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家园之三十九——常宁市石盘村

无边

常宁市区往南二十多公里,有一个镇叫罗桥镇,镇里有一个村叫石盘村(俗称石盘萧家),该村南边是桂阳县所辖的驼背岭,西边是天堂山的黄背岭,老辈人有“仙人挑石担,双龙锁宜(水)潭(水)。”的顺口溜。站在黄背岭的半山腰,向下看去,石盘村像一个青花瓷盘,又如一片碧绿的荷叶,初夏时节,绿油油的田野,衬托着荷叶似的村庄,其青翠欲滴,景色怡人。 据族谱记载,石盘萧氏祖上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江西庐陵(今泰和)迁徙入湘。 <h5>石盘萧家开派祖宗仁一郎夫妻的墓,石碑是后补的</h5> <h5>村里共敬的神坛</h5> 传说罗桥镇石盘村的石头,仙人可以赶着走,很久很久以前,一仙人用丝茅挑着一担巨石(后叫“仙人担”,现在弥泉乡政府河边下游200处),赶着两群羊,山外一群,山内一群,仙人本来是要把山内的一群也赶到山外,赶着赶着,山外的一群羊不见了,恰好碰到一樵夫进山砍柴,仙人便问他看到一群羊没有,樵夫顺口答道:我没看到羊,只看见到处都是石头。话一出口,仙人不见了,只留下满地的石头,由此而来,人们便称该村叫石盘村。<br><br> 据了解,常宁市罗桥镇石盘村萧家鸡毛龙已传承十代人之多,自诞生到现在近300年,别具一格,历史悠久。每逢佳节,石盘村都要耍灯、唱戏,引得三乡五里的村民来观看。<br> <h5>这张照片是村支书萧贻龙(鸡毛龙传承人之一)提供,想看舞龙,得到过年去了</h5> 石盘萧家独具特色的鸡毛龙,与其他地方的龙在制作工艺上有本质的区别。鸡毛龙,是双龙,每条龙共七节,由龙头、龙筒、龙杆(龙把)、龙圈、鸡毛龙鳞片、龙背、龙肚皮、龙尾组成,组织舞龙队员14人,耍珠2人,扛字灯4人。整条龙都是手工自行制作,十分繁杂,挑选好无污染、无杂质、色彩鲜艳的鸡毛,插入杆筒内,杆筒是由精选的稻草杆做成,一条龙身的鸡毛龙鳞片不少于2000片,构成“龙的骨架、鸡的羽毛、鱼的鳞片。”住在村口的萧相宜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据他回忆,村子里上一次舞鸡毛龙是上世纪1963年,2017年恢复时,只有他和嫁出去的姐姐会做了。 石盘萧家的鸡毛龙舞法和其他地方的舞法也不尽相同,它是与字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钟鼓乐调佳,鸟声弄来音秀丽。龙凤呈舞瑞,花色飞去风景新”,随着字灯的不断变换,龙也变换着多种形态。在 32盏字灯中,“石盘萧家”四盏专供舞龙用,它可组成6首诗、6首词、9副对联,寓意十分深远,是一种乡村文化、历史传承。 岭南是我国最早出现栽培水稻的地方。常宁市罗桥镇石盘村地处岭南余脉塔山山系铜钟岭脚下。这里出产的石盘贡米承载着先人智慧结晶,经过上千年的精心培育,在代代相传中修炼出了特有品质与非凡魅力。 相传宋仁宗为仿黄帝南巡的足迹,下洞庭、入湘江进黄帝洞(今黄洞村),由塔山而上九嶷。经塔山时观此片山连九嶷,峰连衡岳,紫气东来,云雾缭绕,青松翠竹,幽道鸣泉,鸟语花香,灵气十足。不由赞叹:想不到人间竟有如此仙境! 随宋仁宗南巡的还有其胞妹升国公主,亦留恋塔山的奇山异水,心不思归,遂奏皇兄恩准留在此地,师从真懿修炼,长居能仁寺。日久,宋仁宗思念胞妹遂派后宫郭妃前往探视,经过罗桥时,在石盘村食用当地米饭,只觉入口香醇,回味无穷。郭妃食后赞叹不已,吟诗曰: “稻垂麦仰足阴阳,土厚泉甘草木香。会吐双岐衔九穗,一星天上应农祥”。并令每年进贡此米,石盘贡米由此扬名天下。难怪吃饭时,主人号自豪地跟我说:“这米就是我们自己种的呢”! <h5>祠堂翻修拆下的装饰构件</h5> <h5>村里还有4房家祠</h5> <h5>古建筑的各种雕饰,大都在政治运动惨遭劫难,所剩无几</h5> 墙上运动时期的壁画清晰可辨 <h5>村里这口古井一直以来是村里几百口人的饮用水源,养育了石盘萧氏26代人。</h5> 晚上,萧相宜老先生听说我准备住帐篷,赶紧留我宿他家,连说,自家人怎么能住外面呢?我恭敬不如从命,便也不多客气,没想到,萧老家居然没有蚊子咬,白天太阳大,晚上却如此凉爽,我9点上床,居然倒下就着了,一夜无梦。直到朝阳射进纱窗。走到阳台上,晨光四射,青山绿野,带着禾苗的青草味扑面而来。真想在此长住不走。<br> 迎着朝阳与晨风,我去寻找下一个村庄。石盘萧家,我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