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搬迁随想

李桂香

<h3>2019年6月29曰早晨6点感染科就要与医院一起整体搬迁啦。</h3> <p class="ql-block">感染楼自1999年年底竣工使用以来,承担着东乡区法定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救治任务。二十年的风雨兼程,二十年的人间沧桑,她像一张温床,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年青医师和护士的成长。更像一座熔炉,锤炼着感染人的意志和信仰。在感染科工作过的东医人有的巳经退休,有的走在退休路上,更多的是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东医栋梁。</p> <h3>感染科二楼,现在空无一人静悄悄,她曾经是抗击疫情的战场。</h3> <h3>每次战斗我们都是这样武装。</h3> <h3>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全国,6—7月间侵入东乡,当时的感染二楼没装空调,室内温度都在37—38度以上,我们的医护人员全身武装,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高统雨靴,口罩、帽子、护目镜。守护在隔离病房。几个小时下来,衣服早巳被汗水湿透,全身长满了痱子,我们没人退缩,一直坚持到隔离救治战场转移到民兵训练基地。</h3> <h3>非典的阴影还没有散尽,肠付伤寒又兴风作浪,病房每天50多个病人,老的80多岁,小的才8个月大。持续高烧,物理降温、监测生命体征、输液、发药、做治疗,我们井井有条。体温正常还要留院观察做两次大便培养。有的患者不理解发牢骚,更有甚者撞墙、割腕。好在有公安帮忙。经过二个多月的奋斗,疫情得到控制,确保了零死亡。</h3> <h3>2008年新列入丙类传染病的手足口病患儿住进感染病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一岁左右,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幼儿。这对我科刚踏入临床,首次接触婴幼患儿的年青医师及眼巳开始老花,晚上要给患儿静脉穿刺的护士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最担心的是少部分患儿病情进展快,1—2天,甚至几小时就发展为重型,甚至危重型。一旦进入危重型,死亡率极高,当时我院条件难以救治。那时的我们都是加班加点,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有重型趋势,及时转送到南昌儿童医院。运气不好时,一晚上要送2趟患儿去南昌。直到2016年3月底医院决定将手足口病划到儿科诊治。虽然在2016年5月和2017年10月因患儿多,儿科没有病床,手足口病患儿返回感染二楼,但有儿科医师把关治疗,我们轻松多了。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感染科没有发生患儿死亡。</h3> <h3>2009年,手足口病的疫情还没有平熄,H7N9也来凑热闹。炎热的7月江西省笫二例,抚州市第一例H7N9患者出现在东乡,医院连夜在二楼装空调,几天后又是全省第二例,抚州第一例孕妇H7N9患者住进感染二楼。好在这次疫情病人不多,时间也不长。</h3> <h3>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在东乡暴发,大批的患儿不分昼夜陆续住进感染病房,感染科所有空间都派上用场,连二楼医生办公室都放了十多张病床。</h3> <h3>感染科一楼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h3> <h3>我们每天在这里接诊、查房、诊断、治疗。抢救病人医护配合,有条不乱。青春在这里流逝,汗水在这里洒抛,一不小心,手指就被针尖刺伤。但看到潺弱的生命得到延续,停跳的心脏又扑通、扑通响,一个一个的病痛被减轻或解除。我们的脸上总是露出开心的微笑。</h3> <h3>我们每天在这里会面。</h3> <h3>每周五在这里碰头。开会、交班、学习、汇报。经常听到主任和护士长唠叨,有时是严厉的批评和说教。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越来越好。</h3> <h3>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奋斗。</h3> <h3>偶尔聚餐有说有笑,心情愉悦吃什么都香。</h3> <h3>感染科这栋二层矮楼,前面大树抵挡,后面毛竹环抱,外人难以寻找,以后也许被废弃更是无人知晓。</h3> <h3>这些牌牌、瓶瓶、框框,墙上的提示语,地上的颜色标见证着我们的严谨和一丝不苟。</h3> <h3>带着留恋,怀着希望,我们在整理行装,准备开始新的启航。</h3> <h3>我们的新院高大上。</h3> <h3>新的感染楼光鲜明亮。</h3> <h3>宽敞的工作空间,舒适的住院环境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h3> <h3>新医院,新征程。我们感染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再创新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