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王明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是一个尘封了五十年的故事,这是一场装备实力悬殊的战斗。作者以一名参战汽车兵的视角,叙说了当年西北边陲我边防战士为宣示祖国领土主权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战斗史实。为我们再现了那惊心动魄、惨烈悲壮的战斗场景,展示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和不畏生死、义无反顾踏上征程的英雄气概。在这里让我们深情地缅怀那些在铁列克提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也让我们向参加过铁列克提战斗的全体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h3> <font color="#167efb">边防战士策马巡逻的情形(图为阿克雀克边防站的战友在巡逻)</font></h3>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一日下午,塔城军分区后勤部张凯云副科长派一名参谋来我们汽车排下达了军分区的命令,要求我们排出两辆卡车第二天运送步兵营二个排兵力去铁列克提边防站做巡逻掩护。我担任副驾驶的苏制吉尔卡车和另外一辆解放牌卡车有幸被分派上了这项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赶紧检查车况,加足汽油,做好出发准备。</p><p class="ql-block"> 十二日一大早,我们运输排的王成吉师傅和副司机开着解放牌卡车走在前面,我师傅王玉国和我开着苏制吉尔卡车紧跟其后,来到步兵营。参战的40余干部战士整装待发,在等着我们。大家上车后,我们便立即启程,朝着位于西南方向的铁列克提一路奔驰而去。下午六时左右,我们到达了铁列克提边防站菜地,在那里有一名战士身挎冲锋枪站在路边迎接我们。见我们来到,他挥手示意我们停下车来,上前告诉我们就地等待,待太阳落山后再隐蔽进站,以免引起苏军注意。</p><p class="ql-block"> 进了边防站,吃过晚饭,我便找六七年一起入伍的甘肃永登籍战友聊天。那晚上,整个铁列克提边防站充斥着战斗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在攀谈中战友们少不了谈论第二天巡逻的话题,他们告诉我:“明天肯定要打起来”,“这些天苏方边境来了很多装甲车”,“由于苏方在塔斯堤边防站吃了亏,一定会找机会报复”等等,聊得这些内容都带有即将开战的浓浓火药味,个个战友聊天时流露出的那种英勇不畏的神情和视死如归的豪气,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夜幕降临了,新华社记者给第二天参加巡逻的干部战士摄影留念,乘此机会我也和我们永登籍的多位战友合了影。由于记者在战斗中牺牲,给我们照的相片也就都不知所踪了,可能是他还没有来得急洗出来吧!</p> <h3><font color="#167efb">(网络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网络照片)</font></h3> <p class="ql-block"> 十三日早晨,铁列克提边防站巡逻队十三个人如期按着预定的路线出发,走向危机四伏的边境争议区。三个潜伏掩护组也都在拂晓前相继提前到达了指定位置。</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时左右,从争议区巡逻队行进的方向传来了枪炮声,苏军向我巡逻队开枪开炮,我巡逻队奋起反击,自卫反击战斗打响。苏军以炮击为主,向我巡逻队进行了猛烈的攻击,“隆隆隆”的炮声、“哒哒哒”的枪声,我们在边防站营区听得十分清楚。密集的枪炮声响了三阵,每阵都持续二十分钟左右。十一时后,从前沿陆续传来消息,说巡逻队全体牺牲、掩护分队也有不少伤亡。边防站的北京越野车开始穿梭于前沿之间运送伤员。</p> <h3><font color="#167efb"> 边防战士在进行操炮训练(阿克雀克边防站的战士在训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疆军区赵副司令赶赴前沿察看,但半途受阻,被苏军火力封锁在前沿。十二时左右,有位姓浦的政委召集在边防站的零星勤务人员,组织掩护班,挺进前沿掩护首长安全撤回。我、高汉真、还有另外一名战士和副司令的一名随行参谋等四人临时被编到一起,组成了掩护班,由那位参谋任班长。在做了简短的临战动员后,我们就出发了。跑步行进至距前沿七八百米时,班长命令我们卧倒匍匐前进。在接近赵副司令所在位置,我们正准备寻找有利地形展开掩护的时候,一辆北京越野车冲到了副司令旁边。赵副司令在身边人员的催促下上了越野车。越野车旋即调转车头,又从开阔地冲出,返回了边防站。掩护首长撤回的任务结束了,在班长的指挥下,我们又原路匍匐后撤返回。这次行动,我虽没有放一枪一弹,但也应该算是参战了吧。</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王明禄(右)在指导战士胡明红(左)射击训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一时许,边防站院子一阵骚动,几位领导跑步聚集到值班室,听说是周总理从北京打来电话,亲自询问战况,安抚慰问参战干部战士。</font></h3> 到了下午三时,不少伤员已从前线拉运回来。一位领导找到我们,安排我们的车运送伤员去乌苏野战医院。为防止颠簸,我们在车厢底部装了一层沙土,在沙土上又铺上一层芦苇,然后再铺了一层被褥。准备停当,五时左右,八名伤员一一上了车,其中:屁股中弹、头部炸伤、胳臂受伤的各两位;另有一位脊背上的肉被炸开,露出了白滋滋的骨头,看着很是瘆人;再一个就是肖发刚连长,他的脚心被子弹打穿。军分区卫生所的见习军医杨二保跟随我们的车一起出发,负责护理伤员。<br> 伤员在车上安顿好,我师傅王玉国立即启动车向乌苏赶。出了山口,行驶到沙子线路维护站附近,遇到了军分区的救护车和我们运输排的另一辆卡车,他们是去铁列克提接送其他的伤员和执行其它运输任务的。开救护车的贾班长和开卡车的杜德武都分别停下车来,匆匆与我们打招呼询问情况,然后又快速向铁列克提驶去。<br> 傍晚七点左右,已是夕阳快要落山时候,我们的车到了托里县城。这时,有位伤员叫喊着要下车解手。他叫丁建勋,是铁列克提的卫生员,也是巡逻队唯一活下来的人员。子弹打进了他的屁股,上车时医生检查,看他伤的不是要害部位,感觉伤势较轻,就安排在车厢的最后面。听到他的喊声,我便上车搀扶,准备让他站在车厢后边解决问题。当我帮他脱下裤子,只见里面全是血水。这时,他“哎呀”了一声,就顺势瘫倒在了我怀里。我急忙叫跟车的杨二保医生上前来救治。杨医生给他肛门塞上纱布,进行止血处理。见此状况,我就和肖发刚连长换了位,待杨医生处理完丁建勋的伤处后,便让杨医生扶肖发刚连长到驾驶室里坐,我留在了车厢里照顾丁建勋。一路上,我抱着丁建勋的双腿,抬高他的臀位,尽量减少伤口流血。<br> 当时的路都是砂石搓板路,凹凸不平,十分颠簸,车辆每遇到一个大点的坑洼,车上伤员就会发出一阵哀嚎。车从托里县城出来,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后,丁建勋开始呻吟,并有气无力地对我说道:“我恐怕不行了。”看到他那虚弱的样子,我内心十分担忧和着急,但又得掩饰住自己的不安和焦虑,不停地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住 ,一定要坚持住”,并告诉他:“离庙尔沟仅有十来公里了,那里有兵团一七零团医院,到那就能给你输血了。”他听了我的鼓励和安慰,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不大一会儿,我们就赶到了庙尔沟兵站,杨医生见丁建勋已处昏迷状态,赶紧让兵站的工作人员扶下其他伤员,催促我们立即拉着丁建勋往一七零团医院奔。那晚,整个庙尔沟的人都动员了起来,小镇上灯火通明,通往医院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赶来献血的人,在医院院子里前来献血的人已有上百人之多,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我们停下车后,医护人员迅速将丁建勋抬进急救室输血抢救。为了其它伤员,我们没敢在一七零团医院久停,向医院交待了一下,就又赶回兵站。回到兵站时,兵站工作人员正给伤员们喂水喂饭。我们也进食堂,草草扒拉了几口饭,便又出发了。<br> <h3><font color="#167efb"> 王明禄(右一)在阿克雀克边防站前哨带领战士值勤。</font></h3> 这时,我师傅王玉国已连续开车七八个小时,十分疲惫,我便接过他的方向盘。在我开了一百来公里后,他休息了不到两个来小时,又替换下了我。十四日十时左右,我们进了乌苏县城,这时候大街上正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打着“打倒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强烈抗议苏修武装挑衅犯下的血腥罪行!”等标语牌,高呼着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丢! ”、“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等口号,浩浩荡荡地走在街上。游行的人们那知我们这辆搭着车篷的军车,正拉着在铁列克提战斗中受伤的伤员从他们的队伍中间穿过。进了医院大门口,在那里等候了一夜的医护人员迅速迎了上来,用担架把伤员们抬进了病房。伤员下车后,医院的工作人员领我们三人去食堂吃了饭,然后带我们去招待所休息。我们也实在太疲倦了,在招待所从十四日中午一直睡到了十五日中午才起床。<br> 当我们十六日回到塔城才得知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二十多名同志,其中有我们永登籍二名战友。由于,铁列克提边界自卫反击战军事指挥混乱,情报失灵,以失败告终,上下指挥人员受到问责和处理。因此,我们这两台车的驾驶员回来连个总结会也未开,就不了了之了。万幸的是丁建勋经过抢救、治疗和疗养很快康复,后来还上了军医大,当了军医。其他伤员也都康复归队。<br> <h3><font color="#167efb"> 作者王明禄任边防某部后勤处长时的照片。</font></h3> <font color="#39b54a"> 王明禄是我在塔城边防部队阿克雀克边防站服役时的政治指导员。后我在边防某部后勤处任助理员时,他又在后勤处任运输股长、后勤处长。在我的从军之路上,他是我非常尊重的首长,也是我亦师亦友的兄长,他给予过我很多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1967年从甘肃省永登县入伍,先后担任驾驶员、指导员、运输股长、后勤处长、战勤科长,团职转业到兰州市某单位工作。本文是王明禄同志用笔手书在方格稿纸上,再用手机拍照后发到战友群中的。我看到后,保存下来,对文字稍事梳理,征得他本人同意后配上照片用这种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能记住那些为祖国的领土完整而献身流血的军人,希望大家能知道在我们过着安逸幸福生活的同时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祖国的安危日夜守卫在荒无人烟的边防线上。</font> <h3><font color="#167efb"> 作者王明禄(右)任阿克雀克边防站指导员时与时任边防站文书的编者李玉忠(左)的合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