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欧洲之第4站:比萨&佛罗伦萨

宋永红

<h3><font color="#b04fbb"><b>  如果要游览欧洲,本文你应该看;如果想了解欧洲,本文你细致看——美篇推送</b></font></h3><h3><br></h3><h3><br></h3> <h3>  结束罗马之行后,仍沿A1高速折返,经佛罗伦萨先去比萨,整个行程约350公里用时3.5小时。其实,从罗马到比萨走SS1更合理,一是里程/车时都要短些,二是沿第勒尼安海边行进风景更美些。</h3> <h3><b>沿途风光</b></h3> <h3>  比萨位于意大利中西部,属于托斯卡纳大区的比萨省,是比萨省的省会,其实比萨只相当于中国的小镇,因为欧洲国家的省是很小的,还没中国的一个县大。</h3><h3> 比萨曾经是利古里亚海岸的港口城市,想当年,比萨作为海上共和国曾威镇八方。由于填海造田,现在比萨城离海边已有10余公里。比萨的面积约185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h3><h3> 比萨因比萨斜塔而出名。早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就因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而熟知了比萨。</h3> <h3><b>阿诺河边的比萨小镇</b></h3> <h3>  比萨斜塔座落在比萨城的奇迹广场上。奇迹广场又名主教座堂广场,四周有古城墙包围,呈大大的长方形,广场上有大片的绿草地,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圣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整体统一,融合了哥特式和伊斯兰式的中世纪罗马建筑风格。</h3> <h3>  比萨斜塔是比萨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座落在大教堂的左后方,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钟楼始建于1173年8月,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开始倾斜。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多次采取补救措施,历经约二百年,于1372年才完工,塔身依旧向东南倾斜,至今倾斜仍在进行中。据测量,现在的倾斜角度已达4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开始,专家们为斜塔的倾斜原因吵个不停;现如今,又在为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争论不休。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斜也许就不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了,这才是真正的“歪打正着”,歪出个“世界遗产”来!</h3> <h3>  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纵深的中堂与横阔的耳堂十字相交处为一椭圆形穹顶所覆盖。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间关系,我们没入内参观。</h3> <h3><b>比萨教堂背面</b></h3> <h3>  比萨洗礼堂,座落在大教堂的正对面。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风格,下层是罗马式的圆形拱门,雕刻精致;而上层采用哥特式风格的尖拱形成穹顶。这是意大利最大的洗礼堂,高54.86米,周长107.24米,在奇迹广场上十分吸人眼球。据说,洗礼堂的地基也不稳定,已向主教座堂方向倾斜0.6度。在建筑结构上,穹顶分为内外两层,从室内看屋顶为金字塔形,从室外看屋顶是圆形,其结果是两层之间形成共鸣腔,使室内的人有很爽的听觉效果。</h3> <h3>  洗礼堂的室内装饰简洁朴素,中心为八角形洗礼池,用以给受洗人浸水洗礼的;正面是讲道台,用以给受洗者诵经祈祷。</h3> <h3>  圣墓园位于大教堂右侧,是比萨城重要人物的陵园。建筑呈回字形,有个长条状被精美壁画环绕的美丽中庭,里面共有600多座带浮雕的墓碑和石棺,设计精致,形制各异。回廊外墙也是白色的大理石墙面,中间是被回廊围住的庭院,绿草茵茵。</h3> <h3>  到了比萨,总要尝尝赫赫有名的比萨饼吧。中餐找了家正宗的意大利西餐店:一个比萨饼,一小碗意大利面,几块带血的牛排,红酒若干,每人40欧。说实话,除了红酒还行,其它的真心不咋滴!</h3> <h3>  出比萨,沿阿诺河逆流而行,一小时车程(80公里)就能到佛罗伦萨市。</h3> <h3>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首府,原意大利首都。佛罗伦萨是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文化旅游圣地。阿诺河横贯市内(流往比萨入海),人口约45万。市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多中世纪建筑艺术。</h3> <h3>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年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等。</h3> <h3>  佛罗伦萨的主要观光点都集中在老城区的市政广场附近。市政广场的核心是传统的行政中心——旧宫,旧宫的左侧是美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敞廊里面陈列着一组精美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不少的名人名作;旧宫的右边是海神喷泉,水池正中海马拉的双轮战车上立着海神波塞冬像,周围有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竖立着科西摩一世(托斯卡纳大公)骑马像。旧宫正门的两侧有两尊雕塑,左边是大卫,右边是赫拉克勒斯与凯克斯。广场四周还有一些造型朴素的中世纪建筑。</h3> <h3><b>市政广场</b></h3> <h3><b>旧宫</b></h3> <h3><b>琅琪敞廊</b></h3> <h3><b>砍杀美杜莎的帕尔修斯</b></h3> <h3><b>抢掠萨宾妇女</b></h3> <h3><b>海神喷泉</b></h3> <h3><b>海神波塞冬</b></h3> <h3><b>科西摩一世骑马青铜像</b></h3> <h3><b>赫拉克勒斯与凯克斯</b></h3> <h3><b>大卫</b></h3> <h3>  在市政广场正北方向约500米,是著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又叫佛罗伦萨大教堂,始建于1296年,耗时175年,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h3> <h3>  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圣母百花”。后来米开朗基罗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最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当时的建筑大师布鲁涅内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整座建筑已经在心里立着,凭心一蹴而就。</h3> <h3><b>此图片来自网络</b></h3> <h3>  紧邻大教堂旁(右侧)的钟塔,高85米,后于教堂而建(1334年动工),由大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h3> <h3>  在大教堂的正前方(西边)、圣母百花广场的中央,是圣若望洗礼堂,初建于7世纪,是佛罗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但丁等许多文艺复兴领袖,和美第奇家族成员,均在此受洗,直到19世纪末,所有佛罗伦萨天主教徒均在此受洗。</h3> <h3>  洗礼堂有三扇铜门,正面的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浮雕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展现,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h3> <h3><b>天堂之门</b></h3> <h3>  在从市政广场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途中,会经过但丁故居——圣玛格丽塔路1号。这是一幢设有中世纪塔楼的房屋,现在设为博物馆。诗人就是在附近的圣玛格丽塔教堂与贝阿特丽切初次相遇的。</h3> <h3>  墙上有个但丁头像,其正下方地面上也有一个但丁头像,当你低头审视地面头像时,无意中在向墙上的但丁低头致敬。</h3> <h3>  在市政广场的东边约500米,是圣十字教堂。教堂于1294年开始建造,1443年完工,1842年加建教堂后面的钟楼。教堂和钟楼均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教堂内有一些重量级名人的纪念碑和陵墓,例如: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维利、罗西尼等。迄今总共有276位意大利名人安葬于此,因而圣十字教堂又被称为“意大利的先贤祠”。</h3> <h3><b>钟楼上的铜钟</b></h3> <h3><b>教堂前的但丁塑像</b></h3> <h3><b>佛罗伦萨老城街景与古建筑</b></h3> <h3>  想当年,正是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之火,改变了整个欧洲,这是划时代的一把火。</h3><h3>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五•四”运动;由此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孔丘游说列国;由此梦想着今夜的“中国梦”。</h3><h3> 曾有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不以为然。纵观历史,横览中外,拳头上的革命,只能使政权更迭或改朝换代;而文化和意思形态的变革,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向前进步!</h3> <h3><b><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下一站:威尼斯</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