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河环游之阊门内外

天高云淡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春秋吴国八大门之一。根据《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意思是说阊门像上古神话中的天上宫殿大门一样,可以承接来自天上吹来的风,言下之意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所以阊门也被称作阊阖门。“阊”据《说文解字》的注解是指西方,因为吴欲灭楚,立朝对楚国的阊门,亦名破楚门。又说,阊门因昌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称闿昌门。阊门享有盛名,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素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如同上海的“金罗店银南翔”一说,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把阊门描述成“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地区商业的繁华得益于水路的通达,南北贯穿的外城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上塘河(中市河)、白居易在任时开凿的七里山塘河从五个方向汇聚于阊门吊桥下,并由此形成了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h3> <h5></h5> <h3>&nbsp; &nbsp; &nbsp; &nbsp; 何为上塘下塘?河道两岸的街道是有主副的,上塘通常担负更多的社会功能,如商业、市场、交通等,为主街;下塘则以生活、住宅为主要功能,是副街。历史上的阊门外上塘街东起阊门吊桥,西至枫桥镇,是一条真正的十里长街。枫桥镇在哪里?就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地方。但是这条曾经繁华盖世的商业大街命运多舛,因为被水包围的苏州城古时交通不便,枫桥的铁岭关成了苏州陆上门户,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阊门外上塘街沿线一直成为苏州的主要驻军兵营区,看来是有历史依据的。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到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兵火连天的上塘街首先遭殃是明摆着的,最后被一把大火烧个精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内上塘街后来叫西中市,包括阊门外的一小段。西中市宋元时名皋桥西巷,清代起称阊门大街。太平军攻占苏州时,沿阊门大街到崇真宫桥也被烧成一片白地,同治、光绪年间重建,改名西中市大街。由于清代、民国时期的西中市是古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相当部分沿街民居至今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内第一条横街,就是我在南浩街部分讲到过的古巷专诸巷,这是该巷的北首。</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这栋3层楼的黄房子,门口挂着“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原来是大家熟悉的“雷允上”。吴门名医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他自幼读书习医,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弃儒从医,为六神丸创始祖先。清雍正十二年(1734),他在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了诵芬堂老药铺,始创雷允上药业。由于医术高明,治病有方,“雷允上”蜚声杏林,遍闻苏州。大家知道上海也有“雷允上”,一定好奇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吧?这么说吧,同一个祖宗,但是早就分家了,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的话也是良性竞争关系。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进攻苏州,雷氏家族将药铺迁往上海法租界,后太平军败退,雷氏家族重返苏州,不过上海的“雷诵芬堂申号”仍保留。解放后公私合营,苏州的归苏州,上海的归上海。不仅如此,现在除了雷允上(苏州)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还出现了一家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分属于不同的集团。这几家医药公司,虽然都用“雷允上”的字号,区分的秘诀在于商标上:雷允上(苏州)药业使用“雷允上”商标,上海雷允上药业使用“雷氏”商标,而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使用“上雷”商标。就像上海著名的乔家柵有(南市)乔家柵和西区乔家柵,老大房更有“真老大房”、“西区老大房”、“南区老大房”和“东区老大房”共4家允许合法使用“老大房”字号。对于雷氏家族来说,三方“雷允上”应该都是自家人。现居住澳门的雷氏传人雷家鳌曾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14份雷允上的珍贵资料,包括雷氏族谱等,对于到底该将家族资料交给谁让他一度纠结,最终决定捐赠给苏州雷允上。呵呵,到底是嫡生的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德馨里,严家淦故居在里面,很普通的一幢楼房。严家淦(1905-1993)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后赴台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长兼交通部特派员,1947年出任台湾省政府财政厅长,1954年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63年底由蒋介石提议接替陈诚出任“行政院长”, 1966年又被蒋介石擢为“副总统”, 1975年在蒋介石死后继任“总统”,1978年让位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我总觉得这个角色有点像蒋介石在大陆时的林森,严是“过渡总统”,林是“傀儡主席”,实质都是“虚位以待”。等待什么?等待时机成熟。林森等到了死亡,蒋介石亲自出马走到了前台;严家淦等到了下台,蒋经国披挂上阵爬上了王座。这都是蒋介石的安排,并且共同点都是经过了很长的“潜伏期”。即使在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还要推出个桂系首领李宗仁充当“挡箭牌”,可“幕后导演”仍是蒋介石。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是老谋深算,可谓老奸巨猾!</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从德馨里经天灯弄穿出或退回西中市继续东行,就是我在南浩街部分讲到过的古坊吴趋坊,这是该坊的北首。</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吴趋坊北首东侧是一座古桥皋桥。皋桥本名兴福桥,始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可能是单孔关系,显得较高,故俗称高桥。古汉语中“皋”通“高”字,文人为显其雅意,爱把高桥别称为皋桥。又说,皋桥初建无考,因东汉时里人皋伯通家在此桥旁而得名。皋伯通本人没有什么事迹,只是因为与东汉文学家梁鸿有关,得以附载史籍。有一个成语叫“齐眉举案”,典故讲的是梁鸿因一首《五噫歌》而被当权者追杀,梁鸿夫妇逃至吴地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栖身,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妻子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并总是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有一次给皋伯通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如此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收拾了一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传说这位里人正是皋伯通,他因特别能识贤而扬名。</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再往东为东中市,于是左转过张广桥到阊门西街,准备沿阊门内下塘街返回。</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西街五峰园弄15号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另传为文征明之侄号五峰老人的画家文伯仁所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百年朴树,曲尺长廊,形似旱船的柱石舫,五峰山房四面厅与厅前的小池,柳毅亭与传说中的柳毅墓,以及微型假山峭壁、峡谷与山洞,还有一座石板桥……真是五峰园虽小,但树、廊、舫、房、池、亭、山、谷、洞、桥一应俱全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假山上的五座石峰为园中主景,各高二丈许(近7米),体态形似老丈故名五老峰。关于这五座石峰的来历,稽考古籍有二种说法:一说石峰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宋徽宗的宠臣、苏州人朱面负责采办“花石纲”设苏杭应奉局,对太湖中和民间收藏的异石穷极搜罗,运至汴京起造皇家园林“艮岳”,但朱面假公济私,毁苏州阊门内北仓为自己营造了一座养植园,后事败被宋钦宗诛杀,园中花木被砍斫为薪,仅存二丈大石六、七方乱堆在柳毅桥畔,明代时被移至五峰园中。又说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叫梅宣义的人曾在桃花坞建有一座五亩园也称梅园,内有清池奇石并峙五座石峰,名丈人峰、三老峰、观音峰、桃坞庆云峰和擎天柱,至明代五亩园逐渐衰败,石峰被移置阊门内五峰园中。无论何种说法,这五座峰都是太湖石之珍品,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为不可多得的奇峰异石。</h3> <h5></h5> <h3>&nbsp; &nbsp; &nbsp; &nbsp; 但就是这么一座经典园林竟在抗战前后已散为民居,直到1990年左右修复,不能不让人感叹,这苏州的园林大概实在太多了吧,所以司空见惯无所谓了,没有彻底毁掉真是不幸中的大幸。</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沿阊门内下塘街往西,252号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泰伯庙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永兴二年(154),现尚存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同治六年(1875)建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隔壁256号为吴门书道馆,陈列的都是吴门书家的作品,当然主要是复制品,对每一位书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都有详细的介绍。</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内下塘走到阊门横街为止,然后过水关桥回到西中市。</h3> <h3><p>&nbsp; &nbsp; &nbsp; &nbsp; 穿过水关桥旁阊门来到阊门外,又经过探桥、聚龙桥后再跨过阊门吊桥,然后跨越渡僧桥到达阊门外下塘街。啊,短短200多米路程已经经历了5座古桥,感叹这里才是真正的“水港小桥多”!水关桥在阊门水城门内侧,来历不详。探桥于明洪武年间修月城时所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旧时因年久失修坍掉一角被叫做坍桥,后在民间误传为探桥,1966年改建为水泥平桥,2006年改建为石桥。聚龙古桥在1978年被拆建成阊门外电力水泵站,现桥在2006年重建。阊门吊桥又叫钓桥,最早真的可能是活动的吊桥,宋《平江图》名虹桥,元代为木结构再重建为石桥,明代为石墩木樑桥改名永济桥,民国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石拱桥,新吊桥则是一座样式古典简洁的廊桥。渡僧桥始建于三国时期(220-280),相传三国东吴时本无桥,人们靠摆渡来往,当时有一和尚募钱修建了此桥,故称渡僧桥;又载北宋至道元年(995),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律寺为云岩禅寺后迎来住持清顺禅师,不久魏庠去职陈省华接任,为方便清顺长老“出世聚徒,接四方之来学”特建此桥,故桥名渡僧;南宋咸淳十年(1274)由僧元恺等募缘重建,明弘治二年(1489)修,明崇祯九年(1636)郡人御史李慎嘱僧如净募资重建石拱桥,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桥面修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保留石拱桥下部结构,20世纪50年代后曾多次维修加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平桥。</p></h3> <h3></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阊门吊桥上回望已走过的南浩街段城河,右侧的亭子就是南浩街北端街口的状元亭。</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探桥前有北码头风情街的南出入口,当然也可以从与之平行的聚龙桥出入北码头风情街。不过按照计划我暂时不往北码头的方向走,因为北码头的方向是本次环游的终点也是起点——苏州火车站方向,现在最要紧的是走一走西北方向的山塘老街。</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过渡僧桥,迎面一座石牌楼,匾上题有“山塘胜迹”四字。</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渡僧桥不远处是一座唐少傅白公祠(山塘街18号白居易纪念馆)。公元825年,白居易(772-846)调任苏州,开始了一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他开挖山塘河,修筑山塘街,为民造福,并留下了不少称颂苏州美景的诗句。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清嘉庆年间(1760-1820)为他修建了白公祠,后在太平天国年间被毁,现在的白公祠是2006年重新修建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参观唐少傅白公祠后从后门出,阊门码头旁有一处景观,由“朝宗阁”、“望苏埠”、“寻根驿站”三部分组成。据说江苏扬州、江都、泰州、淮安等不少江淮人的家谱上,至今都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为了复原这段600多年前的历史,有关部门在2009年建成了“阊门寻根纪念地”。这话呢,还要从明初江南人口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说起,史称“洪武赶散”。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说法不一。一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惩治吴王张士诚旧部,于洪武元年(1368)后将苏州城内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而阊门正是当年苏州移民的集散地。二说,明朝初年的苏北大约接收了共45万苏州移民,其中淮安府 23万人,扬州府22万人,朝廷为了安抚新到的移民,对来自苏州阊门的移民提供农具粮种并实行免税赋政策,因此战乱出逃的原居民回流后为了享受免税赋政策也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三说,当时朱元璋不满一些移民苏北的人想返回原籍而考虑武力镇压,然而朱元璋身边的一位大臣,一边劝说朱元璋称自己是苏州阊门的,希望对苏州阊门的人法外开恩,一边背地里通知苏北的苏州移民都说自己是阊门的,可以消灾。如此大量人群都来自苏州甚至阊门?对此我是有点怀疑的,传说毕竟是传说,我认为这些移民来自苏州等江南富裕地区,包括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相对苏州人多一点,那还差不多。我还听说呢,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那会儿,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坚壁清野,阊门大火迫使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这是什么概念?资料表明1843年上海开埠时的人口不足10万,1860-1862年时的上海租界人口增加到30-50万,数十万苏州人涌入上海租界那不全是苏州人了。但你说其依据不足也不是,据统计战乱使整个苏州府的人口从战前1851年的654.1万锐减到战后1865年的228.9万,400多万人都消失了,几十万人逃亡怎无可能。反正网上抄来抄去,我则越看疑惑越大。不过证实了两点:第一、苏北人有相当一部分的祖先是从江南过去的,不一定是从中原迁徙来的;第二、上海人的先辈中,祖籍苏州人的比例很高。</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从阊门码头向外拍的照片(五龙桥、聚龙桥、吊桥)和在阊门吊桥旁拍阊门码头的照片。</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一般认为,七里山塘的起点是山塘街东端北浩弄南口、山塘河与护城河接壤点、跨山塘河的山塘桥。桥堍有“御碑亭”,亭中石碑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山塘寻胜”四字。今天我要走的是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89号玉文化馆?这里原来应该是子冈玉坊,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创始人陆子冈而得名。当时,全国三大琢玉中心苏州、扬州和北京,尤以苏州的琢玉技艺最为精妙高超。在苏州,又以陆子冈最为著名,所制玉器被称为子冈玉,曾与唐伯虎的仕女图相提并论。他的琢玉作坊,人称子冈玉坊。因他是中国琢玉艺人中第一个将名字刻在作品上的人,所以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琢玉品牌。</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02号冈州会馆,康熙十七年(1678)义宁(今桂林)商人创建,距今已有330余年历史。明清时期,七里山塘街内会馆林立,有山东会馆、晋州会馆、绍兴会馆等等,多时达十八处,冈州会馆是其中较著名的一处。冈州也即今广东省新会县,曾因盛产芭蕉扇而著名。历史上,冈州商人在江浙沪经销芭蕉扇,生意十分兴隆,苏州人称之为扇子会馆。山塘街冈州会馆是冈州人从商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原址保存较好。2005年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中,在其旧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而今已经改建为山塘府邸,属苏州市山塘街冈州会馆餐饮有限公司。</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46号正社会馆,网上查来的旅游推荐路线景点之一,但网上并没有它的详细介绍。实地看到挂牌为“正社苏丝馆”,顾名思义就是苏州丝绸。苏州是丝绸的故乡,苏州丝绸是中国传统丝织业中的珍品。然而“苏丝”却又是一个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专利商标,该公司前身为上海中孚绢纺厂,始建于1923年,1960年由上海迁至泗阳更名为泗阳绢纺厂,1997年改制为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2011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后创立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那正社苏丝馆到底是指苏州丝绸还是苏丝产品呢?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实说,作为苏州一绝的苏丝被一家苏北民营公司抢注了商标,等于被抢了风头,也真是无语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50号采芝斋,中国老字号糖果店,百年老店位于苏州观前街,在上海设有分店。记得陕西南路复兴中路拐角上海电影院旁就有一家,因为在两条路上都有门,所以小时候经过,不管买不买东西,都习惯了从店堂里穿,印象很深。清同治九年(1870),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小本经营从设摊卖粽子糖开始,到光绪十年(1884)自立店面。此地原为采芝斋古董店,金荫芝转租后顺水推舟,把店招也正式定为“采芝斋”。19世纪末以来,采芝斋自产自销的糖果发展到上百种,素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的苏式糖果而闻名中外、享誉世界。传说清光绪年间,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太后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就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也是用采芝斋的苏式糖果招待国际友人的,被外宾称为“中国糖”。</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54号安泰救火会。由于苏州城内人烟稠密、屋宇栉比、商肆相连、街巷狭窄,且居民用柴草烧饭,用油灯或蜡烛照明,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火,清朝末年苏州市民发起成立了名为“火社”的民间救火组织,后改称“龙社”,又名水龙会、水龙救火社或水龙公所,因为当时救火所用的主要工具是水龙。民国初年改称救火会,山塘市民则于1925年在山塘街通贵桥边创建了同样的民间消防机构,名“安泰救火会”。</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通贵桥,意为贵人通过之桥。《丹午笔记》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造桥以便往来,名曰通贵。”明隆庆二年桥上出现五色祥云,故又名“瑞云桥”。明弘治初年建,拱形环洞石板桥。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再修。该桥为苏州典型的清代花岗岩拱桥。通贵桥堍有一石雕狸猫,是山塘七狸之一,故七里山塘又被称为“七狸山塘”。相传,明朝初立,朱元璋放心不下曾是张士诚大本营的苏州,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东转转西转转,一转转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便施展法术,设置七只石狸猫在山塘街上,按排序依次为:山塘桥畔为美仁狸,通贵桥畔为通贵狸,星桥畔为文星狸,彩云桥畔为彩云狸,普济桥畔为白公狸,望山桥畔为海涌狸,西山庙桥畔为分水狸。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76号古戏台。戏台原来在东汇路外安齐王庙(安庙)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祭祀守城将领安万年。元末,张士诚攻入苏州齐门,安万年拒降战死,后人封他为齐王,立庙纪念。也有说是祭祀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中书令安重诲的,我觉得安重诲虽骁勇善战,但刚愎专断,不知有什么值得纪念?2003年东汇路拓宽后,庙内的古戏台原汁原味移建到山塘街通贵桥西侧,成为一个凝聚人气的开放景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古戏台前游船码头。</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小吃品味坊,醇醇的苏州味道。俗话说不到苏州不知园林之美,而不来山塘街就不能体会市井生活的美好。梁实秋的谈吃名篇《人间有味是清欢》看过吗?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当美食遇到爱,便幻化出了人世间极致的美好。山塘街上有好几样美食都藏在这个“品味坊”里,其中最最有名的当属老山塘海棠糕、梅花糕,也有你可能不曾吃过的鹅汤馄饨,还有不一样味道的红豆糖粥……</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86号绍兴会馆遗址,据说现为江南船文化博物馆,是我计划路线中的一个景点。然而走到此处,不知是我眼花了还是怎么的,看到的却是一家“苏面坊”。走了这许多地方,有一点必须吐槽一下苏州,不少路口不见路牌,每条街上的门牌都是断断续续的,经常一不留神就走过了头。虽说是细节,但苏州作为一座旅游城市,这方面的管理上只能讲不够用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92号汀州会馆,原位于阊门外上塘街285号,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上杭纸业旅苏众商集资创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现为苏州商会博物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97号,益德成鼻烟?好怪的招牌!其实这是一家我国民间最早从事闻药生产的老字号。古代印第安人一族的玛雅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已经发现了烟草可以止痛和促进伤口愈合,益德成抓住烟草的这一特性,着重发挥和凸显其药用价值,并在制作时掺入麝香、沉香、薄荷等中药材,制作出的鼻烟达到开窍醒神、行经通络、通关窍、治惊风、定头痛的作用,使鼻烟真正成为一种闻药。康熙四十九年(1710),益德成闻药庄在南京成立,后益德成北迁至天津估衣街,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益德成当时在天津和北京一带很有名气,其制作的上品飞烟长期被皇宫采购,很多京津梨园行的名人及外省经营游牧民族生意的客商,也经常到益德成购买闻药。</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山塘街198号松鹤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古人以松鹤寓长寿,故取名松鹤楼。影片《中华三味》和《美食家》都取材自松鹤楼,而著名小说家金庸在其《天龙八部》中也多次提到松鹤楼。2007年,84岁的金庸先生重回松鹤楼,在品尝了苏帮美食后欣然命笔,写下了“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的题词。</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广济路口的新民桥到了,山塘老街一游到此也要调头了。这是一座1927年建造、1966年重修的三孔水泥桥,山塘河从桥下中孔穿过,山塘街和下塘分别由两侧旱孔通行,是苏州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下塘景观。</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下塘瞩目的是一家叫“乾生元”的店面,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为“费萃泰”,以生产松子枣泥麻饼而蜚声海内外,被列入宫廷御膳点心。清光绪七年(1881年)更名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为首称。“乾”乃乾坤,指天下;“元”即第一,意为乾生元生产的麻饼天下第一。具有200余年历史的乾生元麻饼虽几易其主,但历代技师之原料帅配方和制作工艺被完整继承至今。不仅如此,在刚进入山塘街的45号可看到“乾生元餐厅”和“乾生元假日酒店”,他们都是一家子,看来老店玩出新意啰。</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通贵桥前右转到东杨安浜16号吴一鹏故居,建筑群落为三路五进,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汇集了中国的各种房间的形态,厅、堂、楼、阁、斋等,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筑。故居东路建筑现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中路建筑为吴一鹏宅邸的主厅玉涵堂的所在地,西二路建筑为陈列老山塘微缩景观、历史资料和旧物实样的山塘人文风情馆。吴一鹏(1460-1542),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累官至大学士,出为南京吏部尚书。</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吴一鹏故居处沿西叶家弄南下是阊门外下塘街,渡僧桥到广济桥一段称渡僧桥下塘。这段街的最大看点是叶家弄口清代吴门医派名头最大的名医叶天士故居,不过看来只是徒有一块牌子了,随时可能消逝在历史中。什么,叶天士不认识?电视连续剧《延禧攻略》总看过吧,那个一出场就奉命为刚出生的五阿哥诊病的大夫,当他匆匆忙忙赶到大殿上即被门槛绊了个五体投地;然后说是给愉贵人怀里的阿哥诊病,却偷偷看着殿上的嫔妃们看傻了眼;此病症状连太医院的张院判都束手无策了,结果他一搭脉却说小儿黄疸没事,对症下药配了点药就好了。这个萌萌哒的民间游方大夫就是叶天士(1666-1745),后来他成为太医,延禧帮过他忙,他也帮了延禧不少忙。</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过广济路,则称上津桥下塘,以北并行的是留园路,即通往留园,考虑到时间我赶紧刹车折返。</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西中市、山塘街等兜了个遍后,剩下的就是北码头了。北码头为护城河48景之“古津帆影”。</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北码头民国风情街有两个入口,南入口在西中市上已介绍过,西入口在与山塘街相交的北浩弄口。</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民国风情街前,先来观赏一下北浩弄2号的吴宅庄园。进园后一门楼上有“吴晓邦故居”五个砖雕字,三路两进两层小楼,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舞王”,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就是他的学生。听说整个吴宅庄园内有18座小桥,照片上这座“春晓桥”是最大的。哈哈,这哪是小桥,只能算是迷你桥吧。</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五龙桥静静地横卧在北码头处的外城河上。五龙桥在苏州有2座,阊门五龙桥是桥龄仅20年的三孔石拱桥,城南五龙桥才是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的苏州城南唯一的太湖之水进入口、苏州现存唯一的五孔石拱桥,不过正如我之前说过的情况那样,这座“古”桥也在2007年重建了一次(注意:是重建而不是重修)。有人说聚龙桥又名五龙桥,这显然是错误的,两桥分别架于中市河和外城河上并无交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北码头民国风情街以1929年建造的王宅(26号)和隔壁1931年建造的潘宅(28号)而展开。</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整个阊门内外游览到此结束,走完才彻底明白,这一片为什么被苏州人口口声声叫做“老阊门”,因为老得让人难以忘怀,难怪阊门就是当年苏州的代名词。</h3> <p>注:本文为《<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mjyzoz"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苏州古城河环游记</a>》附篇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