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题记</h3><h3>退休十年了。翻开老相册本,拂去上面的尘灰,看到了逝去的岁月———父亲、母亲,兄妹及我们后代的照片,引起了我许多美好回忆。我们的大家庭是普通的,我们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也有许多值得留恋的精彩之处。生活需要我们去回忆,去珍惜、去感恩。因此需要我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利用手机美篇制作一集图文并茂、有文字、有音频的电子相册的想法,便有了制作美篇“难忘的家庭记忆”的开篇!</h3> <h3> 难忘的家庭记忆!</h3><h3> </h3><h3> </h3><h3> 思念</h3><h3>上了年纪喜欢怀旧,过去的事情会不时涌上心头。夜深人静,一觉醒来,许多张脸会浮现在脑海,他们都是过去的人了,但形象是那样清新,父亲母亲时常在我面前浮现。</h3><h3>从我记事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母亲,他们年轻时的形象,年富力强时的音容笑貌,年老时与疾病抗争的情景都一一出现。</h3><h3>母亲年轻时长得漂亮,身体好,能干,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她都包了。小时候睡在母亲身边,喜欢在床上翻来翻去;过年的时候,母亲给我们做了新衣服,准备了好吃的,我们都喜欢围着她在屋子里玩;冬天的早晨,我们睡在被子里不愿起来,母亲总把棉衣裤弄热了给我们穿———。</h3><h3>我们兄妹五人,父母都是低工资,那时父亲40 元工资,母亲每月25 元,总共不到70元工资,养活八口之家确实不易。那时能做到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很不容易。</h3><h3>父亲忠厚,母亲能干,正是他们成全了我们这个家。我们在艰难困苦中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文革年代,兄弟四人都下放当了农民。艰苦的农村环境,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们,自豪的是我们自己养活了自己。知青生活锤炼了我们,我们了解了农村,懂得了生活,铸造了我们的独立人格。这段人生经历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h3><h3>思念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感恩。我们感恩父母,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是他们培养了我们,是他们传承了我们正直、善良的性格,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的品格。</h3><h3>思念又是一种纪念,许多珍贵的东西需要去追思。父母对我们的爱,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成为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扬起生活的风帆,充满信心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h3><h3> </h3> <h3>这是我们第二代小时候的照片。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第一排左边刘仲哗、刘星哗、唐志翰。第二排左起刘静、刘珏。那时的他们多么可爱!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刘仲晔海军军代表,在湖南湘潭工作;刘星哗在无锡供电局工作;唐志翰在无锡国联证卷工作;刘静在宜兴供电局工作;刘珏在宜兴自来水公司工作。他们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祝愿他们开心快乐,幸福生活每一天!</h3> <h3>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双手那手心的舒适和温暖,让我一生无法忘怀。哀愁,思念,给了我一个沉默的世界,一个沉默的世界给了我无限的哀愁与思念。在这阴阳相隔的二十八年里,父亲的离世成了我心中的一道伤痛。</h3> <h3> 怀念父亲</h3><h3>1991年11月20日那天,我正在学校上课,学校领导跟我说,你父亲走了!我一惊!放下手头的笔,心想:这么快!早晨,我还在医院,昨晚,我在医院陪夜,居然走了!父亲于1991年11月20日,农历10月18日上午6时去世。回想起来,已经已28年。</h3><h3>父亲走了这么多年,但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深,那样清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想起------.</h3><h3>父亲一生清苦,也很辛劳!他的父亲,我的爷爷,听说是镇江人。我的爷爷开过毛笔店,到父亲手里没有什么了。我记事时,店门早关了,里面的东西也多卖了,刚解放的时候,他年青,参加过民兵,那时冬防,一次一支步枪拿到家里,放在大柜旁,我拿起来,很重!不得了了,里面有子弹,走火了,不是玩的。幸好,隔壁一个姓褚的人懂,马上退膛了!虚惊一场,这件事,现在还记得!</h3><h3>刚解放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家,他做过小工,上山打过柴,后来有了摊贩证,做小买卖了。后来生活比较安定了,他一直在铜峰商店工作,担任商店负责人。</h3><h3>父亲工作很认真,担任商店负责人工作,我觉得他做的还是不错,连乡下的下伸店也管理得井井有条,领导也比较满意!父亲也经常帮铜峰公社做一些工作。多次组织采购了大批松树等树苗,发放到乡下大队里,种在了铜峰的山上。现在树都很高大了,看到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我就想起我的父亲。当年县里组织很多民工建造横山水库,父亲负责铜峰的后勤工作,现在每到横山水库玩,我就想起父亲------.</h3><h3>我们家那时有8口人,父亲、母亲,兄妹5个,还有一个奶奶。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养活我们。父亲工资不到40元,母亲25元,还要交房租,借了很多债,生活相当艰苦!我没见过父亲吃过什么好东西,也没有见过父亲穿过什么好衣服!</h3><h3>父亲很胆小,忠厚老实,谨小慎微。也正是这样,历次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保全了我们这个家。</h3><h3>父亲身体瘦弱,有一个干咳的毛病,晚上听到到他咳嗽,我心里就不好受。咳嗽的毛病到年纪大了,发展为肺心病,气急,这成了压垮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h3><h3>感谢父亲,在家里极其艰苦的时候,给每个孩子读了书,5个子女,4个上山下乡。艰苦的生活,没有压垮他们,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成长!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h3><h3>人生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对父亲的记忆是那样深刻,对父亲的思念是那样弥久。父亲走了多年,形象还是那样清晰。父亲给了我们爱!他养育了我们,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兄妹像一个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h3><h3>父亲永远珍藏在我们兄妹的心上!</h3> <h3>这是我们大家庭的全家照。父母、兄妹五人,唐老师和我们的第二代。父母都老了,那时第二代还小。一家其乐融融,这是难得的大家庭全家照片,很有纪念意义!</h3> <h3>这个世界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 什么爱,厚重而深沉;什么爱,细长而深远。什么爱,如泉水如泰山;什么爱,如天空如大海。 饱经风霜的岁月,留痕在父亲那双温暖的手掌。衰老,震撼着我的心灵。那棵精神上的支柱,希望永远不会被感恩!感恩是首诗,一首没有结尾的诗。感恩是股泉,一股清澈透亮的泉。感恩是首歌,一首焕发向上的歌。先前的父亲,为我们的未来,操碎了心,劳累了大半辈了,未能享一天福,未能吃上一顿美歺,未能穿一件体面光鲜的衣衫,为了我们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h3> <h3>这是我父亲和我女儿刘珏、侄女刘静、和侄子刘仲晔在徐州的合影。 他,我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高大的。每一位父亲,都拥有平凡的伟大。</h3> <h3>这是我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母亲年轻时长得漂亮,而且很能干!</h3> <h3> 我的母亲</h3><h3>记得那是1998年7月9日的一天,那时,我负责学校初中招生的工作,下午要去开一个会。母亲病重住在人民医院,我先去医院了一趟。母亲躺在病床上,神志还清楚,一会,我说要去开会了,母亲要我坐一下,我说了几句就要走。母亲说,再坐坐。我说,马上要开会了。她无奈,说,你走吧!哪知,一走,母亲就是深度昏迷。7月11日(农历5月18日),母亲走了!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h3><h3>我也老了!晚上,躺在床上,经常想起母亲。年轻青时、中年时、老年时、生病时、与疾病抗争时的面容一个一个浮现-----。</h3><h3>母亲出生在宜兴徐舍霞溪的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听说,说给了我父亲,才在村上读了几年书。母亲年青的时候,长得很漂亮,而且,很能干!</h3><h3>小时候,我最喜欢睡在母亲的床上,觉得舒服、温暖。母亲在我们家里最辛苦,操持着我们一家的冷暖。她要买菜,烧饭,给我们缝洗衣服。每天,她总是最后一个睡觉,早晨,第一个起来,生炉子、烧早饭,买菜,然后,叫我们起来,吃早饭,上学!</h3><h3>家里穷,又有那么多孩子,不可能不去工作。我记得,母亲年青的时候,上山挑过山芋,食堂是做过会计,后来又到幼儿园当老师,一干就是几十年。幼儿园的工资不高,只有25元,可是对于我们来说,那是多么重要!</h3><h3>幼儿园的工作很繁琐、很辛苦。母亲做的得很认真、很敬业。她对孩子有爱心,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她。孩子们亲切的叫她“陆老师!”。</h3><h3>母亲有5个孩子,这是他的希望和寄托。家里虽然穷,但都给他们读了书,几个孩子读书都不错!</h3><h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有书读了,那也是我们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几个兄妹多长大了,没有书读,又没有工作。几个大小伙子在家里呆着,要吃饭,要穿衣,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家里也没有什么可以卖的了,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母亲从来不说,只是想办法。</h3><h3>家了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父亲把供销社废品仓库的旧书、废报纸吗,买了来。全家动员,糊纸袋,然后卖给商店里,解决了家里很大的困难。这儿,要说,老三、老四功劳最大,他们糊纸袋又快、又好、又多,是有功之臣!</h3><h3>1968年,1970年的上山下乡,我们兄弟4个都下去了,当了农民,对于我们来说,倒好了一点,自己养活自己,比过去还好了一点,只是父母的心里负担更重了!</h3><h3>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1971年老二招工到张渚发电厂;1973年我去苏州江苏师范学院读大学;1977年老三招工到供电局;1978年老四考取中国矿业大学,因是农场的,还带薪学习;妹妹也有了工作,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h3><h3>母亲常年累月辛劳,积劳成疾,56、57岁的时候经常吐血。医院诊断“门静脉高压、巨脾症”,在人民医院动了手术,切除了脾脏。母亲开始了与疾病抗争的历程。</h3><h3>母亲意志顽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一面治疗,一面调理自己。动了手术,活了15年,医生说,不容易!</h3><h3>母亲离我们而去了,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母亲热爱生活,性格阳光;母亲爱劳动、心灵手巧;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她的希望,为了孩子的成长,她什么苦都能承受!母亲对工作负责,认真,最普通的工作,她都做得有声有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意志顽强,不屈不饶。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都不给子女多添麻烦,她是那样的淡定、从容!</h3><h3> 母亲啊!你生我养我育我,看着我们成长,看着我们在是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儿时你是树,为我们遮挡风雨,让儿女有所依靠;年少时,你是标杆,为我们指点方向,为儿女健康快乐成长;成年时你是温暖的港湾,无论孤单寂寞有你就有家;生我,你承受着痛苦!养我,你承受着艰辛!育我你承受着劳累!教我你承受着辛劳!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你在的地方才是永远的家;听遍千言万语,你的话才是拨动心弦的金玉;吃遍四面八方,你做的菜才是最香;看遍人情冷暖,你的关心才是最真挚的爱!</h3><h3>母亲来自土地,回到了土地,回归了大自然,和天地融合在一起了,母亲永生!</h3><h3> </h3><h3> </h3> <h3>这是我母亲和妹妹刘鸣蓉的合影。这张照片很珍贵。记录了母亲和小时候妹妹的情景。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中,虽然它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h3> <h3>母亲和刘俊年、刘辰年、贺建华和我女儿刘珏在一起。母亲是树,为儿女遮当风雨,让儿女有所依靠;年少时,母亲是标竿,为儿女指明方向;让儿女健康快乐成长;成年时,母亲是温暖的港湾,无论孤单寂寞有您就有家;我要大声说出来:“妈妈,我爱你”!生我,您承受着痛苦!养我,您承受着艰辛!育我,您承受着劳累!教我,您承受着辛劳!走遍天涯海角,您在的地方才是永远的家;听遍千言万语,您说的话才是拨动心弦的金玉;吃遍四面八方,您做的饭菜才是最香;看遍人情冷暖,您给的关心才是最真挚的爱。</h3> <h3>人的一生,在世界上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爱,母爱就是神圣的,它有时在我们最困难时给予我们力量,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一腔诚意的血液溶进母亲的每一根血管,幸福地投入了母爱的怀抱,</h3> <h3> 张公巷</h3><h3>在宜兴的老城里,曾经有许多的“巷”。巷的形式有点像上海的“里弄”,或者是是北京的“胡同”。</h3><h3>张公巷,也曾经是一巷,但现在已经是无迹可寻了。张公巷的位置在现在的白果巷的正东面,东西走向,和南面的分基巷和北面的东庙巷平行。张公巷比较奇特,没有出口,只有一个入口朝着南大街。张公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巷,相传明朝时,一位姓张的将领曾在宜兴打仗,保卫了宜兴人,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就将他驻军过的地方,建一座庙,叫张公庙。后来逐渐形成一条巷,叫张公巷。</h3><h3>旧社会,张公巷可是宜兴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有名的赌场、戏院、烟馆都在这里。</h3><h3>我家原住在张公巷,住了几十年,对张公巷有深厚的感情!</h3><h3>原张公巷里面住了很多人家。有竹匠、泥水匠、医生、裁缝、手工业者、商店店员------都是普通劳动者。</h3><h3>我家住在张公巷2号,房子是租的。1948年农历6月21日,一个炎热的夏天,母亲在这个巷子里生下了我。我后面的几个弟妹都出生在这里。这里有我们童年、少年、青春的记忆!</h3><h3>小时候我们喜欢在巷子里捉迷藏、飞洋片、弹弹子、官兵捉强盗------ 巷底朱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每年秋天,枣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里面的枣子,但打枣子时,他们把门关了,我们只能在院子外面,捡几粒打掉在院子外面的枣子,解解馋!每到月半,月亮圆的时候,晚上,我们喜欢在巷子里追着玩!</h3><h3>60年代初,大家吃食堂。巷子底里有一个食堂。那是3年困难时期,我母亲在里面烧饭,我的印象里,我母亲和外婆每天一大早就去食堂烧早饭。那时真苦,一家子用饭票打了一洋锅粥,分吃完了,谁洗锅,谁就可以舔锅边的粥。那就是洗锅子的“特权”.</h3><h3>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兄妹们就在张公巷成长。这里,我在城南小学、宜兴二中读了小学、初中、高中,参加了文化大革命,直至下乡当知青。</h3><h3>在那艰苦的岁月,父亲、母亲给了我们最大的爱、最大的关怀。每年过春节母亲总给我们添一点新衣服、做一双新鞋,我们心里多高兴!那时,我们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东西吃!</h3><h3>张公巷里上一代的老人都一个一个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音容笑貌,我也到了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的第三代也成长起来,可是,他们是不会知道张公巷故事的。</h3><h3>”</h3> <h3>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中间是刘俊年,左边刘寅年,右边刘辰年。</h3> <h3> 我的成长</h3><h3>1948年,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农历6月21日,一个炎热的夏天,母亲生下了我,一个生命开始在大地上生长。</h3><h3>1949年10月1日,我仿佛听到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我会讲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h3><h3>几十年风雨兼程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老师说,人生有三大光荣: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加入共产党。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努力前行。</h3><h3>城南小学读书,我成绩优秀,是少先队干部。宜兴二中初中读书,我成绩优秀,每个学期都评为优秀学生、得奖(那时不叫三好学生,叫优秀学生),初一年级时评为宜兴县优秀少先队员。初二年级时我的各科成绩全班第四,也是年级第四。记得初二年级时,全校举行一次数学竞赛,全校高中、初中每个年级、每个班选2个同学参加考试,试题要求,每个年级的同学都应该会做,我考了全校第一名。初三年级我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光荣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初三年级我成绩跃居全年级第一。1964年初中毕业考试,记得考了9门功课,我门门功课都在96分、97分以上,总评全年级第一。记得那年考高中,数学做错了一题。录取宜兴二中高中榜上,第9名。进入高中,高一、高二 (高三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各门功课总评我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俄语学习是我最优势的学科,从初一开始到高中,不管小考、大考、学期总评,我都是100分。物理、化学也是我的优势学科,基本保持第一。数学学习优秀,但班内数学好的同学较多。高中时,我是学生会委员。</h3><h3>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我的性格和不是红五类子弟的关系,我不大起劲,只是参加了一个永向红太阳红卫兵小组织。那时也是我们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工资低,全家8口人,兄妹都长大了,张嘴都要吃饭、伸手都要穿衣,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那个时候我当过搬运工会的小工、为供销社送过大粉、糊过纸袋-------和家庭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时期。</h3><h3>1968年12月18日,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我插队到宜丰公社吴圩大队新中生产队务农。这是我一生中磨练最大的时期。我刚下乡的时候,住在猪圈旁,第一天的农活,是最脏的活,”拨垛”, 干一天腰酸背痛,浑身是泥。</h3><h3>农村一般的活儿,都干过。上山打柴、捡狗屎、挑担、锄地、种田------,农民身上有多少汗,我比他们多,农民身上有多黑,我比他们黑。在农村我们要自己烧饭吃,没有菜,我们要自己种。早晨,我们很早起来,一个拉风箱,一个上灶,烧早饭,连中饭也要连带做好。“双抢”,抢收抢种是最苦的。早晨,3、4点钟上工,白天烈日下干活,中午吃一口饭就下田,一天干下来,浑身是泥,回来烧晚饭吃了,往河里一滚,就是洗了澡。晚上还要开夜工,明天一早,还要继续上工。在农村我当农民4年多,与农民一起劳动、生活,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社会关,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我两次出席了宜兴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并在公社知青大会上作交流发言。</h3><h3>1973年公社推荐我报考大学,那年正是知识回潮的时候,推荐了要考试。考了2门课,数、理、化和语文,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没有当过民办教师),考出了优秀成绩,名列全县前列。录取了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现在的苏州大学)。大学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h3><h3>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潘家坝中学工作,一年后担任中学教导副主任,在潘家坝中学教了4年书。1980年2月我调入宜兴县中(现在的省宜中)。在省宜中,我从普通教师干起,担任过高中课、初中课、班主任、年级主任,那时基本上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198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1年提拔为中层干部,曾担任3年分支部书记。曾获无锡市优秀政工干部和宜兴教委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过宜兴县中董事会基金奖,江苏省卫生先进个人奖。1998年我评为中学高级教师。</h3><h3>2005年至2009年,我担任江苏省宜兴中学退休小组组长。我努力为老同志服务,得到了老同志的好评。江苏省宜兴中学退休小组年年是先进集体,并评为宜兴市和无锡市敬老先进集体。</h3><h3>2008年8月退休,开始了我新的的生活。2009年10月宜兴市老干部大学开学,我成了老干部大学第一届学员。整整8年了,在老干部大学我学习电脑、摄影。一切从零开始,不会打字,学拼音;英文不会(以前学的俄文)硬记。通过学习,比较熟练的掌握了,电脑拼音打字。电脑上掌握了玩QQ,QQ空间;电脑的硬盘管理;下载、压缩文件、邮箱发送文件;能比较熟练制作幻灯片,制作电脑视频、微电影;玩过动画、空间网站等。学会了单反相机的使用。2015年老干部大学举行老年人形象设计征文比赛,我获得一等奖第一名;2016年举行摄影、微信、幻灯片、视频、征文五项全能比赛我得了一等奖;几次学校举行艺术节摄影比赛,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我拍摄的照片多次参加市里和老干部大学摄影展。我用相机摄下了生活的美好!制作的微电影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信!我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代同步和世界同行!</h3><h3>人生道路一路走来,从呀呀学语到读书、参加工作,我努力前行!我感恩———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我珍惜———珍惜我拥有的。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我高兴;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自己鼓励自己,永远不要失去希望,坚韧不拔向前走。</h3><h3>老了,已是过70的老人了,但是我还要学习,还要成长。</h3><h3>“学会放弃,轻装前进!”老年大学的学习,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学到了新知识、新本领。我自信、我快乐、我是在自己证明自己。我每天行走在森林公园的大道上,我阳光、我健康、我快乐!</h3><h3>在平凡和普通中追求人性的真、善、美!</h3><h3>人生的道路上,风景各不相同,夕阳也是美丽的,温馨又从容!</h3><h3> </h3><h3> </h3><h3> </h3> <h3>这是刘俊年和贺建华的结婚照片!记得是在和桥照相馆拍的。</h3> <h3>刘俊年、贺建华与女儿刘珏合影。那时,刘珏还很小。</h3> <h3>刘俊年的旅游照片</h3> <h3>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永远是我们的追求!</h3> <h3>这是刘俊年在江苏师范学院学习时与同学的合影。</h3> <h3>旅游时,刘俊年与女儿刘珏合影。</h3> <h3>这是刘俊年30多岁时的照片。那时带着学生去旅游。照片上看,刘俊年,那时还年轻,长得秀俊,精神,还真有点帅气!</h3> <h3>刘俊年和学生在一起!</h3> <h3>刘俊年与姚老师在宜兴铜官山顶上合影!</h3> <h3> 刘寅年</h3><h3>刘寅年是我的大老弟。1950年农历6月22日出生,那也是个大热天!寅年属虎,所以小名叫“小寅”。</h3><h3>小寅小时候父母很宠爱,但小的时候经常生病,母亲和奶奶经常带了他到医院打针,大了点身体就好了。寅年从小独立性很强,经常一个人出去玩,不大跟着我这个大哥玩。寅年在学校读书也很有一批好友,那些同学总喜欢和他在一起玩。</h3><h3>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的时候,他初中三年级,他经常和宋孟大同学在一起,我叫他们是“东方红小老虎”。后来宋孟大去山东长岛当了兵,转业后在公安局工作,后来当了环科园的公安分局局长。</h3><h3>1968年12月,响应老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插队到铜峰公社王同村大塘生产队插队落户。他身板较硬,干活不错。一百五六十斤的担子挑了上山下山也行。他在农村经受住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受到了当地农民的赞许。1970年寅年招工到了张渚发电厂。那时听到他当工人了,又是电厂的,心里多高兴啊!</h3><h3>寅年聪明、肯干,在张渚发电厂的工作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后来担任了值长。几年之后,他与宜兴供电局女职工李乃萍结了婚。李乃萍能干,是供电局的团支部书记。两人生了个女儿刘静,小名奇奇。不久刘寅年调入宜兴供电局。</h3><h3>寅年在宜兴供电局调度室工作,由于他聪明、肯学,很快熟悉了调度室工作。工作认真负责,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能力,供电局提拔他为调度室主任。</h3><h3>寅年组织能力强,上下关系都处理的比较好,受到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刘寅年在供电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也担任过供电局一个支部的书记。我叫他“刘书记”!</h3><h3>寅年还在宜兴三电办工作过几年,担任三电办负责人,负责宜兴市电力调度,寅年三电办面上的工作也很出色。刘寅年在供电局几个部门干过,每年他领导的部门都评为先进。</h3><h3>寅年性格上比较放得开,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社交面广,有较大的朋友圈,他办什么事都能成功。刘寅年在供电局工作期间,善于学习,学习新东西,他工作方面的东西,写得很清晰、工作要求、重点也明确。寅年有爱心、心底善良,乐于助人,他帮助过许多同志和亲戚。</h3><h3>刘寅年一家都在供电局工作。妻子、女儿、女婿都在供电局工作。女儿刘静共产党员、工会主席,女婿刘森共产党员、工区长,小外孙都都,读小学。</h3><h3>刘寅年一家其乐融融。退休了,刘寅年生活很洒脱,在家享受天伦之乐!</h3> <h3>刘寅年与妻子李乃萍合影。</h3> <h3>刘寅年、李乃萍与女儿刘静合影。</h3> <h3> 难兄难弟刘辰年</h3><h3>刘辰年1952年8月出生。辰年属龙,所以小名“小龙”。小龙小时候很乖,总是坐在坐车里,也不哭也不闹,长得胖胖的。</h3><h3>小龙小时候总喜欢跟着我这个大哥玩,大一点和老四勤年在一起玩。有一次我和辰年两人去买米,到粮店买了米回来,走在蛟桥上,那时蛟桥很高大。两个人做搀瞎子的游戏,他在前面走,拉着我的手,我拿了米袋,扛在肩上,我闭了眼,装瞎子,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跌倒在蛟桥旁边的阶梯上,两面落差很大,这一跤摔得不轻,头上脚上都是血。这件事我记忆犹新。</h3><h3>辰年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生了阑尾炎,到人民医院住院动了2次手术,记得我去陪护的,现在也许身上还留着一块疤。</h3><h3>辰年读书聪明, 学习成绩好。小学读的是五年一贯制。小学毕业考取宜兴一中。我记得录取榜单上是前列名次。初中读书成绩优秀。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年纪小也没有参加什么活动。</h3><h3>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我们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兄妹五人都长大了,书没有读了,也没有工作,全家8口人要吃饭,要穿衣,困难可想而知。父母想了办法,生产自救。父亲在供销社买了旧书、旧报纸,全家糊纸袋。刘辰年和刘勤年糊得最多,他们两个是主力军。母亲经常表扬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记得收山芋的季节,山里人做山芋大粉,农民把大粉卖到供销社,供销社把收购了的大粉要运到土杂公司,我和老二用车子帮运。拿到了钱,记得母亲烧一点好东西给我吃。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h3><h3>我于1968年12月18日到宜丰公社吴圩大队新中生产队插队落户。辰年因家里已有2人下放,暂缓一年下放。1969年12月下放插队到吴圩新中生产队,我们开始在一起生活。</h3><h3>农村知青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我记得下乡第一天就安排住在猪圈边上,住了好一段时间。后来生产队给我们盖了一间屋子,里面也没有什么,房子里空空的。两张竹片床,还是下放时发的,2只粪桶,既是劳动工具,又是晚上小便用,几把锄头、铁耙,大门是用扁担闩门的,一个烧饭的灶头,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h3><h3>每天早晨,我们很早起来,准备简单的早饭。一个拉风箱,一个上灶。中午劳动回来,人家有饭吃,我们还要烧饭,半生不熟就要吃,不然来不及,没有菜有时蘸点酱油也就算了。平时我们还要种菜,记得我种过青菜、大蒜、韭菜、西红柿、长豆-----,反正种什么吃什么,不种没有吃!我们还养了很多洋种鸡,鸡养得很大,母鸡生了很多蛋。很不幸,我家的鸡生了瘟病,给我全杀了。我们在家周围种了很多树,有榆树、泡桐,到农村安家落户呀!</h3><h3>夏天的双抢,是最难熬的,天气很热。抢收双季稻,又要马上种上。身上满是泥水,背上洒得黑黑的,农民也没有我们黑,晚上回来,又要烧饭吃,吃了到河里一滚,算是洗了澡,晚上还要开夜班,明天早上还要继续上工。现在想来,那时不知是怎么过来的。</h3><h3>秋收的时候,生产队分了粮,稻子挑回来,堆在屋子里,老鼠吃一半,人吃一半。半年就光了,那就只能吃借粮了。两人可是难兄难弟。</h3><h3>现在想起来,农村生活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磨练。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活,什么叫艰苦奋斗。</h3><h3>1973年我去读大学了。辰年一人在农村,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后到宜丰砖厂上班。他不怕苦、艰苦奋斗、和农民结合在一起,扎根农村的精神很不容易。</h3><h3>辰年1977年招工到宜兴供电局,开始了新的生活。1981年与电子三厂李文扣结婚。文扣性格和顺,婚后两人生活和美。生一儿子,刘星晔。星晔性格好、大气、厚道,为人善良,工作认真踏实。星晔善于交往、朋友众多,不怕吃亏。星晔聪明、读书成绩好。后来考取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入了党。毕业后分配到无锡供电局工作。妻子周群,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生一儿子,叫“羊羊”。</h3><h3>辰年一直在艰苦生活中长大磨练。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生活节俭。辰年的小家庭生活幸福、和美!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他是我们刘家的福人。</h3> <h3>年青时的刘辰年,还有点书生意气、青春勃发!</h3> <h3>刘辰年和妻子李文扣,儿子刘星晔合影。</h3> <h3> 我的小弟刘勤年</h3><h3>刘勤年是我的小弟,比我小7岁,今年也虚岁65了。记得他是1955年2月生的。他属羊,小名叫“小羊羊”。我母亲总说:“男子羊羊,出门不带饭粮”,倒也说对了,他一直在千里外工作,独立生活。</h3><h3>小羊羊小时候,很机灵,就是瘦一点。三年困难时期,没有吃,脸色总是有点黄,营养不良。</h3><h3>父母工资低,全家8口人,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小羊羊身体瘦弱,冬天怕冷,我母亲总是与他一起跳跳蹦蹦,母亲说“勇敢些!”。</h3><h3>小羊羊身上长了很多毛,特别是背上,小毛特别多,毛绒绒的。我喜欢拔他身上的毛,他也不叫疼。还要我给他在背上“风蚂蚁”, 好玩!</h3><h3>小时候他喜欢跟着我这个大哥玩。他读中学的时候,又一次晚上,我们到碓坊村看电影,站得时间久了,他突然晕倒,可把我急死了,我把他驮到家里。幸好没事,有惊无险!</h3><h3>我们住在张公巷里,家里养了很多鸡也养了很多北京鸭,同时养过几只鹅。家的南面角上有一个鸡窝还有一个鸭窝,明堂里有鹅窝。小动物小时候都很好玩,但吃起来不得了。鸡饲料好解决,鸭子吃得多。刘勤年和刘辰年养鸭养鹅成了他们的“工作”,他俩拔嫩草给鹅吃,夏天到河里摸蛳螺给鸭吃。我现在也可以想像出他们夏天赤了脚,在太阳下赤膊走路的样子,那时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生活的。</h3><h3>刘勤年这个小弟弟读书是很聪明的。他的小学、中学读书都在文革年代。但学习上表现出了他的天赋,数学特别好,解数学难题很厉害。原来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只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字就练得很好了。现在他是我们家里字写得最好的。</h3><h3>我们家四个兄弟都是知青,几年的招工上来了3个,政策上家里要留一个当农民,没办法。幸好,文革结束。1978年高考,他参加了。那时我在潘家坝中学当老师,他到我那儿,补习了一下。那年他们高考在和桥,我和母亲去送考,住在和桥一个亲戚家。他考得还不错,比那年的重点大学分数线高出三四十分。第一志愿填高了,填了二军大,没有取,录取了第二志愿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系。由于是滆湖农场去的,带薪学习了4年。</h3><h3>大学毕业,分配在徐州矿务局华东机械厂。他不怕苦、不怕累,从一线车间干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过工艺科长、技术科长、生产科长、厂的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持过大型矿山机械工程的设计,受到矿务局的嘉奖。刘勤年肯干、善干、精于技术,矿山机械的一类设计项目做得比较多。</h3><h3>刘勤年现在有一个幸福的家。妻子张继慈高级工程师。贤妻良母,是刘勤年的好内助。</h3><h3>一个儿子,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在湖南湘潭电机厂工作,是海军军代表。刘勤年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长得都很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h3><h3>刘勤年现在身体很好,棒棒的,很注意养生,养生上很有心得。他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方法。吃东西很注意,从不乱吃。他是我们家兄妹身体最好的!</h3><h3>刘勤年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享受着生活带给他的快乐。他带着小孙子、孙女玩,孙子、孙女叫他一声爷爷,他就快乐得不得了!夕阳无限好,温馨又从容!</h3> <h3>这张照片,是刘勤年在四川蛾眉山旅游时拍摄。</h3> <h3>刘勤年与妻子张继慈在一起。</h3> <h3>张继慈年轻时的照片。年轻时还很有风采,长得漂亮!张继慈年轻时很喜欢唱歌,她唱得歌很好听。</h3> <h3>我母亲和刘勤年、张继慈和他们的儿子刘仲晔合影。母爱,是一首婉转深情、语重心长的歌曲:呵护与教导,是春风化雨般的旋律;牵挂与思念,是永恒不变的主题。</h3><h3> </h3> <h3>照片上是刘勤年、刘星晔、刘仲晔、和刘静。</h3> <h3>照片上是张继慈、刘星哗、刘仲晔、刘静,在徐州合影。</h3> <h3>刘勤年和儿子刘仲晔合影。</h3> <h3>刘勤年、张继慈和儿子合影。</h3> <h3>刘勤年一家生活照片,拼图。</h3> <h3>母亲与刘鸣蓉合影。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h3> <h3> 妹妹刘鸣蓉</h3><h3>1958年10月8日那天,因父亲在梅园商店工作,我睡在母亲床上。天快亮了,母亲对我说,快要生产了,你替我到东尤场上去一趟,叫产婆。记得那时我11虚岁。我赶紧起来,叫来了产婆。因为上面4个都是男孩,母亲生了个女孩,全家都很高兴。那她也是母亲的独生女了。</h3><h3>那时也正是大鸣大放的时候,所以取了个女孩的名字“鸣蓉”。</h3><h3>命运不济,大跃进之后,就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生活都很苦。我妈有5个孩子,全家8口人,父母低工资,根本没有什么吃的,更谈不上吃好的了。鸣蓉瘦瘦的,脸色黄黄的。母亲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顾不上这么多。那时,正是61年、62年,非常苦,没有办法,就把她托给了东山坡的一个亲戚。他们是农家,自己种了吃,比我们好。记得有一次,母亲叫我到东山坡去一趟,看一下妹妹,我去了。妹妹坐在屋檐下晒太阳。见到我,很高兴,叫了我一声“哥哥 ”,她眼里泪汪汪的,说“我要回家”。她的脸色黄黄的,没有精神。我也没有办法。走时亲戚家给我一小捆带叶胡萝卜,我很感激。</h3><h3>妹妹读书聪明,不管是小学、中学书读得都很好,也读到高中。后来就直接参加了工作。</h3><h3>妹妹聪明,女工活做得很好,不管是针线活,还是做衣服,做得都很好</h3><h3>妹妹人老实、心底善良,有时候也吃亏,不善于保护自己。她总是以自己宽厚的心对待他人。</h3><h3>妹妹的丈夫唐伟亚,原在江苏省土产进出口公司(集团)工作,中共党员,科长。曾攥写了宜兴市志《百家姓》;1969年,在老新华书店后门,当时大水漫到河岸边,一人落水,生命危险,他救起了那人;在担任宜城镇民兵集训教员时,救出投弹失手的学员,受无锡军分区通令嘉奖;他是太极拳省一级社会指导员。唐伟亚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喜欢书法;经常写文章并被报刊杂志录用;坚持几十年练习太极拳。他把家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要我妹妹操心。</h3><h3>儿子唐志翰,读书聪明。考取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大学入了党。大学毕业后,在无锡国联证券工作。妹妹的孙子4岁了,长得很可爱。爷爷、奶奶都很喜欢。</h3><h3>祝愿我的妹妹家幸福安康、生活和和美美!</h3> <h3>唐伟亚、刘鸣蓉与儿子唐志翰合影。</h3> <h3>刘鸣蓉各个年龄段,生活照片拼图。</h3> <h3>唐志翰小时候的照片</h3> <h3>唐伟亚、刘鸣蓉一家生活照片拼图。</h3> <h3>贺建华,原实验小学英语教师。</h3> <h3>贺建华老师在学习。</h3> <h3>贺建华老师怀里抱的小孩是刘珏,小名园园。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永远的!</h3> <h3>这是刘珏(园园),出生100天拍的记念照片。</h3> <h3>这是刘珏小时候的照片,穿着海军衫,很神气,像个小海军了!</h3> <h3>这是刘珏(园园)和她表妹小时候的合影。</h3> <h3>这是刘俊年与贺建华一家的拼图照片。这是一家生活的反映。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在平凡旳生活中追求我们的美好!</h3> <h3>刘珏小时候,穿着海军衫照得像。</h3> <h3>父亲与女儿刘珏合影。父亲老了,女儿还年轻。</h3> <h3>又一代人了!贺建华手上抱着的,是外孙女果果。那时果果还小,长得很可爱!</h3> <h3>外孙女果果,小时候长得象男孩,头上没几根毛。很调皮,把她往床上一丢,她马上翻身过来,还要瞪大眼睛看着你!</h3> <h3>我的外孙女,李知妍,小名果果。那时,长得有点大了,有点很神气了。这是在宜兴森林公园拍得果果的生活照片。</h3> <h3>这是李伟与刘珏的儿子李昀联(芃芃),几张小时候照片的拼图。芃芃2015年1月16日在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出生。”芃芃”寓意健康、生机、活力!拼图上有出生时照片,妈妈喂奶照片,1周岁纪念照片。在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一天一天长大!</h3> <h3>芃芃出生100天的时候,去照了相。长得有点神气了!能做各种简单动作了,就是有时笑,有时哭!不过觉得很可爱!</h3> <h3>大姐姐很喜欢小弟弟,总喜欢抱抱小弟弟! </h3> <h3>这是芃芃在宜兴大酒店玩时,手机拍得照。在大酒店,他东看看,西看看,一切都很新奇!坐在椅子上,喜欢看天空,天上有什么呀!孩子,你看到了什么?</h3> <h3>森林公园的花开得很美丽。芃芃喜欢在花丛中玩,他玩得很开心!</h3> <h3>吃什么呀?橘子!玩得时候,还不忘吃!真是!</h3> <h3>躺在大酒店门庭沙发上,躺着!舒服吗?比家里的床好吧!真舒服!</h3> <h3>又看到了什么?引起了你的注意!</h3> <h3>在森林公园草地上爬着,很舒服。爬得也真有劲,手里还要抓点草!爬呀!向前爬!</h3> <h3>你就喜欢看天,天上有什么呀!蓝蓝的天空,白云!是不是又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好好学习,长大了做科学家,去研究一下吧!</h3> <h3>又不安分了,看到了什么?小虫子!</h3> <h3>大姐姐果果和小弟弟芃芃。大姐姐15虚岁,小弟弟5虚岁。小弟弟喜欢跟着大姐姐玩!大姐姐果果在实验中学初二年级读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每一学期都评为三好学生,下一学期要在初三年级读书了。小弟弟芃芃要进幼儿园了!</h3> <h3>这是一张拼图。看到小芃芃在成长!多天真!多可爱!小天使,小精灵,小生命!外公祝愿成长着的芃芃天天进步!</h3> <h3>天伦之乐!这是一张大家庭的照片拼图!大家庭,一家三代上面都有,里面有我的父亲、母亲,有他们的孙子、孙女、外孙,小孩都长大了。我的父母在天之灵,看到他们长大成人,一定很高兴!</h3> <h3>奇奇和园园合拍的生活照片,多么纯真!</h3> <h3>你还能认识上面的人吗?从下到上是刘星晔、唐志翰、刘仲晔、刘珏、刘静。这是我们的第二代,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小时候,5个孩子在一起照相,多好!</h3> <h3>母亲呀!让我叫一声“妈妈”,你辛苦了,为了我们你操尽了心!现在我们也老了,但是更想念你了!</h3> <h3>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让我们融入到生活中去,享受每一天的快乐!</h3> <h3>刘俊年的家庭照片剪辑,有刘俊年的一家三代。生活就是这样走过来,我们的生活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的一个天空,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快乐!</h3> <h3> 编后</h3><h3> 我怀着心中的爱,以满腔热情,终于写完了这篇文章”难忘的家庭记忆”。这里记述了我大家庭的生活,记述了我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日子。美篇中插入了三首背景音乐“父亲”、“母亲“、”拉着妈妈的手“,歌中融入了我的感情。</h3><h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它像春天的甘露,洒落在我心中,滋润着我生命的成长。</h3><h3>什么爱厚重而深沉;什么爱,细长而深远。什么爱如泉水如泰山;什么爱如天空如大海。那就是父母的爱,我将永远珍藏!</h3><h3> </h3><h3> 文章编写:刘俊年</h3><h3> </h3><h3> 完稿于2019年8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