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胡同源于蒙古语(如将有井便于居住处称忽通、霍通等),元朝在京建都时,蒙人称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京街巷的通称。据1986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所记,北京有胡同3665条。</h3><h3> 北京胡同之最。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6.5km);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15.2m);最宽的胡同:灵镜胡同(最宽处32.18m);拐弯最多的胡同:九弯胡同(19个拐弯)。</h3> <h3> 国子监街:元代已然形成,清朝时期因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掌控国学政令的最高机构一一国子监一一设在此地而称“成贤街”,民国后改称国子监街。胡同内还建有京城最大的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h3> <h3> 文官武将到此均得下马,以示尊崇!</h3> <h3>国子监门前巨大的影壁!古时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可光宗耀祖了。</h3> <h3> 文天祥曾被关押在孔庙旁。</h3> <h3> 京城唯一保留着牌坊的胡同。</h3> <h3> 始建于明朝的火神庙遗迹。</h3> <h3> 仿古+时尚的咖啡馆。</h3> <h3>五道营胡同:因守卫京城的兵营驻此地而得名。明朝时叫武德卫营,清朝时叫五道营,1965年改称五道营胡同。</h3> <h3>胡同里老物件不多了。</h3> <h3>由于此处交通便利,又紧靠雍和宫和国子监街,许多钟情于北京胡同文化的外国人在此地扎堆投资,使其逐步发展成一条很有创意特点的新商业街,晚间尤其热闹,老外尤其多。</h3> <h3> 京城最有名的素菜馆一一京兆尹,价格也出名!</h3> <h3> 砖塔胡同:始于元大都,是京城最老的胡同,因胡同东口有一元代青砖古塔而得名。元杂剧《张生煮海》中,张生家童问龙女待女:“我到哪里去寻你?”,侍女云:“你到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已有砖塔胡同。元、明、清、民国至今,有文献可考的胡同唯有砖塔胡同,业内专家形容它是“北京胡同的根”。</h3> <h3> 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都是京城的娱乐中心之一,兴盛时期仅戏班子就住有十多个。</h3> <h3> 不伦不类的改造。</h3> <h3> 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后,于1923年从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等名篇。</h3> <h3> 据说鲁迅旧居也列入了拆迁,84号院门牌没了、门也封了。</h3> <h3> 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住43号院,刘少奇随北方局曾在10号院暂住过,现今都痕迹全无,胡同内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h3> <h3> 砖塔胡同是我见到的最古老但保存最差的胡同,是不是“之一”尚待考证。</h3> <h3> 砖塔胡同东口是岗瓦寺基督教堂。作家老舍曾担任教堂举办的学校主任,砖塔胡同是他日常行径之地。</h3> <h3>史家胡同:元朝建都便有了史家胡同,700米长度,700年岁月。史学家称它是“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老北京人说它是“京范儿……”;来过的人赞它是“京城最牛胡同,沒有之一”。</h3> <h3> 这里曾经是史可法祠堂,清朝末年政府选拔留美学生的考场,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都在这里中榜出国。现今是京城“最难进小学”之一。</h3> <h3> 老树不多了。</h3> <h3> 受毛泽东嘱托,周恩来出面将外交部所属的51号院赠予章士钊居住。章士钊养女章含之与乔冠华结婚后也住在这,《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满里是对这所大院的回顾。章含之故后,外交部与章女洪晃对薄公堂索回此院。</h3> <h3> 关闭很久的大红门。</h3> <h3> 53号院,大门牌匾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这个院子明朝末年史可法住过;清朝慈禧太后时期是李莲英的外宅,后被清末状元洪钧买下与其小妾赛金花居住;民国时期先是张治中私宅后为范汉杰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设在此处,邓颖超、康克清在这办公,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搬到这院,1976年在这里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文革”后该院回归全国妇联,据说改为涉外宾馆。</h3> <h3> 55号的门墩很老,是个非常典型的四合院,先后住过刘文辉、李维汉、李井泉、乔冠华等。</h3> <h3> 史家胡同云集了众多的高官和名流,每个门牌后面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h3> <h3> 民国时期,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其主人凌叔华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上世纪末,在凌家后人的支持下,24号院建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h3> <h3> 北京人艺的宿舍区原是很讲究的三进四合院,1980年拆后盖了两栋宿舍楼,焦菊隐、夏淳、于是之、黄宗江、黄宗洛、英若诚……等艺术家在这住了大半辈子。</h3> <h3> 整条胡同只有这处不是四合院格局,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现在是大杂院。</h3> <h3> 胡同东口8号院,黄敬旧居。黄敬原名俞启威,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前妻是江青,妻范瑾是北京市副市长,有个儿子名俞正声,还有一子叫俞强生。</h3> <h3> 在史家胡同住过的还有曹锟、荣毅仁(47号)、徐向前、傅作义(32号)、臧克家、史树清、李天佑、于光远……。</h3> <h3> 史家胡同还保留着80座四合院,完整的有30多座。多数宅院现在都住着居民,谢绝参观,但一些宅院门前有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了解这座宅院的历史,还可一窥小院容貌。</h3> <h3> 内务部街:原叫勾栏胡同,曾是老北京的高级红灯区,当年乾隆、嘉庆皇帝常光顾的地方。勾栏是栏杆的意思,形容女艺人在胡同内依着栏杆揽客卖唱。北洋军阀时期的内务部设在这条胡同,才改名为内务部街。</h3> <h3> 清乾隆.伊犁将军府。</h3> <h3> 当年的内务部也就剩个门楼了。</h3> <h3> 不愿搬出胡同的大使馆。</h3> <h3> 内务部街39号,梁实秋旧居。</h3> <h3> 老北京人都喜欢大红门+门墩。</h3> <h3> 胡同是北京的“血脉",藏着北京的文化底蕴,盛着北京的万千风情,是老北京人的不忘情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