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圆梦,共书华章

松花江学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松花江学校“研课磨课”之“导研导磨”活动剪影</font></h1> <h1></h1><h1>  <font color="#167efb">“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连日来的细雨冲刷了盛夏的燥热,伴着夏日习习的凉风,6月19日,县进修校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专家小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br></font><font color="#167efb">  <br></font><font color="#167efb">  语文教研员赵馨丹老师深入课堂,参与听课,并与语文组教师亲切交流,为我们语文组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font></h1> <h1></h1><h1><font color="#b06fbb">七年级语文教师范琳琳执教《登幽州台歌》</font></h1><h1><br>  <font color="#39b54a">七年级组教师经过深入研讨,共同选取了诗歌题材,围绕“诵读对诗歌理解的促进作用”,对教学进行了设计。</font></h1><p><font color="#39b54a">  </font></p><h1><font color="#39b54a">  前两个阶段,范老师分别研磨了《望岳》、《泊秦淮》,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整合,并结合七年级学生学情,教师在课上引导他们探索诗歌意境、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了解诗歌表现的诗人情怀,领会诗歌蕴含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课上采用炼字和多次诵读方式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font></h1> <h1>  教师与学生互动,师生热烈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有方。</h1> <h1><font color="#ed2308">教研员深入班级,认真听课。</font></h1> <h1><p></p><p><font color="#ff8a00">教研员与组内成员亲切交流、研讨。</font></p><p><br></p><p> <font color="#39b54a"> 赵老师深刻、精准地点评了范琳琳老师的《登幽州台歌》,指出其在指导朗读层面上的问题。语言中肯,又充满殷切希望,既为出课教师指点迷津,也为我校语文组的校本研修指明了方向。</font></p><p></p><p><font color="#39b54a"><br>  赵老师优美干练的点评、鞭辟入理的分析和指导,为语文组教师带来了丰盛的理念大餐,让语文组教师收获满满,士气满满。</font></p><p><br></p></h1> <h1><font color="#b06fbb">研讨过后,教研员与语文组教师亲切和影。</font></h1> <h1>&nbsp;  <font color="#39b54a">这次“研课磨课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作为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br>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nbsp;<br>&nbsp;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机遇,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font><br><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9b54a">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国培路上,不忘初心,我们仍将奋力前行!</font> </h1> <h1></h1>

教师

磨课

语文

课堂

教研员

诗歌

研讨

我们

七年级

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