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大市镇的明长城

卫兵

<h3>  转载网络长城资料,辽宁境内长达1075公里的明长城并非是孤立的一道墙体,它在东北境内还存在复线。由辽宁省文物局与辽宁省测绘局近日完成的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披露了这一发现。</h3><h3>  经调查,明长城在辽宁境内有一条主线。该主线从海城的老墙头开始,经盘山、台安,止于黑山,墙体呈东北到西南转东北走向。</h3><h3>  但是,明代长城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和长城复线。</h3><h3>  经在辽河平原地区实地调查,发现明代长城在这一地区就存在着两条复线。其中一条为锦州市黑山县白厂门到北镇团山沟长城;另一条是盘锦市盘山县八家子到北镇分税关长城,走向呈东南到西北走向。</h3> <h3>团山沟长城址,位于大市镇大一村西北,即团山沟屯东600米处的山梁上。东距小五台沟200米,西距魏家岭山口1.3公里,沈阜公路经由此地,是明代辽东长城(辽西边墙)的一段。但遗址破坏严重,</h3><h3>大市镇在明代叫镇边堡,自明清以来是北镇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重要关塞。由于大市镇地处辽西四县交界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镇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笔者对镇边堡残留的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察,与山海关的包砖城墙相比,镇边堡的城墙为土石混杂型城墙,城墙遗迹高约5米,墙体蒿草丛生,墙上杂树林立,城墙内有一颗柏树,树龄已过百年。镇边堡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是辽东长城98座边堡之一,内外由花岗岩、片麻岩石块包砌,中为夯土,墙上有垛口,内有女儿墙,现墙址已破损,2005年省政府对镇边古堡依据“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局部修复。镇边堡内侧有一座永宁寺(遗址尚存),庙前有一棵白果树,庙后侧有50多棵柏树,虽经历五百多年,依然繁茂翠绿,年年开花结果。 沿镇边堡西北关门遗址两侧有明长城遗址,远看似一段长满荆棘的土垅。明长城由义县进入闾山山区,山上尚存石筑烽火台,这段长城建筑风格是“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堆,珠联壁贯”,此长城由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皋和指挥佥事毕恭修筑。魏家岭关在镇边堡西与义县交界处,是明辽东长城的七关之一,它凭借闾山天险而设,以险制胜,易守难攻,为辽东长城险关之一。</h3><h3>当地老百姓习惯将大市镇所在地称为“三展皇边”。在辽西地区,经常会听到“边里”或“边外”的说法,所谓“边”,是指清政府为了表明禁区界限,护卫其“龙兴之地”,从辽西开始至吉林北部,掘土为壕,筑土为墙,插柳结绳,以定禁区内外而修建的一种人防工程,所以叫“柳条边”,也称“柳墙”或“条子边”。清康熙年间,曾三次向西北拓展柳条边,人们称之为“展边”或“三展皇边”。</h3><h3>镇边堡及其附近的长城遗址可视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缩影。明朝立国伊始,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军北伐,元顺帝携残余势力弃中原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为抵御北元劲旅的袭扰,明廷开始于东北地区屯兵筑城以固边防。正统七年(144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陆续筑长城,建边堡,又于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之间设立驿站,继而制定屯田、冶铁及煮盐等一系列制度,以供军需;并置总兵官镇守辽东,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自此形成。</h3> <h3>明代长城阜新段近60公里,前沿有阜新的卡拉山口和魏家岭山口,这两个山口是后金和蒙古骑兵攻明的必经道路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地理位置、修筑方法、建筑结构与明代长城对阵战况史实的考证,这段长城是明万历年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为抵御元军和后金进攻修筑此长城,是保卫总兵府所在地“广宁城”安全的一道防线,也是明代的重要北疆防线。这段明代长城边墙的发现,为研究辽西古代军事设施建筑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h3> <h3>北镇境内明长城遗址列表</h3> <h3>北镇市大市镇团山沟长城遗址碑在小五台沟东山脊脚下304公路边</h3> <h3>义县,阜新地区的明长城属辽西边墙,从山海关外铁场堡吾名口起至我市阜蒙县国华乡与锦州市黑山县交界的白厂门,即明镇远关止,长达435 公里。这段长城始筑于明正统七年(1442 年),经兴城市、葫芦岛市,到锦州市义县,然后分为主、复两线进入我市清河门区,入医巫闾山。主线(南线)长城,由义县高台镇老黑山东北坡进入我市清河门区,经大清堡(清河门老街)、细河堡入阜蒙县伊吗图镇康土营子村、卧凤沟乡三家子村,沿三家子村北侧一条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的山脉,到锦州市北镇市魏家岭,经镇边堡(北镇大市堡镇)伸向锦州市黑山县白厂门镇。</h3> <h3>据《阜新古长城》记载,阜新地区的明长城主要分为主线、复线、南北老边墙三大部分组成。明长城主线,并没有经过阜新镜内,而是从阜新西南和南部边境线上通过的。复线长城位于医巫闾山尾峰,是山峦密布地势险要的战略重地,为明北疆的必要防线,由明代大将李成梁修筑。在阜蒙县新民镇卡拉房子村东南方,一个叫老边沟的地方,有一段石砌长城,方向自东向西又转向南,出阜新辖境,全长约8.5公里,称为“南北老边墙”。</h3> <h3>明长城,团山沟长城遗址碑</h3> <h3>远处是九仙峰九仙洞</h3> <h3>福益山庄的亭子</h3> <h3>明长城辽西边墙经白石砬,九仙洞山头附近,魏家岭关,团山沟长城遗址☞大市镇镇边堡。</h3> <h3>福益山庄东南山头有一古烽火台距离魏家岭关公像大概1000米</h3> <h3>佛手望月亭</h3> <h3>福益山庄北面古烽火台遗址距离魏家岭烽火台直线距离1500米,站在烽火台遗址,已经看不出烽火台了,只是山头平地用木杆圈成一个直径大概15米的圆形,有一凉亭。没有什么观赏性</h3> <h3>卧虎石</h3> <h3>魏家岭山口</h3> <h3>往下是重点说明,</h3> <h3>,古代明长城辽东长城~辽西边墙明长城魏家岭关所在地就是这里</h3> <h3>魏家岭山口关公山距离魏家岭烽火台直线距离不到500米。</h3> <h3>魏家岭烽火台</h3> <h3>魏家岭烽火台碑在84号路边标记的路口上山才能看到。</h3> <h3>这个84号标记右边的山腰再往上走300米是魏家岭烽火台,实际上从关公像魏家岭山口去烽火台的路好走还近。</h3> <h3>长城遗址</h3> <h3>长城遗址</h3> <h3>危险路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