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岩镇静卧于西南一隅,如一位乡村女子,任岁月流逝,星转斗移,她却在落落红尘外,青山绿水间,独享一份清幽与淡定,而我则是匆匆过客,与它偶遇,便被她静谧、安逸所吸引。
明朝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要塞,征调两江几十万大军,迁入贵州,依山傍水,屯兵筑寨,史称“屯堡”,青岩,便是其中要塞之一。在远征大军中,尤以江西兵士为主。</h3><h3><br></h3><h3>自屯兵起,江西的酿酒、制醋、雕刻、玉石、小吃,乃至建筑民居,悉数被移植到青岩小镇。于是,汉族的文化与苗族、布依族文化相生共融,逐渐完成联姻,形成了青岩古镇特有的民俗文化。
始入古镇,便被江西会馆所吸引,典型的江南宅院,两开两进,院内所植两颗桂花树,枝繁叶茂,雌雄各一,花香袭人,清幽醒目。屋内的青岩博物馆,陈列有古生物化石,描绘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历史。</h3><h3><br></h3><h3>一种石莲花,茎干柔软,纤细悠长,有奇诡灵秀之气。远观,如古代仕女,随乐起舞,衣袂飘飘,颇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神韵。后得知,这是一种远古时期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在突如其来的地质运动中,瞬间被封存于岩石中,但其柔美的躯体,流畅的线条,却以化石形式完美保存。
<br></h3> <h3>时间是巨大的空洞,可以吞噬一切。石莲花有过长时的欢愉,亦有短暂的痛苦,它的优美曲线,瞬间被凝固、封存于冰冷的岩石中,而我们,亿万年后,只能在静默中,审视它曾有的灵秀。</h3><h3><br></h3><h3>这也算是一种凤凰涅槃吧,它们被动地被时间抛弃,但谁又能否认,静美的石莲花,是微渺反抗浩瀚时空的化身?被定格的躯体,亦是一种宣言。柔弱,绝不必然被强大碾压成泥。青岩古镇,与其他消失殆尽的古镇相比,蕴涵的生命力与美的轮廓,不正像这石莲花吗?
青岩古镇,无论居民还是民居,都有江南的影子,虽然,间或有布依、苗族的斑斓服饰一闪而过。放眼青岩古镇,酒肆、商铺、青石板、小巷子,随处可见,而且,特有的重檐飞角,足能令人眼前一亮。</h3><h3><br></h3><h3>青岩镇依山而建,因山风较大,斜风细雨,经常会淋湿了窗前门后,于是,聪慧的青岩人,建起了重檐飞角似的民居、商铺。
所谓重檐,就是在一层屋檐下,再加盖一层屋檐,它们敞开式,大挑脚,远处看,颇像正悄然绽放的贝壳,呼吸着新鲜空气,又似一位位古朴少女,轻舒眉毛与睫毛,正明眸善睐,召唤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斜风细雨不须归”,下雨阴天,雨水不再滋扰,且美化了古镇,可谓一举两得。
<br></h3> <h3>出神地望着重檐飞角,沉浸在一条条幽深的古巷中,一会儿,便踱进了背街。所谓背街,顾名思义,它身处青岩镇的背脊,但与深幽的古巷相比,背街更显沧桑斑驳。</h3><h3><br></h3><h3>地面的青石板,历经时间的磨砺,行人的踩踏,幽黑光滑,像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光线,透出迷离与肃穆。背街的墙壁,两人多高,都由当地青石板,堆砌而成,棱角分明,长短不一,在百十米的深巷中,逶迤曲折,不时有荒草,小树探出墙面罅隙,在突兀沧桑的背景下,犹如一支支灵动的画笔,在萧瑟寥落中,绘出几笔绿色,增添一丝活力。
身处背街,忽然有被尘世隔离的幻觉,那层累的青石板,裸露着、静默着。沧桑的面容,厚重的历史,诉说着青岩镇历经的风风雨雨。</h3><h3><br></h3><h3>据说,为了青石板累积的墙壁变得牢固,智慧的青岩人,把糯米作为粘合剂,将一块块石板固化在一起。石板中的糯米香味,早已被时光融为青石板的筋骨,为青岩镇的香火延续,支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温馨巢穴。
因此,青石板骨子里并不冰冷,即使风霜雪雨,也不能消融它体内的温度,它是古时的青岩连结现代青岩的脐带。青岩镇,似一古朴女子,幽居深宅大院,背街,则是她的端庄、静雅的配饰,是小巧发簪?是绫罗裙带?还是素净罗袜?你可以任意想象。或许,只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才能道尽她的韵味。<br></h3> <h3>青岩镇的背街,是镇子灵动的眼睛。而喧闹的各色商铺,在我眼里,不过是索要美食、玩物,哭闹着的顽童。青岩镇的烟火,缭绕几百年,我在青石板中,读出了深幽与隐忍,她兼具中原文化的深厚,西南布依族、苗族的奇诡、神秀,历经时光的打磨,形成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漫步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普通人家的门户,还是令我驻足。青岩民居,多为垂花门,门罩上彷石结构,精雕细刻立柱及柱础,外观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
青岩镇的窗雕,除常见的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寓为十年寒窗,一朝腾达。</h3><h3><br></h3><h3>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间杂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这都是江南典型的文化符号,而它在西南布依族,苗族区域,却偏偏静谧、安祥地度过了六百余年,我一直怀疑,是不是误入了江南,就像婺源、河口镇的影子,在眼前一闪而过?
<br></h3> <h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来到青岩镇,各种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就在我们神游的空档,一股卤肉味,香气扑鼻,路边“状元蹄”三个大字招牌,闯入眼帘。</h3><h3><br></h3><h3>打眼一看,一家卤肉店的橱窗内,摆放着几盘状元蹄,金黄色,晶莹透亮。走进店门,老板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热情招呼。
可以先尝后买,他切下几块状元蹄,大方地让我们尝一下。莆一入口,一股药香味,沁人心脾,肉质很软,入口稍一嚼,便化开了。</h3><h3><br></h3><h3>老板说,这样吃,不地道,边说边端来一小碟醋,这是青岩镇当地特产的双花醋,蘸着吃,看看味道如何。看着老板友善的表情,我更是跃跃欲试,刚刚尝过的美味,还在舌尖上留存,没有散尽。
蘸了醋,我把一大块状元蹄,放入口中,这次和上次感觉又不一样了,入口肥而不腻,糯香滋润,酸辣醇美,贵州的辣子,很火爆,它和四川的麻辣截然不同。</h3><h3><br></h3><h3>这种干辣味,钻入口鼻中,辣得直冒汗,辣得通透,对我这擅长吃辣的北方人,都禁不住它的威力,不住地咋舌头,老板赶紧端来凉茶说道,赶快喝口茶,压一下,正辣得热泪直流的我,总算有了救星。
<br></h3> <h3>试吃,味道又不错,还犹豫啥,我首先买了八个,让老板打包,其他几位随行的朋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买了。</h3><h3><br></h3><h3>老板乐得眉开眼笑,不住地说,山东人,实诚,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顾客。虽然知道老板有意夸大其词,但我还是满怀虚荣心地笑了。
既来之,则安之。已近中午,我们挑选了一家干净幽静的四合院饭馆,落座后,分别点了米豆腐,蜜汁猪肘,豆腐圆子,酸汤鱼等菜。</h3><h3><br></h3><h3>当一大桌菜上齐后,每个人,像探宝者一样,慢慢张开那张无所不能的嘴,挨个品尝美食味道。豆腐圆子,金灿灿,圆溜溜,一盘端来时,还冒着热气,一入口,感觉外脆里嫩,甜中带辣,让人越吃越带劲。</h3><h3><br></h3><h3>蜜汁肘子,虽然之前在别的地方吃过,但青岩镇的肘子,颜色正,蜜汁放的足,火候老道,入口那种感觉,甜而不腻,华而不散,软不松塌,咬下去的刹那,口中像有一股泉水,瞬间滋润了舌尖味蕾,爽快极了。
再看酸汤鱼,用料考究,鱼的味道,好得不必说了,酸菜好吃要命,我单选其中的大头菜,一股脑,吃个精光,好在同行的其他几位,重点在于鲜美的鱼肉,不和我计较。</h3><h3><br></h3><h3>一盆酸汤鱼,其中的酸菜让我收拾得底朝天。无酒不成席,我们几位山东人,在一个半小时里,山呼海啸,豪饮三箱啤酒,旁边的两桌客人,都不断地悄悄话,山东大汉,海量,海量,今天见识了。</h3><h3><br></h3><h3>我听后,口中的就差点喷将出来。我随声附和道,是青岩镇,是当地美食,让我们肚子里憋不住酒虫子。哈哈哈,满屋子的哄堂大笑,差点掀翻屋顶。<br></h3> <h3>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酒足饭饱,我们又在青岩镇的繁华商铺中,挑选了当地有名的双花醋,边走边热烈地议论着青岩镇的巧,青岩镇的奇,青岩镇的秀。
与青岩镇短暂邂逅,她给了我温馨与愉悦的回忆,那静谧的背街,深幽的小巷,静默的窗雕,令人流涎的美味,都让我记得,这小镇曾给予我的片刻欢愉时光。</h3><h3><br></h3><h3>离开青岩镇时,秋日的余晖,正恋恋不舍地吻着青岩镇的小巷、牌坊、重檐飞角。这偌大的青岩镇,莫非是那石莲花、贵州龙的转世灵童?一个念头,突然闪过,想到此,也自觉有趣。随着一张照片的定格,我来时的相约,也应被青岩镇记住了吧?<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