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桥风韵

七彩昌江

<h3>  无锡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河道交织,船只往来,古桥无数。 这里选辑无锡三十处古桥(大都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让我们在欣赏水乡古桥风韵之时,进而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h3> <h3>  1,金莲桥</h3><h3> 位于锡惠公园内惠山寺御碑亭前,是宋代抗金名相李纲修建,有800多年历史。它造型古朴,优美匀称,为三孔石梁桥,是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得名于金莲池。池内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才有。如今千叶金莲随风而去,金莲桥却千年留存,被誉为"古桥寿星"。</h3> <h3>  2,兴隆桥</h3><h3> 坐落于城西棉花巷外环河上,旧名"兴朗桥",又名"外吊桥",是无锡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明代石桥。相传明代1573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了这座桥。</h3> <h3>  3,西门桥</h3><h3> 可称得上无錫有史可考最早的古桥。距今1400年历史。解放后原西门桥移位改建,花岗石桥墩,钢梁桥面。西门桥曾是城里人去锡惠景区唯一陆上通道。瞎子阿炳曾在桥上拉曲、徘徊。</h3> <h3>  4,定胜桥</h3><h3> 位于南长区虹桥下贺弄西口定胜河上。原名永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是明代宰相莫怀古在此造相府,营造私家花园时,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现桥为清代重建,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历史景观遗迹。至今,只有定胜桥还保持着原汁原位。</h3> <h3>  5,跨塘桥</h3><h3> 原名阳春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明万历年初,古桥被南移三丈异地重建。2001年,古桥因有碍于城市交通而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跨塘桥,在南长街永乐路交叉口旁,是重建后的古桥。</h3> <h3>  6,迎龙桥</h3><h3> 位于五爱家园社区,坐落在南长区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原本是一座没有栏杆的梁式石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年,晚清重建。</h3> <h3>  7,伯渎桥</h3><h3> 始建于清末,与清名桥相望。桥下河道叫伯渎河,是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仲雍"三让天下"来到吴地,定居无锡梅里,在南门附近开凿的第一条灌溉运河。</h3> <h3>  伯渎桥风光</h3> <h3>  8,清名桥</h3><h3> 原名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大名分别为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清宁桥。清康熙八年(19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道光年间因讳帝名旻宁,遂改桥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h3><h3> 清名桥位于无锡l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l处,飞架运河之上,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h3><h3>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h3><h3> 清名桥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46级,西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的經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始末。</h3> <h3>  清名桥古韵:</h3><h3> 运河绝版精华地</h3><h3> 无锡江南水弄堂</h3><h3><br></h3> <h3>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一瞥</h3> <h3> 9,亭子桥</h3><h3> 位于东门人民东路。始建于南北朝南齐时,时名熙春桥。后为庆乾隆帝六十大寿,桥上建亭子,地方官在亭子里遥拜皇帝,因此得名。当时莲蓉桥、亭子桥和清宁桥(清名桥)并称无锡三大高桥。现在亭子桥虽古,却早己没有当年的韵味。</h3> <h3>  10,莲蓉桥</h3><h3> 坐落于北城门外, 现在中山路645号处。建于唐贞观年间,横跨古运河。从唐开始,莲蓉桥附近就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h3> <h3>  11,巡塘桥</h3><h3> 元朝前,巡塘河上就建桥为巡塘桥。这座单孔石拱桥,是清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的。</h3> <h3>  12,梁塘桥</h3><h3> 修建具体年代不详。据传在明万历年间曾用建造清名桥所剩石料重建,晚清年间又重建。地址在滨湖区扬名与东绛交界的梁塘河上。</h3> <h3>  13,陈墅石桥群</h3><h3> 东港镇的陈墅是一条保持比较好的原生态老街,这里有无锡市文保单位古桥群,其中有起龙桥、响板桥、小石桥等,地址在锡山区港下陈墅村。</h3> <h3>  14,乐稼桥</h3><h3> 位于锡山区鹅湖镇(原荡口)新桥的尚书院村,是一座清代三孔石梁桥。</h3> <h3>  15,飞虹桥</h3><h3> 是无锡市发现的第三座宋代石桥。修复后的飞虹桥成为无锡市又一处极具亮点的文化遗存,地址在锡山区东亭街道祗陀寺前。</h3> <h3>  16,大成桥 </h3><h3> 横跨于安镇大成村与羊尖宛北村交界处的宛山荡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上世纪初。</h3> <h3>  17,承先桥<br></h3><h3> 又名崇村桥。始建于17世纪中叶。位于锡山区与江阴市交界的崇村白荡窄口处。据说挖清淤泥后,先把大木桩往河底夯结实,再用石灰糯米饭与明矾搅拌后层层浇灌,十分牢固,故称万年桩。</h3> <h3>  18,万善桥</h3><h3> 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位于严家桥市镇中市口旁。因造桥资金出于群众集资,故名之。人们习惯于称双板桥,曾闻名大江南北。</h3> <h3>  19,梓良桥</h3><h3> 建于清光绪三十年,位于严家桥唐氏仓厅南面,为纪念先祖,故题桥名为"梓良桥"。唐氏后人于1993年重建,修后如原貌。</h3> <h3>  20,耕读桥</h3><h3> 原名西菰渎桥,位于无锡南门外锡山区耕读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都有重建。史上耕读河上很热闹,大小船只来来往往,此桥也是人们进出南门的通道,且是官道必经之路。</h3> <h3>  21,陆墟桥</h3><h3> 位于惠山区陆区镇普照村。有800多年历史。</h3><h3> 据记载,南宋初年,茶圣陆羽带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其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当时他们去安阳山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了一座单桥黄石桥,取名陆墟桥。</h3><h3> 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桥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h3><h3> 据说陆区地名也由桥名演变而来。</h3> <h3></h3><h3> 22,归径桥</h3><h3> 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为木桥,南唐时易木为石。其后历代曾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三年(1874)复重建。</h3><h3> 归径河在历史上为宜兴城通张渚的交通要道,舟船往来不息,十分繁忙。现桥两端建筑仍保持着明清时的老街风貌。南侧桥楼下存有清代修桥碑记五块。</h3><h3></h3> <h3></h3><h3> 23,鲸塘桥,</h3><h3> 三孔拱桥,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建。</h3><h3> 鲸塘桥梁结构严密,造型美观,气势宏伟,是宜兴现存最大的石拱桥。桥全长52米,中孔矢高5.4米,跨度9.8米,两边孔矢高3.8米,跨度7米。在宜兴三座三孔拱桥中,跨度最大。保存也最完好。</h3><h3></h3> <h3></h3><h3>  24,周铁万园桥,</h3><h3> 又称王茂公桥,在宜兴王茂村福胜禅寺旁。</h3><h3> 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现桥为清晚期重建。</h3><h3> 万园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朝向 。桥孔两侧均刻有阳文桥联,南侧为:“百里超朝吸铜峰秀气,千秋永固回震泽狂澜”。北侧为:“籍众姓交输功垂奕世,仗神灵巨庇惠及多方”。对联书法由岳飞后裔、清九江知府岳璟题写。</h3><h3></h3> <h3>  25,闸口金莲桥,</h3><h3> 建于明成化年间(1 465—1487年),由常州和宜兴两岸居民集资修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为花岗岩石桥,由五环洞连接构成桥体。</h3><h3> 该河段较阔,三座拱桥连接在一起的,一座五孔拱桥,两座现代拱桥,该五孔桥十分雄伟壮美。</h3> <h3></h3><h3>  26,大浦桥,</h3><h3> 位于宜兴大浦老街北端,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光绪年间再修,桥拱内有明成化、清康熙修桥碑铭各一块。</h3><h3></h3> <h3>  大浦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南北向,南坡有石阶28级,北坡为33级。青石、花岗石、阳山石混砌。青石望柱,柱头上端刻莲瓣纹,花岗石长条形护栏。桥两侧长系石头上刻浮雕莲花纹,刻工十分精美。<br></h3> <h3> 27,五云桥</h3><h3> 位于江阴南门外,明万历年间建成,当时落霞满天,五彩缤纷,遂取吉祥意名之"五云桥"。</h3> <h3> 28,万安桥</h3><h3> 古石拱桥,跨江阴夏港河,宋绍定年初建,后多兴废。明称延陵桥,清末改用现名。2001年加固整修。</h3> <h3> 29,苏墅桥</h3><h3> 位于江阴新桥镇苏墅村,跨蔡港河,因苏东坡在此置田园家宅而得名。</h3> <h3> 30,胜水桥</h3><h3> 明万历年间徐宏祚建石桥于沈塘河上,取名胜水桥。它留传了唐宋建桥风格,曾是徐霞客外出探险考察时的发舟地和回归地。</h3> <h3>  编辑: 余昌江</h3><h3> 时间: 2019年6月3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