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写在前面:以前去到别的城市,习惯于拍几张照片,这个朋友圈,就当纪念了。细细想来不是很好,多写几句可能以后回忆起来,内容更丰富写,特别是前次三亚行体会尤甚。索性从这次厦门开始,尝试着写写,全当自己留念。<br></h3> <h3>写景致的散文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最早接触的两篇(均为小学课文)。一则是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唯美细致,将心情化作文字,其境界自不必表,另一篇便是俊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由于抵达厦门正好是傍晚,夜幕降临,走在街道上,满眼都是文章里描写的场景,仿佛就置身在俊青先生的文字之中。<br></h3> <h3>和之前三亚不同,这次在厦门集美所住的地方就是居民社区,有商品楼、安置房、小超市、中小学,全是鲜活的烟火气。当然,还有最出名的“集美学村”。<br></h3> <h3>集美学村是集美大学多个学院所在的区域总称,我们去了其中几个学院闲逛,算是深度游了。学村整体属于老街区,道路不宽,临街的商铺主要经营着学生群体消费的小吃店、奶茶店、小杂货铺等。区域内居民居住也较为密集,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中小学放学,不宽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但很有秩序,大人、小孩都很平和。沿着并非横平竖直的街道,弯弯绕绕我们来到了集美大学航海学院。<br></h3> <h3>还未进门便是一个偌大的运动场,中间的足球场上有几个中学生踢着球玩闹,跑道上也有零星的几个人跑步。和许多老样式的运动场一样,在大直道的中部是国旗台,从国旗两边的楼梯向上是一个做主席台用的二级平台,再往上则是航海学院的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的轮船桅杆。桅杆有七八层楼高,估计是哪艘功勋轮船退役后捐赠的吧,很有气势。对于我这种超级恐高的人,站在地上看桅杆顶端都觉着头晕。桅杆后面则是一栋三层高的带走廊的房子,一楼正中处矗立着一座陈嘉庚先生的半身雕像,应该是学校的主楼。我对建筑没什么了解,但感觉属于南洋风格,主体白色的前面,每层楼装饰着蓝色的底边,顶楼的牌匾上写着“乘风破浪”。再回身看看那桅杆,这不就是一艘巨型的轮船在海中行驶吗。教室里的学子会用这里学到的航海知识,到世界各洲各洋里乘风破浪。<br></h3> <h3>整个集美学村的建筑风格多数都是这样的中西合璧,看的出当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兴学时的良苦用心,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不忘中华文化。从航海学院出来,漫无目的地走着,临街的小店生意都不错,闷热的天气下,大家都愿意点杯奶茶或者双皮奶什么的,在有空调的店里休憩片刻。对我们而言这样的闲适很是难得,当地的居民和学生应该会比较常有吧。入乡随俗,我们也找了家甜品店坐下来,吃吃喝喝。同游的有两位大学警校的同学,刚坐下来就和他们聊起各自遇到的现场、案件,各种工作方法,真是闲不下来啊。<br></h3> <h3>吃饱喝足,我们闲逛回酒店,途中无意路过了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学院面积很小,建筑也和航海学院一样,虽然很有特色,但多为旧时房屋,并未有高新建筑。但让我很惊叹的是财经学院门口的校名居然是启功先生题写的,撇撇如刀,点点似桃,苍劲有力。我不禁感叹,“大学之大并非房屋之大,而在大师之大”。<br></h3> <h3>整个集美大学星罗棋布于学村区域之中,大学与市井相互穿插,让象牙塔更接地气,也让普通市民也多几分文气。这样的设计其实很好,互补才是完美,现在新修的大学城最缺的便是这烟火气。陈先生办教兴学的初衷也一定不是只为培养几个博士,而是让学有所成的人带动、影响更多的不是博士、硕士的普通人,让整个国家文明、富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