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六月三日,从埃及红海夜航三个多小时飞抵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来之前也粗略做了些功课,大致了解了一下,已便有针对性的参观。此行虽只逗留了三天,去过几个地方。回来后还是想整理出些东西作为此次旅行的总结。</h3> <h3>土耳其全称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首都在安卡拉。国土面积78.36万平方公里,全国有8000多万人口,居民中98%信奉伊斯兰教。</h3><h3><br></h3><h3>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西临爱琴海。国土面积的97%在亚洲地区。总体来说土耳其属于亚洲国家。</h3><h3><br></h3><h3>从历史上看:土耳其极盛时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势力范围达到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的大部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天的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至现在的北苏丹与也门。</h3> <h3>奥斯曼帝国自消灭了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并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的身份统治着这个国家。</h3> <h3>1914年8月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同盟国作战,并在1918年被协约国战败,丧失了大片领土。帝国从此土崩瓦解,分裂成26个国家。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势力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h3> <h3>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名城。市区分成三个区:位于欧洲部分的旧城区和贝伊奥卢商业区,以及位于亚洲部分的于斯屈达尔区。伊斯坦布尔是一座美丽的山城。</h3> <h3>该城市风光秀丽、古迹繁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伊斯坦布尔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欧、亚两大洲共有的一颗灿烂明珠。</h3> <h3>城市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海峡上建有两座跨海大桥,这里也是连接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海陆大通道。</h3> <h1><b> 托普卡普老皇宫</b></h1><h3><br></h3><h3>托普卡普老皇宫自1465 ~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皇帝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h3> <h3>通过两道高大的城门进入庭院,这里有彩石砖阁,谒见厅,珍宝展馆等建筑及展品。</h3> <h3>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普宫于1924年由政府下令变成了帝国时代的博物馆。该宫目前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h3> <h3> 马赛克走廊</h3> <h3> 宫殿内的穹顶</h3> <h3>托普卡普皇宫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25位苏丹住过的宫殿,前后长达400多年。宫殿里面的装饰富丽堂皇。</h3> <h1><b> 圣索菲亚大教堂</b></h1><h3><br></h3><h3>圣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典型的清真寺建筑外观:清真寺的圆型拱顶和尖塔(宣礼塔)。</h3> <h3>教堂周边共有九座大门通往中央大厅。其中正面大门称之为"帝王之门",曾经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从这里进入。正面大门两侧有两座小门,据说是大臣们走的。教堂左右两边各有四座门,都是留给百姓们走的。</h3> <h3>气势恢宏的中央大厅的地板,是由多色大理石铺成。墙壁上也是彩色大理石镶嵌的图案,显得色彩斑斓、富丽堂皇。</h3> <h3>教堂里大大小小的隔窗和低垂的吊灯,维持着大厅里的光线。教堂中的圣坛顶部有一幅圣母子画像,俯视着下方。</h3><h3><br></h3><h3>在圣坛左右两侧均有直径十米的大圆盘(六块黑底,阿拉伯金字)。圆盘上写的是人名,左侧的是 "阿拉",右侧的是 “穆罕默德"。阿拉是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在圣坛的右侧是加冕处,而左侧则是讲经的阳台。</h3> <h3> 圣坛上方的圣母子画像</h3> <h3> 光线穿过教堂的隔窗射入教堂</h3> <h3>尽管教堂内部修缮占去了一半的厅内空间,但还是能够看到,在教堂穹顶上保留着拜占庭式的壁画,至今色彩仍十分丰富。这里不愧是汇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博物馆。</h3> <h3>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而建,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进行了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九个世纪。</h3><h3><br></h3><h3>13世纪,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奥斯曼的军队烧毁了拜占庭的皇宫,却把圣索菲亚大教堂保留了下来。遵照奥斯曼帝国皇帝旨意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历经了1000年的风雨之后被迫改嫁,最终改成了清真寺。</h3> <h3>为了改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穆斯林们在教堂外建起了一座73米高的针状喊塔(宣礼塔)。从高度上压倒了罗马风格的中心圆顶。</h3><h3><br></h3><h3>第一座喊塔塔身颜色与教堂外墙颜色一致,是红色。后来穆斯林们又陆续对称着添加了三座白色的喊塔,从此形成了土耳其清真寺特殊的建筑风格。</h3> <h1><b> 蓝色清真寺</b></h1><h3><br></h3><h3>蓝色清真寺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对面,原名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该清真寺的宣礼塔高43米。</h3> <h3>因清真寺内的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蓝色清真寺。此寺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h3> <h3>建造蓝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铁钉。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400年间历经了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清真寺的260个小窗户、2万多块蓝色磁砖、数百块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构成了清真寺的重要看点。</h3> <h3>寺内有四根支撑大圆顶的巨大柱子,每根柱子直径有5米。柱身上挂有阿拉伯金字。</h3> <h3>进入清真寺参观,要把鞋子脱掉装入塑料袋中手提着。男士要穿长裤,女士要用头巾把头包好方可进入。没有带头巾的女士可以临时借领一块用,参观结束后再还回。</h3> <h3>宣礼塔是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建筑,而蓝色清真寺却多出一根来。相传只有伊斯兰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宣礼塔。这里有个故事,据说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艾哈迈德一世下的“黄金的"命令("黄金的"与"六根的"音很相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的建造了六根宣礼塔。现在清真寺正在修缮,其中一根在重修,所以只能看到五根。</h3> <h1><b> 古罗马赛马场遗址</b></h1><h3><br></h3><h3>到伊斯坦布尔去老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必经古罗马赛马场遗址。现在叫苏丹哈迈德广场公园。</h3> <h3>据陪同我们的导游阿理讲,在拜占庭时期赛马是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的赛马场在现在广场地以下两米。在长约450米,宽140米的广场地下还保存着当年赛马场很多的遗迹。</h3><h3><br></h3><h3>土耳其政府将己挖掘出的文物存放在博物馆里,其他的不再挖掘。沿着老赛道一线己经铺砌成路面,形成了一个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广场公园。</h3> <h3> 广场上的几件历史遣存物</h3><h3><br></h3><h3>1. 罗马方尖碑:照片后面的方尖碑是君士坦丁七世时兴建的,它不像埃及方尖碑是用整块石头雕塑而成,而是用一块块石头组合堆砌成的。照片前部是蛇柱。</h3> <h3>2. 蛇柱:建于公元五世纪的祭坛。是为了庆祝希腊战胜波斯人的战争而立。原来的蛇柱顶端有三只蛇头支撑着三个金碗,可惜三个金碗在战争中被盗。蛇头在十七世纪被破坏,只剩下一小段蛇柱(蛇身)惨谈的竖立着,诉说着过往的历史。</h3> <h3>3. 埃及方尖碑:公元390年,狄奥多西大帝从埃及购买了一块粉色花岗岩雕塑的方尖碑。为运输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方尖碑被切割成三段。此碑己有3500年历史了。</h3> <h3>方尖碑的底部四周雕有反映皇帝或皇室成员活动情况的浮雕。</h3><h3><br></h3><h3>有人对目前全世界来源于埃及的方尖碑作过统计。统计的结果是共有二十九座埃及方尖碑,埃及本土保存有九座、意大利拥有十一座(全世界最多)、法国一座、以色列一座、土耳其一座、波兰一座、英国四座、美国一座。</h3> <h3>4. 德国喷泉:广场上有一座漂亮的喷泉,是为纪念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898年访问伊斯坦布尔,于1900年由德国兴建。这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八角形拱顶建筑。</h3> <h3> 苏丹哈迈德广场掠影</h3><h3><br></h3><h3>1. 英姿飒爽的警花骑马在广场巡逻。</h3> <h3>游客邀请拍照也欣然配合。</h3> <h3>2. 漂亮的土耳其小伙子主动与游客合影。</h3> <h3>3. 游客抱起可爱的小孩,全家人围拢过来一起拍合影,充分体现了中土人民之间的友谊。</h3> <h3>4. 在广场上值勤的安保人员被游客邀请拍纪念照。</h3> <h3>5. 瞧!这幸福的一家人。</h3> <h1><b> 多尔玛巴赫切新皇宫</b></h1><h3><br></h3><h3>多尔玛巴赫切新皇宫(伊斯坦布尔新皇宫),又称为多尔玛巴赫切宫,建于19世纪中叶。座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部分的岸边。</h3> <h3>据传说18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访问欧洲后,感觉自家东方风格的旧王宫太简陋落伍,便下令填海造地修建了这座新皇宫 "多尔玛巴赫切宫"。</h3> <h3>宫门石雕,采用巴格克的繁复和奥斯曼花纹结合为一体的手法建造。这里每天有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我们预定的游海峡的时间己临近,只能在皇宫门口看看,没有时间入内参观。</h3> <h3>在新皇宫广场前有一座高大的钟楼,这是一座装饰奢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钟塔,是由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于1890~1894年间建造的。</h3> <h3>从海峡上看多尔玛巴赫切皇宫。</h3> <h1><b> 鲁梅利城堡</b></h1><h3><br></h3><h3>鲁梅利城堡位于萨勒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的欧洲一侧的小山上。算是全世界军事建筑物中最美丽的杰作之一。</h3> <h3>鲁梅利城堡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2年修建。</h3> <h3>这里是海峡最窄的一段,两岸直线距离只有750米。在海峡对岸亚洲部分同相也建有一座城堡,是安那托利亚城堡。</h3> <h3>这座城堡不大,在堡垒的城台上可以俯视到海峡、欧亚大陆桥二桥和亚洲一侧。</h3> <h1><b> 迈吉德大清真寺</b></h1><h3><br></h3><h3>奥塔科伊清真寺的正式名称为迈吉德大清真寺。位于伊斯坦布尔贝西克塔什的奥塔科伊码头广场上。这里也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h3><h3></h3> <h3>原来的清真寺建于18世纪。目前的清真寺是由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建于1854~1856年间。其设计者是亚美尼亚人,建筑风格为新巴洛克风格。</h3> <h3>从海峡上看迈吉德大清真寺。它的旁边是欧亚大陆桥。</h3> <h3>从迈吉德大清真寺向街里走,要通过一段繁华的歺饮街,时间正值傍晚这里的人很多,歺食品种也很多。有大排档,也有各式的歺馆,店家们都在热情的招呼顾客。</h3> <h3>装载车辆过海峡的轮渡。</h3> <h3>码头上挤满了准备搭乘班轮过海峡的人们。</h3> <h3>海岸旁买烤玉米和做烧烤的商贩。</h3> <h1><b>博斯普鲁海峡及海峡上的欧亚大陆桥</b></h1><h3><br></h3><h3>被称为 "天下咽喉" 的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海峡,故称黑海海峡。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尓马拉海和达达尼克海峡三部分,全长345公里。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h3> <h3>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建于1973年,桥全长1560米,跨越海峡水面1074米,桥身离海面64米。是欧洲第一大吊桥,世界第四大吊桥。</h3><h3><br></h3><h3>博斯普鲁斯第二座跨海大桥建于1985年,位于第一座大桥以北五公里处。桥全长1510米,跨越海峡水面1090米桥,桥身距水面64米。1988年该桥通车,这座跨海大桥是由土耳其、日本、意大利三国合作共同承建的。</h3> <h3>这是1973年建成通车的第一座跨海大桥。</h3> <h3>第二座跨海大桥就建在隔海相望的鲁梅利城堡和安那托利亚城堡旁。</h3> <h3>伊斯坦布尔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 "一生要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且被排名第二。</h3> <h3>在当地旅游最佳选择莫过于乘游船,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巡游了。乘游船能够看到两座完整的、凌空飞架的跨海峡大桥。</h3> <h3>乘游船饱览海峡两岸建筑风光。颜色鲜艳亮丽的建筑绵延了六百多米。</h3> <h3>在游船上导游和游客们翩翩起舞。</h3> <h3>乘车在市区常遇见堵车,坐车比走着都慢。短短的一公里多路,开车走了十几分钟,车窗外的这几位都见了好几遍了。</h3> <h1><b> 大巴扎</b></h1><h3><b><br></b></h3><h3>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古老巴扎之一。该巴扎仅进出口就有26个之多,至少有58条室内街道。街道纵横交错,短窄的巷子、斜路比比皆是,如同迷宫一般,内有4000多家商铺,规模宏大。</h3> <h3>巴扎内各类商品齐全。据说还有中国义乌生产的小商品。有些款式在国内买了到,因为是外商特定的货。还有在这里买东西要看你讲价钱的本事了。</h3> <h3>如今游客到大巴扎的观光意义,远远大于购物的意义,去感受一番人声鼎沸、蒸蒸日上的氛围吧!</h3> <h3>大巴扎市场外的商业街上交通繁忙,行人和车辆相互交织着,往来的有轨电车,通行密度非常大,平均 1—2 分钟就有一列电车从这里通过。</h3> <h1> 土耳其的皮衣也很有名</h1> <h3>走进皮衣店,可以先看俊男靓女模特的皮装秀,再让你看各式各样的皮装。</h3> <h3>店里有多种款式的两面都能穿的皮装,感觉手感和质量都不错。</h3> <h3>这位大姐也穿上一件心怡的皮装秀一把。</h3> <h3>原计划乘缆车上皮埃尔洛蒂山一览金角湾的美景,怎奈今天是穆斯林斋月结束放假的日子,来这里的人特别多。坐缆车排队,两个小时也未必能排得到,又因要赶着去飞机场,只能放弃。遗憾地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车流和坐在草地上的人们 ......</h3> <h1> —— 完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