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提起米达料,大致是从去年开始,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有人说很早之前就有出过这种料,但是不论怎么说,米达料是在去年且末的一场拍卖会后,声名鹊起,甚至有人夸赞为“下一个95于田料”,那么米达料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也许能从一些标本去了解:</b><br></h3> <h3><b>米达料初看有一点“礓”,就是透明度不太好,也有人形容为料子比较“生”,这里的“生”对应着“熟”,意味着米达料的质感不如一些老熟料子看上去油润,以至于我第一次见到米达料的时候误以为是贵州产的罗甸玉,这几块标本表面都有碳酸盐岩浸染留下的一层白“皮”,有几块标本的局部还延着裂隙生长了黄绿色的蛇纹石,这也许能从侧面反映了当地地质作用的复杂性;</b><br></h3> <h3><b>但是从这些米达料标本的断口来看,米达料的质地的确是非常的细腻,断口相对规整,打光观察也没有“颗粒感”,起码在“玉质”这一项,米达料表现的还是非常优秀;</b><br></h3> <h3><b>我从上面几块标本中挑了一块颜色明显发青的料子,准备拿去切两刀,看看切完之后会是怎样的情况,为什么会选这样一块标本去切,是因为我听说高青白的米达料切完会“返色”,也有人称“脱青”,就是切出来会比开始看到的颜色白一些,另外就是这块标本绺裂比较多,沿着裂去切两刀也不会心疼,就决定是你了!</b><br></h3> <h3><b>到玉友的店里,我拿出这块米达料标本和他研究了一下如何下刀,草草画了几笔,撸起袖子说干就干,在切料的过程中,玉友说这料韧性好,切的时候不崩口也不起茬子,切完一刀发现还是有裂,就又沿着裂接着切,于是就切了好几个两刀…</b><br></h3> <h3><b>在切了好多刀之后,我把大大小小的碎料摆在桌子上,按着薄厚和大小摆了一摆,发现果然“返色”了,比较薄的那几块碎料明显的比主体白了许多,厚一点儿的料隐约也白了几分,看来高青白的米达料的确会有“脱青”现象,只不过受于料子厚度的限制,表现的不一致,具体规律暂时也不太好拿捏,放几张照片看上去更直观:</b><br></h3> <h3><b>说到这里也要给大家陈述一个事实,影响和田玉的颜色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看到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上面这个例子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在原料未切时因为厚度的原因,主体颜色看上去是青白色的,切完之后,切完的样块要比主体薄,看上去就比原料主体白了很多,仅仅是改变了厚度,颜色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大家在观察和田玉颜色的同时,还要注意样品的状态、光源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条件,然后才好做一个客观的判断;</b><br></h3> <h3><b>看到上面这张图,懂的小伙伴就明白下一步我要做什么了,既然已经切了好几个两刀,那我挑两块碎料再抛个光吧,于是砂条皮砣抛光粉,不得不再提一下米达料的料质,抛光的效果很不错,隐约有点儿镜面的效果了,但是(这里又说但是了),抛亮光虽然好看,若是料子有小瑕疵就会更加明显,米达料虽然和常见的且末料外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可我切的这块米达料依然得了且末料的通病:小裂口多,小礓点;不知道其他人切的米达料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否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以避免,毕竟,且末料的精品实在是太!贵!了!</b><br></h3> <h3><b>接下来我又用切下来的一些碎料测了一下密度,大致是在2.93-2.94 g/cm3的范围内,而折射率是在1.606-1.608左右,红外光谱与和田玉标准谱图完全吻合,这也与地矿岳工给出的结论一致;总而言之,米达料从玉质的表现上来说的确有着独到之处,甚至还会有“脱青”的神奇效果,但是作为山料来说,绺裂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总体价值,甚至还有一定的赌性,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玉石的切割有着一些不确定性在里面,才会让无数人爱上这种操作,这也许就是赌石的魅力所在吧!</b></h3><h3><b> 最后给大家放一张米达料与罗甸料的对比照片</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