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宣武门的西北角上,有着一片保留下来的平房区。这里古老的胡同格局基本上完整,有些胡同历史可以上溯唐代的幽州,当然与辽金时代更密切相关,有的早在元明时期已经存在,有的明代就有名人在此居住,有的有清代达官贵人的宅邸,这一带还与民国的参众两院国会有着密切关系。</h3><h3><br></h3><h3>如今新华社总社在这里办公,走在或狭窄或宽敞或幽长或短小的胡同里,都能看到新华社高高的主楼。人们似乎不知道,新华社所在的大院就是民国初年的国会办公场所,记得我小的时候还有人管这一带的顺城街叫做国会街呢!</h3>  <h3>抄手胡同。从这个口进去,转来转去,又从离入口不远的地方转了回来,因其形就像一个人的两只手抄在一起,故被人们幽默地称为抄手胡同。没有特定的故事,延俗而成 ,久而久之 ,名字就传下来了。</h3>  <h3>众益胡同,因地处民国众议院东墙外,原来叫做众议胡同。</h3>  <h3>头发胡同,东口在宣内大街,西口在佟麟阁路,长约一华里。有史料显示,明朝的时候,胡同西段有一座辽代古刹——真如寺,由此得名真如寺胡同;胡同东段叫同法胡同,因近邻真如寺,有“同奉佛法”之意。一来二去,同法胡同就演变成了头发胡同。到了清朝,两胡同合并,称头发胡同,延续至今。头发胡同与几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相交,路北和振兴巷相接,路南依次和小市口胡同、抄手胡同、众益胡同相接。</h3>  <h3>头发胡同西头路北原为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藏书甚富,莘莘学子埋首用功于此;东头路南是抄手胡同的小巷,20世纪20-30年代称为海市界小市,连同头发胡同东口,以及宣内大街路西马路便道上,摊贩林立,另有十数家旧书店和字画店,文人雅士多涉足其间。今天这些店铺早已不存,图书馆也辟为民居。</h3>  <h3>受水河胡同,东起振兴巷,西至佟麟阁路。这里是唐朝时期幽州的护城河,后来逐渐变为臭水河,再后来填平河道成为臭水河胡同。及至近代,雅化为涭水河胡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整顿地名时,改为受水河胡同。受水河胡同的东口在振兴巷里。</h3>  <h3>参政胡同,是一条与汉奸有关系的胡同,南起新文化街、北到西单手帕胡同。日军侵华时期任伪华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大汉奸王揖唐,因其在袁世凯的参政院任参政时曾住于此,所以这条胡同就叫了参政胡同,而且竟然一直叫到今日。</h3>  <h3>新文化街,原名石驸马大街,明代姓石的驸马居住于此,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改为新文化街。克勤郡王府(现实验二小)、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现民宅)等都坐落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h3>  <h3>新文化街东段,路北是鲁迅中学,原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旧址。院内的建筑显得沧桑古朴,而院前的大门以及门前的上马石都保留着原样,忠实地记录着历史;街边的院墙,既不失坚固又不忘精心的打扮,在厚重的墙体上装饰了一些生动的细节,俨然成为一堵艺术之墙。<br></h3><h3><br></h3><h3>鲁迅中学。这条街和鲁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26年3月18日以刘和珍为代表的女师大学生就是由这里出发,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的。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现在在鲁迅中学院内还保存着当年“三一八惨案”的纪念碑。<br></h3>  <h3>新文化街的中部还有一个看点,那就是克勤郡王府。这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之一。现在,这座王府保存较为完好,大门十分气派,王府内的建筑如后寝门、后罩房等也比较完整。此王府现被用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h3>  <h3>民国的教育部所在地。</h3>  <h3>佟麟阁路东侧的新华社院内,有三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民国参议院、民国众议院。民国参议院、民国众议院位于佟麟阁路62号新华社院内,是北洋政府时期参众两院,曾经在这里上演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现在作为新华社总社礼堂使用。</h3>  <h3>院子东侧的这两座,一座叫作仁义楼,一座叫作理智楼,是国会议员办公起草文书的写字楼。</h3>  <h3>房间已经还做他用了!</h3>  <h3>在佟麟阁路西侧,有座中式外观的西洋教堂。</h3>  <h3>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位于佟麟阁路85号,融合东西方建筑风格的教堂非常“漂亮”。也有人管这座教堂叫安立甘教堂,是中华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座。中华圣公会是基督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教会,原用英国国教一词的音译为“安立甘会”,1911年才转为意译,称“中华圣公会”。这就是为什么这座教堂既叫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叫安立甘教堂的缘故。</h3><h3><br></h3><h3>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各国便在北京划地占区,当时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鄂方智,在英军占领区里想找房建教堂。</h3>  <h3>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各国便在北京划地占区,当时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鄂方智,在英军占领区里想找房建教堂。后来他相中了宣武门内象房桥附近刑部殷柯庭的住宅,当时殷柯庭全家已经逃离北京,鄂方智便在此地拆了宅子修建教堂。教堂由主教史嘉乐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造,于1907年建成,建成后还举行了祝圣典礼。<br></h3><h3><br></h3><h3>这座教堂建筑别具特色,与我们见到的其他教堂建筑不同。它不是哥特式建筑,也不是其他的西洋建筑形式,而是在西洋建筑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宫殿式”教堂,可谓中西合璧式。整个教堂从外形到内部均为中国传统风格,是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之作。<br></h3><h3><br></h3><h3>这座教堂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中式设计。教堂有个中式的大门,开在南面硬山山墙上。门的两侧和上面雕刻有匾额。教堂的前部和中部顶端各建有一个八角形重檐中式亭子。亭子是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的钟楼使用的,这样的设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教堂不仅外部设计独具匠心,内部的装饰更是与众不同。教堂建筑的平面呈双十字形。</h3>  <h3>佟麟阁路西侧的承恩、石灯、天仙、园宏胡同是几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但胡同虽小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条胡同一座庙。北京的庙宇众多,但是像这里这样一条胡同一座庙的情况却着实少有。更何况这些胡同里的庙宇各个历史悠久,各个规模宏大。</h3><h3><br></h3><h3>承恩胡同是佟麟阁路西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承恩胡同的得名也是因胡同内的承恩寺而起。承恩寺始建于明代,寺址原是古雪堂,为戒坛下院。清康熙初年毁于火,康熙五十四年,智性和尚重建,当时建有前殿三楹,西廊房三楹。乾隆十二年,德明和尚又重修。此后几经变迁,现在的承恩寺已是普通民居了。</h3><h3><br></h3><h3>从承恩胡同向南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叫石灯胡同,胡同内的10号是石蹬庵旧址。这座石蹬庵可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刹。建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原名吉祥庵。元泰定年间重建。明万历丙午年间重修时,西吴僧人真程在寺内院中掘出石幢一个,像石蹬的样子,上面镌刻有唐代人书写的《般若心经》,于是吉祥庵就改名叫了石镫庵。石蹬庵在王恭厂大爆炸中被毁,后人又在此地重修。现在石灯胡同内还留有石蹬庵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只是已改为民居了。</h3><h3><br></h3><h3>从石灯胡同向北行不远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天仙胡同。在天仙胡同和东太平街交会处有一座天仙庵。天仙庵建于明代,旧有铜钟、铜炉及崇祯时的重修碑。我从东太平街路过时看到天仙庵的庙房绵延有三重之多,现在庵的东西配殿尚在,从它现存的规模不难想见,它原来的规模是多么宏大。</h3><h3><br></h3><h3>在天仙胡同南侧不远就是园宏胡同。胡同里有古庙圆洪寺,寺就在园宏胡同5号,旧门牌是一号。我曾进到5号院里看到,圆洪寺规模巨大,当年寺的大殿,后殿、东跨院尚存。圆洪寺不仅规模巨大,其历史也是这几座寺院里较为悠久的。寺始建于唐代,在辽金时称延洪寺。此寺是判断金中都崇智门方位的标识。崇智门大致在今东西太平街与闹市口南街交会处南侧。现在园宏胡同5号院内庙房是清代重建的圆洪寺旧迹。</h3>  <h3>沿着文昌胡同自东向西走到尽头,左手有条小胡同叫文华胡同。</h3>  <h3>李大钊曾经在比居住。</h3>  <h3>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2年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于北京。</h3>  <h3>从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 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h3>  <h3>故居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h3><h3><br></h3><h3>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东厢房南间为李炳华的卧室。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h3>  <h3>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h3><h3><br></h3>  <h3>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h3>  <h3>东厢房北间为长子李葆华的卧室。</h3>  <h3>东厢房南间为李炳华的卧室。</h3>  <h3>党史专家认为,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