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伟人访故里 ——花明楼记行

老长不大

<h3>  我们这次同学长沙聚会,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班长和湖南同学特意安排了一次走访伟人故里,拜谒革命先辈的红色之旅。</h3><h3> 初夏五月,花香草艳。那天晴朗,惠风和畅,我们同学一行怀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前往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里和韶山毛主席故里,拜谒两位伟人。</h3><h3> 刘少奇故居,我在二十多年前来过,那次只参观了故居,感到很平实、很平民化,没有"神"的氛围,如同他的为人。</h3><h3> 这次我们参观的景点多了,我的感觉也大不一样了,刘少奇故里景区的范围、设施、规格、气派,可以说属于高大上了。当时,我悄悄的跟身边一位同学说,刘少奇同志若知道用这么大的排场记念他,心里会怎样想。</h3><h3> 高大壮观的"刘少奇故里"牌楼,地势开阔的广场,门额上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刘少奇故里"五个苍劲有力大字,这些都给了我们气势不凡的第一印象。于是,同学们赶紧在门楼前留下红色之旅的首张合影。</h3><h3> 我们走进门楼,前面远方是刘少奇铜像广场,中间一条苍翠的贴地扁柏笔直前伸,左右两条长约三百米的石阶通道直达铜像平台。我们拾级而上,周围青山连绵,两边松柏傲立,幽远深遂,沉寂清静,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h3><h3> 广场平台中央,刘少奇铜像昂首挺立,身后绿树为屏,身前矮柏簇拥。铜像上伟人一手托腰,一手夹烟,飘逸的风衣,洒脱的围巾,以他温和儒雅的风度,犀利深邃的目光,远眺着前方,似乎若有所思,若有所望……</h3><h3> 据资料称,刘少奇铜像加底座共高7.1米,其含义:一是党的生日,他毕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党的卓越领导人;二是他享年71岁。</h3><h3> 我站在刘少奇铜像前,默念着这个数字的含义,回想着这样一位优秀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遭迫害含冤而死的特殊年代,心情异常沉重,心潮跌宕起伏,思绪感憾万千……</h3><h3> 惟愿我们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再也不要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h3> <h3>  铜像广场后面不远处是刘少奇纪念馆,资料称该馆是全国唯一完整、系统地展示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主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呈三级阶梯展开,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自由分散型园林式建筑。大门正中悬挂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系邓小平亲笔。</h3><h3> 展览厅有刘少奇生前阅读批注过的许多书籍,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反映了刘少奇伟大一生的成长道路,及其对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纪念馆采用专题与生平相结合的办法,使展览的主题"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得到更加突出。</h3><h3><br></h3><h3> 说实话,我对刘少奇主席的生平历史和业绩了解很少,肤浅的印象中,他朴实平易、民主亲民、谦虚谨慎、务实求真,身上没有神圣的光环,是一个非常关注民生,党性修养真正达到了"共产党员"的党的领导人。</h3><h3> 我们这代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人,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尽管因时间关系在展厅浏览匆匆,一扫而过,但对展示刘少奇在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的内容,亦是感触颇深,感慨良多。</h3><h3> 刘少奇同志在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史称七千人大会),提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造成我国当时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以及尔后他主张推行的农村"三自一包"(自留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和恢复当时农村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在当时是需要真正共产党人的境界、胸襟、胆魄和勇气的!</h3><h3> 纪念馆序厅右边的墙上有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语录:"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这是刘少奇同志在1962年1月27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报告中讲的话,足见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远见卓识。</h3><h3> 我们现在正是这样实践着!</h3><h3><br></h3><h3> 我们这代人都知道刘少奇同志非常重视党的建设,也知道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那部不朽经典。我在展厅里看到他早在1939年就提出此论,详细地阐述了党员修养的内容和方法,指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至今整整八十年了,我是心悦诚服地敬仰他的思想高度和党性修养。虽然此书在文革时期遭到黑白颠倒的批判,但其理论精华永远光芒四射,永远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人生教科书!</h3> <h3>  刘少奇纪念馆与故居之间是一片树林,虽然路不少,也有游览电瓶车可搭乘,但其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我们选择边赏景边步行。马路两边有很多香樟树,主枝干高且挺直,跟我们家乡的樟树矮粗多枝杈有些不同。</h3><h3> 刘少奇故居,跟我上次来没有什么变化,一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家四合院,前临池塘,碧波微漾,柳丝飘拂,睡莲贴水;后倚山丘,树木青翠,浓荫蔽日,鸟鸣枝头。有山有水,有动有静,若从我国传统风水的角度看,这里确实是块好地方。</h3><h3> 故居门前悬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也是邓小平亲笔题写,可见"刘邓路线"的感情确实不一般。</h3><h3> 堂屋内有一张1961年5月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故居门前的合影。刘少奇的卧室里摆着书桌、太师椅和床等物品,1961年5月,他回故乡考察调研时在老家住了六天,曾在此住宿和办公。横堂屋里放置着一张八仙桌与几条长短板凳,墙上挂着两幅61年5月,他在家乡调研和农民开座谈会的照片。也在这里,他找来乡亲、幼年好友和基层干部促膝谈心,了解农民的生真实活。</h3><h3> 刘少奇同志正是经过这次回故乡的一系列实地调查考察,了解到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国民经济困难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国家后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h3><h3><br></h3><h3> 我们这次刘少奇故里之行,只待了半天,参观了几个景点,浅尝辄止地感受了一下伟人的业绩和风采。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有数不尽的丰功伟绩,也肯定还有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真相,需要我们好好地去学习、去感悟,尤其是他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作的历史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