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离不开的河摄网

刘文东

<h3>  将自己过去一年的拍片结果写成总结,这是多年来在国企工作时养成的习惯,如今退休了这种习惯依然保留着。</h3><h3> 去年年底,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河南摄影网”(以下简称河摄网),网上也结识了阿舰老师,不经意间,将去年写的带有总结性质的美篇“2018—我的影像记忆”发给了河摄网,哪知阿舰老师见了十分重视,在年初重点推送出来,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种动力对我来说那是十分巨大的。</h3><h3> 其实,我是个十分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指导,那些皮皮毛毛的摄影知识完全来自于自学,既不系统也不连贯,好在我还是愿意多多地接触新生事物,心态好,喜欢思索,所以,自己的照片耐看性也是越来越高了。</h3><h3> 进入河摄网的平台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阿舰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坚定的支持给足了我勇气,我不但自己加入河摄网,还在我所在的生活区内积极推荐朋友们加入河摄网,并组建一个小群,每天转发河摄网推送出来的佳作链接,我希望,这么好的平台,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独享;我希望,我身边的喜欢摄影的朋友们一起感受河摄网给大家带来的帮助;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的展示摄影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h3><h3> 很快,半年就要过去了,我的作品不断被河摄网选拔展出,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可以共享的;我相信,量变是会引起质变的;我相信,好作品是不相信器材的(当然要看作品的用途是什么);我还相信,勤是能够补拙的。</h3><h3> 半年来,我拍的照片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量(17000余幅),投稿或参与活动并被各家媒体认可的照片已经达到了330幅,这个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历年的年入选率,仅河摄网推送的照片也达到了190余幅之多,平均天天有一幅作品入选,在这些作品中,荣获季度佳作的作品一幅,月佳作,周佳作若干幅,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展示不足百幅。</h3><h3> 我要感谢河摄网,感谢有这么一个有责任心的领导人,感谢他所领导的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团队,是他们造就了我和像我一样的摄影爱好者们,是他们不辞辛苦,没有节假日地一天天,一夜夜的辛勤劳动,是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严谨的态度,让推送出的作品经得起艺术家们的检验。</h3> <h3>我的作品大量的是拍摄景物,触景生情,抒发意境,让美景充满生活的画面,寓情于景,用角度,用光影,用手法发现别人并不在意的美。</h3> <h3>  这是一幅创意之作,由三张素材构成,本意是表达:古老的故宫长长的甬道里走过数以千计万计的女人,有显赫一时的尊贵身形,有普通到最最底层的宫人秀女,她们都经受过宫中变幻莫测的风云,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千百年来循环往复,从不停歇。</h3> <h3>  她是我的宝贝,常常会拍她的影像,带她出来玩儿时,我会常常观察她脸上的光线,发现好光线,好神态时就会拍下来。</h3> <h3>  这也是创意之作。其实,这里只有一只鹅,我拍下了形态各异的许多张,用三张片子,模拟多重曝光的手法制作成一张片子,使得原本十分单调的片子陡然妙趣横生了。</h3> <h3>  她再等谁?她的目光中流露出企盼,当然是在找寻心中的那个他了!背景杂乱做一下后期处理是那是必须的。</h3> <h3>  雕塑作品拍摄起来难度是很大的,不小心就会成了原作的复制品,处理好背景,让其简洁明快,利用好影子,让其融入新的思想意图,借原作之力构成新的意境,这是我的尝试。</h3> <h3>  第一次触航,我就想到了黄河,母亲的胸怀宽广无比,阡陌的田地,规则的鱼塘,还有湿地的原生态,都是依赖于母亲的乳汁无私地养育。</h3> <h3>他!一位老革命,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光荣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先烈们,他是其中的一分子,90多岁的高龄写在他的脸上,必须记录下来,留存美好的记忆。</h3> <h3>此片来自于一张“废”片,化神奇与腐朽,裁剪,后期,一番制作以后,它复活了。</h3> <h3>相信千千万万的游客都由此出入,但能看到光影的人不多,能把它拍下来的就更少了,起名字叫“中华血脉”,看似牵强,但实至名归,宫墙只有我大中华有,这座几百年前就存在的宫墙是整个五千年文明的缩影,映在宫墙之上变幻的枝枝叉叉,如同我们手上的纤细的血管,输送着中华子弟繁衍不息的血液,形似,鲜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