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h3> <h3>这首诗写于一九二零年一、二月间。作者从五四运动发生前后几年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一直旅居日本。作为一位敏感的哲人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郭沫若当时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在《创造十年》里说过: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h3> <h3>作品用流畅新清的语言,把满腔的爱国深情,象高山飞瀑一样抒发出来,它感动了许多正直的爱国者的心灵,提高了人们报效国家的责任感。《炉中煤》的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当年,旅居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是很不少的。在国际革命激流影响之下,中国发生了五西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许多青年都在关注祖国的命运,怀念祖国,怀念同胞和故乡。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要爱祖国。许多人大都有这种“眷念祖国的情绪”</h3> <h3>从此以后,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确实,五四以后,东方的文明古国,恢复了青春和活力,她是一位很有进取气象的“年轻女郎”!诗人这样取譬,表现了他对祖国新生的欢欣、崇敬和喜悦!感情成分是热烈、严肃和崇高的。作品中第二个贴切的比喻,是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为了“眷念祖国”, “燃到了这般模样”!有的评论者在评论这首诗时,简单的把这种感情说成是男女之间的“恋情”,我们以为这样来理解实不符合作品实际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确实是有和“恋情”相似的地方,但是它却不至于“恋情”,它“不似相似,胜似相思”。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感情。作品不但自比为“炉中煤”,而且还写了煤的历史: “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因为封建主义长期的统治, “我”被“活埋在地底多年”, “我”和整个民族都不会忘记这个痛苦的历史。祖国新生了,我“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h3> <h3>“我”自从重建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不会辜负祖国对我的殷勤期望,祖国呀,你迅速的繁荣强盛起来,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为了你的新生,为了你的未来,“我”燃到了这般模样”,这就是渗透在作品里的一片赤诚的爱国主义感情。“真正的爱只是用有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 65页)《炉中煤》就是表现了这种对祖国的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