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歌曲,我来到西藏(乌兰托娅)</h3> <h1> 二零一三年春节过后我就兴了心:到西藏去旅游。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令人向往,决心去看一看。人家旅行社说,现在时间尚早,要等到四月底才能去,那就早早地报了名等着。问了几个人,都以各种原因推辞,说不去了。我就下定决心,就是我一个人也去。旅行社给的旅行指南上说,要准备太阳镜,防晒霜,穿长袖衣服,防太阳光里的紫外线;提前十天吃红景天以提高抗缺氧的能力,防止高原反应,再准备点药物,如高原安等。我想:2010年我自己登上了黄龙山顶,那可是3900米的高度,估计去西藏问题不大,从心理上就没有恐惧感。人老皮肤厚,不怕晒,没必要准备防晒霜了,戴一顶鸭舌帽,穿长袖衣服就可以了。直到出发也没搭上伴儿,决心自己闯西藏了。我老伴说我是“独行侠”。我想,今年如去不了西藏,以后年纪越来越大,也就永远去不了了,那可是一辈子的遗憾!旅行社的规定,60岁以下的交2300元,而我则多交200元。我还签了免责协议书,如在西藏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旅行社是免责的。这些都不在话下,就等着出发了。</h1><p><br></p> <h1> 我跟随的北京团全体人员合影。</h1> <h1> 在西宁火车站。</h1> <h1> 2013年4月28日夜间10点多,乘27次特快列车从石家庄上车,车里的人已经睡觉休息。我只好悄声无息地躺下睡了。 早晨醒来,列车已经过了宁夏中卫市,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若在河北,已遍地绿茵茵了,麦苗也一尺多高了。可是,这里荒草还是一片枯黄,也没有大树,连低矮的灌木丛都没有。地势较平坦,远处可见低矮圆形的丘陵,小土包;偶尔也可见到沟壑,或可见到几条垅的绿麦苗,看样子也就是刚刚返青不久的样子;也看不到什么鸟类。远处的公路上可见一二辆汽车在奔跑。也看不到什么人,偶或见到几座院落的小村庄,低低的土墙,显得很落后的房子。火车不停的走,也没有什么站头,有时路过小火车站,只是一闪就过去了。中午过后,才来到兰州车站。 兰州市东西方向上的景色就和宁夏的大不一样了。据说这里海拔1700米,但是植被较好,大树枝繁叶茂,各种植物长得很好;公路上汽车很多,大车小辆的;村庄也稠密。虽也是黄土高原,看这里的土质颜色较红一些;高高低低也有一些窑洞,不知是否还有人居住。一直行往青海省。到了青海省省会西宁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这里海拔为2800米,但是没有呼吸困难的感觉。火车在西宁站停留后继续前行。路过青海湖这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远远地看到碧蓝的湖水。2010年曾到青海湖旅游过,近距离地看过她的芳姿,所以,这次在列车上远远地望了望,也就很快过去了。看地图知道,青海省虽然大,但是西宁市和青海湖地处该省的东部,西部是大片的土地,列车不停地走,也要在夜间才能到达青海省的重镇格尔木。这里和我们河北的时差估计得近两个小时,已到下午8点钟了,太阳才刚刚落下。到达格尔木已是后半夜两点多了,列车在格尔木停留40分钟,不知什么原因,只知道火车在此地须再加一个机车,因为再往南就要爬唐古拉山了,须两个火车头。这里海拔3800米,因火车车厢里开始放氧气了故无呼吸困难的感觉。我的铺位是下层,起卧都很方便。我睡不着就起来,拉开窗帘往外看。格尔木确是一个大站,路轨有数十条。 </h1><h1> 我对面铺位的人在格尔木下车了,又上来一位姑娘,高高的个子,也是放好行李就睡下了,睡的很香。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列车也过了唐古拉山口,人们也都醒了。我这才看清对面铺位上的姑娘,圆圆的脸,脸颊红润。和她言谈起来。我看她象藏族人。她说是藏族人,已经31岁了,家住那曲,孩子跟着父母,和老公开汽车配件公司。她是来格尔木进货的。问她是否很赚钱,她笑着说,还可以吧。看着这人穿得很不错,想必还是很有钱的。 </h1><h3></h3> <h1> 寂静的青藏高原。</h1> <h1> 四月三十日上午列车行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铁路上,这就是藏族人民称之谓‘天路’的路段。修建这段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术。他们征服了永冻土等等一系列困难,取得了许多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值得我们骄傲。它给藏族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吉祥。我坐在这舒适的列车上也感到无比的自豪。看着窗外起起伏伏的高原,荒草虽然还没有变绿,但偶尔可以看到浅黄色的动物在吃草,奔跑着。有人说那就是藏羚羊,还有人说那是什么鹿,不论是什么,但那生灵给青藏高原带来了无比的生机。有人拿起高级相机拍照,还一边叹息,嫌那动物离得太远了。青藏铁路基本上是和青藏公路并行的,偶尔可以看到公路上有一二辆大货车在奔跑,是那样的孤单。 </h1><h1> 列车来到西藏的安多车站,终于停下来了,我很想下去看一看,也确实看到有人在站台上走动。车门是开着的,我在下车处却被列车员拦住了,说是不让下车。我琢磨是因为什么呢?可能是这里海拔4400米以上,车外面肯定是缺氧的,我又是一位老年人,怕我出危险吧。我看到站台上有几个外国人在拍照,十分快活的样子。尽管羡慕人家,也只好回到自己的铺位上去了。</h1> <h1> 广场上是不允许进入的。</h1> <h1> 下午 下午四点多列车缓缓进入拉萨车站。站虽然不大,但很整洁,很漂亮,候车大厅都是藏式建筑。到了车站广场,就看到武装警察,有的双腿叉立,戴着太阳镜,双手倒背,一动不动地站着,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广场是用栏杆拦着的,广场里没什么人,偶尔看到三几个人一队的警察人员。人们只是在栏杆外的路上,行人便道上前行。拉萨的太阳光真强呀,马上戴好太阳镜;这里的天是兰色的,不像我们河北的天空,说是蓝色的,但像罩着灰布一样;远处天边的白云,真好看,有的像山峰,峰峦叠嶂,有的像羊群,太美了。见到当地的导游举着蓝色的旗子在招呼我们。我们一行人虽是坐一趟车来的,彼此都不认识。大家到齐后,导游做了自我介绍,她姓蓝,29岁,老家是河南,是援藏人员。她戴着一个有沿的灰色圆帽,有几条布条向下飘着,遮挡着脖子和部分脸颊,猛一看就像日本鬼子兵一样。她按照藏族的习俗礼节向我们每人献哈达,双手捧着哈达搭在我们的脖子上,还说着‘扎西德勒’,我们也回答说‘扎西德勒’。我仔细地看了看哈达,并不是丝织品,而是人造纤维的,白白的。不大一会儿,我们就都把哈达迭起来,放在了包里。然后,坐上大巴车去旅馆住下。 </h1> <h1> 到了拉萨才知道,我们这个旅游团,说是北京的团,实际上是个拼团。51个人,衡水我自己,石家庄三个,其余都是在北京凑得,有大庆的,沈阳的,内蒙通辽的,天津大港的,北京的才十八九个。冀州的庞秋伏,先前说是领队,后来由于是北京团,就改成半旅客身份了。她一路上给了我很多照顾。 </h1><h3></h3><h1> 第二天是五一节,我们的目标是林芝地区。我们都很兴奋。因为那里的海拔低,在2000米以上,我们可以有时间多适应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再一个是,那里的景色是西藏最美的,所以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吃过早饭,大家一集合,我就发现有几个人的面色不好看,情绪也不好,低头耷拉脑的,是有些高原反应,看年龄都不大。我的感觉还不错,稍微有点脚底下轻飘飘的。我和冀州市的导游庞秋伏坐在车中间第七排。 在大巴车上,我看到我们团的一位妇女脸色特难看,十分痛苦的样子,估计是高原反应。我就对她说,做一做深呼吸,这样你会减轻反应的。也不知道她听了没有。反正两天后,我们从林芝返回拉萨时,过一个边防检查站,下车后他都上不了车了;是由三个警察把她抬上车的,在车的最后排,腾出位置让她躺下;回到拉萨就住院了。第二天下午出院,转过天来,旅行社给她买了票独自回北京了。看样子他也就是五十岁左右。估计高原反应不会太重,如果有肺水肿,怎么会住一天院就好了呢。还是心理上压力太大,对缺氧,心理上反应重。 </h1><h1> 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松赞干布的出生地。该地就在公路边上,雄伟的牌楼式大门敞开着,门两边各拴着一条黑色的大藏獒,怪瘆人的。导游说,里面也没什么,就不进去了。我就在对面的松赞干布出生地留念碑照了张像继续前行了。</h1><h3></h3> <h1> 米拉山口。</h1> <h1> 我们来到米拉山口,这是去林芝的必经之地,也是川藏公路南线的一段路。导游预先告诉我们这里海拔是5013米,车停稳后,我还是禁不住好奇,决定下车看一看。我们站在光秃秃的山顶上,公路从这里过山。远望山岭都盖着白雪。人们都拍照的拍照,录像什么的。这里也算上是一个景点。有一片各种彩条的绳索;卖各式各样的饰品,纪念品的,这些人看着像藏民。还有一位藏民牵着一条高大的藏獒,让人们和它来拍照。这条狗蹲在一个一米来高的墩子上,静静地待着,等待着生意的到来。和这条狗合影一次要五元钱。我们大约停留了三十来分钟,就上车继续前行了。我就感到两边的太阳穴有点胀痛,头脑也有点迟慢,看来还是大脑缺氧,过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因为过了米拉山口,一路上海拔越来越低了。路旁渐渐地看到有松树等针叶林了。到了嘎定沟风景区,也见到阔叶树木了,已是海拔3000米以下了。这里的植被也不是太好,因为‘五一’这会还是早了点,再过一个月,满山坡就全绿了。风景区里,有转经筒等藏族风格的设施,一些山水,导游给我们介绍山景像什么,像什么,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来,胡乱拍了些照片,我们一行就离开了。 </h1> <h1> 相传此树由文成公主所栽。</h1> <h1> 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汇合处。</h1> <h1> 车到两江汇合处停下来,让人们观景,拍照。这里是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水的颜色也不一样,拉萨河的水要清澈一些。现在正是枯水季节,两河的水都不多。我们是沿着雅鲁藏布江右岸前行的。看对岸山峦起伏,山上有一些树木,绿绿的,远处有雪山,蓝天,白云,景色很美。太阳躲在云层里,时隐时现,太阳一露头,洒下大地一片金黄,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这里也有几个卖饰品的小摊,人们围拢上去挑选,讨价还价。还有一份卖核桃的,那核桃皮薄,仁大,才十五元一斤,摊主还让我尝了一块核桃仁,很香甜。我真想买点儿,咱衡水的核桃还得20元一斤呢,人家这核桃是长在西藏无污染的环境里,质量也的确不错。一想到刚来西藏,离回去还早着哩,东奔西跑的,多累赘呀,决定不买了。 </h1><h1> 五月一日的中午,来到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下午自费去鲁朗风景区,看原始大森林,晚上到藏族村寨参观,并吃石锅鱼。我没去,还有其他7个人。车子把我们送到宾馆住下,拉着其他人就走了。我喝了些水,就和来自内蒙通辽的一对夫妻上街了。这对夫妻65岁,是这一个团里年龄仅次于我的。男的姓陈,是通辽公安学校的校长,两次脑中风,说话快不了,走路也较慢。真佩服他的胆量,敢来西藏旅游。不过,他还真坚持下来了,也没有闹高原反应。我们一行三人在林芝街上逛着,大街上很卫生、整洁,比我们衡水强多了。房屋以2至3层的楼房为主,很难看到五层的楼房。我特意看了做鱼用的石锅,这石锅是用一种青灰色的石头雕琢而成,有一个锅盖,其形状类似我们这边带盖的砂锅,重量肯定大一些。小点的,60元一个,大的80元。老陈两口子买了枸杞、藏红花,他还要买一个牛鞭,最后还是放弃了。我什么也没买。晚上,我要睡觉了,同屋的王思明才回来。他说看了森林,又去村寨和藏民联欢,吃了石锅鱼,很香。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车走得很慢,所以9点多才回来。 </h1><h1> </h1><h3></h3> <h3> 这就是央宗。</h3> <h1> 第二天(5月2日)去雅鲁藏布大峡谷。车子沿雅鲁藏布江右岸前行,到达大峡谷入口处,这里的房子墙壁都是用石头片垒起来的,也有窗户、窗帘什么的,屋里摆着沙发、茶几。我们在景区外排队时有三个藏族儿童就在这里玩耍,其中两个女孩、一个男孩。他们面色有点黑,但脸蛋呈黑红色,所谓的“高原红”,穿着较差。稍大点的女孩叫央宗,胆子大一点,和我们这些旅游的人交谈。有人给他们几个糖果,一边吃着,一边和我们合影留念。我没有照,因为没排上,拍照的人多了,糖果也吃完了,这些孩子也没兴趣和你照相了。</h1><p><br></p> <h1> 我们坐的是景区内的大轿子车,依然沿着江右岸向前,导游说大约十八公里路呢。看到峡谷内很多人在干活,主要是修建什么工程。也有散落的藏族民居,房子盖得质量很好,也很漂亮。最显眼的是,每个院落或屋顶边上都插着小型号的五星红旗,可见藏民对共产党的热爱。在西藏,其他地方的藏民也基本如此。向下俯瞰远处的河滩,一片片绿油油的青稞苗,与旁边的江水,突兀的高山江岸,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 </h1><h1> 半路上又来到一个景点,做买卖的人很多,一排排摊位,卖的各式各样饰品、各种蕈类、当地的土特产等。不远处一颗古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导游说:这棵树相传是唐朝文成公主栽下的,至今已一千多年了。这颗大树尚无发芽,不知是死是活。但树枝上挂了许多白色的哈达,随风飘着。这时约十点钟,肚子饿了。在一个小摊儿买的一张小白面饼,夹上几片猪肉,要十元钱。我一吃大失所望,外面那层饼还算可以,估计是青稞面的,和我们这边的小麦面差不多,是烙成的饼。就是那肉有股子熏肉味儿,里面还有碎骨头,嚼不烂的筋,连吃带吐,还没吃饱。前面有一个摊儿是卖炸鱼的,鱼用竹签插着,裹着面再用油炸了,也是十元钱一条。估计这鱼有四两左右,吃着很香,还热乎乎的,不错,觉着值。总算吃饱了。</h1> <h3>我和室友王思明。</h3> <h1>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全长约504公里,最大落差6000米;它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江面海拔2880米,至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它绕着南迦巴瓦峰一个马蹄形弯曲,向南至印度,光这一段江水的落差就2000多米。而曾经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全长446公里,落差1800米。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它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品种,甚至是稀有品种。我们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终点站。其实,我们看的这一段也只是大峡谷的一段而已,大部分尚未开发,那里更好看,更险峻。因是枯水季节,江水不多。看着江水哗哗地流淌,江面上许许多多的石头在江水冲击下泛起层层浪花。在谷底,向上看两岸的山峰,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回到岸上,正是中午时分。难得一见尊容的南迦巴瓦峰在白云上面露出了山顶,像一把刺向青天的利剑,尖尖的,可见到白雪覆盖;其坡度是比较陡的,难怪世界上7000米以上的高峰都被人类征服,而该峰是唯一没有人上去过,它才7700多米海拔。 </h1><h1> 在这里我还照了一个特写镜头-——‘奥运火炬’:是浓密的白云遮挡了南迦巴瓦峰,在半山腰露出了一片山峰,黑黑的,这时飘来一团白云,当飘到黑色山腰的时候,下边的黑山就像一个大盘子,上面的白云就像火焰,正好像奥运火炬的火焰冉冉升起。有人喊了一声:‘多么像奥运火炬呀!’我快速地把相机对准它,按了快门,照了这一珍贵的照片。刚照完,白云就把黑色的山遮住了。真是瞬间消失的美景,我们团里只有我照了这张照片,我是多么幸运呀!</h1> <h3>录像</h3> <h1>“奥运火炬”。其背景就是南迦巴瓦峰。</h1><p><br></p> <h1> 下午去南伊沟风景区游玩。这也是自费项目,每人480元;雅鲁藏布大峡谷则要680元。虽然贵点,来西藏不就是看风景吗?来西藏冒很大的风险,不看,又是多遗憾呀,再说,你不看,人家旅行社也不管你,你只有在旅馆自己玩一天了。导游说,这里离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不远了,还指了指远处的一个山峰,就说那里便是边境。边防哨卡也确实采取了措施:把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都收走了,并核对了每一个人。我们离开时再把身份证还给我们。 </h1><h1> 在南伊沟主要看了一些森林,远处的高山。近处一条小河,叫南伊河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还让我们看了 一家少数民族的家。也没人领着,自己看。房子不少,都建在木架子上。这家主人在一间空房子里摆了许多商品,土特产,在做买卖。我们照了一张相,就都离开了。坐着观光车,一路看两旁的风光,植被不好,好多树,还没有发芽;但是,在树丛中散落地开着一些杜鹃花,有红色的,白色的,很好看。沿途看到一些树上挂着白色的,薄薄的,像纱一样的东西,导游说:那是一种寄生植物,它吸取树的营养,最后把树吸死为止。也确实看到一些死了的树,有大树,也有小树,大的有二三十米高,太可惜了。我想,怎么不想法治一治呢! </h1><h1> 在终点处,我看到几辆大摩托车飞驰而来,后面都坐着一位妇女。他们都穿着紧身雨衣,车上也有许多泥巴。他们下车后,站了一会,就围起了一个男人。那人原来是收冬虫夏草的,15元一条。我试着问一个男人。他手里拿着一个塑料包,里面装着四五十条冬虫夏草。他们也要15元一条卖给我。我寻思着,这一定是真货,刚从产地挖来的。也没下决心买,就和他们谈了几句。他们这一伙人出去三天了,在外面露宿,风里雨里,才挖几十条,也真不容易。让贩子们一倒手,可就赚大了。</h1><h3></h3> <h1> 在不远处有一颗‘阴阳树’,有不少人过来看。所谓‘阴阳树’,也不知道是什么树,也未发芽。导游说,在这棵树上寄生了五种树,但都没有发芽。所谓‘阴阳’,就是在其树身20多厘米高处,有一条黑乎乎的上下竖直的长沟,长约10厘米左右是为‘阴’;正对着该沟的上方,有寄生树向下突起的圆柱状树身,是为‘阳’,正像男女的外生殖器,确实有点奇特。据说,十一世班禅大师还为其开了光。 </h1> <h1>砗磲。</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紧接着又参观了珠宝馆。一进展厅,就看见一字摆放着七个玻璃罩,里面放着西藏的重要矿产,出产物。他们分别是:金矿石,银矿石,砗磲(音车渠),山珊瑚,绿松石,天珠,琥珀。所谓砗磲,白色的,是海里蛤类外壳的化石,用作装饰品,极美丽;山珊瑚则是珊瑚的化石,是红色的,非常珍贵;天珠,据说是天外陨石撞击地球后,与海里的一种动物相撞,而后形成的一种石头,其形状似腰鼓,长约4厘米宽约1.5厘米,从矿石中把它打磨出来,其上有棕色的花纹,有一眼的,三眼的,以九眼的为最珍贵,各式各样的,用来装饰;据说,天珠具有磁性,还能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琥珀,则是树脂在地下形成的化石,晶莹剔透,有的还可以看到里面有树叶等等。有各种颜色的,用来装饰,也十分珍贵;琥珀还有定心安神,治疗疼痛的药效,是一种名贵药材。西藏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露出水面,越来越高,形成世界屋脊;并且,还有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峰,现在还在增高。在西藏许多山上都可以看到蛤类的化石,就是证明。 </span></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月四日,早晨5点多起来上车奔日喀则。不知谁提了意见,说让年龄大的人坐在车的前排。导游就拿着花名册逐个叫名上车。这个团里数我年龄最大,故第一个喊得我的名字。我上了车后,就挑选了司机后面的,第一排靠窗的座位。这个座位,我一直坐到最后结束。当时天还黑着呢。人们上了车,导游在车上分发食品:每人两个小馒头,一个煮鸡蛋,一小包榨菜丝。我们这几天,早餐在车上都是吃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吃不饱的,那就等中午再吃了。从拉萨去日喀则的公路是高等级的公路,很平坦,可能就是高速路。走出一个多小时后,天才放亮。发现我们是沿着雅鲁藏布江岸前行,这里是江的上游,接近中午才到达日喀则市。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海拔3800米。市区也像拉萨似的,市容整洁,就是人少点,车少点。 </span></p><p> </p> <h1><b>录像</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拉萨的大街上看到的虔诚的佛教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扎什伦布寺是我们的目的地。该寺是建在山坡上的。进入大门后,是一个较平坦的场地。近前是低矮的房子,有平房,二三层的楼房,都是藏式风格的,这是僧侣们的住房。据说有一千多喇嘛哩。最后,也是最高处,是四个一字排列的金顶,黄瓦顶,高大,雄伟,自左至右依次是强巴佛,十世班禅,四世班禅,五至九世班禅的金顶。所谓金顶,就是像班禅这样的活佛死后,安置他遗体的塔券及佛像的地方,类似我们这边的庙宇。院子里满是游客,也有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前来朝拜的藏民们。只见一个藏族妇女,看样子五十多岁了,满脸皱纹,黑黑的脸色,身上穿的还不错,都是呢子布料,虔诚地施行着‘等身长头’。这‘等身长头’,就是双脚站立好,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再落在胸前心脏处,再双膝跪下,身子向前扑,趴在地面上,双手向前伸,合十点一下,然后起身双脚站好,往前走到双手曾触到的地方,再行下一个头。同时嘴里念着‘唵嘛呢叭咪吽’(音ong,ma,ni,bei,mei,hong),相当于咱们这边的‘阿弥陀佛’。我把她录下来了。据说她围着转经筒这地方磕三圈后再去拜佛。后来我在强巴佛金顶的院子里,还真见到了她。她就一直磕到那里。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巴佛的金顶是一个单独的院落。进门时,门楼顶上挂着一个钟,不大,不知是铜的,还是铁的,反正黑乎乎的。每一个人过这里,都要敲一下钟。蹬着台阶进入金顶,正面是金黄色的强巴佛像;周围点着许多灯,据说是酥油灯,有小喇嘛看管。导游说,我们向佛献哈达,愿意献给谁就献给谁。我想,第一个来到强巴佛金顶,就献给他得了。我从包里拿出哈达,整理了一下,嘴里也念着‘唵嘛呢叭咪吽’,就把哈达献给了站在一边的小喇嘛,他代强巴佛受了哈达。我就期盼着它给我带来吉祥吧!我嘴里念叨的是导游现教的,教了好几遍,费了好大的劲才算学会了。我围着佛像转了一圈就出去了。金顶院里不允许照相,录像,也只好看看了。</span></p> <h1>最左边的金顶是强巴佛的,第二个是十世班禅的。</h1><h3></h3> <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导游</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讲,班禅大师是强巴佛的化身。所谓强巴佛就是我们内地的大肚子弥勒佛,但塑像的样子就不一样了。而达赖喇嘛则是释迦摩尼的化身,也就是如来佛。所以说班禅的身份要比达赖地位低,实际上也是如此。在西藏,达赖的权势比班禅要高,由于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既是宗教领袖,又有行政权力,达赖在西藏那是说一不二的。达赖在前藏,在雅鲁藏布江的北岸,占有60%的土地;班禅在后藏,在江的南岸,占有40%的地盘,人口也少一些。 </span>依次到了十世班禅大师金顶的院子里。只见班禅大师的佛像在正面坐着,朝拜的人,有的献哈达,有的还往‘功德箱’里投钱。大小喇嘛们忙碌着,里面烟雾缭绕的。我瞻看了大师的佛像后,就转到背面。见到十世班禅大师塔券,金黄色的,外面裹得是金箔,镶崁着无数的各色宝石。里面是他圆寂后的金身,是看不到的。据说,国家批了不少金子呢。又看了四世班禅和五至九世班禅大师的金顶,大同小异。导游说,为什么四世,十世班禅的金顶是单独的呢?那是根据大师的功绩来确定的。四世班禅对确立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地位做了巨大贡献;而十世班禅则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恢复被破坏的寺庙,以及佛教活动方面的发扬光大,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给他们建立了独自的金顶。其他班禅无大建树,所以合建了金顶。 </h1><h1> 四世班禅的佛像很高大,其周围镶崁的宝石也多,其香火比不上十世班禅的。看来,人们对十世班禅大师还是很怀念的,很崇敬的。在五到九世班禅金顶的外面廊下堆着许多毛毯,衣物等。据说这是来扎什伦布寺拜佛的信徒们的东西,他们晚上就睡在廊下,白天在寺里做佛事。这场景,我在西宁塔尔寺也见过。这些信徒们虔诚的无以言表。他们可以把自己得到的各种宝物,比如金,银,珠宝等献给寺上,也就是献给佛了。寺里拿这些东西用来给圆寂的活佛们。拿得越多,表明对佛越忠诚。这样寺里也就越富有。寺里也可以拿着这些东西在规定的地方出售,换取人民币。拉萨市的藏剧院的楼下,就有一个大的场馆,专门出售这些珠宝玉器等。价钱也是很贵的,不过都是真货。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还坐着一个大喇嘛。你买了珠宝后,拿到他面前,和你一起念着佛语。在一边的盒子里盛有‘圣水’,他摸完后,再用手指蘸点圣水甩在你的珠宝上,这就算完成了开光仪式。你会得到佛的恩惠与吉祥的。 </h1><h1> 那些年纪大的信徒们,磕着等身长头从各地前来拜佛。有的从青海省到扎什伦布寺要磕十万个等身长头,须时六个月。他家里的人开着拖拉机,带着衣物,铺盖及各种食品在后面跟随,给提供后勤保障。现在有了青藏公路,就好走多了。如果放在以前,还不知吃多大苦,受多少罪呢,说不定就死在路上了。可见,人的信仰具有多大的力量呀! </h1><h1> 在扎什伦布寺的院外,还见到十几个外国人,正站着休息,喝水,吃东西。他们旁边放着十几辆摩托车,很新,很高大的,估计其价格不菲。据说他们是从尼泊尔骑摩托车来的。外国人真潇洒呀!</h1>
<br> <h1>墙头上一层层的都是牛粪干。</h1> <h3></h3><h5>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午我们乘车离开日喀则向卡若拉冰川,羊卓雍措(湖)进发。途经西藏的粮仓——江孜县境,真想不到西藏还有这么大的平原。方圆得有几十公里,这平坦劲儿,就像我们河北一样。大地里有操作的农民,耕牛,拖拉机,现在一点绿色也没有,都是些空白地。远处是高山,雪山。车行走在平坦笔直的公路上,很舒服,一点劳累的感觉也没有。不过,突然发现路两旁的树却是很奇特的:不知是什么树,类似我们河北的柳树;但是,却不让他们长高,大约在一人高的地方,把树身锯掉,再让它们重新长出细枝来,一簇簇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也是一独特的景象。一路上,不时看到树木遮掩的房子和院落,房子盖得很漂亮。院墙的墙头上摞着许多片状的牛粪,有的高些,有的低些;有的在墙壁上贴着一团一团的牛粪。导游说,谁家的牛粪多,就说明是谁家更富有。牛粪是用来烧饭和冬天取暖的。</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br> <h3></h3><h1> 远处出现一个红墙建筑,远望象布达拉宫一样,建在一个小山包上。导游说,那是江孜县政府的古城堡,现已废弃不用。电影‘红河谷’曾在这里拍摄,一个场景地。《红河谷》描写的故事是真实的:说的是藏族人民英勇抵抗英国帝国主义军队,做了顽强的斗争,其中作为头领的三兄弟带领群众退守到这个古城堡,最后弹尽粮绝,跳崖壮烈牺牲,令人钦佩!我们的车子在此处稍作停留。这儿离古城堡约5里地,否则我们会去看看的。</h1><h1> 过了江孜县的平原地就进入河谷地带。看两旁山坡的土质是褐红色的。电影《红河谷》里说的就是这个山谷,英国军队当年就是顺着这个河谷侵入西藏的。</h1> <h1> 卡若拉冰川海拔5000多米。这里是一个景点,许多卖东西的摊贩。我的头脑还是有晕的感觉,看来还是缺氧。拍了几张照片,把远处的雪山录了像。所谓卡若拉冰川,就是近处的山坡满是白色的冰雪,像一面白色的墙一样。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h1> <h1> 我们半小时后继续前行,到达羊卓雍措(湖)。这湖也是一个咸水湖,湖面狭长,湖水很蓝,湖面上没有渔船,静静地。导游说,湖里是有鱼的,估计有八亿斤。藏民们认为羊卓雍错(湖)是圣湖,不捕鱼,也不吃鱼,所以这里是鱼的天堂。但是,会有一些汉民们在夜间去偷着捕鱼。</h1> <h3>以上6幅照片来自网络。</h3> <h1> 五月五日,导游告诉我们去布达拉宫。参观布宫是限号的,把我们安排在中午十一点多,所以,我们先去布达拉宫广场。虽然,我们坐车从布达拉宫广场马路上来回走了好几趟,始终没下来细看。进入布达拉宫广场是须经过安检的,象坐飞机时的安检一样。不允许带刀剪一类的物品;除了东西过安检,还有警察对你全身也要检查。通过安检后,过地下通道,就进入广场了。布宫广场布局大体上和天安门广场一样的形式,正北面是高高的布宫,其前面是东西方向宽宽的马路,类似长安街,大小汽车飞速而过,路两旁的栏杆拦着。看广场要比天安门广场要小一些。正南面是对着布宫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东西方向是高大的树木及绿化带,各种花草。广场的北面是国旗,其形式和天安门的国旗形式一样,有警察在护卫,站岗。因为是在‘五一’期间,广场上有庆祝五一节的大标语。我在广场上照了几张照片也录了像,就没什么事了。十点半导游组织我们提前吃了午饭,就去排队看布宫了。 </h1> <h1><b>录像</b></h1> <h1>我和老陈在布宫东门外。</h1> <h1> 我们是从布宫的东门进入的,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布宫。导游说,布宫整个是建在山上的,到最高处近100米的高程。我们在院子里慢慢地走着,看着。院子里种着许多鲜花,还看到两只蝴蝶,白色的,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很感稀奇,我也把它录下来了。各种藏式房屋一层一层的,错落排列。靠下面的台阶也很粗糙,越往上走,台阶越平整。我们每一人都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往上爬。有一段一段的墙头,可以扒扶着它往下看市区。那墙头上面的‘泥’光亮,光滑,坚硬。导游介绍说,这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土,和成泥糊上去的,耐水冲,经年不坏。导游还说,布宫上有的墙是红色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灌木枝,摞放着,再涂上红色而成的墙。这样的墙,轻,坚固。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这也是上天给藏族人民的恩赐吧。 </h1><h1> 进入一个门口,有着很厚重的大门,这才来到布宫的核心地带,这里是达赖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布宫的最高点。先到一个平整的院落,周边是两层的楼。正西面才是达赖居住的宫殿。在院子里看这所宫殿约七层,每层的窗户都是用布帘遮着的,下面几层是黑色的,而最上层则是黄色的。据说这是达赖看藏剧的地方,它从那窗子往下看,别人却看不到他。也只有他有资格使用黄色的布帘。 </h1><h3></h3><h1> 我们蹬着很陡峭的楼梯次第上去,在下层没做停留,一直来到最上层。达赖——这个西藏的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地,在最高一层,是否体现了至高无上之意?达赖所在地外厅有一排坐位,据说是朝见他的官员们坐的地方,等待接见。里面光线昏暗。他打坐,诵经,睡眠,休息,讲经的屋子都拦着,不让进去。一般房间都不高大,很逼 仄,过道也狭窄,比起北京的故宫,皇帝的金銮殿那就差远了。在达赖看藏戏的地方,我也往下看了看,只见院子里的人很多。达赖在的地方位于楼的东半边,西半边则是摆放佛教活动的东西,很多,我也看不懂,也记不住。总起来给我的印象是,达赖作为西藏的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地,真不怎么样,尽管富丽堂皇,太狭小了。不让拍照,也只好看看了。 </h1><h3></h3> <h3>右侧的红“墙”,就是布宫的部分墙体。</h3> <h3>录像,两只蝴蝶。</h3> <h3> 最上面一层的窗帘是黄色的,那是达赖权力的象征。</h3> <h3>大昭寺正门。</h3> <h1> 下午,我们又去了大昭寺游览。比起扎什伦布寺的地盘,大昭寺就小多了。里面各个房间都黑洞洞的,光线昏暗,佛像也显得陈旧。这里有各世达赖的金顶,佛像,以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佛像等。佛像太多了,没仔细看,也记不住。总的给我的感觉是,大昭寺没有扎什伦布寺的香火盛,这也许和达赖喇嘛出逃已五十多年有关。</h1><h1> 在大昭寺门外的左边是八角街,是拉萨市很繁华的地方。因为要修这条街,把商贩们都赶到大昭寺前的广场上去了。因不想买东西,也没逛逛。</h1><h1> 从大昭寺出来,已是下午6点多钟了。我们团里有许多人要去布达拉宫广场看夜景。导游说,有不愿去的可以坐公共汽车回宾馆,愿去的坐大巴车到广场。我和通辽老陈夫妻去找公交车。汽车站在江苏路,我们一行三人走街串巷,好不容易才找到江苏路,等了约20分钟,上车,回到宾馆。那江苏路十分宽大,双向6车道,人行道也很好。拉萨市是由江苏省和北京市援助的,所以拉萨市有江苏路和北京路。内地对西藏的援助是全方位的,全面的。</h1> <h1> 5月6日一早去纳木错(湖),路过羊八井,大巴车穿过一二个青藏铁路的高架桥。我们走的就是青藏公路西藏的路段。路两旁是荒草野滩,远望一群一群的黑色的牦牛,有的就在公路下啃吃着野草。很多人拿起相机,照下这些影像来。导游告诉我们,藏民们是很有钱的。一头牦牛能卖七八千元,有的家庭拥有二三百头牛,少的也有几十头。藏族人民的生活是很富裕的,能不感谢共产党吗!我们来到当雄县城,看到当雄赛马场。好大的场地,有围墙围着。其大门就修在公路边,对着大门口的是看台。当雄的赛马会是相当热闹的,在西藏是很有名的。不过,现在不是时候,里面空空的,一个人也没有。 </h1><h3></h3><h1> 过了赛马场,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此处可以远点眺念青唐古拉山,白云朵朵,遮挡着它,只能看到山顶,也是白雪皑皑。在藏语里,‘念青’就是次于的意思。而实际上,念青唐古拉山比唐古拉山要高。人们在此处照相。还有几个摊贩推销纪念品,饰品。我在一个摊前,看到一种串珠五颜六色的,上面有类绿松石,天珠的饰物,虽是假的,很好看。就花了二十元给两个孙女各买了一个,小心地放在包里。回家后,孙女们见到该物高兴得很。在这地方还看到一对恋人,正在拍婚纱照,那女的穿着露肩的婚纱装,也不知道冷。真是为了爱情能牺牲一切。而我们一群人,都穿着各式各样的防寒服。因为要去的纳木错湖海拔4000多米,山上寒冷。导游给我们说是否加些衣服。我虽然带着防寒服,但很薄,。我怕在山上真冷了没办法,也花了五十元赁了一个厚点的防寒服。还有人买了氧气罐,60元一个,能吸一个多小时。 </h1><h3></h3><h1> 在此停留了半个多小时,就上车继续奔向纳木错湖。在路上导游说,去纳木错必须在下午两点以前下山,否则山上公路结了冰,你就下不来了,也就是说困在山上了,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会儿,导游说现在山上正在下雪,已有五辆车困在山上了。我们的心就一紧,恐怕这次就白来了。车到纳木错湖国家公园门口停下来,让大家休息,导游就去买票。人们一边照相,一边焦急地等着导游的消息。将近一个小时,导游说山上还在下雪,现在门票也不卖了,我们到当雄县城的饭店里等消息吧。只好往回走。大巴车在当雄县城一个不大的饭店停下来,人们在里面八个人一桌,坐好,喝水,打扑克,闲聊来消磨时光,等着消息。10点半,导游说先吃饭,吃了饭再说。饭菜不错,我和北京的几位女同志坐在一个桌。她们谁也不吃猪肉,我一看机会来了,就大口地吃起来。那猪肉很香,是西藏小香猪。那些妇女看我能吃,也尽量地让我,我就享了口福了。 </h1><h3></h3><h1> 吃饱喝足以后,大家还是想去纳木错。将近12时,大家又坐上车奔纳木错。大家心里还是很紧张的。走出10里来路,遇上几辆往回走的大巴旅游车,司机们向我们摆手,‘回去吧.!’。一看这样,大家的心也都凉了。车子掉过头来往回走。导游还是不错,在车上宽慰大家,说以后再来吧!同时和租赁店联系,把大家赁的防寒服,按一半退给大家,人们的心情才稍微好一些。真是遗憾呀!以后,谁还来西藏呢!</h1><h3></h3> <h1> 当雄赛马场。。</h1> <h1> 下午,回到拉萨,我们又去参观藏药厂。一进入展览大厅,各式各样的藏药,橱窗里也有,墙壁上也挂着,琳琅满目。展览得有藏红花,雪莲花等植物药,还有各种矿物药,动物药;还有藏医的医疗器械。其实西藏并不出产藏红花,都是周边几国出产,运到西藏来。在外国当柴烧,到了西藏就值了钱了。他们卖35元1克,这还是最贱的。讲解员重点介绍了一些药物,他着重讲西藏的药物是无污染的,内地的药物没有不污染的,就连有名的北京同仁堂的药物也不可避免,因此,药效大打折扣。进入交易厅,有许多藏医在现场诊病,开药方,卖药。大部分是成药。还真有许多人买,他们认为机会难得。药方,卖药。大部分是成药。还真有许多人买,他们认为机会难得。 </h1><h1> 因为第二天就返程了,所以导游领我们去了一家大超市。这超市还真大,比我们衡水的大超市还大,里面的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买了一包饼干,准备在路上吃。转到卖油的地方,看到有菜籽油,69元一桶(5升)真想买一桶。人家这油是绿色食品呀!一想到还有4000多里地,几次上下车,也就打消了念头。庞秋伏同志买了五斤牦牛肉,57元一斤。这是生的,熟的要128元一斤。我们买的东西都是用的导游的卡,她攒点积分,至于提不提成那就不管她了。 </h1><h1> 5月7号,人们从容地吃过早饭,带着自己的东西,退了房,就上车奔西藏博物馆参观。里面有藏族民族发展中的文物,各朝代的瓷器,玉器,各种珠宝等等。里面不让闪光灯照相。我也就泛泛地看看。因是下午6点多的火车,我就在博物馆旁的四川面馆吃了一碗面,就一直等到火车上吃晚餐了。</h1><h3></h3> <h1>西藏博物馆。</h1> <h1> 到达西宁。</h1> <h1> 在火车上待了两个晚上,一个白天,于9号早晨5点多到达石家庄。一个多小时后,换车奔衡水,上午11点多回到温馨的家,完成了这次难忘的旅行。 </h1><h1> 决心把这次旅行的照片,录像制成光盘,作为永久的留念。因为它在我的心目中确实是终生难以忘怀的。我还特意给光盘写了一个前言。</h1><h1><b> 现抄录如下:</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地,是一块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风光,高耸入云的雪山,湍急的河流,丰富的矿产,……。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在68岁之年,“挑战自我”,只身于4月28日勇赴西藏,历经12天,克服了高海拔,缺氧所致的高原反应,不辞辛苦劳累完成了此次神圣之旅。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到西藏,不知道祖国的幅员辽阔;不到西藏,不知道什么是蓝天白云,什么是雪山冰川;不到西藏,不知道藏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戴德。只有亲身驻足这片神奇的高原,它超凡的神圣和庄严才能给你带来真切的心灵震撼。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此行,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它让我鼓起人生路上的勇气,振起永不服输的精神。 张集广 </b></h1><h1> 以上只是到西藏旅游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感想,浅显得很,但那是真实的。此文就是对这次旅行的一点留念吧。</h1><p><br></p><p><br></p><p><br></p><h5>(因为照片和录像已丢失,只有从光盘上翻拍下来,效果很差,也是没办法的办法)</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