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东)巡礼

小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长城亦称边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始建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明朝200多年统治期间&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长城修筑工程贯穿始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从东向西行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辽、冀、津、京、晋、蒙、陕、宁、甘、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10省(自治区、直辖市)156个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总长度8851.8公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其中,人工墙体长6259.6公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壕堑长度359.7公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天然险长度2232.4公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世界文化遗产—长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卫所、镇城烽火台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组成的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受各级军事指挥系统&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层层指挥、节节控制&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h3> <h3>  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军事意义鲜明。</h3><h3>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目的是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努尔哈赤称王后,为保住其“龙兴之地”,拆除辽东长城兴修柳条边,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山海关。</h3><h3> 现在的虎山长城,是1992年在原长城遗址上修复的。全长1250米,有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十二景,气势壮观。</h3> <h3>  山险墙是虎山长城的特有结构。它利用陡峭的山岩,在临敌一面修凿陡壁代替城墙,再将顶部凿削平坦。考古调查发现,山险墙有的在岩石顶部修有脚蹬窝;有的打出圆孔,可插上木桩或系上绳子,供守城军士上下行走。修复后的山险墙外侧垒砌垛口墙,内侧垒砌女墙。</h3> <h3>  邦山台,明长城东端的第一座敌台,与邻国朝鲜近在咫尺,一步可跨。</h3> <h3>  铺房敌楼前的马道是长城险隘,障墙与外墙呈垂直状态,墙高2米,宽1.7米,这样的墙共5道,沿山势一道高过一道。掩蔽在墙内的狙击手可近距离射击攻城之敌,防止其占领制高点。</h3> <h3>  9号空心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在这里可饱览虎山长城全景和鸭绿江两岸风光。</h3> <h3>  一江两国,俯瞰朝鲜。</h3> <h3>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绥中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中100多米跨河墙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明代以前这里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军事关口。</h3><h3>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h3> <h3>  长城自东向西翻越无数高山、跨过无数大河,都是遇山连绵不绝,遇水中断不接。九门口长城却遇山中断,遇水不绝,建造在九江河上的关隘,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长城。</h3><h3> </h3><h3> 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河床铺砌过水条石,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号称"一片石"。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h3> <h3>  围城,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的设置。九孔城门横跨河上构成一座桥城,桥两端各突出一座百姓俗称"水牢"的围城,看起来它像个竖井,内外分别砖、石砌成,有圈门和向外的射击孔,像桥头堡一样与桥上形成立体交叉的军事力量。</h3> <h3>  长城城台是在山脊高处或城墙转角处、险要处修筑的防御工事,可分两种。</h3><h3> 一种叫墙台,倚墙而筑或凸出墙外,其高度与城墙齐平,四周有垛口和射洞,台上还有遮风避雨的铺房,是守城士卒巡逻放哨的地方。</h3><h3> 一种叫敌台,分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和射洞,下层为空室,可容十数人住宿,还可储存弓箭、兵器、粮食等。</h3> <h3>  九门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的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有过“一片石大战”;民国时,直奉两系军阀曾在此拼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h3> <h3>  明朝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筑九门口长城后,又在长城脚下的山体中开掘出一条千米隧道,两个出口直通点将台和关外。隧道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中军室、驻军室、粮库伙房、佛堂,甚至有水冲厕所,可屯兵2000余人。</h3> <h3>  碧云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于九门口老牛山山林中,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书寺名,军师刘伯温选址,开国元勋徐达奉旨修建。1723年,雍正皇帝东巡至此进香,又题“大雄宝殿”四字。</h3><h3> </h3><h3> 碧云寺亲历目睹了著名的一片石大战、吴三桂血战李自成、袁崇焕三退多尔衮、民国时期的直奉大战和北伐战役,演绎了许多影响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徐达避难碧云寺、多尔衮跪寺迎太极、吴三桂敬香求胜数、皇太极碧云寺托孤、张学良求宿碧云寺等等。</h3> <h3>  为打造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军队按卫所编制,在全国各险要之地驻守。120人为一百户所,10百户所为一千户所,每卫辖前后左中右五千户所。</h3><h3> </h3><h3> 明朝在关外共有125座所城,绥中前所是第一所城,扼据要冲。明清交战时,朝廷曾派总兵在此把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前所城是奉军攻击山海关的重要阵地。</h3> <h3>  绥中朱梅墓园,辽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明崇祯十年(1637年),皇帝为明军副将、山海关总镇朱梅赐建,这是明军辽东将领少有的善终和殊荣。</h3><h3> </h3><h3> 朱梅是绥中人,他与袁崇焕一起,先后击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事进犯,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他招收降丁,开展屯田,重修长城,保卫了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是明朝的大功臣。</h3> <h3>  山海关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这里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山海关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h3><h3> 山海关依山势而建,所以东门(镇远楼)这段城墙北高南低,而城上的箭楼是按水平线建的,于是两者间形成了夹角。</h3> <h3>  山海关关城建于公元1381年,它是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哨城及星罗棋步的烽火台、墩台共同组成的一座科学、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独特建置在万里长城众多险关要隘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h3><h3> 当年“闯关东”,就是从这里穿过走向东北三省。</h3> <h3>  沿马道登城,东西有牧营楼、临闾楼,核心建筑自然是“天下第一关”城楼。城楼也叫箭楼,楼高13.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木质的隔扇窗,这些窗户,平时紧闭,战时开启用于射箭。</h3> <h3>  迎恩门是山海关城的西门,西门连接入京御道,清代皇帝出关祭祖必经此门。</h3><h3> 迎恩门上筑箭楼一座,与第一关等同。</h3> <h3>  关城内旧有总兵府、兵部分司、督师府等衙门。</h3> <h3>  现督师府院内设有山海关历史博物馆。</h3> <h3>  明朝建立之初,元朝残余势力不断派兵南下,企图夺回昔日失去的江山。明廷在大军伐元的同时大力整修北方边备。洪武十四年(1381年),镇守北平的大将军徐达奉旨发燕山等卫屯戍官兵一万五千一百名,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处关隘,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当年九月,朝廷又批准设置了隶属于中央军事系统的卫所“山海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山海关关城竣工。</h3> <h3>  明代中叶,世居东北的女真族崛起,辽东形势进一步恶化,山海关成为关系到明王朝和女真族命运兴衰的要塞。然而朝廷腐败,权臣谗害,袁崇焕下狱磔死,孙承宗罢官,洪承畴,祖大寿相继降清。</h3><h3> 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开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结束。当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大顺、大清三股军事力量在山海关石河上演了一场“甲申之战”,闯王李自成不敌明清联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国历史由此改写。史称清王朝“定鼎中原,实石河(即山海关)一战”。</h3> <h3>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东北军临榆警备司令的何柱国奉命率部驻守山海关。1933年元旦,日军一个分队集结在南门外大街上向中国哨兵挑衅,开枪投手榴弹。人在北平的何柱国接到急电,立即乘专列返回前线,指挥部队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h3><h3> 1948年11月27日,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共同组织发起平津战役,山海关解放。</h3> <h3>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总占地面积700亩,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h3><h3> 澄海楼高14米,是老龙头的绝对制高点。澄海楼建于明代,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帝所书“澄海楼”匾额。</h3> <h3>  天开海岳碑为唐朝碑刻,唐太宗时期薛仁贵东征高丽,途经于此立下此碑。八国联军入侵时将其推到,直到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此,发现后重新立起。</h3> <h3>  南海口关,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一座关隘。据史书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这里设立南海口龙武营驻防把守。</h3> <h3>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延伸海中的尽端部分。立于海水之中,北接靖虏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入海石城长22.4米,宽8.3米,高9.2米。据史书记载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由蓟镇总兵戚继光、行参将吴惟忠修建。</h3> <h3>  靖卤台位于南海口尽头,总兵戚继光命名。台高15.2米,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是高7.41米的实体建筑,中部是空心台体,在西侧券室内还设有一上楼入孔,与台外城墙相通,设有木制阶梯直通敌台顶部。</h3> <h3>  滨海城墙是明代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沿海建造的城墙,它南起靖虏台,北至王受台,全长674米,主要沿海岸线呈东西向伸展。</h3> <h3>  清朝开国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多次亲临老龙头,特别是乾隆皇帝4次来此登楼观海,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h3> <h3>  老龙头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有诗曰:“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这是观海上日出,抒胸怀大志的绝好去处。</h3> <h3>  宁海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明代军营,城内有兵营区~龙武营,武官府邸~守备署、把总署,祭祀先驱将领的显功祠,以及点将台、八卦阵校军场。</h3> <h3>  海神庙位于老龙头西三百米处,这里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洽波。每当云雾缭绕,便时隐时现,好似瀛洲仙境。 </h3><h3> 海神庙始建于明初。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山海关,海神庙毁于战火中,1988年复建。海神庙伸入海中130米,座南朝北。</h3> <h3>  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位于河北省山海关城东约6公里的望夫石村后山岗上。孟姜女庙的修建,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产物。乾隆、嘉庆、道光都有题词。</h3><h3> 孟姜女殿前对联有"天下第一奇联"美誉;殿后"望夫石"上的坑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石台后的振衣亭传为孟姜女梳妆更衣处;而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的两块礁石,则被百姓传为孟姜女坟。</h3> <h3>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都是在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h3><h3> 对于中国人,长城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古建筑,而是民族精神和意志、勇气、力量的象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