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化的探索——沈阳新乐遗址

松柏如萍

<h3>  新乐遗址是一所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聚落遗址。聚集辽河中上游流域和辽河下游一带地区。生长着一种压印‘之’字纹形和桶形罐为主的远古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h3><h3> 新乐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占地178000多平方米,在已开发的中心22500多平米内出土了近千件文物,挖掘了半地穴建筑40余座。</h3><h3> 新乐先祖是以半地穴茅屋为居,制石器以劳作,造陶器以炊,采摘野果渔猎为生。</h3><h3> 沈阳新乐遗址主要展出的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部份祖先用来生存的打磨石、陶、钵、甬磨器和半地穴茅居建筑。</h3> <h3>  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石牌,右手方向是散落的地穴茅居所。</h3> <h3>  这个标筑物里是出土新乐上层文化地的遗迹坑掘。</h3> <h3>  标识主要有木雕艺术品、泡形器,火膛、圆凿式雕刻器、石刀,磨石、柱洞,玉珠、打制石器、炭化木柱、石磨盘、石磨棒,石斧、斧式雕刻器、细石器、陶钵、陶罐,砂制陶土20多种。(这些文物都在后面展示厅里展出)</h3> <h3>  这座展示馆分五个大厅展示了近千件文物和新乐先民的原始生存状况。</h3> <h3>先民采摘渔猎景模</h3> <h3>动态模拟了新乐先民一天的生活行态。</h3> <h3>用以采摘渔猎生存打磨的石斧,石刀,石铲,石剑,生物种子等</h3> <h3>先祖制陶的场面。</h3> <h3>新乐上层文化挖掘的陶器都是手工制作,以夹砂、红、褐陶面为主,陶质较为粗糙。器耳发达,陶多以鼎、鬲、瓮、钵、罐、网坠器、纺轮状成形。</h3> <h3>从以上展现的文物中可见,在上古前时的先民就有着飞禽的概念,制作的石剑刻纹中可略见一二。到了青铜石器石代,雕刻就更显明了。</h3> <h3>(《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二曰莺鸟,三曰凤鸟。莺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h3><h3>因此,从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着飞禽似的色形。</h3> <h3>墓葬形式主要是瓮棺葬、侧卧,土坑竖穴葬。</h3> <h3>随着新乐文化的开发,沿着辽河中下游及周边的发现,偏堡子文化浮出。</h3> <h3>  偏堡子文化是随着新乐遗址和新民高台山遗址的挖掘而发现,距今有5千多年。偏堡子文化是继新乐下层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石器晚期的考古文化。与此同时,在辽南辽东还发现了三堂一期文化和北沟文化。</h3><h3> 偏堡子文化初源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西梁文化。公元前3千年左右,由南下与小河沿文化产生接触形成南宝类型,沿着辽河流域进入辽东广大地区,在此生活很长时期,形成偏堡子文化。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消失。</h3> <h3>随着时代的沿续,偏堡子文化制作得陶罐在颜色、火候、纹形器类等都进一步早期新石器时代。</h3> <h3>人类发展——群婚——对偶——一夫一妻制</h3> <h3>母系氏族社会是建立在母系血缘的社会组织,妇女在氏族社会占有支配地位。主要是采集原始农作和主持家务,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h3><h3>母系氏族进一步发展后,婚姻制度由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男子从妻而居,女子仍起主导作用。</h3> <h3>母系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后面开放的地穴茅舍中的场所看到坐在高悬虎皮主位上面的是一女模型,而围站两边的是男模型。</h3> <h3>半地茅草居所只开放了六,七两所。从展厅出来,就走向地穴茅所,依着半开的门慢慢摸索着进去,浑暗的灯光下,显示逼真的先民模型,火堆。</h3> <h3>  新乐遗址让我们了解了数千年先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新乐遗址作为沈阳文化的源头,以载入史册,成为东北地区史上文化之精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