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自己一带头,他们一凑趣儿,可就解决了大问题。</h3><h3><br></h3><h3>曾记得有一天,我们到距离学校十多里外的大山上采桑叶。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小雨唰、唰、唰下个不停。稞子大,露水多,身上湿得透透的,雨水顺着脸颊、身体直往下淌,那滋味儿真是够难受的。再说桑树并不是连成片的。我们只好爬过一坡又一坡,翻过一岗又一岗。说实在的,若没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了的。天黑了,我们每人抗了一大袋子桑叶回到学校。</h3><h3><br></h3><h3>桑蚕杨起脖子等待喂桑叶,喂上之后,只听见蚕吃桑叶唰唰唰直响,听到这声音,心里那个甜啊!就这样,我们又坚持了三四天,蚕全部做茧了。</h3><h3><br></h3><h3>幸亏时间短,若是时间再长,非把我们拖跨了不可。茧做好,还得抽丝。我从当地居民那儿学会了抽丝,可是用手一根根去抽太慢了,时间长了茧就会出蛾。乡亲们帮着出主意,用丝框抽丝快。我便到离学校二十多里远的一个居民家借丝框,四十多斤重的丝框,我独自用肩膀扛了回来。回到学校后,身体累得简直要散架子了。但借到了丝框,产生的那种充满希望、胜利和喜悦的激动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所以,稍休息了一会儿,就觉得好象驱走了疲劳,立即用这台丝框抽起丝来。同事们轮班框,夜以继日,终于在短时间内把全部大茧框出丝来,卖到供销社,用它所换的钱买回了四大箱玻璃。从此,学校九个教室全都变亮了,我们师生的心里也亮了……</h3><h3><br></h3><h3>接着上次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来说。五九年正式担任校长,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什么都想干好。当时学校是六个班级八名教师。干工作离不开人,所以人的因素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用积极因素带动消极因素,这比什么都重要。六年班主任是个老教师,很有积极性,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威望。他在工作中倡导创新精神。我觉得他的许多建议值得借鉴,便因势利导,让大家都学着去做。比如当时学校正处在勤工俭学热潮中,我们就按照这个老教师的想法,业余时间组织师生炼松树油子卖出给供销社。还采石绵粉卖。仅一年时间,就为学校集攒了一千多元钱。</h3><h3><br></h3><h3>那时,学校有一千多元钱可解决了大问题。用在教学改革上,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全乡名列前茅。一九五九年末,我们这所小学被评为县级先进学校,我个人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三名教师被提升为教导主任。</h3><h3>1960——1961年12月,我被派到另一所小学工作。当时正处在全国性粮荒年代,教师每人每月只吃到十九斤粗粮,比农民多十斤。学校和其他行业一样,在吃粮上是低标准,瓜菜代。用柞树叶,玉米芯,玉米窝子等熬淀粉取代粮食。为了顶住荒年不饿坏老师,并且还得坚持工作。我便带领教师搞生产自救活动。如:开荒栽红署、马铃薯,种芸豆等等。还真起了很大作用。老师们全靠这些东西度过难关。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那万分艰难的岁月中,我们没有违纪。六零年“三反”时,我校十四名教师在全国最困难时期,没有一人犯错误的。</h3><h3>1962年1月——1962年12月,又回到原来学校担任校长工作。</h3><h3><br></h3><h3>1963年3月——1965年5月在我们乡中心校任校长。在此期间去市里小干班学习,主要是业务培训。</h3><h3><br></h3><h3>1966年6月25日,我又被调到中学担任校长工作。那时叫“农中”。一直到1968年9月。此时正是“文革”期间。因为当过中心校长,为了工作得罪过几个人,他们就想借机整我。但是在这期间,虽然风浪高,压力大,我始终没转过向。从不瞎咬乱踢。因此,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没有犯过什么错误。现在想想,真是幸运,我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到现在为止,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中,从不东摇西摆,没干过借机整人的事。得意过,但不忘形;有过挫折,也从不气馁。</h3><h3><br></h3><h3>1968年9月,“农中”被解散了。我被分到离我家最近的小学工作。那时不叫校长,叫负责人,又叫招集人。当时工作很难干。没有教材,天天背语录,搞大批判,到生产队劳动,支援农业。学生,家长都有意见。久而久之,读书无用论的风也刮到学校里来了。学生不仅不学习,还整天与老师做对。打架、顶嘴、破坏课桌椅。整得乌烟瘴气的。面对这些现象,我想:“时间长了,学生学不到知识,要是再打坏人,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我和老师们反复商讨对策。最终决定聘请模范人物给学生做报告,并树立学习标兵。同时引导学生使之懂得没有知识是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就这样反复教育,持之以恒,并强调老师一定要上好文化课。我经常对老师说:“无论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永远是正确的。远的大道理不说,近的来看,最起码家长满意”。</h3><h3><br></h3><h3>由于我们一直没放松抓文化课,所以“三中全会”后,乡政府,搞了一次全乡性统考,我们学校考了个第一名。在以后的多次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多数是第一名。乡政府为了推动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采取张贴红榜排名次的方法。我们学校的名字遥遥领先,路人瞧见,都赞不绝口。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常常被评为县级先进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很满意。</h3><h3><br></h3><h3>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零年,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升入高中,中专和大学的人数就有二十五名。以上是爸爸教育工作的片段纪实。</h3><h3>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四日,爸爸从教育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结束了一生的教师生涯。</h3><h3><br></h3><h3>爸爸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只要找准方向,加上不断努力,就可以实在自己的理想。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h3><h3><br></h3><h3>爸爸退休时,我和弟弟还在读书。那时上学开始需要花钱了,爸爸的工资不多,再加上我和弟弟先后考上了高中。那个年代,能考上高中很不容易。一所中学毕业生三四百人,每年考入高中的也不过三四十人。所以,尽管没有钱,爸爸还是决定把我们姐弟俩供下来。同时供两个高中生,仅靠爸爸的退休金是不够的。</h3><h3>一九八五年冬,爸爸在市场上看到有卖春联的。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这个生意。于是买了几本字贴,经过反复练习,爸爸的书法大有长进,于是开始写春联到市场出售,每年能写五六百张红纸,可获得利润五百多元。很多熟悉爸爸的人都说:“你的书法进步真快!”爸爸自己也觉得虽然老了,但只要自己努力去做,还是会有所长进的。</h3><h3><br></h3><h3>爸爸除了冬季写春联卖外,其余三季都到市场上出售各种蔬菜。这些每年也可赚得利润五百多元。那时钱很实,我读三年高中累计花了一千七百元。</h3><h3><br></h3><h3>爸爸是这样感慨人生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始终能走在正路上是件不容易的事。</h3><h3><br></h3><h3>爸爸认为:</h3><h3> 一、做人要有一个很好的人生观,爸爸的人生观就是,学会一点儿为别人做事的本领,尤其要为劳苦大众做点儿好事,(指他们不会做的事,不懂的东西),此时你帮助他,是在他最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他会由衷地感激你。</h3><h3><br></h3><h3> 二、做人要忠诚,不能用奸诈的手段来对付人,要以诚相待,这样做你换来的将会是人们对你的信任。例如,他不敢对别人说的话,都可以跟你说。</h3><h3><br></h3><h3> 三、作风要正派,不能整天里想入非非,朝三暮四的。你作风正派,人们尊重你,子女效仿你。佩服你的人也效仿你。这样,既不误人,也不误己。</h3><h3><br></h3><h3> 四、做事情要认真,做就要做好,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将就糊弄过去就行。做就要做得出色。</h3><h3><br></h3><h3> 五、好学,做到老学到老,这是诚然。</h3><h3><br></h3><h3> 六、要勤劳。这是做人的根本。</h3><h3><br></h3><h3>爸爸说:我就不信你能当一辈子县长,不当县长时你能不能做工?爸爸说,一个人要劳动,而且要会劳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