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的美篇

然也

<h3>寻根探源话校史</h3> <h3><br></h3><h3>经过时间的沉淀,随着一幅幅图片的搜集、一份份历史资料的整理、一位位校友的激情陈述,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定格一段历史。汕尾中学历史进程中清晰而又凝重的足迹,以及绵延不息的文化传承,实在令人骄傲和自豪。</h3><h3>学校历史就是具体记录学校创建、变迁、发展的历史,其内容包含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的珍贵资料,同时记录了师生员工不同层面的活动、展现了学校的成长进程。它是学校最为宝贵的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的渊源和载体,是传承永续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尤其是管理者必须弄清楚学校的渊源,以便于学校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汕尾中学历史沿革的第一次探源是在1992年,当时为了举办校庆,学校委派林汉齐等老师进行走访调查,确认创办于1942年的私立坎白中学是汕尾中学的前身,故1992年10月17日举办的校庆称为“50周年校庆”。这是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据《海丰县志》记载:有三处文字资料分别是:“汕尾中学的前身是汕尾私立坎白中学”,和“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委任翁域为校长,接管了坎白中学和作嘉女子学校(编者认为应是作嘉中学),两校合并命名为海丰第二中学。”“1943年私立坎白中学的校址迁往嘉德女子学校现乌楼教会医院”(摘自《海丰县志》“汕尾中学的由来”一文第925页),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作嘉中学与私立坎白中学合并为海丰县第二初级中学,有黄章槐、施仪容、翁长延等好几位学生进入海丰二中就读,可资印证。又据陈品楼校友搜集提供的资料,创办于1947年的作嘉中学,则是由创办于1900年的作矶中学和创办于1920年嘉德女子学校合并起来的。由此可见,汕尾中学的历史源头应该是二条线,一条线是私立坎白中学,另一条线是作矶中学、嘉德女子学校以及由这两所学校合并起来的作嘉中学。而毕业于私立坎白中学的部分校友则认为私立坎白中学是汕尾中学的前身,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面对争议,学校只能暂时搁置。2016年11月17日,1935年至1937年曾就读于作矶附属高小的黄旭华院士回到汕尾中学省亲认宗,让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厘清学校历史沿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成为广大校友的共识。对此,为进一步厘清汕尾中学的发展脉络,还历史以真貌,很有必要对学校的历史沿革进行第二次探源。2018年12月29日,学校召开了汕尾中学历史沿革研讨会,邀请了一些老校友、专家、学者以及文史部门的领导参加。研讨会上,与会者或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了当时的学校生活和有关情况,或以史实为依据,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老前辈的真知灼见,表达了对汕尾中学无限的爱意和至高的情怀。我们根据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校友的发言材料和讲话录音,进行梳理,汇编《寻根探源话校史》一书,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学校的历史渊源脉络,提供更多可供研究和参考的资料,还学校一个清晰而又完整的历史源头。</h3><h3>学校历史给予我们汲取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汕尾中学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传承与发展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携手追梦,书写新的篇章,共同创造汕尾中学更加美好的明天。</h3><h3>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nbsp;&nbsp;&nbsp;&nbsp;&nbsp;(张竞能、蔡小然)</h3> <h3>汕尾基督教会学校医院诸职员欢送董玛琍姑娘回英国留念。公元一九五0年二月卄三日,摄于基督教会宿舍区(乌楼)姑娘楼。姓名左起:前排:林泽洪,卫戴良(英籍牧师),胡若霖,董玛琍姑娘(英籍女传教士、校长),王文惠,许智高,施俊卿。后排:黄矶声,陈乃华,苏载欣,许益华,黄秀蕴,王淑静,段恩华(英籍女传教士、校长),林如鏡,徐庆辉,吴恩赐,王彼得。</h3> <h3>汕尾私立作嘉中学附小第一届毕业生暨全体教师留影</h3><h3>1949年6月22日史青相館摄。姓名左起:前排:黄舜娇,王淑静,黄秀春(牧),段恩华(英籍女传教士、校长),董玛琍(英籍女传教士、校长),陈慎之,何冠群,陈兆熙,何秀楷。第二排:黄秀蕴,黄秀阳,胡鴻鸣,林慕尧,施绍钦,施绍庭,施泽生,许翼心,陈兴勉,陈恩义,王淑华。</h3><h3>第三排:1、2、3、4,四位女生未确定姓名。</h3> <h3> 站在后排右一的是汕尾籍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许翼心和当代著名画家许固令的母亲蔡碧兰。这张老照片是蔡碧兰刚好100岁时(2014年底),她的一位亲戚在网上搜索老照片时无意中看到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