尽量短暂装饰.如果下行音,就以该音颤音装饰.不再增加.以免过于花巧</h3><h3>箫友:</h3><h3>您能把关于领音的问题结合一首曲子用文字在这里表述一下吗?最好是在简谱上面标明那些领音或装饰音,以便我学习之用。并希望从上行音和下行音两个方面用简谱举例。谢谢!</h3><h3>文松:</h3><h3>这样建议给您参考看看:</h3><h3>我认为领音要练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动作,每个音孔的动作。我是这样练的:例如要吹筒音5,快速将2开一下。做记成谱会很复杂,要练自己的灵活性,才能随心所欲。</h3><h3>箫友:</h3><h3>文松老师的演奏真是出神入化。不知唐口箫好不好吹?</h3><h3>文松:</h3><h3>过奖了!唐口箫对会吹UV箫的人来说适应需要些时间,但我也看过专业人士吹了很久仍然没将其音色吹出来的情形.主要是习惯的束缚,还有太小看它了,没有专心适应它一段长时间.其过程是 开始音准会吹偏低,过一段时间"也许"音准上来了,但音色依然单薄,或音量很小,或闷住,吹出的箫音类似uv吹口的纯音,很难走出uv吹口的束缚</h3><h3>箫友:</h3><h3>高音的力度与音色控制,请教关于高音力度变化,近几天在练高音弱吹,老是力不从嘴,在i以上口风变化很不如意,另:高音的音色变化不知道怎么控制,请教。</h3><h3>文松:</h3><h3>我所了解高音的弱音处理有两种方式:</h3><h3>第一种是普遍的方式,比较直接易用;气息不变,口风位置偏移吹口,相同气流量与气束大小下,让箫声减低,这情形箫声在减低的同时相对出现气声.因为其余气偏移吹口后产生的风阻所出现.</h3><h3>第二种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收细气束,让口风聚焦,气息需相对减弱以维持气流的不变,这样高音就弱下来,可以维持箫声的纯度.但这方式比较不容易练成,主要在于气息收弱的拿捏.例如原来的大音量高音要减弱的动作,是将口风渐收聚,收聚的口风若气息不变,气流会增强,因此需要随之递减腹部之出气量.递减多少是因回馈箫声来调制,需要熟练些时间.</h3><h3>关于高音共鸣的吹法,关键在最佳共鸣点的掌握--口风角度,但有个先决基础是箫器的最佳共鸣点与最佳气鸣点的位置是否一致,两者若一致,就容易找到,只要将超高音吹顺那个角度来吹中高音,那润声自然出现,若箫无此性能则需要俯仰口风角度寻找能重迭点在哪角度,就吹那角度让其共鸣,不想共鸣时再还原原角度,若最佳共鸣点与气鸣点是同一点,则在口风集中在最佳气鸣点(设计音准)下,直接变化气流就可以变化润度.</h3><h3>箫友:</h3><h3>高音比较省气?</h3><h3>有很多人说,高音比较省气,所以应该吹得比低音长,但我却相反,低音吹得长,而高音吹得短,至于原因,我是这么想的:低音口风较大,似乎用气较多,但高音其实用气并不省,因为高音虽然口风小,但它的气流要急,因此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气并不比低音少(甚至更多),而且腹部和嘴都会相对用力,造成更紧张一些,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不知各位箫友及前辈有何心得,小弟在此抛砖引玉了。</h3><h3>文松:</h3><h3>低音域是箫的魅力所在,需要吹得浑厚饱满,高音是刺耳的,可以近听的箫声需要收弱高音。以此标准来看,吹高音比吹低音省力很多。若箫声低音软弱单薄,高音大声,那就近乎笛声,当然吹高音吃力。关键在口风的焦点有没变化。找到了口风的焦点就可以吹出高纯度(不带杂音)的箫声,也可以很省力.具体做法是上下唇所互动下的最佳角度与气束的集中度,那只是一个点,很省力又清析圆润的高音,那样的高音才能近听.收摄的口风,不是紧逼的口风,上唇是可以放松,用到内缘导气.下唇是互动的细调机能,变化忽而气声杂音,或箫声断止.范围很大,需要细细调整,听箫声作微变.弱的高音容易偏低,那是开口量问题,不能往下俯吹收音,是唇部变化的收音,略仰配合收细的唇部,不是单单气息降弱收音,这样才可以纤细如丝的收掉,一点也不会降低音高.</h3><h3>在吹高音时,声音从渐强到渐弱时,腹部或嘴部用的力它的变化是否也是从渐强到渐弱?</h3><h3>高音的强弱是口风的开合变化,并配合出气总量的变化,因为维持高音需要的气流不能变,因此腹部出气量与唇部开口大小配合着变化。但若由低音转高音,例如八度变化,则用气量不须变化亦可,只将口风缩小,输出总气量虽然不变,气流已加强,因为缩小焦点关系。这样的高音就不会很大声,也会省力气。</h3><h3>箫友:</h3><h3>"略仰配合收细的唇部" 这一点与罗守诚常用到的"嘘"声技巧的差异?~~</h3><h3>文松:</h3><h3>我对罗先生的嘘声技巧不了解,因此无从对照,我所提供的分享都是自己走过吹奏历程心得。上月与北京来的王次恒先生见面交流,他的口风就是典型紧口风,以笛子技巧直接沿用的箫吹法,吹得很饱满,也可以控制得很纤细,他的双唇功夫也很精密变化,箫音色纯度也很高。他一直强调腹部的着力点,由底而发,直通而出,我比较着重节流功夫,两者都很重要。放松的全身,下腹部的换气方式,不要因紧张而造成喉部或胸部的负担与阻力,双唇其实也可以放松的控制气流,这样轻松吹箫是我的方式,王先生着重舞台表演的效果,要的是能饱满与大音量,那用力的下腹部配合紧逼的口风,效果确实是很有力道的。只是我想这样无法持续吹久,例如吹禅一吹数小时或整天,那样的心是静不了,息不了!用途不同,学习的方式也需不同,没有对错问题。</h3><h3>箫友:</h3><h3>个人感觉文松老师的风格根罗守诚老师的有些接近. 罗老师是典型的松口风.(他的六张笛箫CD都是由台湾风潮出版,在大陆较难见到,所说的嘘声是把箫尾往下往里收,上嘴唇往外移动, 声音略弱而有空灵之感.如&lt;平沙落雁&gt;引子中多有使用.</h3><h3>文松:</h3><h3>文松不敢与名家比拟,就此论坛分享心得,大家参考,不是我的东西我不会发表,一定是经验细节,书中看不到,我觉得才有分享意义,提到罗守成老师的吹法,我看来是仰吹法,这与我说的的略仰弱收有些不同.仰吹法是一种持续的段落,箫音色空灵感,在实际音频谱中,其实是比较单薄的波谱,浓度(频宽)不是很够的吹法,表现曲中某段落,较轻飘的感觉.我提到略仰收细是要结束的高音,不能直接弱气而收,需要配合唇的收细与略仰然后收音,那是可以纤细如丝般收高音,不会因弱音而音准往下调.我再强调一下轻松的吹高音,一样可以吹平吹(结实音色)与仰吹(空灵音色),只是音量不大而已.</h3><h3><br></h3><h3></h3> <h3>箫友:</h3><h3>再次请教一下文松老师,口风细时和粗时的双唇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我发现我不太能把口风变得很细。因此才使自已在吹高音时会用大力。不能省力地吹。</h3><h3>这段时间仔细体会了文松老师的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不知对不对,请文松老师指正,小弟不胜感激之至:</h3><h3>1、从低音转高音,如低音5变到高音5,腹部出气量是一样的,因此腹部用的力也是一样的,只要缩小口风并找准焦点即可,这样就不会觉得累。</h3><h3>2、从强音转到弱音时,则腹部力量变小,而口风要变细,从弱音转到强音时,则腹部力量变大,而口风要变粗</h3><h3>文松:</h3><h3>口风的收与放是双唇的开与合,有人会配合上唇回收(下唇推出)来吹高音,那是高八度的音准低于基八度音准才需要这样做,若箫的八度音准够准,只要开合,就是风门大小的控制,就可以变化高低音,高音若吹弱会比低音省力,尤其宽松的口风吹出浑厚低音,那用气量是较大的.在实际收弱高音,或变化高低八度,双唇是往接近方向,但有一点要注意,当双唇相近时,很多人的气束会分叉,无法集中,因为上唇中央突出,会让出气中阻而分成两散气.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小风门最佳唇位置,我是偏向左侧,使用左侧的唇斜度,可以收到很细如丝.能使高音弱下来,吹箫便可以省下很多力气了!</h3><h3>你的两个体会与我的叙述意思吻合.</h3><h3>第二项的强转弱与弱转强,唇与腹是配合的没错,这好像一个服务器,腹部供应气量配合口风出气需求量,箫声则由耳朵接收的回馈控制信号.</h3><h3>在变化的过程中,最重要有两点:</h3><h3>1变化的顺畅度,平稳性</h3><h3>2变化中的最佳口风维持,莫让焦点偏移,箫声才不会在小声时沙哑。</h3><h3>留意一下,弱高音的沙哑情形很容易出现(很多人有此情形),若能讲究一下口风的精密焦点,这问题就可改善。</h3><h3>箫友:</h3><h3>不知道您是不是经常用共鸣音来吹,我听张维良和曾格格吹,他们好像都很少用到共鸣音。</h3><h3>在吹的时候我总有一总困惑就是不知到底用纯音来吹还是用共鸣音来吹,或许是我资历尚浅,有时很不好分辨这两种效果哪一种好。不知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h3><h3>文松:</h3><h3>是的!张维良的箫声低音共鸣吹得很多,但高音的共鸣(水声)用得很少,我猜与他的口风有关.或箫本身.我觉得高音共鸣用得好的是戴树红!水声重要的是口风的焦点要精密准确,我很难叙述,箫声一听便知,风阻少,气流集中,箫的泛音列丰富,是构成水声的条件.我个人感觉共鸣声的使用可以多多展现,反倒是是纯声应该用得少,只在于某些特定段落或起音尾音穿插.丰富的箫声比较能吸引人,西洋长笛也是这么讲究.但是特殊情境,也可以纯声用得多,营造气氛.顺便一提,共鸣丰富的箫声现场听比录音感觉好很多,纯音箫声则是录音比现场好听.</h3><h3>箫友:</h3><h3>关于气息控制:声音怎样变弱而不是变小?</h3><h3>张维良的教学vcd里提到气息控制,强调一点气流速度不变,音高不变。示范的音跟我的差异太大了,但我鼓捣一晚没能理解,那声音怎么弱下去的哪?试吹中音5,我能找到的办法就是降低吹的力度。这样声音自然变小,但问题就来了,后半程控制不了,发出来的是怪怪的低音5,这个变音听起来非常别扭。老师们帮我开个药方吧。多谢了。</h3><h3>文松:</h3><h3>气流速度不变是维持音高与音色的基本条件,而在流速不变下,缩小气束大小就是将音量降低的方式.这样气流一定,但总出气量减少.也有另一方式是将口风偏移位置而不缩小范围,这样箫声也变小,部分气流转成沙声.这样气流与总出气量都维持不变.气流若没维持住的弱下来,音质与音高会产生变化,缩小风门会造成偏高是因为你不止缩小风门,连上下唇互动的俯仰角度改变了,或是你的总气量没有缩小,造成气流增强才会如此.记住气流维持不变下的缩小风门,当然是腹部用气量要同步调节渐小,以配合输出流量的的维持不变.</h3><h3>箫友:</h3><h3>您所谓的“渐层”,该如何理解?</h3><h3>文松:</h3><h3>渐层就是共鸣与纯声间的渐变,浓淡间的层次变化,再配合强弱,箫声扣人心弦,特别是现场的质感,太迷人了!这美感录音好像很难录下来。找到这个后,吹箫变化无穷,现在入迷的人已经不少!包括不少琴友都因此学箫。共鸣声的口风是气流加强,我不懂您说的压力是哪里?入气角度是一致,找到共鸣角度就是箫的最佳气鸣角度,这样吹的箫声最佳,音准也最正确(我的箫是以这样设计,其它箫就不确定)。</h3><h3>箫友:</h3><h3>谢文松老师。这就是说吹箫时,角度正确,控制纯声和共鸣声主要靠气流的强弱。我所说的压力就是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管径不变,管内的气流量和口风的大小、出气速度的乘积成正比。增大气流量时,如果口风大小不变,必然要加大出气速度,这时管内气压增大,口腔内的压力也会增大。实际和加大气流量是一回事。</h3><h3>文松:</h3><h3>是的!只要角度正确,强弱其气流即能变化共鸣浓度,其基础是箫的泛音列频率精准,若箫倍频泛音列不规则就不能。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直接使力,因为这样的变化太大了,音量也会突然变大,因此在维持一样的气量(腹部用力感或说出气总量)下只要收一点唇缝,气流就可微调增强,因为出气总量不变下,气口缩小,流量便增强,这与高低八度变化雷同,只是变化幅度小一点。</h3><h3>箫友:</h3><h3>您所谓的“渐层”,该如何理解?</h3><h3>文松:</h3><h3>渐层就是共鸣与纯声间的渐变,浓淡间的层次变化,再配合强弱,箫声扣人心弦,特别是现场的质感,太迷人了!这美感录音好像很难录下来。找到这个后,吹箫变化无穷,现在入迷的人已经不少!包括不少琴友都因此学箫。共鸣声的口风是气流加强,我不懂您说的压力是哪里?入气角度是一致,找到共鸣角度就是箫的最佳气鸣角度,这样吹的箫声最佳,音准也最正确(我的箫是以这样设计,其它箫就不确定)。</h3><h3>箫友:</h3><h3>谢文松老师。这就是说吹箫时,角度正确,控制纯声和共鸣声主要靠气流的强弱。我所说的压力就是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管径不变,管内的气流量和口风的大小、出气速度的乘积成正比。增大气流量时,如果口风大小不变,必然要加大出气速度,这时管内气压增大,口腔内的压力也会增大。实际和加大气流量是一回事。</h3><h3>文松:</h3><h3>是的!只要角度正确,强弱其气流即能变化共鸣浓度,其基础是箫的泛音列频率精准,若箫倍频泛音列不规则就不能。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直接使力,因为这样的变化太大了,音量也会突然变大,因此在维持一样的气量(腹部用力感或说出气总量)下只要收一点唇缝,气流就可微调增强,因为出气总量不变下,气口缩小,流量便增强,这与高低八度变化雷同,只是变化幅度小一点。</h3><h3>箫友:</h3><h3>请问文松老师:渐层有没有规律可循?在曲子的行进过程中,何处用纯音何处用共鸣较好?</h3><h3>文松:</h3><h3>应用看个人发挥,我的心得是: </h3><h3>旋律中若有雷同乐句可以一淡一浓对偶,长音可以显现浓淡的处理线条,类似草书一般.利用强弱与浓淡来变化旋律中的抑扬顿挫,更能扣人心弦.走入一段轻柔淡远,再回到浓郁处,韵味也极佳.它可以单独操作浓淡,也可以配合强弱音量来使用,淡时轻弱,浓时强烈饱和.我还在发现中,以上请先参考。</h3><h3>箫友:</h3><h3>淡与浓和纯音与共鸣音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谢谢!!</h3><h3>文松:</h3><h3>浓淡是指共鸣的深浅,听起来有饱和感的深浅,就是纯音与共鸣的层次变化,通常也可以与强弱配合变化.</h3><h3>强弱:单纯的强弱可以共鸣持续下的强弱,可以单声波不共鸣下的强弱箫声变化,也可以共鸣深浅配合音量大小的变化.</h3><h3>例如没共鸣的低音也可以变化大小,由大声的松厚变化到小声时的松虚), 有共鸣的低音大声时饱和度与音量会更大,小声共鸣依然可以听到弱声的重迭感。</h3><h3>箫友:</h3><h3>文松老师:依我的愚见,强弱与浓淡其实是一个概念,强弱是纯音的变化技巧,浓淡是共鸣音的变化技巧。效果就是纯音有气震音,共鸣音也可以有气震音。单说共鸣音就是浓的时候共鸣音饱和,淡的时候共鸣音不饱和。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正。</h3><h3>文松:</h3><h3>浓淡是音色上的变化,强弱是音量上的变化,我认为是分开的两个素材,虽然可以融合应用。气震音又是另一技巧,应该分开来谈比较清楚。浓淡是指共鸣声的强弱,是指共鸣泛音(基波的倍频以上声波)的强弱变化,强弱是整体箫声的音量大小。为何浓淡与强弱不同?因为浓共鸣也可以处理其强弱音量。淡共鸣亦可。强弱包含共鸣声可以强弱,弱共鸣纯声等都可以强弱,那是箫声的大小声浓淡指的是泛音变化,第二组声波以上(2,3,4倍频)的声响高低变化音量,但基波音量不变。</h3><h3>箫友:</h3><h3>淡与浓和纯音与共鸣音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谢谢!!</h3><h3>文松:</h3><h3>浓淡是指共鸣的深浅,听起来有饱和感的深浅,就是纯音与共鸣的层次变化,通常也可以与强弱配合变化.</h3><h3>强弱:单纯的强弱可以共鸣持续下的强弱,可以单声波不共鸣下的强弱箫声变化,也可以共鸣深浅配合音量大小的变化.</h3><h3>例如没共鸣的低音也可以变化大小,由大声的松厚变化到小声时的松虚), 有共鸣的低音大声时饱和度与音量会更大,小声共鸣依然可以听到弱声的重迭感。</h3><h3>箫友:</h3><h3>依我的愚见,强弱与浓淡其实是一个概念,强弱是纯音的变化技巧,浓淡是共鸣音的变化技巧。效果就是纯音有气震音,共鸣音也可以有气震音。单说共鸣音就是浓的时候共鸣音饱和,淡的时候共鸣音不饱和。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正。</h3><h3>文松:</h3><h3>浓淡是音色上的变化,强弱是音量上的变化,我认为是分开的两个素材,虽然可以融合应用。气震音又是另一技巧,应该分开来谈比较清楚。浓淡是指共鸣声的强弱,是指共鸣泛音(基波的倍频以上声波)的强弱变化,强弱是整体箫声的音量大小。为何浓淡与强弱不同?因为浓共鸣也可以处理其强弱音量。淡共鸣亦可。强弱包含共鸣声可以强弱,弱共鸣纯声等都可以强弱,那是箫声的大小声浓淡指的是泛音变化,第二组声波以上(2,3,4倍频)的声响高低变化音量,但基波音量不变</h3><h3>箫友:</h3><h3>浓淡是二者之差,强弱是二者之算术平均。不知可不可以这么理解?</h3><h3>文松:</h3><h3>两者是指泛音列与基波?那已接近.我所指的浓淡就是共鸣深浅,共鸣深浅就是基波与泛音列之大小比例变化,泛音列音量超过基波音量很大时,就是共鸣深迭,泛音列若小于基波,就是浅共鸣或纯声(泛音列不出现).ps.基波是箫声之单纯音,很多人都只吹基波箫声,例如筒音低八度的基波波长是有效管长(出音孔与吹口间)的的两倍左右.第二八度波长是筒音波长一半(接近有效管长).强弱是指箫音总和,不管共鸣深浅与否,其总音量之大小.</h3><h3><br></h3> <h3>箫友:</h3><h3>请问文松老师,吹口大小与管径有没关系?因见有粗管径的箫,吹口开得很小;而细管径的箫却有不小的吹口,甚至打通顶盖。对于同样大小吹口而管径不一的箫在口风上有没有差别?</h3><h3>文松:</h3><h3>吹口大小关系口风操控重要,我建议习惯吹大吹口的同好适应一下中小吹口,对细腻度的操控会有说明。比较起来略大的吹口较容易学习,尤其初学阶段,口风较宽,一时尚未收摄集中,大吹口易于出声。或在乐团配乐中的箫需要较大音量,也需要较大吹口。大口配合大内径,大音孔,音量相对提高。建议适应略小吹口的另一原因是口风的集中度练习,例如我也实验过七寸小箫,练习纤细如丝的口风,相对八尺巨箫练习口风宽松度,那是两种极端。经过细口风练习,对于纤细优质高音的掌控也会有帮助。吹口与内径可以配合,也可以反向设计,小管径大吹口比较没问题,大管径小吹口有一定限制,不然无法制作完美共鸣与音准.同样管径开口开大开小会影响音高与音量.吹口一样大小而管径不同,口风是有差别的,口风的差别比较重点除了在大小外,还有吹口内沟形状与深度,还有外缘的角度.尤其竹壁厚薄都会有影响.大管径有利于低音波长振幅,小吹口利于细腻度操控,若过度是无法成良箫.</h3><h3>箫友:</h3><h3>想问一下,有共鸣(包括低音共鸣与高音共鸣)和纯音之间的吹法有何区别?低音共鸣个人感觉是把上唇稍前,气往内,喉内扩张,不知是否正确?</h3><h3>文松:</h3><h3>箫声的形容</h3><h3>形容乐器的声响,普遍很笼统的称为"共鸣",共鸣之词用得很广泛;为了明确区别,我将箫的声响效果分三方面来明确化其差异 </h3><h3>1共鸣 指箫声的多重泛音(倍频谐波)同时出现,操控其泛音迭音之深浅(强弱)变化。 低音称为”雾声” , 高音称为”水声” ,不共鸣称为纯音。</h3><h3>2.气声 指箫声因口风与吹口角度造成的风阻大小变化,气声大可以带沙哑,气声少可以纯净箫声. </h3><h3>3.通透度 指箫声与箫体(竹)所共振的效果,是物理材质与声波上的谐振,这在一般乐器上也称为共鸣. 共鸣与不共鸣在高低音上原理是一样,操控气流的松缓与稍稍急流,好的箫在一致的角度下就可以变化,而且每个音孔都在一样角度下,这样的箫最好应用;容易操控旋律变化的浓度,有的箫需要俯一点(上唇往前一点)吹才可以出现,这就是八度的重迭点.找到重迭点就可以吹出共鸣,若不能每个音孔一致共鸣角度,也可应用于长音的变化.低音的喉内扩张是增加口风松弛度与腔内共鸣(谐振),不管共鸣与否都有帮助.共鸣与通透度有互相增益的现象,一个是倍频声波多重声响,让材质的震动也会增加.另一个是材质通透让多重声波再增添材质通导共振声响,这样复合后会互相增益.。半狂生兄提到的手指麻麻的感觉是材质已经产生共振没错,但其效果来自饱和共鸣所带动更明显,制作好共鸣,会把通透度激发出来.材质有益共振也会将共鸣声效率更高,这也就是为何同样处理好箫共鸣,木材质与竹材质的效果不同,因为增添了竹才竹纤维的通透度.</h3><h3>箫友:</h3><h3>我发现第1种是不影响音高的。第二种由于上下缩短音高会上升,但是可以把口风的左右拉长使音高不变,这样就只有音色再变了。</h3><h3>文松:</h3><h3>音高的变化关键在开口率(吹口与唇间大小开口)的变化</h3><h3>音色的变化在入气角度与吹口角度的关系,每个人的习惯有异,变化点会互动,对着镜子实验看看,与耳听的回馈箫声做拿捏变化.入气角度与吹口导角可以有风阻变化(气声变化)入气角度配若吻合箫的重迭频率基准角度,可以吹出重迭箫声,多泛音共鸣与单声波的纯声,这也是角度与气流强度的配合.我的经验:以俯仰变化音高,口风切角细微变化来变化音色</h3><h3>箫友:</h3><h3>文松老师讲的基准角度是否是指的切口正好将气流平均分开的角度呢?</h3><h3>文松:</h3><h3>这基准角度会因箫而有差异,例如有的箫低八度比高八度略低,就要大于吹口入切角度,需要更俯角才会共鸣,反之亦然。若频率倍数关系很标准,其基准角度会与吹口入切角度一致。</h3><h3>箫友:</h3><h3>还想请教文松老师,我们平常所讲的吹口角度都是指的纵角度,音色与口风与箫吹口的横角度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口风的右左偏斜,及口风的扩散角度?</h3><h3>文松:</h3><h3>横的角度来看,口风与吹口宽度需要配合,以V型较为集中,U型稍椭圆,外切型宽平,多浪费一分气都是没必要的,让口风最有效率的吹出箫声,除了吹口处的气鸣用途,所有的气都不浪费,这样的箫声杂音比最大(箫声/杂音),音色最美,也可以很省力的吹,让吹箫有如吐纳般舒服.所以一吹口宽度控制出气宽度是很重要的口风掌握方式.再谈纵身角度,口风的纵身角度,以外切型最小,v型最大,其差别就是偏离纵身角度,吹不出声音,因此外切型吹口的纵身角度小,又须宽平口风,是一般人较难适应的关键.</h3><h3>箫友:</h3><h3>请问文松老师: 俯仰变化不是控制口风切角的主要因素吗? 请问其差别</h3><h3>文松:</h3><h3>俯仰变化是直接变化箫与下额的角度,类似点头与仰望的变化(在箫音可以持续下会变化音高),口风的切角变化可以不变俯仰角度,只让上下唇的互动关系变化,就可以微调。</h3><h3>箫友:</h3><h3>文松老师:学生愚钝,吹奏这些时日,进步甚微。无颜见老师。</h3><h3>我细细揣摩,有此心得:好像这里面的微妙与每支箫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在我吹奏老师的作品时,按照老师的吹奏技术精要尤其显见效果。我前些天在语聊室使用老师的宝器吹奏几首流行曲,很尽兴,一时兴起,使箫音洪亮、浑厚,非常陶醉,但只顾自娱自乐,共鸣还是未能把握好。期间有前辈指点持箫角度,我当时持箫中音、低音时与身体夹角45—60度,吹至高音,自然抬高将近90度,如不抬高觉气息难以击穿发音点,这时获得非常饱满的高音,即第3个八度音。不知这里面有什么错误感觉,请老师指点!</h3><h3>文松:</h3><h3>高音与低音的变化,我通常只操作唇间的开口量变化,不作俯仰(或说箫与身间之角度变化)。例如由低音转高音,只将双唇稍闭(事实上我会略偏左侧,用到左唇的细缝)若想将持续的高音渐变大音量,就渐开唇缝,配合气量加大(维持流量),这样高音就转大声。第三八度的超高音,先练结实音色后再练收细功夫。其角度与高音区是一样角度。通常我会用五度泛音所产生的第三八度筒音(开1348孔),这个音比全按或只放八孔容易收细。需要抬高箫才比较顺吹,感觉是口风的角度(上下唇前后互动)的关系不是拿捏洽当,靠箫的角度补偿之,思考一下其结果改变了哪里?对着镜子试试就可以箫不动,微动双唇达到一样的结果。俯仰通常是为了改变音高,因为开口率的变化。个人习惯不同,也有可能会维持在仰角或俯角,吹一生都不变。维持开口率,但改变出气角度,其实就是变化了气鸣切入点。对箫音有绝对的关系。还有风阻系数(气声)。</h3><h3>箫友:</h3><h3>您在上文中提到:“事实上我会略偏左侧,用到左唇的细缝”。这种技术是不是各种吹口都适用?“横的角度来看,口风与吹口宽度需要配合,以V型较为集中,U型稍椭圆,外切型宽平”,这样看来,上述技术多在吹口开阔的外切型上使用。是这样么?</h3><h3>文松:</h3><h3>每个人的嘴型与唇型不同,需要开拓自己的操控细腻度,别人的方法只是参考,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方法.我以前只有uv吹口这么做,现在唐吹口也这么操作,都很顺利了!那是左侧的细度更纤细一点,但吹不同吹口有不同的形状,虽然同样是有移动,但操作模式不同,因为箫声而回受控制最佳的焦点,这好像回馈法的伺服机制.我还是提醒听箫声作微调,每次吹箫先找口风焦点,这是我的习惯,焦点找不到,吹不成曲.</h3><h3>箫友:</h3><h3>还是要请教一下:"低音的厚度", "低音箫声饱和度" 与共鸣的差别?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音色,我还是处在一种比较蒙眬的感觉.</h3><h3>文松:</h3><h3>低音的厚度,是指口风宽松,让低音能厚实一些。低音箫声的饱和度是将第二八度、五度、第三八度等泛音列的箫声与低音箫声一起重迭发声,其饱和度会很强。有重迭感,因为增加了中高音声波,因此箫声丰富而饱满,饱满是共鸣后才会饱满,没有共鸣的低音会较虚的感觉,也是较柔的质感。因为只有最低声波单组。</h3><h3>箫友:</h3><h3>"第二八度、五度、第三八度等泛音列" 是指迭加上去的附加声波吧. 只能把波形分解之后才能看到, 只对音色有影响而对音高等没有影响.是这样吗?</h3><h3>文松:</h3><h3>都有影响!如果这把箫的五度音与八度音不够精准,是无法在低音区或中音区时让高音一起迭近来,箫声的共鸣就会无法出来,或是迭得很浅,共鸣饱和不永远无法吹出, </h3><h3>一加强气流箫声就变了八度,无法在八度不变下,增加共鸣音色,一听就很明显了!只要你有听过经验,每次一吹箫就会很明显分辨箫的共鸣深度。不用测声波,用声波说明只是协助了解原理。</h3><h3>这样的箫高音与低音区的八度或五度泛音其实音准不是很吻合的,必须在吹奏高低音时以口风来控制其音准,有些人习惯这么控制,吹到正常的箫,误以为八度不准。其实是长期受不准的箫熏陶下的影响。</h3><h3>在同一角度下,只改变气流,来变化高低八度,这样才客观,不能上唇往后缩来升高八度,若这样才准的箫,永远无法吹出共鸣,共鸣就是在一个角度下,同时吹出多组音,其频率(音准)若不够准确,无法在一致口风角度下同时迭在一起。</h3><h3>箫友:</h3><h3>口腔形状的变化,也会引起音色的变化,言其中的机理又是什么呢?</h3><h3>文松:</h3><h3>口腔形状的变化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前述过,口腔空间的改变大小,对气鸣起了谐振作用的大小,另一个是对操控口风有一些影响,出气的导角与开口量,甚至导引的距离,这基本上都是口风与口劲上起了一些变化.</h3><h3>箫友:</h3><h3>请问老师,舌的形态对于箫音的薄厚、长短、高低、力度有无影响?</h3><h3>我体会过舌头如根部上拱舌尖下按,气多平弱,吹到长音收尾时多无力,此时气息也大约吹吐殆尽。但底气充足时此形态“轻吹高音”时,却效果很好,好像这样可以有效压扁气流,再由嘴唇收束圆拢,将轻吐的气流灌入箫管,得到很纯净圆润的高音,比笛音多出几许泛音,从而将乐音修饰得更加通透色彩丰富。不知这样是不是正确的习惯?</h3><h3>文松:</h3><h3>一般的吹奏舌的作用只要顺气即可,舌根往下,则有增加口腔容积作用.若用到气冲音舌的作用就很重要!</h3><h3>箫友:</h3><h3>感谢文松老师!老师说到的气冲音舌的作用,随着练习的增多,我有了体会,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感觉对路,非常希望老师给与调教!毕竟我是初学者,求知心切,言语不讲究,请老师莫怪。我吹奏时感到:吹吐气息时,喉部、舌头根部随着有节奏的上下颤动,便可以有效地控制气震音,获得理想的缓急效果。好像要比单纯腹腰用力省力。舌头在“吐音”时(就像发英文中“TH”音),很有用,但要轻快放松、气息不能太急。再说到“单吐”、“双吐”,好像不多用,但舌头在发音时却承担着重要责任。</h3><h3>文松:</h3><h3>你的问题可能需要分开来说:吐音,用于音头的清楚,一般传统箫不用,但基础也需要学会,偶而用用。这是用舌来控制出气的平整。tk发音。传统用的出气平整法,用到上唇控制,好像发出p的发音一般吹奏间,我的舌头好像是舌尖稍下,中央微升,以利出气之引导,若气冲音(唐吹口特有),则导引作用更强,力道才会出来。</h3><h3>箫友:</h3><h3>舌根向下,好像在吹高音与超高音时,要加疾吹吐气流,加大力度,沉在小腹的气力就会感到吃紧,所以吹出的音也短促啸厉,尖锐刺耳。</h3><h3>文松:</h3><h3>唇控吐音不分任何吹口大小都可以应用,早期(民初)有位竹笛演奏家,忘了名字?我看过纪录片(电影数据馆),演奏快速曲子,用唇控法吐音,令人叹为观止!箫的应用比较简单,只要口风稳定中以上唇的闭、开来控制气的闭、出。气冲音与共鸣效果在u吹口也可以发挥得不错,台北有位箫友曾用u吹口演奏尺八曲〔第四风洞〕,相当神似尺八效果。只是箫曲的风格需要与否吧!唐吹口的气势会强烈些,那是吹口特性上的优势。共鸣也是,u吹口的共鸣层次也可以变化得与唐吹口接近,只是明朗度略少,配合内敛的风格,不是恰如其分?吹高音舌根向下与否,只要顺气,不要造成过度的肌肉紧张,只要出气顺畅,力度应该是由腹部而发,口腔是自然顺畅为主。</h3> <h3>箫友:</h3><h3>如何掌握曲情</h3><h3>曲可以传情,当中有作者之情,有奏者之情,也有听者之情。怎样去理解作者之情?怎样表达奏者之情,如何去感染听者之情?或者三者之情的关系,你有什么其它的理解呢?</h3><h3>文松:</h3><h3>音乐没有绝对的意义与情感,严格说是一种美,旋律、韵律架构出的美感,所以曲情也者,每人体会有所不同。话虽如此,音乐的诠释仍然有其基本处理手法,从学箫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严谨的学习操控基础,例如速度,强弱,音符连贯顿挫的流畅度等等,有如书法,虽可以独创一体,但还是先由基础功扎稳为要。对于悟性而言,已经不是局限单一领域,音乐的素养与人文、哲学、或说性灵修为都有彼此关系。</h3><h3>箫友:</h3><h3>曲子的第一个音难吹</h3><h3>最近吹箫老是觉得曲子的第一个音吹不准,也不能一次就能找到口风的最佳位置。第一句的第一个音往往要吹好几遍才能找到感觉,有时甚至一晚也吹不出理想的音</h3><h3>文松:</h3><h3>起音是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细节,口风不稳定的问题只要熟悉就好,针对处理的方式,我在此分享一下我的体会:通常箫的起音都带一点领音装饰,但这一点领音的处理方法,还真是万化千秋,据说戴树红老师有一个特殊领音法,由全按启动,快速引上孔而落入主音,利用全按的筒气转折到装饰音然后快速到达主音,这是一种突出型领音,我不习惯这么做.我比较喜欢的是若有似无的领音方式,这方式很简单,只是多加一个装饰音,但需要搭配得宜,才会若有似无,取其下缘触发,由开某一孔的按孔入主音,那个按孔的动作,同时与吹气动作,只让主音之始有个按孔之起源,有清楚的起音,类似轮廓稍被加强,却没听到装饰音.算半个装饰音!  </h3><h3>针对若有似无的领音,形容得很复杂。而起音也有需要稍强的起头,那是有一点力道或张力时,让领音明显,甚至双装饰音来强化,这是考验手指的灵活度。对于领音的练习,我记得小时后,我很过火的将每个音都刻意装饰,来练习不同音孔的装饰手法,有临孔装饰法,五度装饰法,小三度装饰法,四度...等,这样可以让每个音孔的装饰手法随心所欲而取用。拿捏的轻重也可以因熟悉后而自然流畅。</h3><h3>箫友:</h3><h3>迭音和打音,很想了解一下,南管洞箫遇到相同音有没有比较固定的奏法?</h3><h3>文松:</h3><h3>南管对迭打没有特定规则,我想与个人习惯有关,我对快速音或节奏变化稍快的部分用迭音装饰较多,对舒缓的节奏或长音处理以打音较多,有时也穿插使用,让旋律不致太呆版.</h3><h3>箫友:</h3><h3>关于口风的另一种说法,口风是不能细的,细如针就更不对劲了,你可以问问王次横,看他怎么说,他虽然不怎么有名,也是专家,南派的大口风吹法虽然音色柔美,但吹小笛子的粗犷豪放却有所不如,贫道以为。师傅的吹法是放开喉咙,嘴极其松弛,气息流动就会通畅,也符合内丹学的要义</h3><h3>文松答:细口风只是吹细弱音的状态,不是持续的吹箫口风,</h3><h3>能收能放才能变化张力与箫声.松弛与养气之说很有道理!我也支持放松,包括:身体、心灵、口风....问题就在于怎么个松法?这与吹箫散气程度也有很大关系。吹箫过程中随着音量的变化,音高的变化,甚至共鸣音色的变化,是需要调节口风的气束大小,以变化气流,这关系散气程度与箫声的纯度。松口风的收摄对初学者是比较难的,往往气流大小的变化是以使力大小来变化,这样就会很散气,吹箫后觉得疲倦。</h3><h3>吹箫的口风有很多种,从松紧来说有:松口风,微笑口风,乃至紧逼口风,从角度来说有仰吹法,俯吹法,内外吹法﹔从唇部应用来说有:内唇法与外唇法等等,不计其数。就松弛程度来说,初学者以微笑口风较容易入门,虽然偶而容易会有紧逼的吹法,不过这是个进阶过程,嘴唇的操控能力都还不熟练,就以松弛口风练习,只怕松弛是松弛了,箫声杂音很多,也吹不了高音,甚至吹得头昏脑胀。因此我认为以微笑口风入门是一个好方法。松与紧是需要走过些路程的,一个在山顶上的人告诉正在上山的人别用力,放轻松!理想是理想,踏实是踏实,还是需要自己体会。</h3><h3>我再语重心长的提醒,吹箫的散气程度与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一再提到口风的纤细控制,是指效率的口风,不是要紧逼口风,能收能放的松弛是理想,不过自己需要体会,一步步来,吹箫可以是深呼吸的吐纳,每一口气都很长的吐纳,那是口风的效率够高,全身都松弛下,进入人箫一体的境界!</h3><h3>若吹过箫就觉得很疲倦,那代表方法还不是很正确,就闭目垂帘养气几分钟,气沉丹田的深呼吸是有助于恢复散发的精气。平常也多打坐,禅定功夫可以让敏感度与领悟力提高。</h3><h3>箫友:</h3><h3>气震音之细分</h3><h3>在曲子中加上气震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 但是如果一首曲子中的气震音只有一种形式, 也仍不免落于单调. 以我个人之理解, 从气震起始分, 可以是出音即震, 或先平后震, 或先震后平. 从气震幅度来讲, 有大与小之分等, 总是根据曲意来灵活应用. 想听听大家的经验.</h3><h3>文松:</h3><h3>关于气震音,我将之归类于长音处理方式(声波的持续方式)</h3><h3>气震的控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频率(波动速度),一是振幅(波动大小)</h3><h3>箫音的持续,关系曲子的情境与美感,所以处理的方式须配合旋律与节奏.没有定则,我认为唯一的基础是变化的线性美感.突出与机械式的规律需要避免.南管的长音气震速度很慢,一个长音(数秒钟),只有一个周期,好像书法的笔划.这对习惯性气震频率的人是很大的考验,稳定的功夫马上见真章.南管外的曲子,我处理方式是与曲子的节奏感与气氛配合,掌握其"律动"与"匀融自然",朝这方向努力.例如节奏稳定的行板,其波动与节奏成倍数关系,例如散板或慢板,波动与振幅都容许线性变化.稳定的徐徐渐变功夫是关键.</h3><h3>箫友:</h3><h3>影响箫的共鸣的因素有哪些?</h3><h3>记得以前有一些贴子专门在谈论箫的共鸣的问题,但好象主要说到的是吹奏时的注意上下唇的位置。现在我想问的是箫的共鸣声的出现,除了口风的因素以外,是否还有箫的制作上的原因?哪些因素会影响箫的共鸣?怎样影响?</h3><h3>文松:</h3><h3>可以参考上方的箫性能与音色,口风音色等帖.</h3><h3>共鸣的原理是八度音,五度音...等等倍频声波(泛音列)重迭出现的箫声,箫本身若没此性能就无法吹出,这原理竹笛也一样,长笛尺八都一样.乐器本身的性能为最大关键</h3><h3>箫友:</h3><h3>我觉得自己的音是很单薄的,缺乏共呜。上次请教了粤声的郭老师傅,他说是我还没找到“点”的原故。然后他自己示范了一下,果然同一支箫,吹出来的音色相差好大的。</h3><h3>文松:</h3><h3>没错!吹奏的口风对音色变化有很大差异,同一把箫不同人吹奏会有不同的音色的情形.若针对箫本身而言,它的设计好坏也会影响操控它的共鸣声的顺畅度,或甚至无法共鸣出现.从严格的角度来衡量共鸣标准,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共鸣范围有多大.若我们将三个八度的音都纳入检测它的共鸣丰富度就会很宽.一般箫尤其大口径箫,以中低音为要点,因此一般都以两个八度共鸣为基准,第三八度只要泛音指孔能找到准确就好,我以前也这样制作.最近将第三八度纳入泛音控制范围,共鸣度丰富了不少,这有一点牺牲主波(会稍减),后我又以增尾长来满足我要的低音.</h3><h3>若大家有兴趣试一下你的箫,吹吹看筒音,能否吹出.5 5 2. 5. 7. 其音高准确度如何?是否接近纯律音高.单独吹出其不同音也容易操控?若都肯定,那筒音的共鸣应该可以在低八度时吹出.5 5 2.的相迭音,第二八度可以吹出5 2. 5.的相迭音.若同一口风角度下八度,五度音高都不准确,那可能就不能迭出来共鸣声.</h3><h3>箫友:</h3><h3>除了7.,其它倒是都能吹出,以前不知道那个2.是泛音,还以为是自己的箫出问题了呢!具体的准不准倒没有考证过~在吹箫时,如果自己的喉咙、胸腔及腹部都感到明显的下沉的时候,声音就会感觉特别好,可惜我总不能坚持太久!!</h3><h3>文松:</h3><h3>应该可以吹到7.或部分还到再上去的2..还有再上去4..必要时加开后孔协助.</h3><h3>箫友:</h3><h3>对于吹走者而言,怎样把箫的中低音的音色发挥出这把箫应该有的音色呢?文松答:中低音的口风要松,唇口开,这样低音会厚实些,若要共鸣出现,上唇略往下逼,气流增强,让八度五度泛音一起出现.若箫性能不够好,可能要更俯吹才会出现,或无法出现共鸣,仅有单声波.</h3><h3>我认为吹厚实低音,细高音,是箫声基础练习,把高音大声,低音小声的通病改调.</h3><h3>箫友:</h3><h3>请教老师,甚么才知道八度五度泛音一起出现了?</h3><h3>只知道吹得「有感觉」的时候,音会特别亮,身边的计算机显示屏、玻璃杯、木板,也会一起响,这是不是达到八度五度泛音共鸣呢?(or 只是水杯共鸣...?)</h3><h3>文松:</h3><h3>可以听到箫声不同,泛音一起出现时,音色有复合音,不是单音.差别很大.可以参考我网页中&lt;唐式吹口研究&gt;的"雾声"(泛音共鸣)与"纯声"(单声波纯音)的样品箫声,或试听页中,浓共鸣的uv吹口箫声.</h3><h3>箫友:</h3><h3>怎样控制渐弱的?</h3><h3>1.将气流慢慢变慢,出气变少。</h3><h3>2.将风门慢慢变小,最后关闭。</h3><h3>3.将管慢慢上仰</h3><h3>4.最后加增音</h3><h3>5.其它(请你们说明OK?)</h3><h3>可以多选,最好能说说你们的感觉。这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h3><h3>主要是指第2个8度SO以上的音,这些都是我都试图用过的办法,但是还是很难完美的把一个长音控制减弱最后完全干净的消失,请各位赐教!</h3><h3>文松:</h3><h3>口风与唇缝同时变小才能维持音高的渐弱.甚至口风角度需要略扬,不是将管上扬,管上扬音高会下降.唇缝很均匀的变化是个关键点.气息在收时若唇缝没收细,尤其高音时,气流将急速下降,会变音,到最后细到极处,气息要收时,略扬以维持尾音.</h3><h3>箫友:</h3><h3>音准怎样才算准呢?...</h3><h3>文松:</h3><h3>箫笛笙兄解释得很清楚了,口风角度可以变化的范围很大,所以量测时自己俯仰吹看看.指标可以摆动很大范围,因此要保持一定口风来量测比较客观.调音器是计频率,只要输入接口不失真,准确度是很高,但超低音与超高音,因频率处理的模拟电路好坏差异就会较大.调音器是针对十二平均律,制箫要考虑补偿纯律关系.</h3><h3>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问题要分明,绝对音高可能是吹口距离与口风的关系相对音高是音孔间距问题.</h3> <p class="ql-block">尺八 也是箫的一种</p> <h3>这支日本尺八,价位就不薄了,升值空间大。</h3> <h3><h3> 尺八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木管竖吹乐器,以其长度一尺八寸(约55厘米)得名。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h3><h3>由中国唐朝时(大约1300多年前)开始传入日本,宋元时期在中国逐渐失传,后来在日本逐渐兴旺,成为普遍的传统乐器之一,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h3></h3><h3>尺八,声音如沧海,是最接近灵魂的声音。因此尺八不仅仅是乐器,它本身就是歌者。但这名吟唱灵魂之音的歌者,在国内却鲜为人知。更令人汗颜的是,它诞生在中国,在汉朝以前,被称作“笛”,唐朝以后以“尺八”为名盛行在宫廷雅乐之中。许多唐朝出土的文物里的“吹箫陶俑”实际上吹的是尺八。</h3><h3> </h3><h3>尺八流传到日本,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吹奏方式被改良发展,并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这一个早就被我们遗忘的乐器,一位在千年流转中显得陌生的亲戚,最近终于回到故土。</h3><h3><br></h3><h3>尺八,顾名思义一尺八寸,取竹尾端制成,从选材到制作都极为困难,一万根柱子中常常只有一两根符合标准。哪怕取到适合的竹材,也需要放置3-5年才能开始制作。由于竹子内部构造各有不同,因此匠人们必须不断地精心手工打磨,因此每一根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各有性格的。</h3><h3> </h3><h3>而学习尺八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学习者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掌握指法吹出旋律,而是要把它成功吹响。</h3><h3>除此之外,因为尺八的吹奏方式特殊,需要不断调整气流的角度才能吹出特定的音符,因此吹奏者常常需要通过摇头才能吹出沉浮音。于是也有了“摇头三年”这样的说法,意思是光是学习如何正确摇头,就要花费三年光景。</h3> <h3>尺八,声音如沧海,是最接近灵魂的声音。因此尺八不仅仅是乐器,它本身就是歌者。但这名吟唱灵魂之音的歌者,在国内却鲜为人知。更令人汗颜的是,它诞生在中国,在汉朝以前,被称作“笛”,唐朝以后以“尺八”为名盛行在宫廷雅乐之中。许多唐朝出土的文物里的“吹箫陶俑”实际上吹的是尺八。</h3><h3> </h3><h3>尺八流传到日本,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吹奏方式被改良发展,并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这一个早就被我们遗忘的乐器,一位在千年流转中显得陌生的亲戚,最近终于回到故土。</h3><h3>尺八,顾名思义一尺八寸,取竹尾端制成,从选材到制作都极为困难,一万根柱子中常常只有一两根符合标准。哪怕取到适合的竹材,也需要放置5年才能开始制作。由于竹子内部构造各有不同,因此匠人们必须不断地精心手工打磨,因此每一根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各有性格的。</h3><h3> </h3><h3>而学习尺八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学习者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掌握指法吹出旋律,而是要把它成功吹响。</h3><h3>除此之外,因为尺八的吹奏方式特殊,需要不断调整气流的角度才能吹出特定的音符,因此吹奏者常常需要通过摇头才能吹出沉浮音。于是也有了“摇头三年”这样的说法,意思是光是学习如何正确摇头,就要花费三年光景。</h3> <p class="ql-block">云南尺八箫友</p> <p class="ql-block">(一篇关于箫的好文)</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箫友能够与箫结缘,大多都是因为一个偶然,听到一段音乐片段,觉着甚是好听,对的上自己口味,或者符合当下的心情,对这种声音一下子就很入迷。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演奏这样的音乐,那一定是无比美妙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就这么想想也就算了,三分钟热度很快过去。</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呢,就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听到的音乐是何种乐器演奏。就这样通过一段声音为线索,一来二去,最初对箫这个乐器的认识,就从此开始。</p><p class="ql-block">然后,大多朋友,也就到此罢了,了解一下而已。</p><p class="ql-block">而其中就有一小部分朋友,突发奇想到处买洞箫,如今网络发达,要买一支洞箫,还是十分容易的。</p><p class="ql-block">左等右等,洞箫终于到手了,照着视频教程或者教材教的,立马就傻眼了,怎么吹不响啊,抓耳挠腮,怀疑自己是不是买了个假乐器,于是各方不断求问,结果换来同样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人的问题,绝对是人的问题,不是箫的问题。因为差到极点的箫,即使音准不行,音色也不好,但是响,不按孔吹响一定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定时间折腾,终于能够能吹响了,那真是高兴坏了。</p><p class="ql-block">可是没过两天,又觉着什么地方不对劲了,人家吹出来是动听的音乐,自己整出来的声音,是什么呢?听后蹦出来唯一的念头,就是想把持箫的双手解放出来,捂住耳朵。</p><p class="ql-block">心情低落,备受打击,挫败不堪,要不是因为箫也是银子买来的,真想踩上两脚,然后有多远就扔多远。</p><p class="ql-block">从此不提。</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把自己给蒙住了,掉入了自生的烦扰之中。箫呢,首先是件乐器,当然学习箫也就包含了学习其他乐器所有要做的事情,恰巧箫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加困难一些。</p><p class="ql-block">所以,刚拿到箫的时候,一切一切的怀疑,那都是毫无理由的,根本不必去理会,唯一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我要学,我要学下去,然后就是练习练习练习。确定坚定了这个信念,下来我们来谈谈,习箫到底要做什么?要如何做?</p><p class="ql-block">根据个人经验以及与众多乐友交流,整理了几点看法,写在下面,总体来说,可以把整个习箫的进程分为三步,所谓习箫三步走是矣。</p><p class="ql-block">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练,练什么?</p><p class="ql-block">暂时别管许多你不懂的东西,先跟着教材、视频或者自己的老师,练习第一个音。</p><p class="ql-block">空管吹,不按孔。把这个音吹响,然后在吹稳、吹满。</p><p class="ql-block">开始一定是空管吹,至于有太多的朋友说为什么,我空管吹可以吹响,但是按住孔以后就不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空管的音还没吹好。</p><p class="ql-block">吹响,简单说就是通过吹,让洞箫发出声音。模仿老师教的基本口风,吹,吹不响就变换一点口风,一点一点体会,一遍遍尝试,直到吹响。</p><p class="ql-block">无论口风如何变换,我们的目标不变,先就是为了把它给吹响。</p><p class="ql-block">洞箫的发声原理,就是口风形成的气束,切割摩擦吹口发声的。所以,先记住了这一个点,你不断调整的,就是把吹出来的气形成一束。再者就是让气束对准吹口,这样充分摩擦,做到了这两点之后,不想吹响都难。</p><p class="ql-block">吹稳,吹响,只要发出声音都可以算作吹响,但是初学开始,一般的吹响就是靠着嘴巴吐出的气,冲一下,恰好撞到吹口,产生摩擦而发出声音。</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把声音稳定住,那么就要把吹出来的气形成的气束稳定住。</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必须要掌握腹式呼吸的方法,别想其他的,这个必须掌握。至于什么叫腹式呼吸,我之前的一些文章也说过,自己在网上搜索也可以。</p><p class="ql-block">掌握了这个,可以稳定的吹出空管音,那么你就可以开始结合指法吹其他的音。循序渐进,把上一个音吹稳,再进行下一个音。</p><p class="ql-block">吹满,或者说吹实,初学洞箫,最容易把声音吹的发虚。这个因素众多,最大的因素就是气束不集中,气息没力度,注意,这里说的力度,不是说那种使劲拼命地吹气。而是要通过口风,让从你口中出来的气束更加集中,再加上腹部给于一定的支撑力,声音自然而然就圆实饱满一些,这个不是说说就可以的,需要不断的练习体会。</p><p class="ql-block">吹长,在吹响、吹稳、吹满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加长,这里就需要稳定良好的气息控制。气息控制是学习吹管乐器的灵魂,而练习长音更是训练气息控制的最好方法。注意我们这里说的长,不能片面的认为只是把音吹长,而是更要注重音的质量,如果没有了质量,再长也没用。</p><p class="ql-block">吹变,这一点和吹长结合起来都是长音练习的要求。注意,在练习长音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口气全部吹尽,再进行换气。一口气要保留一点,留有余地才能更好的控制气息。每次吸气之后,可以在腹部停留一下,然后再吹,这样利于我们体会腹式呼吸的整个过程。所谓的吹变,就在在前面的前提下,让一个长音过程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强弱的变化,练习由强到弱,由弱到强以及强弱交替。</p><p class="ql-block">很多习箫者,都会因为长音练习的枯燥而放弃,说实话,这个本来就没什么办法,必须自己学会在其中体会快乐。长音练习作为习箫的第一步,更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个练习,直接告诉你,你永远学不好箫。当然,有时候也可以适当找个别简单的小曲子练习,抵消一些枯燥感,但是不要本末倒置,乐曲练习只是辅助。选择的练习曲,需要节奏缓慢、旋律也简单的。</p><p class="ql-block">此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很多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口风,老师们教,也只是跟你说,或者做出来让你模仿,自己要学着体会,一遍吹,一遍听,慢慢练习,不舒服或者累了,就休息,不要死命的吹,但也不要心生烦乱,记住一点,慢慢练习体会,一定可以学好的。习箫切记就是急躁,而且这是大多数人的毛病。</p><p class="ql-block">第二步</p><p class="ql-block">学,学什么?</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期的长音训练之后,掌握了基本气息控制,箫友终于向着自己原来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找了一张自己喜欢的乐谱,开始美妙的音乐之旅,打击啊,打击,还是打击,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都是照着谱子吹的啊,跟自己听人家吹的为啥差别如此之大呢?因为学习的路还很长,如果这么容易就学好了,我想也没人学了,人世间的事情大都是如此,太容易的事情,产生的价值是很低的。</p><p class="ql-block">音乐,音乐也是一门学科,有许许多多的基础知识要学习。大多习箫的箫友并非音乐学院科班出身,那面对音乐这门学科,要怎么办呢?学,硬着头皮也还是得学。最基本的识谱、基础的乐理、视唱练耳基本功,这些必须得学。音乐有音乐的规则和章法,并非一组高低不同的音胡乱放在一起就是音乐。</p><p class="ql-block">听一首音乐,会有节奏、旋律等等,我们如何掌握这些,除了靠着记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原理。比如什么地方该强,什么地方该弱。这些东西如果你不去掌握和学习,那么就算你可以吹响、吹稳、吹满、吹长、吹变洞箫,但是你还是演奏不了乐曲。</p><p class="ql-block">乐理学习的资料很多,尤其当今的互联网方便,除了很多相关书籍,还要一些影像资料都可以利用,这点事业余习箫朋友的短板,需要自己日常不断弥补。网上有一个教程叫宋大叔教音乐,评价不错。或者大家可以搜索李重光老师的教材。</p><p class="ql-block">技法,或者说是技巧,比如你听洞箫音乐,常常听过一些并非主音的音符或者做了不同处理的音符。这些会让本来平平的音乐变得更加灵动,也是更有韵味。比如在练习长音强弱练习的基础上,你慢慢会体会出什么是气震音。还有比如吐音、颤音、叠音、打音等等,这些都属于洞箫演奏的基本技法。</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掌握这些技法,然后针对性的去练习这些技法,再接下来,就是在乐曲中去运用这些技法。具体的技法解释,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各类教材教程都有相对应的说明。</p><p class="ql-block">模仿,非专业的箫友,学习演奏最普遍,也是最正确的方法,就是通过模仿来掌握一首乐曲的演奏。在模仿中学习体会乐曲的节奏、旋律等等。箫友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就了一定的长音基本功,可以把箫声吹的很饱满,可以正常的通过控制气息来控制声音,也学习了一定的音乐理论,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在乐曲中的运用,这是学习的本初。</p><p class="ql-block">模仿,给了箫友一条很光明的道路,大家注意,学习乐曲演奏,千万千万不要贪多,不能一会芝麻一会西瓜,找合适的曲子,初学的曲子要节奏缓慢、旋律简单。一直练一直模仿,一句一句模仿,几句几句模仿,整首乐曲模仿,然后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仔细听,仔细去找差别,找到差别再去改变,再模仿,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自己的演奏录音和原来的曲子,相差无几,自己听不放心,还可以找其他人帮着听。</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学习洞箫的第二步,意图在于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掌握洞箫的常用演奏技法,能够在曲子中运用,最终吹出你学箫初始想听到的箫声。但是不要忘了第一步,我强调一下,气息控制的练习是持续的,因此长音练习是持续贯穿的。</p><p class="ql-block">第三步</p><p class="ql-block">继续学习?还要学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经过第一步第二步,有了洞箫的基本功训练、有了音乐的基本功学习、有了演奏乐曲的技法和能力。一般到此时,习箫估计已经数年了,为什么还是要学习呢?还要学习什么东西呢?</p><p class="ql-block">之前我就说了,我还是想强调,第一步的基本功还是要不断训练,就像唱戏的老师吊嗓子,是持续的不断的。第二步的音乐学习和模仿还是不能就此作罢,只是重点偏移了而已。</p><p class="ql-block">当你具备了演奏乐曲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进而就要开始思考改变了,就是想想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能够演奏出代表自己鲜明特征的洞箫音乐。这里需要的不一定是技法和技巧这么简单东西了,更多的是要一些生根在你身上的文化因素,正所谓习箫在箫外,关于洞箫乐器本身而言,知识、技法本身就不多,勤加练习,曲子演奏,多模仿名家作品,一定时间定然会学出个模样来。</p><p class="ql-block">但是,要想演奏出具有自己风格特征的音乐,属于创造,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甚至不是勤奋就可以解决的。</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但凡在某一个领域突出的人,他所擅长的东西都不会十分孤立。因为只有融合了很多东西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著名的南箫大师谭宝硕先生,不管在洞箫音乐,还是洞箫的制作上,都是我十分拜服敬佩之人。而谭宝硕先生不光是在音乐世界大放异彩,他更在绘画、书法这些领域研究也十分深入。近年来,更是把书法绘画与洞箫演奏结合起来,独特而富有魅力。</p><p class="ql-block">音乐是什么?音乐不能单纯的归结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应该是一种文化反应。比如中国的音乐,他跟中国的历史文化分不开。为什么你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够分别出来这是中国音乐,这是西方音乐。因为你骨子里浸染了中国文化,而中国音乐又是在中国文化中滋生和成长的,直接地反应了文化。</p><p class="ql-block">再举一个例子,宣城有个叫一音的僧人,他也爱演奏洞箫,而他吹出来的曲子,不管你是行家,还是新手,你一听,就带着几分禅意。不光因为他是一个僧人,而是因为他身上的文化基因决定的。不管是他演奏其他人曲子,还是自己即兴制作,听了都让人有禅院钟声之感。</p><p class="ql-block">这里说这个有点虚,也无法说明白,胡乱地说说,供箫友参考。</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要演奏出具备自身独特魅力的音乐,首先就得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这个独特魅力,哪里来?</p><p class="ql-block">洞箫以外的文化,以及你的经历,你的学识,你的感悟,你的人生,你的一切一切,都是构筑你自身独特魅力的元素,当然也是你未来演奏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我的云南学生</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埙</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乐器——陶埙</p><p class="ql-block">舜耕教育学院2019-08-16 16:14</p><p class="ql-block">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奠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p><p class="ql-block">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曾在百姓人群中广为流传,也是宫廷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合奏或独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非凡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但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美丽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p><p class="ql-block">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如同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和牢不可破的友谊。</p><p class="ql-block">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p><p class="ql-block">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余广涛</p><p class="ql-block">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徐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徐州市级非遗“余窑烧陶”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余广涛出生于陶艺世家,自小在浓郁的陶艺氛围中熏陶,从14岁就能熟练地掌握全套复杂制陶工艺,独立制作各种陶器制品,余广涛说:“以前用的拉坯工具是祖宗传下来的,需要人力进行转动!以前拉坯用的磨盘,而现在都是用机器拉坯,速度需要自己调,没有以前的好。”</p><p class="ql-block">凭着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以及对精湛陶艺的领会和感悟,出于对浓厚的中华民族悠久民间文化的满腔热爱之情,余广涛历经数年的钻研、磨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将这份曾经有着7000多年历史、失传数百年的我国古陶民族乐器“埙”还原回来。</p><p class="ql-block">余广涛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和文化,不能丢!即使过了靠这些手艺吃饭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吹埙不仅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它还是富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p><p class="ql-block">吹埙可以增加寿命,对健康有益,促进深呼吸,从而使肺部得到发展,并清洁了血液。</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埙的寓意和象征</p><p class="ql-block">埙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被赋予了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埙与篪的组合被比作兄弟和睦之意,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纯洁和牢不可破的友谊。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说明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因此,埙的寓意和象征是高尚、纯洁、和谐、典雅、高贵、神秘等。</p> <p class="ql-block">埙 (古代乐器) </p><p class="ql-block">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p><p class="ql-block">埙曲发展</p><p class="ql-block">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以来,在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p> <p class="ql-block">埙的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真品、精品、珍品、极品,收藏品。</p><p class="ql-block">埙常用有三枚:G、、F、降e。 低音有C、D, 低音炮有大B,大降B。</p><p class="ql-block">埙分单腔和双腔,单腔,音浑厚,共鸣好,高音难上,检验吹奏者的功力。</p><p class="ql-block">双腔较好吹,音色通透,悠远,平和,高音明亮。</p><p class="ql-block">箫埙皆为修行乐器,让人静心向善,隐忍向上,心灵升华,更益健康!</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埙图片,不是我的,仅供欣赏</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的埙</p> <p class="ql-block">我的,F调送莲姐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我的大C</p><p class="ql-block">2200元</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送邹杰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送莲姐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送西峡县墨涵音友</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p><p class="ql-block">送朋友寇鹏程</p> <p class="ql-block">以下继续谈箫</p> <p class="ql-block">养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箫,首先是乐器,同时也是把玩件儿。</p><p class="ql-block">仅有好的乐器性能而忽略了品相和做工,只能是件好乐器;</p><p class="ql-block">仅有极佳的品相和做工而没做出好的乐器性能,那也只能算是一段漂亮的竹子。</p><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的好箫,必是秀外慧中,性能与颜值并存,两者缺一不可的。</p><p class="ql-block">乐器性能好解决,找到适合自己的制管师即可;品相和做工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仅要求制管师具备匠心和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靠缘份,因为竹子是天生的,制管师没办法来改变她的容颜!所以,好箫的拥有往往靠缘分,靠资源、银子并不是万能的!</p><p class="ql-block">抱得“美人”归当然值得庆幸,但如何让“她”容颜永驻,越老越有味道呢?</p><p class="ql-block">所以,箫必须养!</p><p class="ql-block">用下面这两张照片中的同一支箫来作个对比吧,这是新箫和盘玩两年多之后的容颜。</p><p class="ql-block">箫,究竟该如何来养呢?我先来说说养箫的三种良法:</p><p class="ql-block">【极致养法】只用手,没事就上下抚摸箫,没事就吹!这种养法适合只有那么两三支箫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上乘养法】有汗擦汗,无汗擦油,常吹常抚。这种养法适合箫较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懒人养法】基本上是只擦油,这种养法适合箫极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仔细分析这三种办法,不难看出,其实,养箫的关键是防裂,防蛀,防霉,盘出自然的皮色和包浆。</p><p class="ql-block">箫,为何会裂呢?原因太多:材,质,工,雕,用,温差,湿度,油份,盐分,外力。</p><p class="ql-block">为何常用的老箫不易裂呢?因为是被吹通了,盘出一层包浆了。周林生老前辈曾说他珍藏的一支老箫很神奇,堪称“晴雨表”。按我分享的极致和上乘盘法盘过一年以上的箫,每根箫也都可以称之为“睛雨表”!</p><p class="ql-block">为何新箫和存放多年不吹的老箫易被吹裂呢?那并非你的功力深厚!哪怕你练成了西毒欧阳锋的蛤蟆功也吹不裂我盘过一年以上的箫!</p><p class="ql-block">我只强调最重要的两条:</p><p class="ql-block">1.温度和湿度的骤变是箫裂的最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2.包浆很重要,它是竹子保持韧性所必须的盐份,油份和水份。</p><p class="ql-block">看看我下面这支箫吧,到手时吹口之下一二段有皮裂。补裂,扎线,盘玩至今己一年有余,是否,很让人惊艳呢?</p><p class="ql-block">下面,就箫的常规养护概括几句:</p><p class="ql-block">有汗擦汗,无汗擦油,薄油(汗)勤施,常吹常盘;温度湿度,切忌骤变;用后净膛,防止霉变;习惯要好,轻拿轻放;收藏用箱,出门布袋;依我此法,惊喜连连。</p><p class="ql-block">【紫草油配制】</p><p class="ql-block">1.紫草几枝(50%),红朝天椒去籽留皮(45%),核桃仁去皮掰小(5%),存容器内。</p><p class="ql-block">2.纯菜籽油适量,加热至熟后凉至六七成的温度,缓缓倒进容器内。</p><p class="ql-block">3.自然放冷,加盖备用。</p><p class="ql-block">【切记】油温是关键,千万不能把紫草,辣椒等炸焦了!成功之作,油是鲜红色的。</p><p class="ql-block">紫草,中药店有售。特制的紫草油适合所有表面未上漆的竹器的养护。</p> <h3>习箫三要素</h3><h3>作者:凉月</h3><h3>一:艺术鉴赏力</h3><h3>一首曲子怎么设计最好听,哪里需要强哪里需要弱,音色如何变化,手指怎么加花等等,头脑中有你认为箫演奏这个曲子能够发出的最美的声音的鸣响,这就是你的艺术鉴赏力,这与一个人的修养、性格有直接关系,艺术鉴赏力直接限制了一个人的演奏水准。艺术鉴赏力甚至直接和一个人的人品修为挂钩,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箫声就是心灵的形象,这并不玄幻。箫具有清虚淡远的特质,它表现一个演奏者的品行修为很是准确。不是好多人说习箫即修行吗?如果一个人人品修为不够好,他箫音的艺术鉴赏力也会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好多技术流的演奏者成不了大家的主要原因。</h3><h3><br></h3> <h3>二:吹奏技巧</h3><h3>有了艺术鉴赏力,没有成熟的吹奏技巧,也是吹不出好听的声音。技巧包括指法、气息等,其中气息比指法要抽象。一切人类的艺术行为都是需要靠感觉来完成,也就是箫演奏技巧只靠手指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唱歌要找感觉,绘画要找感觉,演奏乐器也要找感觉,这也是学习箫技术方面最难的地方。例如气息的控制就主要靠感觉来完成的,那么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感受。举个例子:手怎么去动,直接可以控制。落泪就不能像手动一样控制,那怎么控制?就是精神要找到一种痛苦悲伤的感觉,人才会有落泪的行为,眼泪才能掉下来。这种控制靠的是精神上的感觉来控制,是间接控制。人的行为就分两种: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气息就是靠感觉间接控制,才能真正符合箫演奏需要的气息状态。有人说气沉丹田,收小腹,有人说鼓肚子。其实这对也不对,对呢,就是你吹好了可能真的会收小腹鼓肚子。不对呢,就是收小腹鼓肚子只是个表象。而真正起作用的是靠类似深呼吸或者打哈欠的感觉去降低稳定喉位,拉大咽部口腔空间,使得气束更集中,气息支点更深,气效率更高…这些都是一体的,只需要一个感觉就可以搞定。技巧方面更多的时候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熟能生巧,巧能生融。最终把技巧练没了,融会贯通,甚至不需要去想技巧,抬手张嘴就到位。这就是技巧到家了,或者说没有技巧了,技巧就是要越练越少。</h3><h3>三:口风机能</h3><h3>也就是嘴劲,嘴皮子力量,其实箫演奏嘴皮子力量是一定要强壮的,这很像运动员,让相关肌肉得到锻炼,越来越发达,你才有动力能源去支撑你完成演奏,这点其实也很重要。</h3><h3>就说这么多吧,最近好多箫友给我发视频音频,让我挑毛病。我觉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让你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学习就像是你去终点的路上到处都是地雷,只有一条路可以过去,如果没有老师,你就的自己去排雷,花费大量时间。有老师的话,等于这些雷都帮你跳过了,节约了大量时间。</h3><h3>所以我就想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整理一下。我的箫演奏理念可能和其他老师区别很大,你可能第一次听到,但是我觉得如果你认真琢磨可能给你一个惊喜。</h3> <h3>习箫导论<br></h3><h3>一、洞箫的选择</h3><h3> </h3><h3>洞箫的选择,箫友一般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洞箫的种类选择以及购买洞箫的困惑。</h3><h3>1、</h3><h3>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无论是北箫、南箫亦或是琴箫,都是洞箫;如果您开始一点都不了解,误打误撞的选择了其中一种,那么就请不要纠结,直接利用你已经选择的洞箫来学习。如果箫友是看了本文,才准备选择一支洞箫,那么建议选择管径适中的洞箫。</h3><h3>再来说,北箫、南箫、琴箫是如何分类的,我们现在常说洞箫概念,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指的就是北箫。南箫和与北箫的区分主要是因为流传的地理区域而产生的叫法。北箫早年主要源于江南一带,而南箫源于福建一带,因此有此叫法。从材质来看,南箫和北箫材质有所区别,一般南箫由石竹、桂竹、斑竹等竹材制作,而北箫主要是由紫竹制作。其中南箫管径相对较粗,北箫相对要细一些。而我们说的琴箫,主要也是由紫竹制作,管径相对于北箫使用的紫竹要更加细一点,因为琴箫主要用于和古琴合奏,音量要小、典雅。</h3><h3>2、</h3><h3>【调性】建议初学箫友选择G调,孔距相对适中,持箫和按孔相对容易适应一些。</h3><h3>【孔数】六孔和八孔洞箫,建议选择八孔。</h3><h3>【正反】关于正反手的问题,初学建议选择正手,自己也可以找个东西试一下,左右手,那个手在下面舒服一些。右手在下面为正手,左手在下为反手。</h3><h3>【材质】箫字竹字头,箫以竹制的为正统。当然在当今不同材质的洞箫也有很多,除了竹制的,有木头、合成树脂、金属等。同等条件下,建议选择竹材制作的洞箫。</h3><h3>【节数】这个得分两头说,一是说这个箫的竹节数,这个与箫的乐器性能没有什么具体的关系,有时候选择特定的节数,更多是出于品相的考虑。另外有的箫制作时候,会锯开成两节或者三节,中间用铜质插口链接,这个主要用于及时利用插拔接口来调节音准。声音的频率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同一支箫,温度不同,各音的音高也会发现变化,如果需要调节,那么插拔接口可以解决。如果不是和其他乐器合奏,也无需调节,各音的相对音程不变,不影响演奏出的音乐旋律。</h3><h3>3、</h3><h3>箫的选择,最终就要涉及到购买的问题;首先来到箫部落的箫友们,请大家注意,如果刚开始接触箫,建议选择合成树脂的箫,也许您可能觉着这个材料缺乏竹子应有的美感和韵味,但是合成树脂洞箫,是统一塑模的,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音准是过基本关的。</h3><h3>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箫友也可以找制作师制作,在我国,洞箫的手工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今,绝大多数性能品相好的箫都是出自洞箫手工制作者,竹子是天然材料,每一支都是独特不同的,需要制作师根据丰富的经验,针对性的进行制作,这部分是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的。</h3><h3>二、习箫的准备</h3><h3>大多习箫的朋友都是从自学开始的,箫作为传统的小众乐器,目前相关音乐专业都没有正式开设洞箫课程,多数专业的演奏者是学院竹笛专业。业余习箫的朋友,很多都是偶然听到一段箫声,萌发了习箫的念头。上面我们已经说了洞箫的选择,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习箫还要做哪些准备。</h3><h3>1、</h3><h3>箫首先是乐器的一种,学习乐器,终究是为了演绎音乐,那么学习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就十分必要,也很重要。</h3><h3>推荐书籍:李重光老师的《基本音乐理论》和《如何认识简谱》</h3><h3>推荐视频:《宋大叔教音乐》,这套视频可以说是很多习箫的朋友选择的音乐理论学习材料,箫友如果不喜欢看太多,那么只要学习这套视频的第一单元就可以了。这里我们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贴出来,其他的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查看。</h3><h3>2、</h3><h3>习箫不光要有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心理准备,首先箫友必须认识到,习箫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然选择学习洞箫,那么就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不过箫友也不必恐惧,只要你能坚持练习一到两年,基本上就会长期学习下去,很多箫友久而久之,一日不吹,都会觉着少了什么,相信大家最后都以箫终身为伴为友。</h3><h3>三、习箫的步骤</h3><h3>1、</h3><h3>书本永远都是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习箫最好也是找一本合适的教材,推荐两个教材,张维良老师的《箫吹奏法》和刘群强《从零起步学吹箫》,这两本教材都有配套的视频光盘。</h3><h3>2、</h3><h3>拿到洞箫后,根据教材和视频的方法,先不按孔把洞箫吹响。注意体会声音是否发虚,尽量吹得饱满。</h3><h3>3、</h3><h3>练习筒音作5的指法,这个叫箫的本调指法。根据指法的按孔方法学习两个八度内的基本音阶,初期学习先忽略半音的练习。练习音阶的时候主要持箫和按孔的方式方法,这个教材都有说明,尽量选择一种舒服的持箫方式。</h3><h3>4、</h3><h3>气息是洞箫演奏的灵魂,练习气息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长音,在不损音质的情况把音吹长,但注意也不要拼命使劲加长,要留有余地,比如换一次气可以吹十秒,那么你在练习的时候,你就吹八秒,这八秒的要求是尽量把音吹实吹饱满。</h3><h3>5、</h3><h3>长音练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切勿着急,更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要做的就是一直一直练下去。长音的练习首先不在于多长,更重要音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要练习长音的变化,由强变弱,由弱变强,强弱交替。</h3><h3>6、</h3><h3>上面两个是习箫最重要的训练,什么时候不用再练习呢?当你放弃习箫的时候才不用练习,也就是说长音的练习贯穿始终,即使是大师级别,依然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可能有的箫友觉着总是练习长音,十分枯燥无味,兴趣减弱不利于学习,如果这样,那么可以适当练习一点小曲子,初学曲子的选择,尽量选择旋律流畅简单的,注意不要本末倒置,忽略长音的练习,永远也无法练习好曲子。</h3><h3>7、</h3><h3>在上面的基础之上,我们也需要对曲子进行适当的润色,就是通过添加装饰音来润色曲子,这个部分,初学的朋友不要过分去关注,否则会适得其反,基本功扎实,即使不添加装饰音,曲子依然可以吹得很好听,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又可以灵活的运用装饰音,当然也会添色不少。所以,一切的一切就是基本功的练习,什么是基本功,基本功就是气息控制。</h3><h3>8、</h3><h3>乐器的学习,最终都要跳出来,站在音乐和文化的角度,此时要学习的已经不是乐器的技法。需要结合个人的综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来到箫部落的朋友,最终都可以利用洞箫的学习,最终都可以用音乐去表达真实的自我。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h3> <p>二、洞箫的选择与保养 </p><p><br></p><p> 1、洞箫的选择</p><p> 洞箫购买时的挑选,当然应注意材料与做工两个方面。</p><p> (1)材料</p><p>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结,表皮是否光洁,尽可能没有破皮现象以免影响美观。就老结的竹子来说,尽管拿在手中很压手,同时还该注意竹质纤维是否细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虽然很沉,但是由于竹质纤维粗疏,吹奏起来音色就不十分好。</p><p> 其次得看长度是否得当。有些演奏家追求“九节”,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长。这是不恰当的。就G调洞箫来说,其长度选择以不超过850mm为宜。实际上这里所讲的九节,所指的是适用长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过长,也就增加了双臂的负荷,容易疲劳,而且多留的一截对于音色的改善也没有作用。原来在适用的长度内,节多的洞箫的两端管径差就大;两端存在的关径差,保证了洞箫各个音区音色的统一和平衡,而且有利于低音的共鸣,使柔弱的低音变得厚实;洞箫的长度过长、节间距过大,就成了增加双臂负荷和影响美观的劣势。由此可知,洞箫两端存在一定的管径差,于保证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义的。</p><p> (2)做工 </p><p> 洞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外在部分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即音孔、吹孔的开挖是否光洁,音孔的大小是否统一、美观。 所谓的内在部分,指的是音准和音色。音准,前文已经做了简单地阐述,此处不拟再作讨论。音色除同管径、管壁厚薄、吹孔深浅和形状相关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关。因此,挑选时应予以注意。</p><p> 2、洞箫的保养</p><p> 箫和笛一样,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材最大的缺点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箫的保养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p><p> </p><p> 洞箫的一般保养方法是:吹奏以后将洞箫放入箱内或绒布套内。春和初夏时节,特别是霉雨季节,竹管内要保持干燥,防止发霉;夏、秋时节,由于天气干燥,箫笛管内可以将湿润的“胆”放入竹管内,保证管内湿润;冬季由于气温低,吹奏过后管内容易凝聚水气珠,演奏后应用“胆”将水气珠擦拭干净。</p><p> 箫、笛胆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一根比箫、笛有效管长稍长的棒,外裹一曾绒布即成。</p><p> 三、洞箫的制作 </p><p> 我国的竹材资源丰富,品种众多,是制作各种管乐器的好材料。箫的品种不同,所需的制作材料也就各异。洞箫的竹材以紫竹为佳,水竹(白竹)次之。竹材以壮实、干透的为佳。 </p><p> 谈及竹材的壮实,就得谈及竹龄。紫竹和白竹的竹龄约为八年。竹子太稚嫩,制成洞箫音色不可能坚实;衰老的竹子制成的洞箫,音色干瘪。因此竹材的选择以四年材为佳。除了竹龄以外,竹子的砍伐时间则以立冬以后为好,此时砍伐下来的竹子不易虫蛀;春天砍伐的竹子因水分多而不适用。竹子以粗细适用、挺直,没虫蛀、不破皮的为佳。砍伐以近根部或齐土截下为好。砍下的竹子,应放在阴凉、透风的地方一、二年,使其自然干燥。 </p><p> 制作洞箫的竹子,内径以16mm—18mm为宜,内径小的音色清亮,内径大的音色浑厚。制作之前要打通内节,将竹材烘干矫直;内节打通是为了烘烤时防止竹子爆裂。 </p><p> 民间以九节箫为贵,故而砍伐竹子时以齐土截下为好,目的是为了取九节。洞箫的总长以不超过850mm为宜,因为其有效管长仅为520mm左右,其下端留得过长不仅没必要,也有失于观瞻。洞箫取九节,并不完全为了追求外在的美,而是在一定长度之内,节越多,两端的管径差越大,低音也就越浑厚。</p><p> 有人说我们的民族乐器制作不科学,当然认定洞箫的制作也不例外。如今制作箫、笛还没有公式,除了基本管长而外,各个音孔的位置乃取管长的百分比。这一方法的使用,历史已相当久远,《宋书》所载的“荀勖笛律”所制作的“泰始笛”就是百分比。</p><p> 说我们的民族乐器制作不科学,未必有充足的理由,因为西洋的管乐器的制作也是凭的经验(严格的工艺要求),而不是根据数理公式。我们所用的管乐器与西洋管乐器相比,其差距就在于缺乏严格的工艺标准——没能做到规格化。要将我国的民族管乐器制作规格化是很难的。这是我们的民族管乐器同西洋乐器的差别所在。西洋乐队所用的管乐器为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我们的民族乐器则多为竹管乐器。我国的铜管乐器不发达,仅有号筒一种,藏族的钦筒与号筒仅是大小的区别而已。木管乐器也几乎没有,管子与唢呐系用硬木车削后制成,但它们也仅仅是竹管乐器的演化和变异,例如现今的管子就是由竹管制作的筚篥演化而来的。竹材本身的千差万别,使我们用竹子制作的管乐器规格化不大具有可能性。</p><p> 用天然竹材制作的箫笛,乃是我国的传统,各乐器工厂都有自己的制作工艺要求。20世纪80年代,乐器制作行业曾进行过箫、笛制作规范化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如今看来各个厂家的制作也都是各行其是。 </p><p> 业余的洞箫制作者,最要紧的是基音孔的确定——即基频公式的求得,也就是如何确定从吹孔至基音孔的长度。开好吹孔以后,首先就是确定调音孔的位置,并校准基音。 </p><p> 关于洞箫基本长度的计算,笔者是通过 L=C/2f-Δ公式求得的。其中L是欲求的从吹孔至调音孔的长度。C是声波速度,声部速度与温度有关,150 C时其速度可取33045cm/s,若温度增加,每升高一度,声波速度增加61厘米。f为频率,若是G调洞箫其频率则为293.66Hz。Δ为管口校正量,即洞箫的管端(吹口一端)和末端校正量之和,据本人测算为3.8d左右(d为管口一端的内径)。至于Δ何以要取3.8d左右而不取确数?那是因为竹子两端的管径差没有计算入内,管径差大,Δ可略大于3.8d,管径差小,可略小于3.8d。这一长度与实际长度若有误差,还可以通过调音孔的大小与吹口的浅深加以调节。如此算来,内径为16mm的G调洞箫(筒音为d1),从吹口至调音孔的长度约为520mm~540mm,内径为14mm的琴箫(筒音为c1),从筒音至调音孔的长度约为600mm。 </p><p> 基音校准以后,才可以确定各个音孔的位置。表1为各个音孔占有效管长用百分比(所列为八孔洞箫和琴箫数据,六孔洞箫可作参照)。孔序依次为:第八孔、第七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尾孔。百分比依次为:47.9053.25、56.52、62.30、71.00、75.00、79.90、85.80、100。</p><p> 箫笛制作所需的工具是十分简单的,只需一把钻子和一把刀就行。钻子须用五花钻或三花钻,以避免钻孔时竹子被钻裂。三花钻可以选用适当的螺丝刀改制,挖孔的刀,不同于普通的小刀,钢口比较好的半把剪刀亦可代用。 </p><p> 洞箫定好音孔位置,钻好音孔,即可校音。为了保证音准,音孔宜钻得小一点,以便利于音孔的开挖。若该孔所发之音与所需音高所差不大,音孔宜向下开挖;若所发之音与所需音高音低得较多,音孔宜向上开挖。各个音孔除最上面的后出孔应该略小一点而外,其余各音孔的大小要求尽可能一致;音孔大小的统一,是音色、音量统一的保证。后出孔略小,是为了保证该音孔本孔音与“叉口”音为小二度关系。后出孔必须略小,因为音孔的位置已经提高,不适当缩小音必偏高。笔者称此法为“提位缩孔法”。</p><p> 前面已经提到,校音时吹奏的口型、口唇的位置与口风力度必须统一,即管口校正量必须稳定,否则即使依靠再先进的仪器,制成之后的音准好是无法保证的。注释:</p><p> </p><p> 五度超吹乐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闭管乐器”。此类管乐器的超吹音同基音为十二度关系;五度乃是八度的转位。八度超吹的管乐器即人们所说的“开管乐器”。由于把管乐器分成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无论是从管乐器的外形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图示”都无法说清楚,故而笔者主张将管乐器分成八度超吹乐器、五度超吹乐器和无超吹音乐器。理由笔者已撰文阐述。</p><p> 我认为“三分损益”有两种理解:</p><p> 1、定孔的位置按此法;</p><p> 2、音的频率符合此法。</p><p> 其中第二点可能要用专用频率测试仪,或者你自己做多个管子,按第一点中的三分损益法的方式确定长度,没有按孔,你来鉴别音高。(有点像定音管?)</p><p> 我说说第一点中的“三分损益法”确定长度。</p><p> 我们计算各音孔的位置假定由吹孔算起到按孔中心的长度。假设我们的第四孔的位置已经确定,即为L4,那么先“益”,得到第一孔,即L1=L4*(1+1/3)=1.333333*L4;再损,得到第五孔:L5=L1*(1-1/3)=0.6667*L1;再益,得到第二孔:L2=L5*(1+1/3)=1.333333*L5;再损,得到第六孔:L6=L2*(1-1/3)=0.6667*L2;再益,得到第三孔:L3=L6*(1+1/3)=1.333333*L6;至此,六孔位置确定。</p><p> 不知是否正确,基本原理如此。</p><p> 由于孔的大小是不太确定的,而且这些位置要折算成有效(或等效)长度,所以笛子做好后,其音不一定(更确定地讲,基本上是“一定不”)符合“三分损益”,开孔位置按“三分损益法”与用其它法做出来的笛没有区别(因为还有调音等)。</p><p> 音高完全符合“三分损益法”的笛(事实上不可能有)与完全符合“十二平均律法”的笛(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其音高相差是很小的。</p> <h3>吹箫与吹笛有什么不同? </h3><h3>吹笛与吹箫主要的不同在于笛是横吹,下唇在笛身的接触而要宽一些,吹孔也大一些。吹的时候气的冲力也大,运气点在腹部略上一点。</h3><h3>吹箫则气冲力要小一些,气柔而缓,要沉住气。吹箫气太冲则音直,不好听,所以用吹笛的方法吹箫是吹不好箫的。箫声天籁,平和,代表人声。如同西方大提琴代表心声一样。</h3><h3>有的人笛子吹得不错,吹箫不是那回事。他们是用吹笛的方法吹箫.自然是吹不出箫味的。</h3> <h3>吹箫时的嘴唇位置呢? <br></h3><h3>注意上下唇的角度。下唇在吹口的盖面以吹口的一半左右为宜。高低音自如,出音顺,比较自然。上唇包出,盖面大,音量就小。</h3><h3> 唇位要注意。上唇盖得多,音量小;盖得少,双唇持平,声音粗,发虚。所以,唇位要适中,太高太低都不行。只有唇位适中,气发强力可攻,弱力可退,进退自如。找唇位不可用舌尖舐箫口,那样不雅观,用唇尖碰一碰就可以了。 </h3><h3>口劲如何掌握? </h3><h3>习惯上人们吹高音口劲大,这是常见病。口劲大了,上唇压扁了,气柱散了,不是一条线了,气往横的方向跑了。吹高音时上唇只能适当缩小,不是压扁;吹低音时气息位置随之放低,唇口放大。</h3><h3>支持点靠丹田,共鸣点在哪儿? </h3><h3>有人吹箫共鸣位置太高,在心以上,头腔共鸣。我们不太用.吹高音位置过高,只好闭着眼睛吹,很吃力。下丹田——小腹、中丹田——胸腔、上丹田——鼻腔,共鸣点集中在鼻腔就可以了。这条线运气如弦,我们称之为气弦。支持点随着音的高低而游走。吹高音时可以用鼻翼两侧的力量收一下,唇口缩小一点,音就上去了;放一点音下来了。总之,共鸣点在鼻腔,头腔共鸣是把气集中于前腹部,不依赖腰围与臀部的力量,这是向声乐学的方法,不是吹箫最好的用气法。</h3> <h3>经常有老师说,习箫是一种修行,一辈子的修行。很多习箫的朋友可能都不以为然,觉着这些老师在故弄玄虚。这也情有可原,这是人的通病,都会从这走过来,我也曾这么认为过。如果习箫久了,相信箫友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要时常回头,退回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习箫如此,人生之中,许许多多的事情也是如此。</h3> <h3>洞簫十六字訣</h3><h3>原创: 譚寶碩 谭宝硕的洞箫世界 </h3><h3><br></h3><h3>沒有一本武林秘芨,可以教出絕世武功。</h3><h3>中國所有傳統技藝之中,都著重心法,技法居其次。</h3><h3>為什麼呢?藝術與文化緊密相連,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文化與人生修養,是學藝的基本功,是藝術的提升之途,須要長時間的投入,甚至要用一生的歲月來領悟,一個技藝,不是光看書本文字就能掌握的。</h3><h3>修習洞簫,當基本技術掌握之後,繼續深化的藝術路向是什麼呢?應該將洞簫技術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中華文化能成為學習洞簫的路向指引,以傳統文化的美學,作為修習洞簫行之有效的具體指引,有這十六個字:</h3><h3>逸遠 清幽 奇峰 跌宕</h3><h3>澹泊 涵虛 聚氣 凝神</h3><h3>中國文字十分具象,能傳達深層的意思,以傳統文化的美學概念,找出這十六個字,稱之為簫訣,作為修習洞簫的具體提示,簡單易記,在練習時能有一個標準,這是修習洞簫的重要指引和心法。</h3><h3><br></h3><h3>逸遠</h3><h3>洞簫是無爭的樂器。</h3><h3>簫者難得是這個逸字。</h3><h3>逸,是閒適,是無欲無求,是來去自如,是自得其樂。</h3><h3>簫聲難得是這個遠字。</h3><h3>柔而不弱,輕而不虛,強而不猛,堅而不硬。</h3><h3>遠聽,聲遠益清。</h3><h3>近聽,不嘈不吵。</h3><h3>氣定神閒,自在無礙。</h3><h3>簫聲有一种安撫人心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由簫者的心傳至音樂裡,故此,簫者之心,須安適、無爭無求、逸遠超脫。</h3><h3><br></h3><h3>清幽</h3><h3>清幽是氣質,是性情,是洞簫特有的特質。</h3><h3>在吹奏中能清楚辨識演奏者的心声。簫似其人,亦即是說簫聲反映其心。所以說,要進入洞簫清靜脫俗的境界,簫者也須點斂自身。</h3><h3>戒驕,戒燥,清其心,澹泊其意。</h3><h3>然後簫聲自然清幽飄逸,脫俗無染。</h3><h3><br></h3><h3>奇峰</h3><h3>古人有云:至於初學,務求平正。既能平正,務求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句經典用於學書法,亦適用於學洞簫,甚至適用於做人做事。</h3><h3>平正,是指基本功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險絕,是指創意和積極的進取心。在藝術上,平實與創意,永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每座山有其獨特的形態和高度,每座山都自然呈現自己的性格。</h3><h3>不為刻意標奇立異,平常心是道。</h3><h3>不為創作而隨心創作,音樂即是心聲。</h3><h3>不求突出而能奇峰突出,如山之沉寂,在靜默中橫空出世、頂天立地。</h3><h3>在平實中充滿創意,在傳統中推陳出新。永遠是簫者的最大難題。</h3><h3><br></h3><h3>跌宕</h3><h3>變幻就是永恆。</h3><h3>簫聲之魅力,是簫聲內裡蘊蓄著巨大的張力。</h3><h3>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如太極之綿密,如強弩之千鈞。</h3><h3>其中,有強弱的對比,剛柔的對比,明暗的對比,快慢的對比。</h3><h3>如山之跌宕,自然,隨意,而又出人意表。</h3><h3><br></h3><h3>澹泊</h3><h3>洞簫之聲清純,能將吹者之內心反映無遺。</h3><h3>清者聲清,濁者聲濁,</h3><h3>雅者聲雅,俗者聲俗。</h3><h3>惡者聲惡,燥者聲燥。</h3><h3>無所求者,澹泊名利者,其簫聲必雅淡而動人。</h3><h3>習簫即習人,習簫之路是修行之路。</h3><h3><br></h3><h3>涵虛</h3><h3>中華文化重點在圓融。</h3><h3>圓融,包容了世間的變幻。</h3><h3>洞簫是包容的樂器。</h3><h3>洞簫之聲能古能今,</h3><h3>洞簫之音能剛柔并蓄,</h3><h3>洞簫之情能感動眾生。</h3><h3>然而,心有多寬,音樂就有多寬。</h3><h3>簫者之心應當寬容,涵蘊虛空,稱之為涵虛。</h3><h3>簫者之心如果能包容萬物,其簫聲才會包容萬物。</h3><h3>簫如其人,聲如其心。</h3><h3>簫聲裡可以蘊藏多少感情,多少音樂,就看簫者之心量情懷了。</h3><h3><br></h3><h3>聚氣</h3><h3>洞簫的表現力量在於氣,而氣的運用在於聚。</h3><h3>心凝聚則氣凝聚,一切由心而發,气息变化,音色变化都是随心而動。</h3><h3>心穩定則萬事能辦,一句記之曰:四両撥千斤。</h3><h3>氣由心生,心穩則氣穩,用心專注則氣息集中。用氣不靠大力,不靠大量,而在於準確。準確使吹奏能揮灑自如,該強、該弱、該大、該小,隨心所欲。</h3><h3><br></h3><h3>凝神</h3><h3>一心不亂謂之定。</h3><h3>心不渙散,專注冷靜,</h3><h3>謂之凝神。</h3><h3>凝神則簫聲凝聚有神。</h3><h3>此時,無成敗得失,無人無我。</h3><h3>簫聲隨心所至。</h3><h3>世間絕對有武林秘芨,就是中華文化。</h3><h3>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從中華文化之中找到答案,找到指引。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是無數前賢的智慧結晶,是無數代人的真實經驗,能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當然包括如何吹好洞簫。</h3><h3>與洞簫相遇是緣份。 </h3><h3>旋律句句飛過,心意相通,呼吸與共,勝卻千言萬語。</h3><h3>在簫聲中,在你我的吹奏間,感觸良多。 </h3><h3>人間多風雨,一片至誠在。 </h3><h3>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h3><h3>(编者按:仅供参考,只能欣赏,不能迷信。)</h3> <p class="ql-block">箫练长音的方法。(贺兰原)</p><p class="ql-block">习箫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怕就是长音了,那么长音到底练什么呢?大概十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中,有个人发问:大家吹箫长音能吹多长?底下回复者众多,从几秒到几十秒的都有,一个比一个长。难道吹长音就是吹的时值长吗?显然不是,我相信只要不是刚刚接触箫的朋友,都会意识到,习箫过程中长音练习的绝不是长,或者说不是长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那么长音到底练的是什么呢?怎么练呢?</p><p class="ql-block">第一,长音练习的是稳。这个是练习长音的最基本,音吹不稳,吹再长,都没啥用处,不会对你习箫起到什么正面作用。音的稳定,其实也就是你口风气息的稳定,那怕你只能吹三四秒,那也要把这三四秒吹稳,经过长期的训练吹奏,你会吹的更长一些。</p><p class="ql-block">第二,留有余地,我们常说吹箫气息要呼七留三,这点非常重要。很多箫友都不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吹箫的时候,一口气,万万不要用尽了再换气,留有一定余地,不要为了吹长,像是拼尽力气一样。这样练习或者吹奏,先不说十分耗生,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当气息还剩三分的时候,你就根本无法控制气息的稳定了。</p><p class="ql-block">第三,饱满和纯净,我们在吹长音的时候要注意关注。纯净很容易理解,就是慢慢通过口风的训练减少气声。饱满,是说音要吹实,相对于虚来说,大家可以经常去听听演奏家的音频,有利于理解什么是正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第四,长音练习的时候,尤其是初学,注意一下腹式呼吸的训练,这样时间久了,吹箫的时候,就很很自然的进行腹式呼吸,轻松自如。</p><p class="ql-block">第五,音头音尾的处理,这一点也很重要,在日后练习乐曲的时候,换气前后都是要处理好的,做到音头干净,音尾收音利落。</p><p class="ql-block">第六,强弱吹奏的训练,练习长音,稳、饱满、纯净等要求有了一定进阶之后呢,我们就要试图练习强吹和弱吹,这不仅是基本功训练,也是后面表达乐曲的必备技法。</p><p class="ql-block">第七,自如的控制音量、音色。我们常说练习长音,就是稳中求变,也就是说当你把音吹的很稳、很饱满纯净之后呢,我们需要训练一个长音过程中可以自由的变化,一切变化都被我们控制。音量大小,音色的变化,这也是音乐表达的重要技法。</p><p class="ql-block">第八,长音练习不见得一定是一直练单个音,我们知道,我们说长音练习通常是练习箫音域内每个音。但是我建议在练习中,也可以适当通过手指来切换,混合练习。</p><p class="ql-block">第九,长音练习之后,这点让大家失望了,长音练习没有以后,这是一个一直贯穿你习箫生涯的事情。即使你成为了所谓的大神,那么长音依旧是日常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关于洞箫练习的一些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口风训练的一点小经验</p><p class="ql-block">老师教给我一个很形象的集中气息的练习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初学者吹筒音会有困难,有手指按孔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口风原因。口风控制不好。现在就给菜鸟们分享一下老师告诉我的方法训练。</p><p class="ql-block">一、吹箫时</p><p class="ql-block">想象你面前的是一杯刚沏好的茶,上面还漂着一片小小的茶叶。你要喝茶,可水很烫还有漂浮的茶叶,所以你要把它吹冷点,秀气的人会轻轻的吹,同时你也要吹开那片茶叶。萧的气息也是这样的——微笑,上下嘴唇形成很小很细的逢,控制你的嘴部肌肉,把气息集中到那一片小茶叶上(这个茶叶就是萧的吹口)轻轻的吹开它,把它吹到茶杯的另一端去。并且不要把水吹得水花四溅(水是烫的哦)这样筒音就很容易吹响了。不能急,不能紧,越急越紧 音就吹的越不好</p><p class="ql-block">“心乱则音噪,心净则音纯. 心慌则音误 心安则音清”</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古时吹箫者,竹林深处,踏着清晨的雨露,沐浴着一缕缕阳光。。。抑或是煮酒沏茶,和朋友抚琴吹箫。。。想象一下那样的意境,吹箫的时候就能多了几分泰然与逍遥。这是我的想法,呵呵,不对指出请前辈们指正</p><p class="ql-block">二、平时练习 </p><p class="ql-block">找一个碗,盛满水,把水放到嘴下,想象自己在吹箫,吹水。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气息集中到一点,在水中吹出一个“坑”为不要吹成像机关枪扫射一样,那个“坑”在碗中飘忽不定。根据物理的一点知识,我个人认为碗口大点,效果更好点,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自己吹的气息是不是集中了。(因为水波反射回来会影响你的视觉)</p><p class="ql-block">经常这样练习,我想会有一定帮助的,呵呵。我就是这么练习的。</p><p class="ql-block">菜鸟只要有飞翔天际的渴望,总有一天会和蓝天相拥的,大家加油~!</p><p class="ql-block">口型与口风是决定箫音色的关键,有人以为吹箫的口型是“呜”的口型,也有认为是“于”的口型,我以为用“嘘”字说明更恰当。</p><p class="ql-block">“呜”和“于”的口型,“呜”偏圆,“于”偏扁,风门高度都较大,比较费气,不利于吹长音。而“嘘”字,类吹茶的口型,风门可以收得很小。我是赞同口风要“细如针”的,“细如针”的口风唯“嘘”字口型方能达到。</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风门要成“椭圆形”,我以为风门最好是“一条缝”,缝隙越短越好。我试过,吹低音的缝隙可以短到与吹口等宽,吹高音的缝隙可以短到吹口宽度的一半甚至更短。</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吹箫觉得气不够,其实是风门过大,造成气息浪费所致。如果善于用缝隙式风门吹奏的话,吹长音就轻松了。</p><p class="ql-block">所以,长音不是练出来的,是靠风门控制节省气息所达到的。</p><p class="ql-block">当然,并不是“椭圆形”风门就不能用,在实际演奏中,风门的形状是根据乐曲的需要不断变化的,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尽量使用缝隙式的小风门,以节省气息。这样,吹箫就不会觉得累了,只会感觉到轻松自如,浑身舒畅。</p><p class="ql-block">我用的是“呼”。感觉这样吹箫味足</p><p class="ql-block">马迪老师的口型?这种口型吹笛箫,音色好,饱满、浑厚。相对来说,吹起来比较费气、费力。这是箫艺提高以后该用的口型。</p><p class="ql-block">这两年来,我在一些学校给笛箫协会的同学们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徒手操 ”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业余练习者,尤其是住校的学生来说,能够有大块大块的练习时间是十分奢侈的事。因此,我向大家力荐一套由俞逊发先生开创的徒手操,俞先生谓之“不用笛子练笛子”,练习效果真的相当不错,相信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感谢俞老师的伟大发明,让广大练习者受益,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当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真刀真枪”地持笛吹奏练习,那当然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1、气练习操</p><p class="ql-block">双脚略为分开,与肩保持齐宽。双手放于大腿两侧,全身放松。先做八拍吸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接着做十六拍的呼气,把吸入的气全部吐光,如此循环做吸气呼气,每天做八到十六次,坚持下去会对你的气息的增长大有益处。</p><p class="ql-block">2、唇练习操</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到了冬天许多人会发生嘴唇干裂的现象,这样容易使吹出来的气变得不稳定,听起来发毛。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练习,既可预防唇干裂,又可增加唇的控制能力。</p><p class="ql-block">(1)上下嘴唇贴紧闭住,然后嘴唇一起向前、向后,如此循环练二个八拍或 十六个八拍。</p><p class="ql-block">(2)用下颌的牙齿刮上面的嘴唇,再用上颌的牙齿刮下嘴唇。</p><p class="ql-block">(3)闭合嘴唇,向口腔内充气,然后吸气,循环进行。</p><p class="ql-block">3、舌练习操</p><p class="ql-block">以每分种270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初学者达不到这个要求可适当放慢节奏。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把舌头相对往后缩念“都骨都骨”。练熟之后,还可将上述方法交叉进行,以每分钟135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都骨都骨”。以加强舌的灵活性。</p><p class="ql-block">4、指练习操</p><p class="ql-block">在四个练习操中,以指练习操练得最多,有时候到了冬天我们会感到手指僵硬,不灵活,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双手手心放在一起夹于两腿之间并相互摩擦,可有效解除手指僵硬或用左手手心按摩右手手背,然后用右手手心按摩左手手背。</p><p class="ql-block">1)掰手指:就象舞蹈演员的阁腿一样,把每只手的手指分别手背方向或左右掰开,使指尖的韧带变松,使手指灵活。</p><p class="ql-block">2)抛手指:抛手指其实就是甩手指,但用抛手指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练习的窍门,就是用腕部的抖动带动手指的抖动,不断练习,练到抖起来时没个手指看起来像是没有骨头只有一层皮连在一起似的,这个徒手操相对难练,可先五个手指一快甩,练成后,再四个手指一快儿甩,直到每个手指都练成能抛了为止。</p><p class="ql-block">巧练洞箫(三)练指</p><p class="ql-block">吹好洞箫,气息控制固然重要,手指的灵活也不可忽视。优美的乐曲就是气息与手指协调配合所表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初学者,手指往往不能随心所欲,特别是下手小指与上手拇指在表现指颤音时,速度快不起来。这就要平时多练习了。</p><p class="ql-block">但,业余爱好者不能与专业人员相比,都是忙里偷闲的吹箫,没有那么多时间练习,所以,手指的灵活性不会很快提高。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p><p class="ql-block">我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单练手指的。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开会的时候,只要不用手的时候,我就会把每个手指依次单独颤动。开始速度很慢,练习久了,速度就会快起来。有时候,某个手指颤动时连带其他手指也动,这时,我就用另一只手把其他手指握住,久而久之,这个手指就能单独颤动了。</p><p class="ql-block">总之,手指的练习不必等吹箫时,只要手指闲着就可以练习。</p><p class="ql-block">口风也是如此,不吹箫时可以吹口哨,用口哨吹歌曲,也是在练习气息、口风、口劲。</p><p class="ql-block">再议颤音</p><p class="ql-block">颤音,又称“打点”。其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p><p class="ql-block">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这种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的音即为“颤音”。颤音记号用“tr”或“tr~~~~~~”来标记。</p><p class="ql-block">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颤音外,还有三度颤音、四度颤音(不常用)等。</p><p class="ql-block">三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如内蒙古、西藏等民间音乐中常用三度指颤音。</p><p class="ql-block">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箫的颤音技巧和笛子颤音技巧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1)吹奏高音4颤音有两种颤音指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按闭第四、五两孔,颤动第二、三两个孔。(中音4颤音按闭第一、四、五孔,颤动第二、三孔)。</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是开放第一至五孔,第六孔按半孔,颤动第四、五两个孔。</p><p class="ql-block">2)吹奏高音5颤音时敢有两种颤音指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按闭第二、三、五、六孔,颤动第一、四两个孔。</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是按闭第一、五、六孔,颤动第四孔。</p><p class="ql-block">3)吹奏高音6颤音的颤音指法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按闭第一、六两孔,颤动第五孔。</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方法是按闭第三、四、五、六孔,颤动第二孔。</p><p class="ql-block">打音</p><p class="ql-block">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所得到的效果叫做“打音”,记号是“扌”。</p><p class="ql-block">打音与叠音不同的是:叠音的演奏方法是用本音孔上方二度音孔发音,而打音则是在本音孔打动发音。它的实际音高是本音与下方二度音的急速重复。如在演奏中遇到“1”音时,用打音所得到的实际上是“71”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打音的用途和色彩与叠音大致相同,特别在江南的一些乐曲中,打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内蒙古或西藏的乐曲中也有应用,不过手指动作较慢,类似倚音。</p><p class="ql-block">在练习打音时,手指要“灵、准、稳”。所谓“灵”是指法要灵活,发音才能不死板;“准”是手指要打在音孔上,不能有虚音;“稳”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打音时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影响原曲速度,打音的时间要恰如其氛。</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长音练习方法:</p><p class="ql-block">1)练习力度不变的音。</p><p class="ql-block">要求:弱起弱收,强起强收,音要直,干净,不能有颤音或杂音。每一音换一次气,开始练习时可能吹不到八拍,以后逐渐延长时值,要超过八拍。所以,练习长音时,包括渐强渐弱的练习,可以不管拍子,以自己一口气所能控制的最长时值为准。通过此项练习,达到能够掌握腹式呼吸技巧。</p><p class="ql-block">2)练习由弱渐强的长音,强收</p><p class="ql-block">要求:气息要平稳,渐强时注意口风及风门的变化。实际上弱音吹出来后,要保持一段的时值,然后做渐强,达到最强时也要保持一段时值再结束。要做到音量从小逐渐加大,由弱逐渐加强,千万注意音准,不能越吹越强音越高。此项练习是为下一项练习做准备,进一步完善腹式呼吸技巧。</p><p class="ql-block">3)练习由弱渐强再渐弱的长音,弱收。</p><p class="ql-block">要求:每一次呼吸都要将气吸足,由弱渐强的要求和第二项相同,此项练习主要练习由强渐弱,所以每一个长音的时值,由弱渐强占三分之一,由强渐弱占三分之二。尤其要注意音准,既不能由弱渐强时越来越高,也不能由强渐弱时越来越低。</p><p class="ql-block">指震音</p><p class="ql-block">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p><p class="ql-block">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p><p class="ql-block">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p><p class="ql-block">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p><p class="ql-block">2)下位指震音:</p><p class="ql-block">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p><p class="ql-block">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p> <p class="ql-block">昆明知名笛箫制作匠人 颜加仁</p> <p class="ql-block">昆明知名箫艺制作演奏教学名师,云霄阁创始人 李学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