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也可以有诗和远方

汝南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span><br></h3><h3>长绳系日未是愚,有翁临镜捋白须。”</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六十岁,也叫“花甲之年”,是“老龄”的分龄线。在单位,到了六十就退休了;在社会,到了六十就可以领“老年卡”了,坐公交可以兔费了;在我的老家农村,六十岁后就称为“花甲老人”。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健的重视,如今很多“花甲老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其实与“老龄”很难划等号,但六十岁终究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年龄。</span></h3><h3><br></h3><h3>“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h3><h3>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h3><h3>忽然怀念从前那些逞强</h3><h3>和懵懂无知的年少轻狂</h3><h3>一瞬间发现人生太短暂</h3><h3>一瞬间发现路不再漫长</h3><h3>还没腾出时间拥抱自己</h3><h3>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h3><h3>……”</h3><h3>这首《一晃就老了》的歌曲为什么在中老年人群中流行很广,因为歌曲唱出了“青春的匆匆”,“光阴的匆匆”和“人生的匆匆”,不由让人徒增感叹,心生感慨。</h3><h3><br></h3><h3>在英国民间有一句谚语:“人生六十才开始”,大文豪肖伯纳把这句谚语引申为:“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h3><h3><br></h3><h3>其实,谚语也好,名句也罢,这些都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浪漫之说”。历史上虽有姜子牙72岁封侯的典故,也有黄忠“古稀之年”立奇功而被封“后将军”的故事,更不乏“大器晚成”的名人名士,但放在历史长河终究是凤毛麟角。作为平凡人,事实上“花甲之年”就是人生到了“老龄”,余生只剩“夕阳”和“晚霞”,虽然“夕阳”也可以“无限好”,却难改“近黄昏”的现实。</h3><h3><br></h3><h3>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次短暂的旅程,“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是一个客观的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沿途风景的领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胸和心境。如果把“朝霞”、“旭日”比作幼年、少年,把“夕阳”、“晚霞”当做“老年”、“晚年”,那么“朝霞”之后有“旭日”之美,“晚霞”之前也有“夕阳”之艳。青年要有理想,中年要有抱负,老年也可以有诗和远方。</h3><h3><br></h3><h3>其实,<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人生旅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学会欣赏,懂得取舍,留下来的就是最美、最真、最纯的人生画图。</span></h3> <h1><font color="#39b54a"><b>让心灵永远年轻</b></font></h1><h3><br></h3><h3>俗话说,“心态好,人不老;笑一笑,十年少;乐一乐,翁成叔。”进入“老龄”历练久了,心智自该平和,心胸更应宽敞,心态自然淡然。昨天的事已成故事,明天的事难说是“是”还是“非”,今天的事到了明天不知算“什么事”?遇事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少些不必要的纠结,也许就少了很多的烦恼和遗憾。</h3><h3><br></h3><h3>生活中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财富地位、环境物质不成正比例,而与心态成正比例。这是生活的真谛。</h3><h3><br></h3><h3>60岁后离开了原来纷緊噪杂的工作岗位,(如果把童年看成是无忧无虑的第一个人生阶段)你就是进入到了第二个“自在,自由,自主”的生活空间。你可以让“童心复苏”,让“童趣重生”。没有工作的压力,也就不用勉强做那些无奈的,“刻意”的,“按步就班”式的事情;少了生活上的负担,就多了可以“随性,随意”的选择。时间富裕了,空间广阔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人生也就得到了全面,自由的舒坦。你可以用过来人的智慧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心静如水,找回自我;心清如澈,“返璞归真”,乐享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顺其自然的生活,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h3><h3><br></h3><h3>人到“花甲之年”,年纪上的“老龄”并不代表生理上的“老化”和心理上的“老锈”。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九十老翁不稀奇”。“老年”不一定“年老”,心灵可以永葆青春。人生还很久长,“花甲”只当是一个“符号”,“老年”只作为一个“分号”,把“花甲之年”看成“花海漫烂”,不纠结得失,不纠结过去,不纠结是非;保持好心情,拥有好心态,珍惜好时光;远离浮躁,丢掉烦恼,忘了年龄,快乐享受每一天。</h3><h3><br></h3><h3>年轻人的生活如初升的太阳那样有朝气,有激情,老年生活也可以如斑斓灿烂的晚霞一样赏心悅人。清晨,可以去绿地无忧无虑漫步,傍晚可以到公园随心所欲赏花,有兴趣可以在阳台随意种草侍花,有兴致可以坐在案前随性写文赋诗作画,春暖花开时约上好友去尽情游山玩水,酷暑寒冬窝在家里陪妻“追剧”恣意笑骂。时光清浅,岁月斑斓;没有刻意,只有享受;没有束缚,只有自由。想做的没有“被迫”,没有“刻意”,只因“喜欢”,只为“心安”,只管“享受”。如此“老年”,你还会惘然,还会惆怅,还会忧伤?</h3><h3><br></h3> <h1><font color="#39b54a"><b>做自己喜欢的事</b></font></h1><h3><br></h3><h3>譬如我自己,原本爱好不多,生活有些“另类”。不喜欢热闹,不刻意交友,不乐意应酬,却喜欢文字。虽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数十年和文字打交道的经历,让我对“文字”情有独钟。退休后首先想把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整理成文,写成一部片段式的回忆录,以“一个兵的眼光”,用“最基层的视野”,去见证公安边防部队组建、成长、壮大到撤编的历史。</h3><h3><br></h3><h3>到今年七月,我接触《美篇》整整三年了,期间编辑了百余篇的各类体载的美篇。我希望和《美篇》共度晩年,有思,有感就记录成篇;外出旅游让《美篇》相伴;把生活中的美丽摄入镜头,把心仪的照片编辑成“美篇”。在合适的时候把“美篇散文系列”编辑成一部别人不一定喜爱却肯定是自己喜欢的“书”。</h3><h3><br></h3><h3>这几年,我爱上“手机摄影”,曾有战友建议让我配一只稍专业一些的“单反”,拍出更优美漂亮的照片。退休了,该是用“单反”提升摄影层次的时候了。</h3> <h1><font color="#39b54a"><b>保持生活中的好习惯</b></font></h1><h3><br></h3><h3>我算是一个比较有恒心的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有些好习惯一直保持着。</h3><h3><br></h3><h3>三十多年前患上胃溃疡,医生说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水就能治这个病,这“一杯水”我一喝就是三十年,一直坚持到今天。从当兵开始,我有了晨练习惯,这个习惯就伴随了我四十多年,年轻时喜欢“五公里”长跑,中年后爱上登山,近年改为“快走”,形式在变爱晨练的初心没有变。单位车改后,近几年,我又多了一个习惯:每天步行半小时左右上下班,几乎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我爱好看书,以至有段时间每晚不看点书就睡不着觉,近几年虽然改为浏览网页为主,但爱好“读书”的初衷依然如故。</h3><h3><br></h3><h3>“养身”、“锻炼”、“读书”,这些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坚持久了,已经成为“爱好”,过去曾经让我受益匪浅,将来我不图受益,但依然会保持,会坚持。</h3> <h1><font color="#39b54a"><b>和“操心”保持远距离,和“快乐”保持近距离,和“爱心”保持零距离</b></font></h1><h3><br></h3><h3>“老年”生活当然不是在“真空”里,到了“老年”有一个好心态很重要,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肯定不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些烦心事、无奈事。只是有些事不该瞎操心就保持适当距离,不该你操心就主动远离,需要你操心就量力而为。学会让自己少些压力,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多些自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烦恼是自找的”,“快乐也是靠自找的”。</h3><h3><br></h3><h3>年轻时我不善于交际,中年后我不喜欢交际,到老年的时候我不想多交际,因为我一贯崇尚“生活越简单越好”的人生方式。所以我最向往的“老年”生活是弥补“亲情”:去故乡多陪伴陪伴“老母亲”,补偿一点“游子”的亏欠;陪妻子去游览游览山水风景,放松身心,享受温馨,纵然没有条件跑南极北极,也应找机会到五大洲去领略一下不同的人文风景;给儿子少一些工作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关心,”多一些精神上的“关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h3> <h1><font color="#39b54a"><b><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度锻炼,藐视疾病</span></b></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font color="#39b54a"><b></b></font></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br></span></h3><h3>到了“老年”,适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打太极,不仅是锻炼身体,也是放松心情,享受生活,但也不用太刻意。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有时候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偶然因素很多,任其自然保持乐观心态或许于健康更有益。锻炼是健康的保障,但有些“刻意”的锻炼却也可能成为心理上的负担。年龄大了,身体机能退化是自然规律,不要因“三高”一类的“老年病”整天忧心忡忡,杯弓蛇影,不要让锻炼成为“心理包袱”。“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很多事情是这个道理,锻炼身体其实也一个原理。</h3><h3><br></h3><h3>总之,一句话:“让锻炼来得悠闲些,让健康来得自然点”。</h3> <h3>老年”,只是人生的又一个港湾,生命的风帆需要在这里停泊,也可以在这里重新鸣笛启航,开启又一段别样精彩的人生之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