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制作:侯思渭</p> <h3>富平富庶太平塔</h3> <p>胡景翼将军</p><p><br></p><h1>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励生,立生,号中山,人称胡中山,因避孙中山先生讳遂不以“中山”自况,陕西富平人。</h1><h1> 胡景翼发动富平起义,“逐陆倒袁”,为当时中国北方护法护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北洋军阀倒行逆施,卖国求荣,胡景翼发动著名的“三原起义”,树陕西靖国军大旗,迎于右任先生回陕任总司令,胡景翼任总指挥。之前,他曾两赴日本留学,经于右任先生介绍参加“中华革命党”并晋谒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执其手曰:“西北革命大事完全托付于公。”胡景翼答曰:“来日打开北京,定请先生主政。”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写道:“景翼之语,时人竟以为少年狂言。不意未十年,景翼终成大业,联合冯、孙发动首都革命,通电迎中山先生赴京主政,伟哉!”续范亭先生诗云:“革命英雄关内胡,将军一怒失曹吴。欢迎总理践前约,八方风雨集豫州。”</h1><p> 1924年10月23日,第二次直奉战争正酣,胡景翼与冯玉祥、孙岳合作,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亦称“首都革命”,推翻曹锟、吴佩孚反动统治,逐废帝,迎中山,倡导国共合作。中华民国国民军成立,胡景翼、孙岳推举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为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孙岳为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p> <p>冯玉祥、胡景翼、孙 岳</p> <p>靖国军将领合影,左起第五人为胡景翼,左二为邓宝珊,左三为岳维峻</p> <p>井勿幕</p> <p>李大钊</p><p><br></p><p> 胡景翼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联系。早在陕西靖国军时期(1917——1922)胡景翼便阅读革命先行者井勿幕、李大钊、陈独秀著作,仰慕其文章,探索社会主义,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读老子不如学今日之列宁。列宁拯救亿万人民于水火,余故敬之。”</p><p> 李大钊(19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大钊先生非常关注北方革命发展,关切胡景翼的成长。先生强调,“胡景翼有政治远见,有革命事业心,把胡景翼培养起来是一支可靠的力量。”北京政变前即应胡景翼之邀,派屈武(中共党员、于右任先生女婿)前往胡景翼部协助工作。屈武往来于胡景翼和大钊先生之间,转去胡景翼的请示,带回大钊先生的嘱托。首都起义后吴佩孚及其残部南逃中州,以济南为基地,妄图卷土重来。胡景翼率国民二军南下驱吴,屈武亦随同前往,任二军高级参仪,参与决策。</p> <p>屈武</p><p><br></p><p> 胡景翼十分信赖李大钊先生,每有大事总是与先生联系。大钊先生对胡景翼则有求必应,热情关怀。据屈武回忆,胡景翼南下之前他曾陪同胡景翼在苏联驻华大使馆会见大钊先生。胡景翼提出要求苏联提供军援,请先生帮助解决。大钊先生很高兴,称赞这一举动即是坚决执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重要表现,他将全力以赴。苏联大使馆参赞也高度评价胡景翼的革命倾向,称胡景翼是国民军将领中第一个提出要求苏联军援的领导人(见《冯玉祥与国民军》)。大钊先生同胡景翼讨论了形势,希望尽快南下,消灭吴佩孚残部,执行中山先生指示,把河南建成北方的革命基地。他特别提出要求重视工人,排除一切阻力,恢复郑州铁路工会。“二七”罢工后,北洋军阀封闭了全国的工会,中国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郑州铁路工会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会组织,恢复郑州工会,召开全国铁路工会大会,必然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务必办好。胡景翼表示先生的嘱托一定遵从,请大钊先生放心。胡景翼希望大钊先生工作之便务必到河南指导工作(屈武回忆录)。</p> <p>加拉罕大使</p><p> 胡景翼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率国民二军及国民三军一部进入郑州,十一日抵达开封,正式就任河南军务督办,设督办署于开封。稍事安顿,胡景翼即委派屈武持他的亲笔信赴京邀请李大钊先生。大钊先生百忙之中于十二月下旬由屈武和刘天章(中共党员)陪同抵达开封。大钊先生的到来,使胡景翼十分振奋,他热情接待了这位既是共产党又是国民党(李大钊先生当时是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京执行组织部长的身份进行活动)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先生在开封停留了一个多星期,同胡景翼、刘允臣、邓宝珊等会谈多次,就苏联援助,中共及国民党派遣干部、发展工农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一致同意由李大钊先生代表胡景翼邀请苏联加拉罕大使访问开封,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干部到国民二军和河南省政府工作,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展工农运动。李大钊与胡景翼的开封会谈,促进了国共合作在河南的形成,也为胡景翼实现自己宏图大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p><p> 据屈武回忆,李大钊先生在赞扬了胡景翼的政治远见,说:“……我感觉胡这个人很好,他迫切希望把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起来,建立起来的条件主要是靠苏联的支持。他的这些出发点不像军阀搞自己的势力那样,从政治上是向前看的,是正直的,进步的。他想培养革命的军事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对抗这是不简单的。”李大钊批评了陈独秀的偏见,说:“他有些书生气,有机会我要约他到北京来,也同他一起到河南同胡景翼接触,了解了解,使他知道不是原来所想象的进步的革命武装和军阀都是一样的看法。”李大钊先生回京不久,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于1925年1月下旬即应邀访问了河南。胡景翼在开封会见了这位来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使者,当面提出请求苏联政府给予国民二军军事援助的愿望。胡景翼是国民军将领中第一个向苏联提这种请求的人。加拉罕大使非常友好的接受了胡景翼的请求,并希望派代表到北京进一步研究具体事项。1月29日,胡景翼委托刘允臣先生和正在北京的于右任先生为代表,在李大钊先生的陪同下,同苏联武官格克尔进行了有关军援的具体会谈。苏联政府出于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决定满足胡景翼的要求。2月27日,苏联政府派遣以西纳尼为团长,以魏金斯基为总顾问的军事顾问团,共30余人到达郑州。与此同时,胡景翼又在李大钊和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选送了一批青年军官到苏联基辅军事学院学习,其中有党必刚、师哲(1940年后曾任毛泽东秘书)、李啸苍等30余人。苏联政府无偿援助国民二军三万多支新式步枪及数百挺机枪、迫击炮和重型火炮,八架军用飞机。胡景翼将部分军火支援了冯玉祥的国民一军(见《胡景翼传》第183、184页)。</p> <p>李根源</p><p><br></p><p> 胡景翼主政河南时期是河南政治比较开明的时期。他主张“开诚布公,共谋国是”,实行“豫人治豫,任人唯贤”的方针,深受河南人民和各界人士的拥护和赞扬。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肃清贪污、整顿财政、发展交通、振兴实业等工作都迅速展开。胡景翼对教育十分重视,上任之初就提出“首先划拨教育专款,使其独立,以期教育之发展,并且规定:“每月发放薪饷以教育为先。”</p><p> 开封,古称汴京,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及北宋,都曾在这里建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故在开封及周边地区,遗留和散落着大量古迹和珍贵文物,为保护和整理河南文物,胡景翼特地请来了辛亥元老李根源先生到开封,委托他主持开封“龙亭公园”和“河南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李先生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赴豫前专程拜访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委以重托,“命我去开封,为胡助一臂”。李先生到河南后帮助胡景翼处理政治军事问题,同时非常重视河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收集大量历史文物,编成“河南图书馆藏金石图”,为中原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成就。1940年,李根源先生目睹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战,极为愤怒,他因此而怀念胡景翼,感而概之,赋诗一首。</p><p> “富平胡将军,英伟而豁达。斯人若有命,天下早定一”。</p><p> 胡景翼,坚定地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李大钊的支持和影响下,他下令恢复郑州铁路工会,断然拒绝北京段祺瑞政府要求解散中国铁路工人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2.7召开)和逮捕大会代表的命令,并对工人代表加以保护,使大会得以在郑州,在吴佩孚当年血腥镇压工人的地方胜利召开。胡景翼为铁路工人手书“劳工神圣”四个大字,深受工人群众爱戴和敬仰。</p><p> 中原地区的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以反帝反封建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十分关注胡景翼,并给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p> <p>王若飞</p><p><br></p><p> 在李大钊先生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委派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到河南成立中共豫陕特委,王若飞任书记。大钊先生又先后派刘天章、张昆弟、李求实、李瑞香、邹钧、马文彦、杨晓初、高克林、潘自力、史可轩、许权中、张稼夫等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来到国民二军和河南省工作,这些人都被景翼重用。胡景翼决定以黄埔军校为榜样,成立国民二军军官教导团,王若飞总负责,选拔数千名青年军官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为国民二军培养了大批基层骨干。邓小平应史可轩之邀也来到国民二军,任史可轩为校长的中山军事学校党代表(西北军时期)。</p><p> 广州黄埔军校也向国民二军输送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如杜聿明、张耀明、马志超、侯镜如、董钊、徐经济、周夙岐、杨家乃(中共党员)、王太吉(中共党员)、徐向前(中共党员)、阎揆要(中共党员)等。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和知名人士也相继来到开封,于佑任、李列钧、李根源、张群、焦易堂、刘允臣、张季鸾、李百川、郭树藩等直接参与了军、政工作,柏文蔚、景梅九、钮水健及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负责人张继、刘成禹、田桓、居正、徐谦、丁惟汾、王用宾以及爱国将领续范亭等人,也来到河南从事革命活动。</p><p> 日本友人佐佐木、朝鲜抗日志士申翼熙(化名王海公)、安重山等,也都曾在国民二军工作。</p><p> 胡景翼出任豫督,使古老的汴京城一时间名流汇集,宾客如云,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况,时人称:“风雨八方会中州”,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1985年纪念胡景翼逝世六十周年时评价说:“胡景翼将军为中国民主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忠实地执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威振中原,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胡景翼将军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p><p> 胡景翼的革命精神给 以深刻影响和重要人生启迪,1985年值《胡景翼传》出版之际,习仲勋同志题词,敬重之情仍溢于言表:“胡景翼将军赤诚爱国,胸怀大志,献身革命,功劳卓著。他整军经武,有智有勇,知人善用,将士归心。他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热心公益,造福人民。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谦恭礼让,平易近人。将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高尚品德会永放光芒,他的光辉业绩会永垂史册。”(《 传》上卷第10、第11页)。</p> <p>邓宝珊</p><p><br></p><p> 当中原的革命形势正蓬勃发展时,北京的段祺瑞执政府已是坐卧不宁,心怀惊惧了。段曾派人警告胡景翼:“河南省招纳民党分子太多,执政(段祺瑞)对此十分不满。”胡景翼针锋相对:“请你转告执政,不但我这里要多用民党人士,而且很希望执政也多与民党人士接近为是。”</p><p> 段祺瑞力图遏制近而消灭胡景翼和他的部队。在1月18日段祺瑞任命憨玉琨为豫陕甘“剿匪”副司令,指使其扩充势力,“扶植与胡景翼足以对峙的势力于河南。”他又秘密唆使奉张(作霖)、晋阎(锡山)、陕刘(镇华)联合行动,配合憨玉琨围攻胡景翼,一场大战已无可避免。</p><p> 屈武向李大钊报告了豫西的险恶形势,李大钊极为重视,指示屈武和负责工会工作的张琨第等,动员工人群众全力支持胡景翼。指示担任俄语翻译的马文彦向苏联顾问团转达他的嘱托,请苏联顾问协助胡景翼制定击溃憨玉琨的作战计划并随景翼赴前线。李大钊强调,憨玉琨、刘振华是河南人,在河南与他们作战,胡景翼困难很多,应注意动员舆论,特别是河南籍有影响的人士出面讲话,谴责憨、刘匪军的罪恶行为,以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屈武向胡景翼传达了李大钊的意见,胡景翼表示深切的谢意,指示屈武务必执行之。</p><p> 刘镇华和憨玉琨二十余万众,准备对国民二军进攻。胡景翼忍无可忍,通电全国,电饬刘镇华、憨玉琨不顾民心民意,穷兵黩武的反动行为。随即发布作战命令:命岳维竣为右翼前敌总指挥,邓宝珊为左翼前敌总指挥,联合樊钟秀的“建国豫军”以及国民三军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农会的帮助和支持下,以排山倒海之势,不到两周即全歼刘憨匪军。</p><p> 刘振华逃跑山西,投靠军阀阎锡山,憨玉琨服毒自杀,这一军事行动狠狠打击了段祺瑞及其反动军阀的嚣张气焰。“河南胡军的胜利,在客观上于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很有益的。”(《蔡和森文集》上卷第373页)。</p><p> 豫西战役,胡景翼以不足对手半数的兵力,短期内将其全歼,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威震中原。</p><p>豫西大战结束后,胡景翼致电孙中山先生告捷,指示屈武专程赴京向大钊先生报告,并赴库伦接运苏联军援。</p> <p>孙中山</p><p><br></p><p>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胡景翼悲痛欲绝。此时,他的右臂上生了一个疔疮,但由于公事繁忙,并未在意,孙中山先生逝世,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以致病情加重,他怀着对伟大导师的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在开封抱病主持了悼念孙中山先生的群众大会,并举行了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要求民主的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活动。大钊先生深为关注,专程赴汴看望。</p> <p>胡景翼</p><p><br></p><p> 1925年4月10日,胡景翼将军在开封溘然长逝,时年34岁。</p><p> 大钊先生十分悲痛,他感慨地说:“胡景翼是一位才华出众,深孚重望的军事将领。他跃马燕冀,驰骋中原,战功显赫。特别是北京政变功足千秋。惜壮志未酬,将星遽殒,大钊有如失左右臂之痛。他的不幸早逝,是中国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p> <p>于右任和胡景翼</p><p><br></p><p> 于右任先生惊闻噩耗,急赴开封,为胡景翼主持追悼大会。于先生怀着极其深痛的心情,撰写了这样的挽联,表达了他哭罢孙中山又哭胡中山的悲痛之情。</p><p>“盖世勋名不为王翦,弥天风雨又哭中山”。</p><p> 王翦,陕西富平人,秦时大将,胡景翼少年时曾以“王翦是同乡”而自豪,于先生这里的意思是胡景翼为中华民国立功,“是中国近代史上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联络冯玉祥、孙岳发动的北京政变,对于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发动这次政变的第一功应归于胡景翼。他是同盟会员,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发动政变,蓄谋已久。他的不朽功勋,永垂史册”(于右任对国民二军将士的讲演)。这是于右任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胡景翼的生平写照。“弥天风雨又哭中山”一句则较为深刻,哭罢了孙中山又哭胡中山,而天下安危孰与谋?于先生其情之切,爱国之深可见一斑。</p><p> 屈武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几个伟人和英雄,竟会在短时期内接连相继逝世,从而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在他们的人民心中留下巨大的悲痛和深深的创伤,我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情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不到一月,杰出的英雄人物胡景翼将军也去了。这样的悲哀是叫人永世难忘的”。屈武说他和于右任先生都对两位英年早逝的“中山”先生怀有无尽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往往把两位先贤联为一体。思念胡景翼将军时便想到孙中山先生,每忆孙先生就想起胡景翼。多年后,于右任和屈武翁婿二人还在议论,如果两位中山不死,中国的革命进程将会如何呢?</p><p>武穆精灵呼欲出,</p><p>将军文彩似相承。</p><p>当年霸业今安在,</p><p>垂老方知负笠僧。</p><p>这首诗是于右任先生赴台后,于1951年在张群(字岳军,曾为胡景翼旧属)先生处见到胡景翼当年在河南时所临摹《岳武穆书法长卷》,国民二军从河南撤退时张群从乱军中将条幅带走,视为“国之重宝”,辗转数十载带到台湾(现存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岳军先生对故友敬重之情可见一斑。于先生爱之,惜之。题诗四首。在手迹上题诗的还有韩国议长申翼熙,于复国前化名王海公,“亦笠僧(胡景翼)先生之幕僚也”(张群语)。</p> <p>胡公祠</p><p><br></p><p> 在冯玉祥、于右任、张群、张继、高桂兹、刘峙等人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在郑州人民公园内设立了胡公祠。</p> <p>胡公祠简介</p><p><br></p><p> 于右任先生为其撰写碑文,章太炎先生亲自为其立传,李烈钧等国民党元老题字,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书刻了‘’延威将军胡景翼‘’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