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大昭寺

想周

<h3>6月11日早7:30出发前往布达拉宫或大昭寺。(因为我们这个团一行19人,规定一个导游准带10人,最多不准超过13人。也就是我们要分成两部分。)</h3> <h3>夜幕下的布达拉宫。</h3> <h3>幸运降临我们身上。我们上午游览布达拉宫,下午游览大昭寺。</h3><h3>进门发生了小插曲。我们的票要求9:00进入布达拉宫。前三道门经过检查,均顺利通过,进入第四道门时,已是9:05。安保说我们超时5分钟,不让进。经过20多分钟的哀求。9:40才勉强让进去了。</h3> <h3>布达拉宫不让拍照。基本上没拍照片。</h3> <h3> 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h3><h3>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1]。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h3><h3><br></h3> <h3>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1988—1994年再次大规模修缮。</h3> <h3>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其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h3> <h3>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h3><h3>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h3> <h3>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br></h3> <h3> 大昭寺,藏语为“觉康”,又名“祖拉康”,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点,在他们的心中,大昭寺之神圣,并不逊于布达拉宫。不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来说,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圣地和中心,在藏传佛教史上拥有极其崇高而圣洁的地位。</h3><h3>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安放其王妃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而建,公元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宏扬佛法,举行传昭大法会,从而奠定了其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八世纪,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成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游客及朝圣者必不可错过的看点之一。此外,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为难得的艺术珍品。</h3><h3>转经道</h3><h3>拉萨有“内、中、外”三条转经道,都是围绕着大昭寺为中心而进行。其中,沿寺内千佛殿绕觉康大殿一圈为内转,称“囊廓”;沿大昭寺外围一圈为中转,称“八廓”;围绕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和大昭寺一圈为外传,称“林廓”。</h3><h3>景点导览</h3><h3>沿正门进入大昭寺后是一个天井式院落,院子东侧有数排酥油灯,因信徒每天都会添加酥油,故常年不灭。酥油灯后面既是大昭寺主殿正门,门口左侧为红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右侧为强巴佛,即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右侧墙上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h3><h3>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过去是供奉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弟子的佛殿。继续右绕前行,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酥油供灯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髓之所在。觉康殿中央为大经堂,是平日里喇嘛们念经修行的地方,四周有很多小经堂,其中最不可错过的既是位于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堂,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这里是大昭寺的核心,也是朝圣者向往的圣地。</h3><h3>庭院旁有楼梯通往二楼和三楼,二楼有供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法王殿和供奉吉祥天母的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站在二楼宽阔的露台上,可远眺布达拉宫,是拍照的绝好位置。三楼的金顶也是大昭寺的看点之一,只不过三楼绝大多数时候不对外开放,万一机缘巧合可以登上三楼,四座金碧辉煌的金顶让人叹为观止。</h3> <h3>驻藏大臣(藏文:བོད་བཞུགས་ཨམ་བན)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地方并参与西藏日常管理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改任西藏办事长官,历一百八十三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h3><h3>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院落内景</h3><h3>陈列馆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h3> <h3>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br></h3><h3>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历史上在拉萨多处设立过,修复的点是因为旧房子依然存在,所以作为旧址陈列馆,2012年1月居住在这个大院的144户整体搬迁到了贡布塘的是现代化公寓。</h3><h3>陈列馆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名为“冲赛康扎康”,是三层藏式楼房院落,位于古城拉萨八廓街北街,地处拉萨老城区中心地段,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h3><h3><br></h3><h3>驻藏大臣(藏文:བོད་བཞུགས་ཨམ་བན)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地方并参与西藏日常管理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改任西藏办事长官,历一百八十三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h3><h3>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院落内景</h3><h3>陈列馆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h3><h3>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来到西藏,办理西藏事务,次年宣布为参与西藏的日常管理(新功能异于以前的留守大臣),自此开启近两个世纪的驻藏大臣制度。</h3><h3>变化:1750年,时任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冲赛康衙门成功诱杀了勾结准格尔部、意图谋反的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两人也在变乱中遇害,驻藏大臣衙门遭焚毁。为纪念两位驻藏大臣的英勇事迹,乾隆皇帝下令将冲赛康衙门改建为双忠祠。(背景: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父亲颇罗鼐很受清朝信任、封为郡王爵位、统治西藏几十年、为西藏做出巨大贡献,他则杀兄夺权、图谋叛乱,被平定,此后清朝建立噶厦政府: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堂弟班第达是平定他的重要人物,受到清朝重用,为第一届噶厦政府4噶伦里的首席噶伦,因为达赖喇嘛在这次平乱里发挥重要重要,清朝提高了达赖喇嘛在政权体系的地位,以前是规定郡王居首要行政地位、达赖喇嘛是居宗教领袖地位、驻藏大臣主要是监理政务,此后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地位都得到提高、都居于首级地位——以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共治体制取代郡王的独揽大权,在西藏不再设立郡王。打退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的事件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福康安会同各方面人士制定了全面管理西藏的章程和实施细则,即《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总理西藏政务,名称由“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变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加强了驻藏大臣对西藏一些传统的改革,以适应恶劣的全球新形势,这个时期,西方列强正在向亚洲大进军,不到半世纪,占据印度很久了的英国就发动了鸦片战争)</h3> <h3>八角街,当地人把它叫做八廓街。</h3> <h3>德庆藏家的村外小景。</h3> <h3>藏家小院</h3> <h3>想拍真正的“天路”,苦等两小时,也没有一列火车经过。真是有点遗憾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