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曲特殊旅客救护的长歌 一例路地联动的典范!

强林

<h3><br></h3><h3>——6.19患者救护纪实</h3><h3> 时间定格在6月19日下午16:05,两名志愿者和两名年轻力壮的特勤小伙子如约来到刘明亮面前,一旁等待的还有患者亲属两人。刘师傅一边用对讲机和车长联络一边领着一行人携带担架迅速进入九号站台,急匆匆径直奔向一号车厢,一场为特殊旅客提供的救助拉开了序幕……。</h3><h3> 从接到12306的求助信息开始,铁路员工刘明亮就在考虑怎样完成这次特殊旅客的救助。单从求助信息显示的“病人、提供担架”来看还不能确定需要组织多大力量。于是他拨通了求助旅客的电话,仔细了解了患者情况:患者是淮南一位三十余岁年轻人,因严重的腰椎间盘问题,在上海做了手术,换了一节人工腰椎间盘,腰部已被固定,人只能躺着。术后需返回淮南休养,能够來肥接站的亲属只有两人。刘师傅知道,在车厢内狭小的空间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患者移到担架上,而且只能由两人实施,其余人帮不上手,患者体重约80公斤,这就需要两个人非常有力量才能完成。于是他马上与南站红枫爱心工作室联系,寻求协助。</h3><h3> 接到协助通报后,“工作室”马上联络了南站特勤部门并获得支持,从南站现场执勤人员中抽调出身强力壮的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前往支援。</h3><h3> 进入车厢后,情况和刘师傅判断的一样,担架无法平放靠近,也无法抬起患者,时间不能等,列车马上也要开走。经过短暂地商议,决定由亲属扶起患者,两位特勤抬起担架在一旁,让患者坐上后躺倒即可。说起来容易,那可是80公斤往抬着的担架上压下去呀!只见两位年轻的特勤小伙子屏住劲,咬紧牙关,旁边的人都为他们捏着一把劲。小小的一个动作,就用了一分多钟,终于成功将患者移到了担架上,然后一鼓作气抬出了车厢。站台上宽敞一点,其他人可以帮上手,特勤小伙子也能歇口气。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上楼。站台上扶梯和垂直电梯都有,但都不适合这位特殊的旅客和担架使用,为了避免二次损伤只能从台阶上一步一步抬上去,刘师傅说出想法,用探询的目光扫视了在场的每个人,在获得肯定的示意后,这队身着不同工装的铁路员工、特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亲属一起,大伙儿抬着担架踏上了台阶。六十七级台阶!为特殊服务对象提供这样的帮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抬的人不仅要承担向上的力量,还需要保持担架的大体平衡。上到一大半的时候,所有的人连特勤小伙子们都感到手臂酸麻,腿脚发软!抬着担架上台阶的过程是不能中途停止的,只能硬挺着上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抬上了平台!放下担架,特勤小伙子擦去脸上的汗水,衣服早就全部湿透了。患者和亲属对合肥南站的工作人员、特勤人员、和志愿者表示深深的谢意!</h3><h3> 来接站的汽车到了,大家合力将患者抬上车,汽车载着南站人的温暖和大爱渐行渐远,回过身来,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又一曲特殊旅客救护的长歌,路地联动的典范!</h3><h3> 强林 文/图</h3> <h3>进入车厢,过道太狭窄,众人商议如何将患者移到担架上。</h3> <h3>患者由亲属小心翼翼扶起,坐上托起的担架,然后躺倒,完成了第一步。</h3> <h3>患者顺利移到担架上。</h3> <h3>担架抬出车厢</h3> <h3>向电梯方向走去</h3> <h3>特勤队员们吃力地抬着担架</h3> <h3>担架抬到台阶前</h3> <h3>六十七级台阶,向上望去都让人头晕,还要承受约160斤的重量,这是爱与力量的凝聚!</h3> <h3>手臂酸麻,腿脚发软,即使是当过兵的壮小伙,也有些吃不消。但是他们必须挺住!加油!胜利在望!</h3> <h3>终于抬上来了,可以稍微松口气。</h3> <h3>候车大厅里,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感人的一幕,目送着实施救护的英雄们!</h3> <h3>这就是现实版的力量与美!</h3> <h3>请开辟绿色通道,让担架队便捷通过!刘明亮师傅用对讲机通知东进站口作好配合。</h3> <h3>接站的车还未来到,放下担架擦擦汗。</h3> <h3>擦擦汗喘口气</h3> <h3>过意不去的患者亲属买来冰镇饮料送给提供帮助的人们,她们婉言谢绝了。</h3> <h3>车子到了,马上行动,抬起担架。</h3> <h3>车辆就在前面不远处,成功就在眼前!</h3> <h3>绑带松了,捡起来。</h3> <h3>离成功越来越近</h3> <h3>终于将患者抬入车内</h3> <h3>抽出担架</h3> <h3>成功了!</h3> <h3>救护成功,英雄们凯旋而归!又是一曲爱心救护的长歌,一例路地联动的典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