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大约在公元前的260年,一位将领统帅着大队人马,千里跋涉,来到尚处于瘴雨蛮烟的吴地,途径一处不高山峰,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豁然,耳畔传来轰鸣的流水声。循着声音,从树丛中穿去,眼前竟出现一个山涧瀑布,瀑布的下方是一洼石板上的清泉。于是将士们喜出望外,人畜共饮甘甜的清泉,瞬时解渴止烦。这位将领,便是当时楚国的宰相,春申君黄歇。饮马的瀑布,后人称作“黄公涧”,只是官方的文字记录中,统一称之为“春申涧”。 黄公涧位于江苏无锡的锡惠公园内,惠山山坡的东侧。这里苍松挺立,怪古嶙峋。山谷中有一条沟渠,从山上蜿蜒伸向半山腰,由于山涧里有高达数十米的落差,山水便会在此形成一幕瀑布,瀑布的下方是一处平静的池潭。池潭的水满溢了,便会流向山脚下的映山湖中。 明末时,有位无锡本地的学者王永积,在观摩了黄公涧后,曾提笔描写道:“每当山雨欲来或秋水时注,急流湍飞,自峻岭争道而下。愚公谷前至山门,顷刻平地,水深四、五尺,游人急呼渡,蹑履褰裳,踏乱流而上,愈上愈奇,水如奔马,声如轰雷,人如飞,山如星海,楼台烟树,如生洪涛中。”一个普通的瀑布,竟能上演如此奇观,可见在明朝时,黄公涧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观瀑景点了。</h3> <h3>国画—饮马黄公涧</h3> <h3>春申涧</h3> <h3>映山湖</h3> <h3> 原先的黄公涧,也只是一处普通的山涧自然流水。蜿蜒于惠山头茅峰东坡之“白石坞”内的天然石涧,而黄公涧的水,只有到了夏季暴雨之后方才出现,平时均为干涸状态,一年就那个时间段方为最美。由于年复一年的飞流直下,惠山东坡的这处自然景观,已演变成一处乱石坑,原本山坡上的泥土被山水冲刷走了,也给前去赏玩的游客带来了不便。在儿时的记忆里,惠山除山脚下,其他光秃秃的只有荒草乱石,70年代后开始植树造林,炸石坑运土上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硬生生造就了惠山森林公园。本世纪初,锡惠公园景区对黄公涧进行了全面改造,力求恢复其本来气势磅礴的飞瀑景象。现今的黄公涧,分别向山顶和山下拓展开来。利用原先的走水山涧,分别修建了七处落水塘和三座小石桥,使得黄公涧变成全长约300多米,落差达37米的多处瀑布群。原先已遭损坏的“春申涧”纪念祠堂,也已修复。逐渐形成了惠山东坡最吸引人关注的自然景观。 每年的江南“梅雨”季节,前来黄公涧“游水”的人络绎不绝。无锡的本地人有个爱好,在初夏的“梅雨”时,一定要去锡惠公园的黄公涧游一次大水。这个时令,光脚进入山水中,也不会觉得寒冷,反而有种消暑的感觉。好事的人,还会拎个水桶,从黄公涧的上游取一桶山水带回家,据说喝了这天然的山水,一个暑期都会凉爽无比。</h3> <h3>70年代秀嶂街上看光秃秃的惠山</h3> <h3>当时的春申涧</h3> <h3>1982年无锡市民在惠山头茅峰凿石造林</h3> <h3>现在的惠山</h3> <h3>春申杜鹃</h3> <h3>春申涧游水</h3> <h3> 老一辈的无锡人提起黄公涧,除了对那里的飞瀑啧啧赞叹外,还会产生对春申君黄歇开发无锡的一种敬意。相传黄歇在吴地开垦十余年,为无锡这座后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城市打下了功底。 黄公涧瀑布并不算宏伟,但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无锡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没有高山,有的是连绵的丘陵,就连黄公涧瀑布的所在地——惠山,其最高峰也仅有328米。因为黄歇在无锡的开发,所以当地的百姓都崇拜它,先前各乡村都会设立个“大王庙”纪念黄歇。江阴北郊、黄田港东岸有一座锦屏似的小山,原名瞰江山。山虽不大,但名声很大;虽不高,却素有“江阴主山”之称。相传战国末年,楚相黄歇被李园所杀之后,即葬于此山西麓。黄歇号称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吴地百姓为纪念他,即将此山改名为君山。</h3> <h3>春申君黄歇</h3> <h3>江阴君山</h3> <h3>君山东岳庙</h3> <h3>纪念黄歇的碑刻“万代瞻仰”</h3> <h3>黄歇墓</h3> <h3> 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年轻时因颇具学识和人脉,得到了楚国最高统治者顷襄王的赏识,任左徒。公元前298年,秦国出兵楚国,战争一直延续了20余年。至公元前272年,岌岌可危的楚国派出42岁的黄歇担任“和谈大使”,出使秦国。才华横溢的黄歇不辱使命,说服了具有战争优势的秦王与楚国缔结盟约。不过,作为代价,黄歇与楚国太子熊完随后成为人质,在秦国一住近十年。 公元前262年,52岁的黄歇成功帮助熊完从秦国返回楚国,并继承了王位,成为楚考烈王。这位考烈王没有亏待黄歇,立即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并封其为“春申君”,赐淮北12县为封地。门下有食客三千,还曾合纵连横,统帅楚国、赵国、魏国的军队,在邯郸大败秦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军事战绩。后又灭鲁。 淮北12县大约是现今河南省南阳、信阳一带。此前,这里曾有一个小国名为“申”。封“春申君”的含义,表示执掌“欣欣向荣的申”。现在,河南当地仍有信阳是“小申城”,上海是“大申城”的说法。 公元前247年,67岁的黄歇向考烈王进言,淮北12县离齐国太近,应该划归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辖,不便作为封地。考烈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于吴,并把江东封给了黄歇。这个“江东”,是指长江从现今江苏南京至安徽芜湖段以东的地区。江东封地辖52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南一带,首府设在故吴墟,而今天的苏州、无锡都称故吴墟。史载,黄歇在江东重建了吴国故都,并以其为根据地,展开自己的活动。黄歇及其族人在江东吴地一带开展经营,以此为基地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改造粮田,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良好的开发治理,受到当地人民和后世的敬仰。 当时无锡的北部有个无锡湖,又称芙蓉湖,根据记载,黄歇在无锡东北边修建了驳岸,规范了运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黄歇为无锡兴修了多项水利设施,疏浚开塘,设埠建港,为无锡这座原本的荒蛮之地,带来五谷丰登的景象。 春申君离开无锡后,无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行辕所在地城中公园大河池建祠庙奉祀,其建筑宏伟,规模较大,称为“春申大王庙”,庙址所在地被人称为“大王庙弄”。直至上世纪末,这座在盛巷中段的“春申大王庙”才消失。河埒口也建有一座大王庙,规模较大,太平天国时毁于大火,仅留有庙基,故得名“大王基” 钱桥有个苏庙村,旧属开源乡,苏庙村内有苏巷。苏巷内有苏庙,苏庙即“忠武庙”,是无锡地区最早纪念春申君黄歇的祠庙。现在苏州黄埭有春申湖及春申君塑像。</h3> <h3>黄埭春申湖,原称裴家沿,因全是鱼塘俗称鱼池弄,是锡东去苏州的必经之路,现在与蠡湖一样,废鱼还湖却封闭不通航。</h3> <h3> 黄歇开发江南吴地的数十年间,耗费了原本并不富裕的楚国大量资源,自己成为割据一方的“封侯”。 春申君黄歇其实是个悲剧英雄。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楚国,打算进献妹妹给楚王以谋权贵,又猜测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担心不能得到久宠。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他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返回后拜见黄歇,黄歇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黄歇问道:“订婚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黄歇又问道:“可以让我看看吗?”李园要的就是这句话,最后成功将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不久怀了身孕,兄妹实施笫二步计谋,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黄歇君道:“楚王尊重宠信您如兄弟。任楚国宰相已二十多年,大王没有儿子,如果寿终之后兄弟继位,新王必用原属亲信,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我得您宠幸怀孕时短别人不知,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如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黄歇认为这番话说得对极了,即依计安排将赵女进献给楚王。恁赵女的演技很快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儿子出生立为太子,赵女封后,李园也同时得到楚王器重参与朝政。李园兄妹实施笫三步,暗中豢养了刺客,欲杀死黄歇灭口。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食客朱英对黄歇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关口,来了不期而至的人。”黄歇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回答说:“您得楚王重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了,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他掌握国政,不就是相当于楚王吗?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黄歇又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朱英回答道:“李园不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并杀您夺权。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黄歇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我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黄歇听了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知道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派官吏深入吴地,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那个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一代名人自此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落幕。唐朝诗人张继,在他的诗作《过惠山春申涧》中,这样感叹过黄歇: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由此看来,《芈月传》中杜撰的一段“绯闻”,跟历史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可叹黄歇一世英名,最终不察奸人,晚节不保,遗害全属。 江南民间,关于黄歇的传说有很多。上海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的简称“申”,也正是来源于“春申君”的封号。他真的跟上海有如此深的渊源吗? 上海处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其现在的地貌与水系形态,形成于距今1000到600年前,这与2200多年前黄歇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已有很大不同。黄歇时期的上海,大约以今松江和青浦为限,再向东便是大海。因此,如果说现在的黄浦江是春申君主持开凿的,肯定不符合历史。 太湖构通长江的“三江”之一吴淞江(即苏州河),明代以前原是上海的主河道,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汇流吴淞江,是吴淞江的支流。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黄浦夺淞”使之成为上海第一大河流。直到今天,史学界和水利部门,一致公认上海黄浦江现今的面貌,出自明代夏原吉之手。上海本地还有另一个传说: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有唐姓乡绅献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传说颂扬夏原吉治水的政绩。从那时起,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逐渐在上海流传开来。</h3> <h3>公元前260年地图,那时还没有上海。</h3> <h3>1400年前的吴郡和太湖三江</h3> <h3>50年代的苏州河</h3> <h3>现在的苏州河</h3> <h3> 苏州河(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汇处,从这里到吴淞口原是苏州河河道。 河口灯塔处就是黄浦公园,国人不要忘记解放前公园门口竖着“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h3> <h3>50年代的黄浦江</h3> <h3>现在的黄浦江</h3> <h3>50年代的上海外滩</h3> <h3>现在的上海外滩</h3> <h3>以前的浦江轮渡</h3> <h3>浦东新姿</h3> <h3> 可知借历史名人制造城市名片并非现代创造,看来夏原吉的名气不如黄歇,不公平啊!世俗势利是国人本性,历史传说为需要而得以传存,叫屈无用,所以有的篇幅被封,权当一笑,心领神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