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同~“善化寺”(2019.5.11)

英旋

<h3><b>手机拍摄:英旋</b></h3><h3><b>手机型号:华为Mate 10 Pro</b></h3> <h3><b>  “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古城内永泰门内街,始建于唐代,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其建筑大半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历时15年告竣。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改名“善化寺”至今。寺院占地300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仍保留唐代风格。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为东西朵殿,分别为阁楼式建筑普贤阁和文殊阁,三圣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雄伟壮观。</b></h3> <h3><b>  善化寺山门东侧门,为进寺入口。</b></h3> <h3><b>  善化寺山门,亦称天王殿,为寺院正门,金代建筑,面阔五间(29.1米),进深二间(11.3米)。门前建有月台、踏道,两侧一对石狮,当心间南北辟门,为我国现存最雄伟的山门建筑之一。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像,均为明万历年间所塑,其中多闻天王手托宝塔,为四大天王原始形象,十分珍贵。后来人们为求风调雨顺,将多闻天王手中的宝塔改为“雨伞”。</b></h3><h3><b> 善化寺山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九百载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为原大同市长耿彦波撰写,美术大师韩美林书写。山门北面悬巨幅匾额,上书“威德护世”。</b></h3> <h3><b>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1933年12月所作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当时尚未发现普贤阁题记——作者),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对善化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善化寺以其历史悠久,保存辽金时期建筑物多而闻名于世,199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  善化寺山门殿前广场上,有一“五龙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753~1620年),原为兴国寺门前照壁。1980年迁至善化寺西院,2009年移至善化寺山门对面,成为善化寺的照壁。</b></h3> <h3><b>  “五龙壁”为单面照壁,长19.9米,高7米,厚1.45米,下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牛、马、蛇、兔等十余种动物。壁顶为仿木结构琉璃斗拱,中部为五条巨龙,造型古朴,栩栩如生。</b></h3> <h3><b>  “三圣殿”,为善化寺中殿,建于金天会至皇统年间(公元1123~1149年)。大殿座落在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有宽阔的月台。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当心间面阔7.62米,为现存辽、金建筑中最宽者。殿顶为单檐五脊顶。</b></h3> <h3><b>  殿内中央塑有“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殿内还保存有四通碑碣,东侧有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重修善化寺碑记》和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重修善化寺碑记》;西侧有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和金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碑为有“宋朝苏武”之称的宋通问副使朱弁所撰,尤为珍贵。</b></h3> <h3><b>  “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一座木结构三间牌坊,为明万历年间所建。</b></h3> <h3><b>  钟亭,位于大雄宝殿月台东南侧,六角攒尖。悬挂一口大钟,重3000余斤,铸有清晰铭文,为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铸匠曹贵所造。</b></h3> <h3><b>  “鼓亭”,位于大雄宝殿月台西南侧,为六角攒尖亭。原鼓现已不存。</b></h3> <h3><b>  “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面阔七间(41.8米),进深五间(26.18米),单檐庑殿顶。殿内仅当心间有平棋藻井各一间,其余皆为彻上露明造。大殿置于3.3米高的台基之上,殿前设有宽大月台,周边设石雕围栏。该殿是我国目前现存辽金时期排行第三的大雄宝殿(第一为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第二为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宝殿)。</b></h3> <h3><b>  殿内有金代塑像33尊,正面佛台供奉“五智如来”,即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西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西南两壁保存有清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公元1686~1708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b></h3> <h3><b>  “普贤阁”,据寺内介绍,为辽代建筑,重檐九脊顶楼阁,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总高18米,1953年曾落架大修,结构精巧,形制古朴。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贤经变》壁画,是根据普贤菩萨的故事而绘制。</b></h3><h3><b> 对于普贤阁的建造时间存在较大争议。1953年落架大修时,发现了梁头题记:“贞元二年一行造”,因此否定其为辽代建筑。一说为始建于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以梁头题记为依据;另一说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贞元年号,一个是唐德宗李适的贞元年号(公元785~805年)共21年;一个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贞元年号(公元1153~1156年)共4年。两个贞元二年相差368年。一位署名“爱塔传奇”的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参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方面营造法式的实物对比,得出结论,普贤阁为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所建,虽后代有所局部改造,但不影响整体断代,应为唐代建筑。</b></h3> <h3><b>  “文殊阁”,原为和普贤阁同时所建,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楼阁式建筑。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b></h3> <h3><b>  沿寺内南侧长廊,穿过月亮门,可直通西花园。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布局紧凑,秀丽清幽,其中不乏名人印记。</b></h3> <h3><b>  “远山”亭,亭柱楹联为“山色常清静;泉声自广长”,为清末大家康有为手书。</b></h3> <h3><b>  “秋月”亭的楹联为“净心抱冰雪;高步凌云霄”,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书。</b></h3> <h3><b>  “临风怀古”,楹联为“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为于右任所书。</b></h3> <h3><b>  曲水流觞</b></h3> <h3><b>  参观之余,到西园小坐,去除身上暑气,寻得一丝清凉。刚刚领略寺内建筑的辉煌,再细细品味园内景色的清幽,不禁想到四个字:不虚此行!</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