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记事——阿姆利则

淡定

<h3>  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的边城阿姆利则,既不同于印度北部一些城市,也不同于克什米尔山谷的斯利那加;锡克族既不同于北部城市大多数的印度教信徒也不同于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不仅是人种的不同,信仰不同是很大的原因,信仰锡克教的人才能称之为锡克族人。尽管锡克教是印度教的分支,由印度教发展而来,但自有其特点。</h3><h3> 创始于十五世纪的锡克教,最初是不满于种姓制度的印度教虔诚派改革运动的一个分支,后发展为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独立宗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锡克教没有自己的神像,拜经典;锡克教的基本教义是平等、友爱、实干;奉行祖师崇拜,共有十位被尊称为“上师”的首领(第十位被谋杀后首领便不再称为“上师”);以《阿迪格兰特》为宗教经典,只要承认教义、十位上师、经典的人便可成为锡克教徒。所以锡克族是一个宗教民族。</h3><h3> 主要生活在旁遮普的锡克族人种为欧罗巴和印度地中海类型,加上点蒙古元素,所以普遍地身材比较高大魁梧,加上血液中的心高气傲、剽悍尚武,是印度军队中的中坚力量。</h3><h3> 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大多为保持洁身自好。锡克教徒的标志:蓄长发(大包头,男孩挽髻)、插梳、穿短裤、戴臂镯、佩短剑(卡尔萨戒律)。</h3> <h3>  阿姆利则金庙是锡克教最大的寺庙,耗750公斤黄金打造的金庙坐落于被称为“花蜜池塘”(即阿姆利则)的水池中央(平面图看不出),内外皆镏金,是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也成为锡克教的圣城。金庙由第五代上师创建,400余年来,既遭遇过数次劫掠,也见证了激烈的宗教冲突,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锡克教徒和非锡克教徒汇集于此,祈求平安。</h3> <h3>  圣湖达1500平米(人工湖),湖四周围绕着黑白大理石,人们静静地坐在湖边,默默地祈祷,非常宁静圣洁。</h3> <h3>  到花蜜池中沐浴是必需的。</h3> <h3>  每天有数万人到金庙,大部分是来自各地和本地信徒,也有少数游客。一条60米长的栈桥从湖岸通向金庙,通道排起长长的队,没有几小时进不去,时间有限只能放弃,好在去过德里的小金庙,见过内部美轮美奂的装饰也见过礼拜仪式。锡克教的经典《阿迪格兰特》从1604年起被安置在金庙的祭坛上。</h3> <h3>  整个区域除了金庙,圣湖四周还有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休息室、陈列室、餐厅、储藏室等等。</h3> <h3>  注意到他们的手势了吗?他们祈祷时会有这样的手势。</h3> <h3>  到锡克教寺庙必须包头(不露发)、赤足。</h3> <h3>  到过北印一些城市的人都知道,那里到处都是乞丐,他们认为做乞丐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不丢人。锡克族人鄙视乞丐,除了自己勤奋努力之外,发扬友爱精神,互相帮助,不允许族人有做乞丐的。最直观的就是各锡克教神庙所设的免费食堂,大点的神庙还提供免费住宿,费用来自当地政府和个人捐助,工作人员全部是志愿者。</h3><h3> 这是金庙内领取食物的一个窗口。</h3> <h3>  金庙内饮水点,志愿者们准备了一碗碗水给需要的人,我走过那里,这位老人递过水,喝完水道声谢谢,老人非常高兴。</h3> <h3>  路过一个乡村锡克教寺庙,庙旁是免费食堂,无论是否锡克教徒都可以免费得到饮食,过路的司机们都会选择在这里歇脚吃饭。这是锡克族最让人感动的部分,他们不赞成只强调形式来修行,讲究实际,将平等、友爱落到实处。</h3> <h3>  乡村鲜少有外国游客光顾,我们的到来让大家挺兴奋的。我因为只戴着帽子没有准备头巾而不敢进到食堂里面(在德里我们参观过食堂,还一起做了饼),一位看起来像食堂主事的老人不由分说拉着我进去,很自豪地展示他们食堂准备的食物以及干活的志愿者们,示意我多拍拍他们。</h3> <h3>  在参观食堂时,不止一人向我推荐边上的养马场,让去那里看看,看起来也是让他们自豪的一件事,原来这里养马养牛的也全是志愿者。</h3><h3> 想起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基布兹,带着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发展起来的基布兹正面临着老年化,年轻人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和分配方式,宁可放弃一些福利也要离开公社。</h3> <h3>  锡克族重视家庭,认为经营好家庭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我们去了司机的家,司机的爸爸82岁,奶奶104岁,看老人的眼睛那么炯炯有神,身上也挎着小短剑。</h3> <h3>  司机温润美丽的妻子,主持家务的女主人,正在为我们准备点心。锡克教反对种姓分离和歧视妇女,这在女人地位低下的印度非常难能可贵。</h3> <h3>  司机和他可爱的儿子。</h3> <h3>  我们坐着这辆宝马拖拉机游走在阿姆利则田野中。锡克族占人口多数的旁遮普邦是“印度粮仓”,也是印度人均收入最高的区域。阿姆利则的农民收入比全国水平高出一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是勤劳的民族。</h3> <h3>  村子里的免费健身房。</h3> <h3>  在农家我们学了炸点心、跳舞、看男主人演示包头巾,还见识并实战了农村板球:将两头尖的小棍置于地面,棒子击打使之弹起后打出去,我居然打出了一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四月份印度大选拉开帷幕,今年有超过450个政党角逐议员名额,谁占的席位多可以组阁。为了防止贿赂拉基层选票,投票期间当地酒吧统统关门。在阿姆利则农村,正遇到一个国大党宣传站,每个政党有自己的标志物,国大党是手掌。各党的标志物五花八门,有生活用品和蔬果等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路遇一乡村投票站,可惜没有选票和身份证不得入内,</h3> <h3>  司机带着身份证和选票进投票站。</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投完票,在手指指甲上作一蓝色标记该标记直到投票结束才会消失,门口有专门检查指甲的工作人员。</h3> <h3>  刚投完票离去的一家。</h3> <h3>  锡克族重教育,受教育人数高于印度平均水平,这里有培养旁遮普精英的卡尔萨学院(建于1890年)此门进内为女校(车观,掠过)。</h3> <h3>  男校比较大。</h3> <h3>  阿姆利则札连瓦拉园,因1919年在此发生了英军屠杀老百姓事件,即阿姆利则惨案而建的一个纪念公园。</h3> <h3>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二万多民众在广场举行和平抗议集会,抗议殖民当局的专横,聚会遭到了英军的枪击,数百手无寸铁的民众被杀,上千人受伤。此事件引发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走向独立。</h3> <h3>  墙上还保存着弹孔。园内有一深井,当初在枪林弹雨中抱一丝求生希望的妇女儿童纷纷跳入井内,最终还是难逃厄运。</h3> <h3>  建于18世纪初的果宾嘎城堡,现为一反映旁遮普历史的生活博物馆,那天博物馆正关门,进大门就不得用相机拍照,手机随拍几张。</h3> <h3>  在城堡遇到一群参观的孩子。</h3> <h3>  城堡内服务员的服饰非常特别。</h3> <h3>  阿姆利则的斯里杜吉阿娜神庙(十六世纪),咋一看建筑很像锡克教的寺庙,周围有圣水池环绕,细看寺庙门上的浮雕便知这是一座印度教寺庙。大理石为主体的建筑体量不大却非常精美,镀金屋顶,四面多扇纯银门上是印度教神的浮雕(又称“银庙”)。进大门有长长的通道通往寺庙,人们进出通道口会敲响悬挂的铜钟,是祈福的意思吧。</h3> <h3>  阿姆利则有印巴间唯一的口岸,这里每天会举行印巴双方的降旗仪式,一个非常著名有意思的仪式。</h3> <h3>  门对面是巴基斯坦边境。</h3> <h3>  降旗仪式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认知习惯,我们认为应该挺严肃的一件事,结果现场堪比大型演唱会或大型体育赛事。仪式开始前,诺大的场地坐满了人,大喇叭放着欢快的印度音乐,一群邀来暖场的老百姓欢快地扭动着,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h3> <h3>  这个军人充当了DJ的角色,将整个场子气氛鼓得燃爆了。</h3> <h3>  仪式正式开始</h3> <h3>  边境的铁门拉开,双方国防军士兵开始通过各种竞演来展示国威,场内指挥着观众齐喊“印度万岁”......</h3> <h3>  各种踢腿表演</h3> <h3>  照片不足以表现,来一段视频。</h3> <h3>  最后双方同时降下各自的国旗,仪式结束。</h3> <h3>  从克什米尔到阿姆利则,感觉变化还是蛮大的,锡克族看似不拘言笑,其实自有其幽默和风趣,不仅不拒绝镜头,还挺喜欢被拍。刚到阿姆利则我们出门去街上逛,看到一群人坐着聊什么,走过去拍照,中间一人就唱起来,笑着呆了片刻突然想起该录视频,于是央他再唱一遍。虽然听不懂唱什么,但觉得挺快乐的。</h3> <h3>  大街上汽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摩托车、嘟嘟车......相安无事。</h3> <h3>  这个老人很有意思,骑着摩托呼啸而过,刚懊恼没来得及拍,没想到他已前面掉头回来让我们拍个够。后来发现这不是特例,骑车的都会倒回来,三轮车工会把生意推掉只为让你拍照......</h3> <h3>  卖奶茶的铺子,一杯奶茶合人民币一元左右。</h3> <h3>  送奶的工人</h3> <h3>  路边卖扫帚的吉普赛女人。</h3> <h3>  火车站及周边广场往往比较嘈杂零乱,也会遭遇小偷,却是我们喜欢去凑热闹的地方。轻装上阵,接近老百姓。</h3> <h3>  候车的女孩</h3> <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印度的铁路总里程排世界第四,最长的铁路四千多公里。由于铁路建成年限久、更新慢,所以显得破旧,但每天的载运量仍然惊人......</span></h3> <h3>  印度火车上车不检票,但有时会查票,这是站内查票。</h3> <h3>  印度火车无论坐铺、卧铺均分等级,在北印系列已作简单介绍,不再赘述。</h3> <h3>  到此,印控克什米尔系列结束,阿姆利则算作外一篇吧。此趟行程让我感受到了和北印完全不同的印度。印度,果然多姿多彩,令人不可思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