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历史淹没的按板井

怀旧按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能被历史淹没的按板井</b></h1><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周文富(彝族)</span></p><p><br></p><p> 按板井,五百年的沧桑巨变,一座古城,一座古镇,一生心疼,或相忘于流年,或珍藏于心,就像一位重情念旧的故人,依旧藏着多少远去的故事,以古旧,破败,废弃,甚至荡然无存,历史收藏那些沉重的故事,那些被遗忘的传说,不知怎么能留着那些远去的岁月,留住这片土地特有的古韵、内涵和灵魂,让它散发历史的诗意和馨香。</p><p> </p><p><br></p><p><br></p> <h3><br></h3><h3> </h3><h3> </h3><h3> 作为一个按板人,按板井在镇沅厚重的历史浪潮中不能被淹没,我们不能忘记前人们创造积累的文明财富。几次想约普洱市、镇沅文联作家文友们来按板镇探访采写按板井的历史故事,以唤起人们对按板井远去的记忆,让按板井的文明历史重放光彩,造福桑梓乡邻,这就是笔者的心愿。<br></h3><h3> 闲暇之余,总会去按板井老街走访看看,回忆片刻的历史,记录下我们还能看到的场景,让更多人了解按板井的历史古迹,因为这里有些文物古迹亟待抢救保护。说不定那天,这里将成为镇沅开发名胜古迹、探访红色文化,打造古村落旅游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乡村名片,那是多少按板人梦寐以求的心愿。</h3><h3> 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去思考!按板井的历史古迹也许现在开发不了,可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开发,抢救保护板镇井文物古迹迫在眉睫!!作为上层,按板镇可以打造老乌山茶产业,同样可以打造按板井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国家政府的扶贫开发列项支持,我们拭目以待。</h3><h3> </h3><h3><br></h3><h3> </h3><h3><br></h3> <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追溯镇沅沧桑的历史,追寻按板井的前世今生。按板镇杏城村老城 唐代南诏时银生(在今景东)节度在此设“柳追和都督城”,明建文四年(1402)在此置镇沅州,四年后将镇沅州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将镇沅改为直隶州,道光二十年(1840)改州为厅,民国二年改厅为县,县治移到按板井。在500多年间,不论是州是府是厅老城始终是镇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和枢纽,该地城池规模按清朝庭的规定而建,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相应的建筑。时至今日,老城的城墙遗址依稀可见,村内古迹不少,老城村的70多岁的长者尚能指出点将台、孔庙、江西庙、川主庙、刘公祠、银匠村等遗址,如有专业人员前去调研考古收获定会很多。</h3><h3> 民国二年至1954年县治在按板井,但没有建城防等设施。1954年至今1998年县人民政府从按板井移驻按板镇下关音,按板井和下观音两地作为县城所在地共85年。多数人都以为下观音和按板井是一回事,都叫老县城,两地虽同在一个社区,但相距近两公里。</h3><h3><br></h3><h3><br></h3> <h3><br></h3><h3> 文明古镇按板井,这是有它特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值得一提的是护国名将黄毓成、镇沅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普洱最早女共产党员张清宇、抗日战争时期被佤山抗日游击队和佤族群众誉为神医的罗有汉、云南著名作家张昆华等名人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h3><h3> 黄毓成,民国陆军上将,云南省镇沅县按板井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入昆明经正书院。1904年夏赴日留学,学成回滇于讲武堂任职。1911年参与发动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任陆军第一师骑兵联队长,次年4月率骑兵支队入黔。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云南举义讨袁,黄毓成任护国军第三军挺进军司令,率部参加滇桂边境抗击龙觐光部的作战。1918年到1922年间,任滇军驻川师长、司令部参赞等职,目睹军阀间拥兵争利,愤而解甲,赴上海闲居。1937年受南京政府令,返滇任云南禁烟特派员,遭解职后归家研究佛学至解放。解放后任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于1958年病逝。</h3><h3> 张清宇(又名张世谨、张世德、张国英),1894年出生于按板井一个封建家庭。她聪明伶俐,酷爱读书,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善于思考世事。自幼亲眼目睹盐矿工人遭受剥削、广大农民被地霸、贪官污吏的残害压迫,深深体会到了工人的痛苦,农民的苦难,憎恨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奢侈生活等不合理现象。萌发了改良社会,救国救民的思想。</h3><h3> 1922年,张清宇赴昆明求学,考人省立女子师范第七班就读。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喜读“五四”时代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新潮》、《响导》等,又常与进步同学徐克、杨静珊、张增智等在一起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在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激发了革命热情和坚定了革命意志。1924年冬,她从师范学校毕业,毅然参加了李国柱同志组织的以学习马列主义为主的秘密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1925年8月,她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幼稚园工作,秘密加入了共青团组织。</h3><h3> 1926年夏,受团组织的派遣,到广州大沙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学习。她在训练班学习努力,思想进步,革命意志坚定,表现坚强,经班主任王德三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清宇成为镇沅籍加入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人 。</h3><h3><br></h3><h3><br></h3> <p><br></p><p> 行走在按板井的老街小村落间,一条小河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石拱桥旁边,竹棚在微风中摇曳,像在留恋昨天失去的时光,路边石条砌起的石墙,一条夹笮的水泥路通往以前中学路口,只有走在相嵌小巷的石条,才会感受到这里经历的岁月风霜,斑驳的历史痕迹;一间间古老的土基房,有的主人已人去楼空,成了残墙断壁;曾经打盐矿盐井留下白色的盐迹证明这是熬过盐……曾经响誉滇西南的经济重镇按板井,曾经镇沅盐茶马古道文化发源地,印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居变迁的历史缘源。这里有思普革命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基地,也许是没有向导,我已找不到黄毓成将军的故居?多少镇沅革命先驱仁人志士,在这片土地成长,也伴随记载着镇沅前进发展的历史!仰望这渐行渐远按板井老街,也许只有上年纪的老人们才讲出它真实的故事。惋惜之余,回想按板井的前世今生,总会带点淡淡的忧伤。人们记忆中的按板井老街那里去了呢?若能穿越时空,可能眼前就是商铺林立,盐锅热气腾腾,马帮人流往来,繁荣市井的热闹景象。多少沧桑、历经风雨的历史故事值不值得人们去追寻和挖掘呢?</p><p> </p><p><br></p> <p><br></p><p><br></p><p> 从历史的角度看,按板井的盐井、古村落、纪念碑、防空洞很具有考古价值。按板井附近的花山营石仓、磨庆文庙、响水龙王庙、下观音的观音庙及南丘井、尾井、刘家井遗址也很值得去探究走访。</p><p> 怀旧按板,曾经镇沅的老县城,镇沅一中母校所在地、袁家山烈士园、那些影约可见魂归故里的烈士墓碑、伴随苍翠的松林……如果你是个地地道道的按板人,还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镇沅人,来支援镇沅建设发展的外地人,其实按板老县城就是你们值得怀念峥嵘岁月的第二个故乡,剪不断的胞衣之情,这就是镇沅人的根。缓缓流过南丘小河,袅袅炊烟的古村落,还有按板井走出去军旅名作家张昆华笔下的南丘土林,满山红,杜鹃花,都是按板井人无法忘怀的记忆。民间流传响水故事,待开发的花山营探险旅游景点,按板井的历史和变迁!多少红尘往事,多少花开迷离!文明需要薪火相传,历史需要后人尊重。也许多年以后,还有多少人还能还原按板井的真实历史,知道按板镇这里发生的真实故事!!</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作者简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周文富,彝族,云南省镇沅县人,自由写作者,普洱市作协会员,镇沅第十六、十七届县人大代表,上海“展望计划”第11期“双带”培训班学员。一个喜欢写诗歌的农民,曾想考个公务员告慰父母,曾想靠笔杆子杀出人生路。</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本文不代表官方政府的立场,只是抛砖引玉,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按板井曾经厚重的历史,不是官方政府行为,也不存在经济行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敬请理解见谅!</span></p><p> —— 本文作者 周文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