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br></h3><h3> 山东大学文学博士 王美春</h3><h3><br></h3><h3><br></h3><h3> 没有美女作家的凌厉浮躁,没有“新新人类”的飞扬跋扈,也没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先锋前卫,泰山散文家姜华很平实很安分,他的散文集《晨风暮雨》写得平和、朴讷、静美,给人一种不张扬、极踏实的感觉。这是一种寂静和谐的美,因为这是一种切实的生命的体验。全书笔调充满情思,风格质朴,把情和理都蕴含在自然的述说中,亲切感人,富于韵味。</h3><h3><br></h3><h3><br></h3><h3> 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阐释,把握并揭示了自己体验到的生命形态的另一侧面:经过生活的磨砺,情感的积淀,生命由最初的奔腾喧闹渐渐趋于平和冲淡。这种生命的积淀因为融入了作者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因此全书基调透彻明了、纯净厚重。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时时闪耀出真知灼见及理性思考。</h3><h3><br></h3><h3><br></h3><h3> 全书是按毛思絮语、秦砖汉瓦、听花阅鸟、愚僧苦旅、昼语夜话、人物脸谱等几部分来构架的。写法理性而含蓄,给文章添了几分亲切、平易之感,让人索思、回味不已。作者心灵的体验丰富、细致、灵敏。山川、小溪等自然景观,在他笔下是奔腾的、跳跃的,涌动着生命的力与美。语言优美、恬静、典雅。如《龙山怀古》中:</h3><h3><br></h3><h3> "步出淡香幽幽的杏林,穿过嫩绿欲滴的蔽芾,赤脚踏上洁净的沙滩,仿佛踏进时间的隧道,当年那些风度翩翩的齐鲁儒雅,不就是跋山涉水,踏过这片沙滩,到龙山书院去吗?”</h3><h3> </h3> <h3> 读姜华的书,你会体验生活万象。人生百味,蕴集其中。如《叶子》虽小,作者却让它们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上海情结》描述了少男少女的初恋情怀;章娜对“我”的柔情,“我”对章娜的牵挂,以及两人没有结局的未来,让人在感受到初恋美好的同时,又体味出生命的忧伤与现实的无奈。《养热带鱼》和《下厨乐》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情趣,而无造作。《小街彩韵》描写细致入微,就说绿色吧,作者从翠绿的芹菜、黄瓜、韭菜写起,先后又写了葱绿、嫩绿、豆绿、墨绿、浅绿、油绿以及许多不能细分的绿,显示出作者生活的底蕴十足。《小溪》的描写纯净、秀丽,同时又闪烁着哲思的火花。《吃小吃》中描绘的五光十色的小吃让人垂涎欲滴的同时,还能让人想到点儿别的东西。</h3><h3><br></h3><h3><br></h3><h3>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告诉人们生命不可虚无,不可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有负载着人生的重量,才能贴近大地,贴近生活,贴近真实。《晨风暮雨》中好多篇章也在告诉人们这个道理。如《佛在云岗》中,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凭借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抽象难懂的文化概念,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作者诗性的想象,使它们散发出如许的醉人魅力。洞彻人生、理性思辩的火花,将我们带入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茶趣》中有一段话很值得品味:</h3><h3><br></h3><h3><br></h3><h3> "成都的茶馆最够味,十六年前到成都时,饭店酒馆都不想去,专挑茶楼、茶馆进。往竹椅上一坐,有老者立即端上看似古朴的泥壶、茶杯,道清茶名,当场下茶,沏泡,长嘴铜水壶流儿扯得挺高,水却撒不出丁点。坐在那地方饮茶听着其他茶案上的人用川话交谈,仿佛置身于李劼人先生描述的二十年代的那个天府之国。" 读完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话,写得洁净、洒脱,不拖泥带水:体现出作者对岁月的感悟,对真情的领会。</h3> <h3>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者在行文中是很重视文采的,所以他的文章大都明白晓畅,朗朗上口,不诘屈聱牙,注重文气、文势。尤为突出的是排比、拟人、比喻、反问、设问等多种修辞格的妙用,使得他的文字淳朴而不乏味,流畅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如《听花阅鸟》中:</h3><h3><br></h3><h3> “石板道两旁的紫桃,花近凋败,樱花、丁香、紫荆又含苞欲放。晓色迷离中显得雍容娇艳,像出水的芙蓉,像惺松的美人,在高耸的古殿前,满院的陈迹中,又像妖冶作态的精灵,大胆地挑逗着历史和古老。”</h3><h3><br></h3><h3><br></h3><h3> 叙述语言的感觉化,是全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如《南京风骨》中:</h3><h3> “南京,二千年来始终荡漾着女性的温顺、柔和、纤细,温顺得像只羔羊,柔和得似池秋水,纤细得如同少女的手指……"</h3> <h3>《晨风暮雨)>在审美形态上表现出冲淡平和、舒徐自如、朴素隽永、生趣深蓄的特色,这与姜华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这里没有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哲理思辩、文化感怀的有机统一,是文章材料多视角的体现。溶入哲学、远离功利的《晨风暮雨》是个多面镜,不仅素描人生、翻拍人生,而且还规导人生。作者的理性思辩之花,如泉水喷涌而出……</h3> <h3>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雨中的白发》中曾无限感慨的说:“任何一种文明的本质只能从它的存在过程中来看,而任何一种过程的优劣也只能从它与其他过程的比较中来看。”在这个纷扰的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面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不知道作者固守文学的神圣、追求远离功利的文学的愿望能否实现。不管结局怎样,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凝结着作者心血的《晨风暮雨》,却是远离了那种闹市的吵嚷,平实、质朴、静美的散发着它的幽香。</h3><h3><br></h3><h3><br></h3><h3> 《晨风暮雨》就像那夏日清晨吹来的凉风和黄昏落下的细雨,给收获的土地一番长长的滋润,给燥热的世间一个凉凉的寒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