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那就太可惜了——燕京八绝

文藏

<h5>『燕京八绝』中的每一『绝』皆堪称绝美,每一丝、每一颗、每一个凹槽皆展示着手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对于手、眼、心的近乎出神入化的协调。眼下,正于京城上演的一台『八绝』大戏,让人们看到了旧珍光辉如初、新作重演惊艳,在赞叹于物的同时,也会再思于人。</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宫毯 现代 五龙图盘金毯</span></div><br>北京别称燕京,自金元定都于此,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地融合与升华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其中,玉雕、牙雕、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宫毯这八大工艺门类在近现代艺术家的传承和发扬下,被后人赞誉为“燕京八绝”。</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花丝镶嵌 现代 累丝“孔雀开屏”</span></div><br>明代之前,宫廷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办处,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日常用品多为宫廷采办,重要的礼仪用度往往指派专门的大臣督办。直至明清两代,朝廷设立了少府监和造办处,康熙时在养心殿内设立了专门掌管宫中器物制造、修理和贮存的机构,即“养心殿造办处”,在此监制的御用品体现了皇帝、宫廷所独有的审美情操和顶级的工艺水平。除宫中厂房之外,在景山、圆明园等地尚有许多作坊,还有一些特种工艺由造办处设计画样,交杭州、苏州等御用作坊制作。</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京绣 民国 盘金绣云龙纹戏衣&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绣有祥云、仙鹤、“暗八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等寓意吉祥、长寿、富贵</p></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漆 元 剔红山石花鸟纹漆盘&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寓意“锦上添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元代典型的构图特征</p></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漆镶嵌 元&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软螺钿作品</p></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掐丝珐琅 清乾隆&nbsp;</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铜胎掐丝珐琅鎏金三足熏炉</span></div><br>一支庞大的工匠制作团队,以紫禁城为中心,又延伸到皇城之外,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宫廷御制网。令人称许的“燕京八绝”,正是在这样丰沃土壤的滋养中诞生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雕 清乾隆 青玉山水宴饮图插屏</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牙雕 清末民初 象牙文具盒</span></div><br>唐人张祜曾说:“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燕京八绝”亦是如此。精湛的技术、上好的原料固然重要,但真正可贵的是匠师那颗追求极致、守住清寂、敬畏自然的妙手仁心。除了工艺技法上的精益求精,传统手工艺还承载着老艺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里曾无比珍视的造物信仰和超乎功利的用心。<br>然而,时代的更迭和商业化生产的普及,让慢工细作的手工艺品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昔日的燕京八绝也由宫廷造办处重回到民间制作,经历了产业规模缩小、技艺传承困难的尴尬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2006年至2008年,燕京八绝先后有七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京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