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冰岛南部的索尔黑马冰川停车场。远方的黄色大巴校车是冰岛的学生们到冰川现场上自然地理课。好羡慕他们。</h3> <h3>走向索尔黑马冰川。</h3><h3>冰岛共和国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第二大岛,是欧洲最西部的国家,位于北大西洋中部,北边紧贴北极圈,冰岛1/8被冰川覆盖,冰川面积占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4970公里。</h3> <h3>米达尔斯冰原是冰岛位置最南的冰川,面积590平方公里,为冰岛第四大冰川,冰川下有著名的活火山卡特拉火山。索尔黑马冰川只是它的冰舌。</h3> <h3>索尔黑马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湖</h3> <h3>不同于其他冰川,这里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纯白或带着蓝色的冰川。由于索尔黑马冰川下面有一座活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覆盖了整个冰川,所以这里的冰是和火山灰相互融合的,呈现出一片白黑的颜色。</h3> <h3>冰舌景观是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往往呈舌状,故名冰舌,这种景观称冰舌景观。与消融区大体相当,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一段。</h3> <h3>冰川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冰内还能形成冰洞、冰钟乳、冰下河,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有人称之为冰桌。因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当阛围的冰全部融化了,而大石块因为遮住了太阳辐射,其下的冰没有融化,就能形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h3> <h3>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全球冰川面积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两极地区冰川几乎覆盖整个极地,称大陆冰川,又称冰盖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区冰川称山岳冰川,又称高山冰川。</h3> <h3>冰川运动速度是有季节变化的,夏快冬慢。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是冰川温度的变化。当冰川增温时,冰的粘度迅速减小,从-20℃增高到-l℃,冰的粘度随温度作近直线的下降。粘度减小使塑性增加,因而冰川运动速度加快。夏天冰融水出现在冰川内部及底部是促进冰川快速运动的另一个原因。</h3> <h3>这处冰河的末端就是冰舌。因其如同一条白色的巨舌,故得此名。冰舌其实是冰川最危险的部分,其正处于消溶破碎阶段,结构上多薄冰裂缝,其薄处如壳,极易破碎,其裂处则深陡,上面盖有浮雪,冰下则是激流,一旦跌入,则异常危险。</h3> <h3>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粒雪化和密实化过程在接近融点的温度下进行很快,在负低温下进行缓慢。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h3> <h3>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究竟是怎样变成冰川冰的呢?雪花经过一系列变质作用,逐渐变成颗粒状的粒雪。粒雪之间有很多气道,这些气道彼此相通,因此粒雪层仿佛海绵似的疏松。有些地方的冰川粒雪盆里的粒雪很厚,底部的粒雪在上层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粒雪相互联结合并,减少空隙。同时表面的融水下渗,部份冻结起来,使粒雪的气道逐渐封闭。被包围在冰中的空气就此成为气泡。这种冰由于含气泡较多,颜色发白,容重约为0.82~0.84克/立方厘米,也有人把它专门叫做粒雪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巨厚的冰川冰在本身压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发生塑性流动,越过粒雪盆出口,蜿蜒而下,形成长短不一的冰舌。长大的冰舌可以延伸到山谷低处以至谷口外。发育成熟的冰川一般都有粒雪盆和冰舌,雪线以上的粒雪盆是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的冰舌是冰川的消融区</h3> <h3>粒雪盆: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在冰川学上称其为粒雪盆,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h3> <h3>雪线: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这种临时现象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天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测定雪线高度都在夏天最热月进行。</h3> <h3>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从而有助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然而,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有助于气候变暖。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造成冬季严寒,暴风雪成灾,夏季高温不退,暴雨、飓风、洪水泛滥。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h3> <h3>冰川萎缩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50%…</h3><h3>图中人们行走的地方过去都是冰川。</h3> <h3>冰川运动有些和水流相似,中间快,两边慢。</h3> <h3>高山上冰川的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形成的原料。</h3> <h3>攀登冰川要有制式装具,有专业教练带队,还有年龄限制。</h3> <h3>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h3> <h3>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国际冰川编目规定,凡是面积超过0.1平方千米的多年性雪堆和冰体都应编入冰川目录。</h3> <h3>冰舌区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地段,大部分也是冰川的消融区。冰舌的最前端部分也称为冰川末端。冰面常发育冰面水流,冰裂隙等。舌前端有较陡的冰崖,其下方有冰洞,涌出大量的冰川水。</h3> <h3>冰川年轮:粒雪盆中的粒雪和冰层大致保持平整,层层迭置。每一年积累下来的冰层,在冰川学上叫做年层。冬季积雪经夏季消融后,形成一个消融面,消融面上污化物较多,所以也叫做污化面。污化面是划分年层的天然标志,有了年层,冰层就能像树轮一样被测出年龄来。由于冰川在形成的时候封存了一些空气和尘埃,冰川学家能够从中提取气泡和尘埃分析当时的气候。</h3> <h3>冰川消融使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有报道说,与冰盖变化有关的北极熊难以寻食而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海冰减少和气温上升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的扩散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h3> <h3>冰川运动的速度,日平均不过几厘米,多的也不过数米,以致肉眼发觉不出冰川是在运动的。格陵兰的一些冰川,运动速度居世界之首,每年可运动千余米。</h3> <h3>冰川融化的潜在威胁:冰川的融化会导致被埋藏在冰盖中几百年甚至几万年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微生物的扩散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机农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曾经被广泛使用,尽管很多种类的农药都被限制使用,但许多农药残留物都被峰存在了冰川中。有害物质随空气的流动被带到寒冷的地方,有害物质往往就被被压缩和储存在冰川中。冰川的融化会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出来,对冰川周围的湖泊河流的影响是巨大的。</h3> <h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发出了新的警报:拯救冰川,以拯救生命。面对冰川如此惊人的变化速度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人类有义务和责任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冰川消退的速度。</h3> <h3>检查装备,准备攀登。</h3> <h3>攀登冰川的原则是:团结互助,安全第一。</h3> <h3>冰川表面常有许多裂隙,有些裂隙有几十米深。裂隙的存在,说明冰川有脆性。经过调查观测,冰川上的裂隙极少超过六十米深。多数裂隙远远小于这个深度就闭合了。这又说明冰川下部是塑性的,它可以适应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裂。因此,可以把冰川分为二层,表面容易断裂的这层叫做脆性带,而下部“柔软”的那层叫做塑性带。塑性带的存在是冰川流动的根本原因。</h3> <h3>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点。</h3> <h3>冰面湖:冰面湖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冰川上的冰下河道融蚀冰川,产生巨大的洞穴或隧道,洞穴顶部塌陷,便形成较深较大的长条形湖泊。一种是冰川低陷处积水,在夏季产生强烈的融蚀作用而形成的。</h3> <h3>冰舌是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与消融区大体相当,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一段。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冰内还能形成冰洞、冰钟乳、冰下河,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冰舌的长度、宽度大小差异很大,由冰川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决定。 </h3> <h3>冰岛钻石冰沙滩位于著名的冰河湖桥的对面,与其他沙滩上的沙子的来源不同,这片沙滩上的黑色物质来自火山爆发。晶莹剔透的冰块,是冰川消融后崩裂出来的,冰河湖汇入北大西洋,不过这些冰块并没有流向远方,而是被北大西洋的海水又冲到了这片黑色沙滩上。</h3> <h3>冰块晶莹剔透很像钻石。</h3> <h3>钻石黑沙</h3> <h3>奇异景观</h3> <h3>入海口旁的黑色沙滩上点缀满了被大西洋海浪冲回的冰块,最大的比人还高。在海水的冲刷下,变得光滑剔透,纯黑的沙滩透明的冰块,一眼望不到边。</h3> <h3>感叹大自然</h3> <h3>大大小小的冰块散落在黑色的沙滩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黑色的沙滩形成鲜明对比,像不像一块块闪耀的钻石?</h3> <h3>钻石够大</h3> <h3>此地美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看到过,《007》、《古墓丽影》、《速度与激情》等影视作品都在这里取过景。</h3> <h3>望洋兴叹</h3> <h3>搬运钻石</h3> <h3>钻石冰沙滩与杰古沙龙冰湖这两个景点是“双胞胎”,皆为瓦特纳冰川逐渐消融而形成,地理位置仅相距半个小时的车程。冰岛著名的环岛1号公路上,有一条东西向横跨冰河湖进入北大西洋的大桥,桥的北边是杰古沙龙冰湖的游览区,南边则是冰河湖的入海口,钻石冰沙滩就位于桥南。</h3> <h3>杰古沙龙冰河湖停车场,远处的水陆两栖船正在向我们招手呼唤。</h3> <h3>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是冰岛王冠级国家公园,布满了自然奇观,而杰古沙龙冰河湖无疑是这个耀眼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和明珠。</h3> <h3>杰古沙龙冰河湖是国家公园边界的一个巨大的冰川湖,仅湖面积约18平方公里,也是冰岛最深的湖。</h3> <h3>走向冰河</h3> <h3>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大,可以乘此前往。</h3> <h3>一般游客受时间限制,最优选择是在公园范围的杰古沙龙冰湖游览。冰湖直通大西洋,湖底深达200米,湖水湛蓝、清澈,很多形状各异的大冰块小冰山飘浮于湖面。乘坐水陆两栖游船,游弋在淡蓝的北大西洋中,看身边巨大浮冰漂过,让人兴奋且惊叹不已!</h3> <h3>这里的冰河湖又是一个提示人类保护地球重要性的佐证。杰古沙龙冰湖年纪很轻,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产物。20世纪以前冰湖并不存在,地球变暖导致瓦特纳冰川融化,20世纪30年代,冰湖才慢慢出现,现在已成为面积达20平方公里、水深200米的巨大冰湖。</h3> <h3>瓦特纳冰川融化的白色、灰色、浅绿色、浅蓝色的冰块、小冰山散落在蓝色的冰湖中,异样美丽,奇特壮观。</h3> <h3>融化后入海口前堆积的冰块</h3> <h3>蓝色靠岸</h3> <h3>冰山漂浮</h3> <h3>瓦特纳冰川上的巨冰不断融化崩塌,流到杰古沙龙冰湖,最终这些晶莹剔透的冰块从入海口汇入大西洋。随着消融的冰川和湖中不断累积的碎冰块,冰河湖的规模逐年扩大,景色也越发迷人。这里非常靠近大海,不远处就是入海口,冰湖和北大西洋是相通的。</h3> <h3>据说漂浮在水上的冰与水下隐藏的冰的比例是一比九!所以船都要远离,否则就是泰坦尼克号第二……</h3> <h3>露出湖面呈浅绿色或浅蓝色冰山,晶莹剔透,寒意逼人,十分壮观。</h3> <h3>游船导游让皮艇小哥送来一大块冰,说是从不远处冰山上刨下的一块几万年前的冰给游客介绍和品尝。</h3> <h3>导游抱着这块像玻璃一样透明的冰块,从冰的来源及重要性说起到冰岛的自然历史特点,侃侃而谈,自豪无比…</h3> <h3>导游手里捧着的一大块冰,最后敲碎建议大家品尝远古的味道。</h3> <h3>品尝古老</h3> <h3>移动冰山</h3> <h3>极品到来</h3> <h3>船在转弯</h3> <h3>都要绕行</h3> <h3>救护巡逻</h3> <h3>冰川冰轮</h3> <h3>驶向湖心</h3> <h3>单枪匹马</h3> <h3>又见冰轮</h3> <h3>近在咫尺</h3> <h3>又见玉人</h3> <h3>黑色老妖</h3> <h3>白玉无瑕</h3> <h3>阿挪多姿</h3> <h3>排山倒海</h3> <h3>冰岛的确是一个可以编写风光摄影教科书的地方,也绝对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除了有冰川和冰湖,还有雪山,苔原,瀑布,火山,地热,温泉,极光等自然景观,它以独特丰富的美景满足了行摄者所有的想象、憧憬与神往…</h3> <h3>不忍离去</h3> <h3>雪中埋玉</h3> <h3>擦肩而过</h3> <h3>瑕不掩玉</h3> <h3>难敌诱惑</h3> <h3>玉穷千里</h3> <h3>火速救援</h3> <h3>藕断丝连</h3> <h3>黑白牡丹</h3> <h3>又见美人</h3> <h3>冰蘑玉菇</h3> <h3>凝固巨浪</h3> <h3>美丑难分</h3> <h3>偶遇奇缘</h3> <h3>黑白两道</h3> <h3>难舍难离</h3> <h3>海螺漂浮</h3> <h3>宝石雪藏</h3> <h3>黑头青衣</h3> <h3>见面常问:冰岛来几次了?</h3> <h3>记忆,永远定格在了迷人的杰古沙龙冰湖的梦幻之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