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鼓寨

浅浅

<h3>马岭鼓寨,一个侗族人居住的风情鼓寨。</h3> <h3>进入寨子要喝过寨酒,原来喝的是高山流水,但游客会醉得进不去寨子,所以现在可以浅尝辄止。在他们祝福的歌声中,我鼓起勇气一饮而尽,虽然辛辣,但是觉得好痛快。</h3> <h3>进得寨门,便见一大鼓矗立与正门。寨子里只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才能敲响这面鼓。鼓寨也因此而得名。</h3> <h3>一般进入寨子,都由当地村民做向导,一是为了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二是他们更能准确地向我们描述寨子的人物风情。</h3><h3>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漂亮阿嫂,才27岁,已经是两个男孩子的妈妈了。族人实行早婚早育,十六七岁就结婚了,整个寨子里没有一个做了爷爷或奶奶超过40岁的。</h3><h3> 但婚前需要试婚,一试女子是否怀孕,二试对老人是否孝顺。所以一般试婚时间都要一年半载。</h3><h3> 他们称呼已婚女子为“阿嫂”,未婚的是“阿妹”。阿嫂已经备孕第三胎,侗族是个女尊男卑的民族,男人在家做家务带娃,女人干活养家,很像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了女孩放鞭炮庆祝,产妇想吃什么有什么,生了男孩关门闭户,有什么吃什么,和壮族正好相反,没有女孩的家庭叫“五保户”。</h3><h3> </h3> <h3>因马岭所在地山岭分布有如“五马回龙”之势,故名“马岭”。服装以蜡染为主:织,画,染,浆,洗,捶,晒,一气呵成。布料贴身有点粗糙,与现代人追求的精细品质不同。图案繁复,颜色朴素淡雅。</h3><h3><br></h3> <h3>阿妈在精心地画图,廖廖几笔,生动的飞鸟跃然纸上,手艺还真的不错呢。</h3> <h3>这制作蜡染的部分工具,传统文化的传承。</h3> <h3>小吴老师的打扮和模特一起,不能再协调了。</h3> <h3>寨子依山而建,回廊随处可见,上面会悬挂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画或者物品。家家户户之间基本上是回廊与石板路相连。</h3><h3> 廊上的羊头只有家有年过百岁的老人的家庭才可以悬挂。这里是著名的长寿村,老年人平均年龄92.5岁,最高寿112岁了。这应该和他们本身欲望很低,居住的环境优美无污染有关。</h3><h3> 我想它是不是除了巴马的第二个长寿村。</h3> <h3>你能看出来在吊脚楼上梳理头发的阿妈年近七十了吗?她们用淘米水和生姜发酵来护理头发,不用化工产品。天然的植物更顺应自然和人体的本身,你看她们的黑长直便是最好的证明。</h3><h3> 阿嫂还教我们用纱布包裹葱白,生姜,大蒜头,鸡蛋来滚动治病。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女人的身体虚,都可以通过滚过不同的穴位来祛除,减去了好多的吃药打针之苦。</h3><h3> 看似无欲无求的生活也是需要大智慧的。</h3><h3> </h3> <h3>少数民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奔放,他们用歌声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了。不过,你千万不能一直盯着阿妹看,她会以为你对她有意思,脱下裙子盖住你,以宣誓她的主权。</h3><h3> 她们尤其喜欢有文化的人,戴眼镜的男士可要注意了啊😄。</h3><h3> 这可能和他们接受的教育比较落后有关系。侗族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远古历史的记忆只能从古歌,神话传说和一些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端倪。直到1958年才在政府的帮助下创制了侗文。</h3><h3> 给我们做导游的阿嫂,曾经出去打工三年,所以她的普通话说的比较好。</h3> <h3>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百香果,为了遮阳和泡酒。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水长流,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静,更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美,与喧嚣的都市相比,更像世外桃源 。</h3><h3> 可惜因为要听讲解,记录,又要观景,时间太赶,没来得及多拍几张照片。</h3> <h3>阿嫂说很高兴接待我们,她不拿报酬,可以记工分,积分达到一万分,政府就分给她家一栋木楼。她说有房子的地方才是家,房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h3><h3> 整栋房子都由木头建成,全部是卯榫结构,都是卡上去的,没有一颗钉子。</h3><h3> 这栋三层楼房是寨子里地位最尊贵的老大——医生住的,木质好,颜色深,楼层最高。寨子里的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就由这个土医来医治,救死扶伤迎新,村里人都很尊重他。</h3><h3> 排第二位的是巫师,他会教人种盅,但都是为了驱邪。第三位的是族长,族长的命令至高无上。</h3> <h3><br></h3><h3>这样的房子抗洪防震,下面架空,既通风又可以养些鸡羊。以前会养些猪,可是游客嫌太臭了不肯进来,所以就放弃了。</h3><h3> 不断涌入的外来游客强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还适应吗?</h3><h3> 不时看到瑶族阿妈坐在自家楼下扇扇子纳凉,透着一股悠闲。</h3><h3> </h3> <h3>舂糍耙是每家必备的日常,糯米和豆子捣烂成泥,入口香糯润滑。</h3> <h3>这是用来制冷的葫芦。食物装在里面可以保存三天,基本不用冰箱。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已经足够应付他们简单的物欲。</h3> <h3>遇到重大喜事一起聚餐庆祝。菜不在多,高兴就好。</h3> <h3>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心仪的首饰,在浓烈的节日氛围中,娇俏美丽的侗族姑娘们在一起说悄悄话呢!</h3> <h3>这是寨子里“迎娶”一位汉族女婿的盛大庆典,排场是要有的。</h3> <h3>吹起两米多高芦笙载歌载舞,什么不高兴的事儿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h3> <h3>只有在盛大节日的时候,姑娘们才佩戴上隆重的首饰。</h3><h3> 在这里,姑娘们的嫁妆首饰,主要是银饰,最低不少于10斤,陪嫁越多越有面子。最重高达68斤,现在收藏在博物馆里。</h3><h3> 结了婚的女子在头发上别把银梳子,腰间一根银腰带以示身份。一生有两根腰带,一根由母亲相传,银子性暖,贴身护宫,排毒驱寒。另一根由阿哥老公相送,寓意终生保护。</h3> <h3>阿嫂现场给游客刮痧。银梳子背面做刮板,辅以桂花油,猪油,水都可以,没有我们平常用的精油。还真看出病根所在了。</h3> <h3>羊头,是长寿家庭的标志。家里有年岁过百的老人才可以悬挂。寨子里31户人家,八8户家里有羊头。</h3> <h3>这样的建筑风格做到了夜不闭户,看出民风淳朴。</h3> <h3>我也来摸一摸,从龙头到龙尾,保我一帆风顺,心想事成!</h3> <h3>井水杂质比较多,用不起净化器,只能用一些石头,沙子和银坨坨净化,所以这里的人结石比较多。</h3> <h3>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族人的热情,与文字相比,歌舞好像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善良淳朴的侗族同胞们,愿你们的生活永远如欢乐的歌声里透露出来那般幸福!</h3> <h3>注意到绑腿没有,这是她们特有的防寒防潮防蚊虫方式。侗族寨子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常年累月湿气很重,气候相对炎热,蚊虫叮咬多,所以需要预防。</h3> <h3>抵挡不住民族服装的风情,那种含羞带俏,大脸庞子也不管了,反正任何现在的今天,都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天。</h3> <h3>侗族的银饰,也是手工打造,看这小阿弟的专注表情,大国工匠受之无愧啊。</h3> <h3>一些制作工具,外行人只能看看热闹。</h3> <h3>织布机还在,不过和苏州织造相比,后者更精细些。</h3> <h3>忍不住推了一把,这个真的是凹造型来的😄。</h3> <h3>政府精准扶贫项目,大型的银制手工艺品卖场。和外面青山绿水的环境相比,这里的熙攘繁华,简直是天壤之别。</h3> <h3>如果要买纪念品,我推荐这个,一梳多用,梳头,净水,刮脸,刮痧,纯度99%的熟银。不过价格也不便宜,基本2000以上。</h3> <h3>出寨子啦!</h3> <h3>山下的手工艺品随处可见,强烈地勾起我的购买欲。</h3> <h3>到了酒店放松一下,是不是很有异域风情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