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备前烧

【禾·礼】黑茶仓

独具特色的陶器、世界独一无二的陶器”<br><br>常常有人问什么是“备前烧”,“备前”是日本一个地方,“烧”是陶器烧制的意思,“备前烧”简单地说就是在备前地区烧制的陶器。 备前烧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已有<b>一千多年的历史</b>,在六大古窑中,也是最古老的。备前烧的特色在于“<b>不上釉、不绘彩</b>”,完全靠火焰和柴烧的技巧来制作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先来看几件备前作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摘宝瓶 by 大森辉彦</h5>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道杯 by 黄哉窑</div><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茗杯 by 平川正二之子平川忠</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急须 by 浅本鹤山</h5><div><br></div><div><br></div> 从这几件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备前烧不以华丽的颜色、图案装饰,而是运用温和的泥土本身、以火烤制成,呈现最自然的纹理,精美中不失温暖。 备前烧的特色和它的产地不无关系。备前是日本的一个地名,位于日本冈山县。备前烧主要集中在备前的伊部地区,这里有很多古窑遗址,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城。散步于此,能看到许多备前烧制而成的广告牌和柴烧窑的烟囱。在伊部车站附近还有备前烧传统产业会馆和备前烧陶艺美术馆,吸引很多的游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部街道</h3> 备前有丰富的泥料,广袤的森林,常年流动的河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备前烧的独特风格。 用过备前烧的人大多会感受到备前烧有亲和力,给人安心的感觉。备前烧茶器的亲和力在于原材料的天然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和力”</h5> 备前烧所使用的陶土取自于备前市当地的稻田或者山里的陶土,这种陶土含有很高的铁的成分。从喝茶实用的角度,绝对是安全环保的,真正能起到对茶的提升和发挥茶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然陶土”</h5> <p>更主要的是,备前烧作品手工塑形之后是不经过任何人工上釉、挂彩的工艺程序,而是直接入窑,让陶土在火焰的温度变化下,在窑内相结合产生独一无二的火痕、落灰,每一件作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上釉”</h5> 备前烧想要产生上述的火痕、落灰,离不开备前烧的柴烧工艺,1千多年过去,冈山的备前烧还是坚持使用“登窑”烧陶,“登窑”意指这样的窑是由低向高缓缓建起,如同登山般慢慢往上,也让温度可以集中不浪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窑柴烧”</h5> 另外,备前烧坚持用“赤松木”当燃料,由于赤松木富含铁质,因此备前烧大多有着黄、褐色的外型。没有釉色的古朴陶具、简单的造型,再加上赤松木的油脂与自然落灰附着在陶器上,在高温的作用下灰烬中的生物碱与油脂和陶土里的矿物质形成自然而丰富的窑变,让备前烧呈现古朴与侘寂的气息。很多窑变效果都是电窑无法实现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松木”</h5> 木材燃烧升温较慢,每次用掉10吨的赤松木燃料,才能把窑加热到1280度来烧陶,陶器要在1280度的高温下连续烧两个礼拜,因此备前烧从升温、高温烧制、保温、冷却、出窑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温烧制”</h3> <p><br></p><p>大致地将柴窑烧制的过程分成三个时期,六个阶段。<br><b><br>第一时期 坯样素烧的转化过程</b><br></p><p>在这个时期内,水分从坯里蒸发出来,大量的灰烬落在坯体的表面,但是灰烬幷不会熔融。这个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br><b><br>| 第一阶段(预热)</b><br>0~150度,坯体表层的水分被蒸发出来;<br><b><br>| 第二阶段(烘烤)</b><br>150~300度,坯体深层的水分被蒸发出来;<br><b><br>| 第三阶段(升温)</b><br>300~850度,坯体中的化学水分被蒸发出来,二氧化硅发生转化,素坯转变成素烧坯。<br>这个过程要注意水的形态转变带来的体积急速膨胀而带来的坯体表面皲裂的情况,温度保持缓慢而稳定的频率上升。这样坯体黏土分子中的水分和干坯气泡中的水分才能良好的排放出来,木柴燃烧后的灰烬才会如雪花般静静的飘落在作品的表面。并且伴随着石英和方石英的转化。<b><br></b></p> <b>第二时期 高温烧制</b><br>灰烬飘落到坯体表面并熔融,窑内的烧成气氛影响釉面的颜色变化,而烧成的温度则影响釉面的肌理效果。包含两个阶段:<br><br><b>| 第四阶段(持续升温)</b><br>850~1300度,进行高温烧成;<br><br><b>| 第五阶段(保温)</b><br>1150~1300度,持续高温烧成。<br>这个过程要注意黏土的玻化,釉料和灰烬开始熔融这是天然灰釉形成的重要时期,考虑烧成方法对于釉面色泽的形成,用心感受窑炉自己的烧成节奏。<br> <b>第三时期 柴烧的最后时期</b><br>包括烧窑结束和降温采用何种方式结束烧窑以及采用何种方式降温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釉面颜色和肌理效果<br><br><b>第六阶段(烧成结束并降温)</b><br>从1300降至室温。这个过程采用何种方式结束烧窑和何种方式降温都直接影响烧制的效果。 每个阶段都很重要,环环相扣,里面也包含了太多的因素,所以烧窑前大家都会举行烧窑仪式,以此来祈求神秘的力量能助烧窑成功。柴烧的过程是自然的力量是水,火,土的涅槃,3分人为7分天意,珍爱手中的备前吧,万物皆有灵。 <p><br></p> 备前烧最耐人寻味的就是丰富多姿的窑变艺术,利用火的烧成机理,把握窑内温度变化带来的器表色彩的差异,给人的视觉以强憾的冲击力。胡麻、栈切、绯襷、牡丹饼等多种装饰,艺术地再现了备前烧的古雅魅力。<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麻</b></h1><div><b><br></b></div><div>赤松木燃烧的灰烬落下,高温下熔化在作品表面形成的自然灰釉叫胡麻。其色泽因泥土成份的不同、火焰的形态而富于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栈(zhàn)切</b></div><br>作品在窑火中被柴火的灰烬覆盖,火焰未接触到的部分还原燃烧,造成温度不同以及气氛不同的窑变分界线。赤、黑、青、金、银,五色俱全。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绯襷(jǔ)</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用稻草覆盖坯体局部,在不直接被火焰熏舔的部位会形成色彩鲜艳的火痕,与坯体的底色形成对比的赤色条纹,变化无穷,是最令人陶醉的备前趣味。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窑变</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窑变作品在炉口的附近,被埋在大量的灰烬中煅烧,是备前烧中最难呈现显著变化的精品。由于其破损和变形的几率高,成品历来都被玩家珍视。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石爆</b></span></div><br>作品在煅烧时由于收缩率较高,有时粘土中所含的小石粒、云母团、石英等会爆出来,即石爆。乍一看像是瑕疵,但就备前作品而言,却是偶然创造的精彩,赋予作品更多古拙美趣。</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备前</b></div><br>通常,备前是将作品用氧化焰烧至通红,但是在火路较偏的位置,胎体会产生还原气氛的青色效果。初代藤原乐山就曾经用盐烧手法创出独特韵味的青备前。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黑备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黑备前是在已成形的坯体上着化妆土的修饰,或者用变黑的陶土煅烧而成的一种手法。这种技法在江户时代的古备前工艺品中经常见到,蕴含着作者的美学思想。</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痂状胡麻</b></div><br>有些从炉口飞出的小灰粒不能完全融化,直接附着在作品上而形成的未成形胡麻状态。痂状胡麻偶尔会脱落,但存于器物上的拙朴风趣也深受茶人喜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牡丹饼</b></div><br>牡丹饼是指在入窑烧制时将陶片放到胎体上进行垫烧,致使器物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紫褐、赭色、土黄等圆饼形纹样,如同叫做牡丹饼的糕点的颜色和形状,也是一种窑变的趣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伏烧</b></div><br>在德利壶等物品中比较常见,烧制过程中会在器物上面扣上其他作品,因而在烧制后其上部和下部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并且成品会因扣在上面的作品不同而呈现不同造型。 <p><br></p><p>由于费时耗工,加上古朴漂亮,备前烧也因此一直受到欢迎,甚至昭和时代的皇室都固定指名使用备前烧的生活陶。到了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备前烧用作茶器,而且在后期茶水的滋润下,陶土的质感跟火痕窑变色彩,会整体越来越协调,慢慢出现由内向外的包浆质感,达到天人合一。<br></p> <b>深沉古雅的深褐色酮体,多姿多彩的窑变效果,端庄大方的造型艺术,这就是备前烧的陶器。</b>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你也喜欢备前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了解更多关于备前的知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多多关注我们&nbsp;</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州总代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地址</h5>

备前

窑变

烧制

作品

坯体

灰烬

陶土

烧成

烧窑

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