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0.大报恩寺遗址

江川小叶樟

<h3><br></h3><h3>大报恩寺位于南京秦淮区中华门外长干里,历史悠久,最早建于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是继河南洛阳白马寺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后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在此按照皇宫标准兴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塔,塔高78.2米,9层8面,历时19年才完工,明初至清,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南京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清咸丰9年(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长干寺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神舍利”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和圣物。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报恩寺御道遗址位于香水河桥和天王殿之间,路面残长约35米,宽约7米,中部用长条形青石板铺砌,两侧砖铺路面,御道是出入山门的主干道。</font></h3> 香水河、香水桥遗址位于大报恩寺遗址西侧,考古挖掘表明,明代香水河河道上口宽3米,底宽2米,深2.3米,主河道南北长约170米,河道两岸和底部都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br> 大报恩寺建于明永乐10年,毁于19世纪太平天国战火,现存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br> 大报恩寺御碑基址位于大报恩寺中轴线南北两侧,南为永乐御碑,北为宣德御碑,两碑都面向中轴线,距中轴线52米,四方碑亭边长各14米,碑座上为状如龟的石赑屃,用整块大石雕琢而成,惜南面的永乐御碑已不存,仅剩北面的宣德碑。两座碑亭都为四方建筑,红墙黄琉璃顶,通往碑亭的是平整的6.6米宽砖铺道路。<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h3><font color="#010101">宣德御碑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面的永乐碑亭</font></h3> 永乐碑亭里的御碑只剩下基座了。<br>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入口处,墙根处嵌入“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奠基石,落款为南京市委、市府、文化集团和大明文化公司,2012年9月立。<br> 天王殿为大报恩寺北区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平面呈“中”字形,坐东朝西,五进三间,面阔26.6米,进深15.3米,殿前后各有17.5米阔的台阶,建于永乐10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br> 此处过道为洗尘静心,地面投影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二字,让游客带着一颗洁净神圣感恩的心,从此开始一段美妙的报恩之旅。<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遗址博物馆《前言》介绍,南京佛教自东吴始,建初寺始元,晋代建长干寺供奉舍利名闻天下,宋改为天禧寺,供奉佛祖顶骨真身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及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明永乐年间兴建皇家寺庙大报恩寺,辉煌壮丽,不幸毁于太平天国战火。<br> 遗址<br> 这里是“千年对望”时空长廊,脚踩琉璃地砖,走过7朵莲花组成的莲道,寓意“七步生莲”,前面蹲坐在地上背影清瘦的是玄奘法师,正与佛陀千年对望。<br> 明代水工遗址为大报恩寺的排水暗渠,是罕见的明代大型排水设施,水通过暗渠排往秦淮河。<br> 这块前世今生的沙盘模型复原了大报恩寺建设场景,展现了大报恩寺历代垂直遗址叠加、宫阙巍峨建筑特色。<br> 明代琉璃官窑,明永乐皇帝朱棣在建造大报恩寺时,在宝塔山外今窑岗村一带建官窑,烧制建塔所需大量琉璃构件,这就是考古发现的官窑之一。<br> 大报恩寺博物馆的琉璃拱门是按照当年大报恩寺标准层的琉璃拱门复制的,原件藏南京博物院,拱门上的动物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特有造型,称为“六拏具”,正中是大鹏金翅鸟,寓意慈悲,两边是龙子龙女,寓意救度,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象征福报,狮子比喻自在相,最下面是白象,意为善师。<br> 文物区地宫圣物介绍,2008年,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170余件,其中一整套宋代瘗藏舍利的容器最为珍贵,其外层为石函,内置铁函,铁函内安放由丝绸包裹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阿育王塔底部,银椁中藏有金棺,供奉佛顶真骨,漆函内放置大小银函,小银函内藏有水晶瓶,供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由五重宝函相合,感应舍利由七重宝函相合,瘗藏千年。地宫圣物出土,震惊了华人世界和全球佛教界。<br> 石函高1.5米,边长0.72米,北壁石板上镌刻有《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北宋金陵长干寺修建9层宝塔之事,并记载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神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h3><font color="#010101">铁函为竖长方体,置于石函之内,生铁铸造,高1.3米,宽0.5米,是国内地宫中所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宋代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铜钱、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铁函是研究宋代铸铁工艺的珍贵实物,也是中国冶金史上一件珍贵的实物。</font></h3> 游客在参观七宝阿育王塔<br>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鎏金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出土的铜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东阳市博物馆。<br> 萧山祇园寺西塔出土的铜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安吉安城林芝塔天宫出土的银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安吉县博物馆<br> 安徽青阳城关镇佛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安徽博物馆;苏州瑞光寺出土的铜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苏州博物馆。<br> 宁波天封塔塔顶出土的铜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宁波博物馆;瑞安慧光塔塔身出土的铁阿育王塔(复制品),原件藏浙江博物馆。<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金棺<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银函<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银香薰(复制品),原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银椁<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小银函<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刻凤穿牡丹纹银香盒<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鎏金刻双凤纹银香盒(复制品),原件藏南京市博物馆<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青白釉瓷碗<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青釉瓷碗<br> <h3><font color="#010101">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印戳记(复制品),原件藏南京市博物馆</font></h3>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银凤(复制品),原件藏南京市博物馆<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刻人物纹三耳银匙<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金链兽形琥珀饰件(复制品),原件藏南京市博物馆<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水晶念珠<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的镶银口焦叶纹玻璃杯<br> 明代琉璃建筑残构件1<br> 明代琉璃建筑残构件2<br> 明代15世纪前南京窑岗村出土的琉璃构件,由胡瑞萍女士捐赠<br> 观众参观七宝阿育王塔,<br> 七宝阿育王塔是迄今国内发现体型最大、制工最精、工艺最复杂的阿育王塔,堪称“塔王”,为单层方形塔,由塔刹、塔身和塔座三部分组成,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火焰珠、宝葫芦构成,塔刹四周饰有山花蕉叶,山花蕉叶外侧饰有诞生、苦修、说法、涅槃等19则佛传故事浮雕,塔身以檀香木为内胎,外包鎏金银皮,表面镶嵌400多颗颜色质地各异的七宝珠,塔身四面分别浮雕“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大光明王施首”和“须大拿王变相”四幅佛本生故事。塔身还镌刻铭文20条。塔身中空,以安置金棺银椁,内瘗藏佛顶真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和其它供奉物。其华贵风采令人叹为观止。<br> 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共出土各类丝织品102件,其中5件丝织品上有当时各位主事和施主的墨书题记。<br> 《莲池海会》出自《莲池赞》<br> <h3><font color="#010101">清代砖井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宋元明清土层遗址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侧,展现了宋代砖遗址和宋元明清历代土层堆积情况,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font></h3> 《康熙南巡图》展现康熙南巡金陵大报恩寺的场景<br> 南朝梁武帝时,佛法达到鼎盛,建康(今南京)成为全国佛教中心,最多时有四百八十寺,这里展出南京部分寺院模型。<br> 梁武帝自称“菩萨皇帝”,广交天下名僧,达摩于梁普通7年渡海来到广州,梁武帝下令迎请入京,并问道于达摩,传为佳话。<br> 大报恩寺塔模型<br> 伽蓝殿遗址原供奉伽蓝三尊,中为波斯匿王,左为祇王,右为给孤独长者,伽蓝殿位于塔基正北部,平面呈“凸”字形,长11米,梡。2米。建于明永乐10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br> 遗址两侧墙上分别刻《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br> “舍利佛光”以舍利之始为缘起,中央呈现佛陀涅槃于娑罗双树下,背后五方佛宝相庄严,场景璀璨。<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佛陀涅槃<br> 五方佛宝相庄严<br> “经变画廊”取材于敦煌莫高窟257ha号窟经典壁画《九色鹿经图》,根据“鹿王本生》故事绘制,呈现讲述佛祖前世故事,讲述因果佛理,劝人知恩向善。<br> 法堂遗址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区中轴线最东端,五间三进建筑,长25.6米,宽14.7米,<br> 菩提树,因佛祖释迦牟尼于树下得道而得名,梵语“菩提”意为“觉悟”。<br> 佛说孝子经<br> 情深似海<br> <h3><font color="#010101">恩重如山 </font></h3> <p>大报恩寺琉璃塔为明成祖朱棣敕建,并御赐“第一塔”之名,塔高78米,通体琉璃,自永乐10年(1412年)至宣德三年(1427年),历时17年完工,明清时被前来南京的欧洲商人、传教士称之为“南京瓷塔”,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p><p>大报恩寺新塔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高93米,平面轮廓和古塔八边形吻合,建于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原址之上,为避免对一直到扰动,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上方,地梁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的新地宫,并在原地宫遗址上营造新的圣物奉安瞻礼空间。<br></p> 大报恩寺塔内的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山体土中垂直下挖而成,开口直径2.2米,地宫之内共有40层填充层,大多以1层夯土1层夯石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地宫深达6.74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深的佛塔地宫。<br> <h3><font color="#010101">在原长干寺地宫处放置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安奉佛陀舍利,供游客瞻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阿育王塔,2008年,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170余件,其中一整套宋代瘗藏舍利的容器最为珍贵,其外层为石函,内置铁函,铁函内安放由丝绸包裹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阿育王塔底部,银椁中藏有金棺,供奉佛顶真骨,漆函内放置大小银函,小银函内藏有水晶瓶,供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由五重宝函相合,感应舍利由七重宝函相合,瘗藏千年。地宫圣物出土,震惊了华人世界和全球佛教界。</font></h3> 佛像<br> <h3><font color="#010101">登上新塔九层“云中佛殿“俯瞰南京城,南京城墙和秦淮河历历在目,千年古城生机勃勃,风吹铜铃,金陵风韵尽现。</font></h3> 新建的大报恩塔为轻质九层塔,以现代工艺成就,高93.157米,盖于原塔基之上,千年地宫位于其内。<br> 大殿(大雄宝殿)遗址位于大报恩寺遗址中心,平面呈“凸”字形,坐东朝西,七间五进,面阔53.03米,进深36.3米,殿前凸出部分为大雄宝殿的月台。<br> <h3><font color="#010101">报恩塔雄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呵呵,金陵大报恩寺在召唤你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