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打开美篇看见你</h3> <h3>就在离魔都最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步行街一、二公里的不远处,上海的老城厢毫不起眼地被掩没在摩天高楼之下。</h3> <h3>陋巷背后,如烟囱般耸立的是中华第一高楼——上海中心。</h3> <h3>这是一处方圆好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厢,在这里生生不息已经几百年了,如今被包围在高楼大厦之间。</h3> <h3>它们即将从上海的版图中消逝。</h3> <h3>复兴东路——中华路——河南南路之间,占原上海老城厢四分之一的地块里,一场“旧城改造”正在蓬勃展开。</h3> <h3>这些具有上海本地乡土风格的建筑将不复存在。</h3> <h3>“家门口的店铺”这种景观也将一去不复返。</h3> <h3>以前这里人家有点显赫,“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h3> <h3>现在这里也早已溶入争分夺秒的缤纷世界。</h3> <h3>这里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上海滩三十年代风格民居如玩偶般挤挤挨挨。</h3> <h3>上海过去的沿街房屋都是这样的:楼下店铺,楼上居住。</h3> <h3>上海本地乡土风格的民宅</h3> <h3>老虎窗——低矮阁楼上的唯一采光和通风来源。</h3><h3>后面高耸的应该是鸽棚,这么简陋的搭建居然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巍然不倒!这次不知道算不算动迁面积?</h3> <h3>二楼人家的家里有矿(我可没说过哦)。</h3> <h3>街头的小阁面积不大,却蛮有点韵味,令人遐思。</h3> <h3>这座清水墙的楼房在过去肯定是鹤立鸡群,现在是凤落鸡群了。</h3> <h3>这就更上层楼了,过去属于“新式石库门”,拆迁时的补偿折算系数要大些。</h3> <h3>这根是以前不知道什么牌坊遗留下来的柱子,现在当作宝贝似的用铁栏杆围了起来,旧城改造后,再不会树立在这里了,可能会被搬到什么博物馆里陈列起来。</h3> <h3>到处是“阳光征收”的布告。</h3> <h3>可小巷依然静悄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h3><h3>魔都的人民早已习惯了……</h3> <h3>老太太依旧悠然自得地过她的慢生活。</h3> <h3>这里还有两处著名的古建筑。</h3><h3>这是明代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h3> <h3>原有百余间,几百年来,历经动乱战火,现仅存上下七间房,败陋至此!</h3> <h3>书隐楼</h3><h3>书隐楼传为清乾隆时(1736一1795)江西学政沈初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 书隐楼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也是唯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h3> <h3>关于书隐楼,这里另外要费些笔墨。</h3> <h3>【1997年,我曾经造访过书隐楼,也曾与其主人郭俊纶交谈甚久。</h3><h3>书隐楼”也被周边的人叫做“九十九间楼”,共五进,实际有房70余间。】</h3> <h3>【两幢古典式走马楼成“开”字格局,雕梁画栋,精美绝伦】</h3> <h3>【建筑中最为珍贵的是砖雕、木雕艺术,十分精美。】</h3> <h3>【书隐楼的门楼砖雕也很精美,上面雕刻有各种故事传说。】</h3> <h3>【四周有大青砖砌起的厚二尺、高三丈六尺的封火墙围合,比上海老城墙还高出一丈二尺。大门、侧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上都用方砖遮盖,可见其防火措施之严密。】</h3> <h3>【书隐楼的主人郭俊纶先生(现已故世),青年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解放后担任上海民用设计院的工程师。我造访时,郭老先生年约八旬,交谈甚健,他与我谈起书隐楼的过往今世,其夫人也在场,对书隐楼的命运暗露忧思。</h3><h3>告别时,获赠郭老先生亲笔签名所著一本,可惜二十余年后,现在不知放哪里了,遍寻不得。】</h3> <h3>令人忧虑的是,书隐楼由于产权原因(私宅,产权人众多,却无人维修),这座旷世奇珍几乎隐没在齐人高的荒草之中,多处楼梯已朽不可攀,许多雕花木构件也塌落、朽毁、霉烂……。这次路过,大门紧锁,估计里面已经无人居住。</h3> <h3>老城厢的面貌许多年来,变换不大。</h3> <h3>这是2002年我在同一地方、同一角度拍摄的。</h3> <h3>也是园路73弄口</h3> <h3>当年这里有个私人剃头摊,如今剃头摊,以及剃头的和被剃的,都了无踪影……。</h3> <h3>凝和路、望云路口,近二十年来毫无变化,只是二楼人家多了2台空调。</h3> <h3>可是,无论局外人多么流连,老城厢毕竟年事已高,居住环境每况愈下……</h3> <h3>黄梅天中难得的艳阳天,衣衫群裤晒满空间。</h3> <h3>低矮</h3> <h3>简陋</h3> <h3>破落</h3> <h3>与废品站为邻。</h3> <h3>和倒粪池并肩</h3> <h3>夸张的水表列阵。</h3> <h3>旧城改造,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可能依依不舍,可能另有所求,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机遇,他们有权要求与时俱进,一起享受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h3> <h3>只是,这些极富乡土气息的地名,将是望断天涯无觅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