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泉

鸿雁

<h3>  趵突泉,济南三大名胜之一&nbsp;,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br></h3> <h3>  观澜亭前水中矗立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木牌楼,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h3> <h3> 趵突泉边还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h3> <h3>  相传乾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h3> <h3>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h3> <h3>  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h3> <h3>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6]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h3> <h3>  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馆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整组建筑由厅、轩、亭、廊、门楼等组成。院落四周,绿竹环绕,青松挺立,垂柳轻拂,繁花似锦。前院门楼颜额牌匾“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h3> <h3>  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正厅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h3> <h3>  趵突泉的泉涌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济南南面是山区丘陵,有千佛山,北面是黄河和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济南市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h3> <h3> 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石灰岩以大约30°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为济南泉水的水源。</h3> <h3> 在平原下的岩浆岩,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这些泉水。</h3> <h3>  趵突泉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米/天,[17] 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h3> <h3>  9月-11月最佳。经过7、8月集中降水的补充后,济南市的地下水位会明显升高,市区内的泉水在秋季会有争相喷涌独特场面,因此去济南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雨季后的秋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