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漫忆:三线军工岁月情(一)大山深处的重逢

又新

<h3>  那是九年前的一次聚会,时间追溯到2010年8月22日,连日阴雨过后一个难得的晴好日子,一群显然已不年轻但却豪气不减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齐聚位于吕梁中阳县境内车鸣峪水峪沟的原山西新建机器厂三车间旧址。</h3><h3><br></h3><h3> 他们是谁?有何目的?</h3><h3> 他们是:周世鋭、高宝玲、续源、武彩云、韩小凤、成相连、张桂梅、贾国新、席纪生、乔万里、周玉梅、张新民、侯翠萍、张新平、苗俊爱、陈改莲、熊绪光、张翠萍、田小玲、李爱民、艾克恒、袁乃龙、席安安、白秀萍、郭云玲、吴花兰、李保尔、杨新宝、王寅秀、吴玉萍、靳伟、郑文兰、郭相林、吴又新。</h3><h3><br></h3><h3> 他们就是想再回到离开多年的老厂,再看一看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山洞工房;再走一走那曾经天天都要下来上去,通往三车间小庙单身宿舍区的弯弯山路;再叙一叙昔日工友们的深情往事;一起去追寻去回味,去感叹那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心愿。</h3> <h3>  当年,他们风华正茂,本该是继续求学的年龄,可是命运却无情地把他们这一代人抛向了社会,而这个社会却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动荡的时期,使得他们这一代人只有依依惜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去迈出那人生最重要的一步。</h3><h3><br></h3><h3> 那些年,他们在新建机器厂所经历的人生历练,是那么刻骨铭心,感慨万千,难以磨灭!</h3><h3><br></h3><h3> 那时,他们年轻、朴实、单纯,一个个充满稚气的笑脸上,丝毫没有现在年轻人的傲气和嗲气。怀着对三线军工厂的神秘感,不约而同,先后告别父母亲朋,离开熟悉的城市,来到陌生的大山。在“立足吕梁干革命,扎根山区建三线”的豪言壮语中,他们一度为成为豪迈的军工战士而自我陶醉!</h3><h3><br></h3><h3> 回首往事,记忆最深的工作场景莫过于那些数不清而且很频繁的车间加班加点,全厂会战决战。这些热血青年和师傅们一起并肩战斗,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讲代价,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刻苦顽强,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大山深处的工房、山洞……</h3><h3><br></h3><h3> 那些年,繁重单调,日以继夜的工作环境和紧张节奏,不仅没能磨灭姑娘小伙子们的顽皮和好奇,反而却培养造就了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章守纪、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直至影响了他们的一生。</h3> <h3>  那时,山沟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现在年轻一代难以想象的。不要说依山而建的简陋窑洞宿舍,潮湿的几乎一年四季要生火驱潮;光是年复一年按粮食定量比例供应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发芽麦子面,就让人吃的很长时间不知道白面到底是啥滋味。单身职工食堂的大锅饭,素油炒菜几乎难得一见。时常被工友们戏称“钢片铁块”,吃的舌头都打不过弯的红面擦片子和五分钱一勺的带皮土豆块,却丝毫未能阻挡姑娘小伙子们茁壮成长的青春步伐,反而使他们有幸参加了一场轰轰烈烈,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走“五七”道路,开垦荒坡野岭,大造“五七”田,种植各种蔬菜,努力实现职工、家属吃菜半自给的群众性生产自救运动。</h3><h3><br></h3><h3> 作为工人 究竟是工活干的多,还是开荒造田,掏粪种地多?谁也没有去用心留下任何记载。可以说,那段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苦乐并存的劳动时光,亦工亦农,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五七”指示,和农民一样经历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活磨练。</h3><h3><br></h3><h3> 当年,硬是凭着姑娘小伙子们的一副副铁肩膀,一双双磨出硬茧的手和坚实有力的双脚,挥洒汗雨,辛勤耕耘,浇灌出极赋吕梁山特色的军工“五七”胜利之花。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基本实现职工、家属吃菜半自给,改善了单身职工食堂饭菜品种质量,赢得当时国务院国防工办的高度赞誉,在全国三线军工企业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走五七道路中树立了光辉典范。</h3> <h3>  在车间、厂部旧址前,他们面对着绿树掩映中被村民们无数次拆毁,已是残砖破瓦的厂房旧址、宿舍废墟,感慨万千。回首往事,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和曾经的轰轰烈烈,如果不是他们,还有谁去知晓?可悲的是这一篇人民共和国的三线军工史,至今无人问津,无人追述。</h3><h3><br></h3><h3> 时代在前进,岁月在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昔日的年轻人如今都已过或正在步入花甲之年。是什么让他们对已经逝去的这段经历至今难以忘怀?甚至更加强烈的去追寻,去怀念那早已不复存在的青春往事!</h3><h3><br></h3><h3> 是那浓浓的愈酿愈香的工友情?还是那曾经有过刻骨铭心,撕心裂肺般的爱与恨?还是惋惜人生金子般的青春年华,只能在当年的阳泉曲火车站、桃红坡、关上、解板沟、车鸣峪、黑风口、厂部、三车间和小庙宿舍的怀旧思绪中找回记忆?似乎都不是完整的答案。</h3><h3><br></h3><h3> 也许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当他们也面临回首往事时,可以由衷的,无愧的向社会,向后人,向自己的儿孙说:当年,在人生的壮丽舞台上,他们火一样的青春与奋斗也曾演绎出一幕幕荡气回肠的人间正剧,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而不必因碌碌无为,蹉跎岁月而追悔一生。</h3><h3><br></h3><h3> 冬天落雪了,春天花开了,夏天下大雨,秋天扬大风……</h3><h3><br></h3><h3> 吕梁山啊,新机厂。三车间啊,小庙……</h3><h3><br></h3><h3> 工友们重逢,热泪盈眶;工友们分别,哽咽在喉。</h3> <h3>  想要说的话还有好多好多,记忆中的往事也不是一件两件,但愿我们工友们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中继续重叙那想说而又说不完的丝丝心语;继续重温那梦中甜蜜的青春往事;继续编织那一生难得的,极赋时代特征,独具新机情怀,经典史诗般的三线军工岁月情!为日近黄昏的暮年生活增添一篇篇回味无穷,幸福欢快的夕阳乐章!</h3><h3><br></h3><h3> 最后,还要说的话是:当年,我们毕竟年轻,我们毕竟没有扎根吕梁,但是,我们却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无私奉献给了曾经的心中圣地——九一四一厂。</h3><h3><br></h3><h3> 首稿完成:2010年8月</h3><h3> 二稿修改:2019年6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