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大兴场

东方天阳

<h1><font color="#b04fbb"><b>  大兴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北部,辖区东与广阳镇、南邻迎龙镇、长生桥镇、西连南山街道接壤,北濒长江,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距区政府8千米。全镇辖2个城镇社区、9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盛产柑橘、枇杷、各类花卉苗木和多种长江鱼。<br></b><b> 大兴场以前叫乌羊镇,建于什么年代,现在怕也搞不清楚了。为何叫乌羊镇?坊间有这样的说法。<br></b><b>  当年大兴场还没有人烟,到处是荒山野岭,河里船也很少,偶尔才有船泊在江边回水沱里过夜,等天亮后拉船过峡。船工们经常看有黑毛的野山羊从山上下来,到江边饮水后,又返回山上。刚开始,船工们还觉得奇怪,一路上见的野山羊都是黄褐色的,这里的却是黑色。久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以后,这些船工在摆谈时,就把这夜泊过的回水沱叫成乌羊沱。再以后,停靠的船多了,有人在岸上搭起了草棚,逐渐形成了街面,就以乌羊沱为名,取名乌羊场、后来又叫乌羊镇。<br></b><b> 记得儿时与大人一起到大兴场赶场,拥挤的人群,繁荣的市场好不热闹。那扑鼻而来烤小鸡蛋糕的香味、艺人转盘的糖画以及茶馆、饭馆的叫卖声至今好像还在耳边回荡。<br></b><b> 大兴场消失了,儿时的画境也消失了……</b></font></h1> <h3>  沿长江东去,穿过铜锣峡,江天顿时开朗,江左江右各有一大回水沱,左岸是郭家沱,右岸是牛耳沱,那牛耳沱江边的乡场就是大兴场。</h3> <h3>  自古有童谣:“铜锣一声江天开,滚滚黄金入沱来,背靠宝山连通衢,手执牛耳福常在”,唱的便是大兴场水路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后来巴盐贸易促成川东经济大繁荣,大兴场和广阳坝两个百年码头,也摇身成为长江盐运航道要冲的铁闸双子星。特别是大兴的盐号更是这个环节的关键,而这个盐号的主人便是樊氏家族。毫不夸张地说,水与盐的邂逅成就了一代盐商世家,而一代盐商世家也成就了大兴场的盐业地位。</h3><div><br></div> <h3>大兴场江边,上是牛耳沱,下是广阳坝。枯水月份,沙滩毕露,碛石横陈,那场似乎在高高的山坡上。到了洪水月份,江水涌到场边,那吊脚楼的脚就浸在水中,煞是壮观。</h3> <h3>  大兴场地处铜锣峡外,后靠南山,交通方便,又有长生、迎龙、惠民等场镇为腹地,因此很早就有了街道,有了场镇。大兴场原名乌羊镇,得名于江边一碛石。那碛石像一个巨大的山羊,别的碛石大多显白呈灰,而这像山羊的碛石偏偏又是黑色,于是被称为乌羊。清同治九年(1870年),一场比1981年还要大的大洪水,把那黑色的碛石和整个乌羊镇全部冲毁。灾后重建后,由当地名士李大兴主持开场,于是更名为大兴场。</h3><div><br></div> <h3>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刘湘在广阳坝修起飞机场,从海棠溪开始,翻过南山,为此专门修了一条公路到广阳坝。那公路就从大兴场背后通过。也就是从四公里到黄桷桠、到南山,而后从南山到大兴场那条路,不过现在此条公路现己进行了改括建,原来的始貌基本看不出来了,不过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h3> <h3>  大兴场有水路,也有陆路,交通相当方便,由于交通原因,大兴场也就更加繁荣起来。1938年,50兵工厂(现望江厂)迁到大兴场江对岸的郭家沱。该厂在大兴场背后的山坡上依山而建,修了一排排平房,大兴场便开始成为该厂的家属区。随着人口增多,大兴场也就更加繁荣。</h3> <h3>  每到星期天休息无事,往往就要相互邀约,一起去赶大兴场。只见那两侧都摆满摊点,赶场的人摩肩接踵,叫卖声此伏彼起,好不热闹。</h3><div><br></div> <h3>  大兴场只有两条街,一条顺着长江修建,是正街,街上是商铺店面,一律的两层木结构房屋,楼下做生意,楼上住人。另一条与其垂直,从码头往上爬,弯弯拐拐,通往场背后的公路。</h3> <h3>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在重庆拍摄,江姐被捕那一场戏就选在大兴场。</h3> <h3>  那正街,那大宅,那蜿蜒的石梯,那窄窄的小巷,都极具典型的重庆乡场风貌。虽然大兴场的规模不及磁器口,但如今的年轻人要想了解当年乡场的味道,己无这眼福了。</h3> <h3>樊家大院</h3> <h3>  在破乱的院落中仍然会发现雕刻精美的纹饰和模糊的匾额。</h3> <h3> 以前围绕着大门全是场上对外放盐的商家铺面,和大门一起诠释着“开门迎商、广渠纳福”的商贸理念。大院共有三重院落,功能区分明显,前院为商用,中院为生活区,后院为仓储后台。石朝门进去便是前院,和铺面相通,仆人等也住在其中,房屋设置和内部布局上充分体现出店铺的特色。后院作为库房、账房、厨房及丘二们的房间,依然保持着几个极具特色的盐仓。每天一袋袋食盐从水码头上卸下,便径直通过不起眼的后门巷道进入后院入库,又从前院的铺面流往整个大兴场乃至重庆城,形成一个完备的盐运中枢,正因这个统筹中枢,才奠定了大兴场的地位。</h3><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习惯了小街的凹凸不平,习惯了青石板路透过布鞋渗到脚底的丝丝凉意,夏的灼热,秋的落寞,冬的冷寂。唯有那记载着变幻莫测的风雨历程的百年大兴场老街,它随着历史的脚步,在岁月老人深邃的目光里淡然远去……</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曲“思乡曲”,把对故乡的思绪寄托在宛曲的琴声里了。悠扬,徐缓,纯粹,静静地沉醉在琴声里,什么也没看到,只听到悠扬、宛曲、却带点儿悲凉的旋律,勾起无限的思绪。这是一个离乡者的思念,是一个远游者的惆怅,是一个漂泊者的感伤。</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11至2012年,漂泊一生的我回到了故乡一一望江,此时恰逢大兴场拆除,忙用像机拍下了这些今后再也见不到的镜头,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查阅各种有关大兴场资料才制作出了这部像册,算是给后人留个念想吧。</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去年(2017年12月)又拍了一组“即将消的的郭家沱罗旗寺”,希望大家喜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ed2308"><b>欢迎各位朋友在此发表感慨和点评</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