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非摩洛哥(一)

十八几

<p>摩洛哥(Morocco)——非洲西北部沿海的穆斯林国家,因其文化和视觉上的反差,一直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016年我去了埃及,对非洲并不陌生,但对摩洛哥一直还有着想探究的神秘感,很想领略这个古国的魅力。</p><p><br></p><p> 今年5月22日,与家人和朋友一道踏上了赴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及安道尔的旅程。我们在上海浦东机场集合,国内领队郭丽娟女士带领团队乘AF111PVGCDG0540(A380)航班。</p> <h3>飞行途中,长长黑夜,昏昏沉沉,疲惫难熬,突然听到团友呼我,快来看后仓有旋转楼梯,我立马前往,沿着楼梯上去,惊讶发现上面是好大的机舱,有不少乘客在休息,有空乘人员为乘客服务。瞬间顿觉倦意全没,团友纷纷拍照合影。以往只听说A380是超大型远程宽体且载客量最大的客机,有空中巨无霸之称,但不曾想到还是双层机舱……。</h3> <p class="ql-block">历经13小时长途飞行,于当地时间次日清晨5点多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p> <p>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转乘AF1896CDGCMN0700航班,经3小时飞行,抵达此次旅程的第一站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开启美妙的探秘之旅。</p> <p>当地地导一位中国云南的黄姓小伙子在机场迎接我们,带领我们乘上大巴车从机场开往卡萨布兰卡市区,上大巴车入座后,导游向大家简短自我介绍,并提出了团队在摩洛哥行程期间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我们一边利用短暂车程间隙稍事休息,以缓解乘机劳顿的疲惫,一边听着导游介绍摩洛哥的历史沿革、人文风情。</p><p><br></p><p>导游还告诫大家,我们到访期间,正遇上摩洛哥的斋月(穆斯林国家,斋月每年不一样,期限一个月),当地人白天是不吃东西的,只有日落后才能进食,因此大家应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在日落前不要当着司机的面在车上吃零食。(图片由团友林钢松拍摄)</p> <p>摩洛哥地处非洲大陆西北端,西临大西洋,北接地中海,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是西撒哈拉沙漠,北部是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就在海峡对面。摩洛哥也因此是距欧洲最近的非洲国家。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近代以来的坎坷命运。</p><p><br></p><p>1830年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海岸登陆,1860年西班牙包围德土安,向摩洛哥索要赔款,为支付巨额赔款,摩洛哥不得不向英国举债。这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开会,通过所谓签约国在摩洛哥享有“平等地位”的协议,摩洛哥几乎被列强瓜分。20世纪初,法国人统治摩洛哥绝大部分,西班牙人统治摩洛哥北部从丹吉尔到德土安的狭长地带。(图片来自网络)</p> <p>1956年3月2日,摩洛哥宣布独立,不再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为保护国的殖民地,改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现有国土面积约459,000平方公里(不含西撒哈拉沙漠),人口约3,322万,半数以上集中在拉巴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语言:以阿拉伯语和法语为主。宗教:99%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为逊尼派。导游还介绍了来摩洛哥旅行必去的四大皇城和卡萨布兰卡。(图片来自网络)</p> <h3>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的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的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美丽壮观的清真寺是它不可抛却的迷人风景,这里大部分的民居建筑都是以白色调为主,在湛蓝色海水的映衬下,那清新脱俗的风景会让每一个来此游玩的人感到别样的舒适。</h3><h3> </h3> <p>卡萨布兰卡也是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市,濒临大西洋,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那部著名的同名电影和歌曲,给这座城市烙上了永恒爱情的商标。导游介绍说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是西班牙人起的名字。当初西班牙人从海上观望这片陆地,见一些白色的房子,就把当地称为“Casablanca”,卡萨(casa)意为房子,布兰卡(blanca)意为白色,合起来便是“白色的房子”。但摩洛哥人不喜欢殖民者,也不喜欢殖民者给它起名,地图册仍旧保留原来的名字达尔贝达(Dar el Beida)。从车窗远观卡萨布兰卡街区,多是白色的中低型建筑,街边商店还有悬挂中国华为手机的巨幅广告。</p> <h3>哈桑二世广场又称鸽子广场。我们来到广场上见有好几百只鸽子在那觅食,有不少游人和满场飞奔的孩子们在和鸽子戏谑玩耍。据导游介绍,因摩洛哥人不食用鸽子,所以鸽子常年在这里聚集觅食,越聚越多,故俗称鸽子广场。</h3> <h3>广场的四周有古老的法式教堂和阿拉伯的清真寺,不同的文化同时存在于这个广场上。在广场的旁边,就是 卡萨布兰卡 市的政府部门,包括市政府,最高法院,邮局,公安局等。建筑虽然古老,但是一点也不显破旧。鸽子广场也有不少当地人在此散步休闲,还有卖鸽食的摊贩。</h3> <h3>参观了哈桑二世广场和圣人区后,我们上车前往酒店,导游提示我们,因摩洛哥的自来水硬度较高,对初来此地的中国人可能不适应,有肠胃不好的人饮用后会引起腹泻,建议大家到超市购买瓶装水(2000毫升一瓶也就3.2元迪拉姆,拆合人民币不到2元),于是大巴车把我们拉到一超市附近,大家都下车去买水。(下图由团友林钢松拍摄)</h3> <p class="ql-block">进入超市商品繁多,持别是水果很便宜,我选择了多种水果去过秤,服务员示意我要用袋子装起,我也示意没找到塑料袋,服务员指向一处,我顺着服务员的指向看去,发现那装食物的袋子是牛皮纸袋,我会意地笑了,并伸出大姆指……。到达酒店,我拿出装水果的牛皮纸袋顿时感慨万分,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北非摩洛哥,在环保和禁塑的意识和行动上,竟然有如此的进步,真值得称赞!</p> <p class="ql-block">在卡萨布兰卡我们下榻丽都酒店,位于老城的西端迈阿密海滨大道旁。从外面看,这酒店好像一座很小的伊斯兰城堡,颇有一点神秘感。(下图由团友杨录军拍摄)</p> <p class="ql-block">入内后顿感宽敞明亮,完全是现代化的星级标准,泳池、酒吧、健身房,设施一应俱全,酒店后门濒临大西洋岸边。我们放下行李,立马奔向海滨大道。(下图由团友杨录军拍摄)</p> <p class="ql-block">迈阿密海滨大道是临近大海的一条观景道,也是卡萨布兰卡风景较美的地方,当地知名的景点哈桑二世清真寺和里克咖啡馆都在周边。海滨大道有一条宽阔的车行道,人行道临海的一侧则是宽敞的木栈道,在栈道上可以眺望蔚蓝的大西洋。沿大西洋海岸散步,只见海滩一侧私人俱乐部一家挨一家。俱乐部有露天餐厅、健身房、沙滩排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p> <h3>那日晚餐后,我们立刻返回酒店去海边观日落。从酒店后门径直来到海边,见沙滩上有不少当地人在踢足球。据资料介绍:摩洛哥是一个酷爱体育运动的国家。哈桑二世生前是一位“高球迷”,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希望高尔夫球运动成为世界各国彼此交往、相互友好的体育运动。如今的默罕默德六世国王更不同凡响,他大力发展摩洛哥足球事业,海滩上有他率领摩洛哥足球队挺进世界杯的宣传画。摩洛哥的人口、土地面积与非洲其他国家相比不占优势,但摩洛哥足球队却是非洲首先踢进世界杯的球队。</h3> <h3>站在大西洋岸边极目远眺,天边尽头霞光披洒海面,同伴们被那梦幻场景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影。海边观日数次的我,没有了原来初始观日落的那股热情,反被海风呼啸、波涛滚滚的洋流带走了思绪,感觉大西洋这样汹涌澎湃,风起潮落,那种世事苍凉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仿佛感觉到了这世间一切,都是在波浪起落涌动中,孕育着生灵。</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h3><h3>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前往哈桑二世清真寺参观。对于络绎不绝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卡萨布兰卡地标性建筑,矗立在大海怀抱中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必访的。</h3><h3></h3> <h3>参观清真寺,游客着装要得体,避免露胳膊露腿,男士、女士裤或裙都必须过滕。在寺门口必须脱掉鞋子装入鞋袋内(入口处提供鞋袋),游客自行拎着入内。(下图由团友杨录军拍摄)</h3> <h3>据资料介绍:哈桑二世是当今摩洛哥国王默罕默德六世的父亲,也是前国王默罕默德五世的长子。哈桑二世生于1929年,自幼接受严格的宫廷教育,掌握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1951年毕业于拉巴特高等学院法律系,后入法国波尔多大学深造,195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协助默罕默德五世领导废除殖民制度、争取摩洛哥独立的斗争。1957年哈桑被立为王储,经常代父亲处理国事。1961年默罕默德五世病逝,哈桑正式继承王位。哈桑二世继承王位第二年,主持制定了摩洛哥第一部宪法,并不断修改完善。在国际事务中,他力主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为埃以、约以达成和平协议,以及巴以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做出贡献。</h3> <h3>哈桑二世执政三十年,在摩洛哥威望很高,但他把这一切归于真主的恩赐,他梦见祖先乘风破浪从海上来到摩洛哥的景象,这使他萌生在水上为祖先建座清真寺的念头。他要让穆斯林信徒们祈祷时,面对真主赐予的天空和海洋,缅怀祖先远征而来的丰功伟绩。哈桑二世清真寺三分之一建在大西洋海面,据说源自这一梦想。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唯一建在海边的清真寺。</h3> <h3>25扇自动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寺内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下图由团友史晓燕拍摄)</h3> <h3>深受人民爱戴的哈桑二世带头出资募捐,穆斯林们纷纷捐钱出力。哈桑二世清真寺于1987年8月破土动工,筹措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来自国内外捐款,其余由摩洛哥政府承担。工程由一家法国公司承包,设计师也是法国人。经过3万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辛勤劳作5年,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竣工,建成了这座可以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世界第三大的清真寺,成为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性建筑。占地面积9公顷的清真寺,三分之一的面积建在海中,以此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而来。</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极为现代化:宽阔的绿色屋顶可以自动打开;巨大的正门,只有国王圣驾亲临,按动密码才能开启;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内置电梯,42秒钟就可升至200米的顶层,免去了阿訇们每日五次的攀爬之苦。(有资料介绍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宣礼塔,阿訇曾经每日5次拾阶而上,苦不堪言;塞维利亚的希拉尔达教堂钟楼内设坡道,供骑马登顶敲钟祈祷,马匹走得汗流浃背。)</h3> <h3>远观清真寺,黄绿相间的大理石雕花外墙在阳光下闪烁着和谐柔美的光泽。走进清真寺,立刻被一种宗教仪式感震撼,顿觉融入一种空灵静谧的境界。魅力无穷的阿拉伯装饰图案,雅致精美,继承着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传统,彰显着摩尔人建筑美学的遗风。</h3> <h3>据黄导介绍,该清真寺大理石拱形门窗、神龛、盥洗池和盥洗室等,全部由马赛克和雕刻艺术镶嵌而成,地面不仅华美,而且安装了地暖设备,顶部自动开阖,保证数千名信徒礼拜时冬暖夏凉,空气新鲜。信徒顶礼膜拜,神龛中却不见偶像,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真主是没有形象的,这一点与基督教和佛教截然不同。</h3> <h3>这座清真寺位于穆斯林世界最西端,是西北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清真寺,据资料介绍排名紧随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和麦地那清真寺其后。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清真寺的设计师是法国人,不是穆斯林国家的人设计穆斯林国家最辉煌的清真寺,也彰显了人类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互通交融的理念,而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h3> <h3>信徒做小净的莲花池位于地下部分,是可同时容纳1400人“小净”的“净礼堂”。</h3> <h3>瑞克咖啡馆</h3><h3>旅行出发前,我认真做过功课,从资料中得知自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影片《北非谍影》(又名《卡萨布兰卡》)公映,许多影迷慕名而来,卡萨布兰卡建起一座“瑞克咖啡馆”(Rick’s Cafe)经营至今,生意兴隆,这里的西餐须事先预订。来卡萨布兰卡的游客必定会去瑞克咖啡馆打卡。我们团队也不例外,那天参观完哈森二世清真寺后,便安排在这里享用午餐。由于还未到营业时间,我们便在门前等候片刻,拍照留影。</h3> <h3>1942年,好莱坞影片《北非谍影》把摩洛哥展现在世人面前,后又由创作的歌曲《卡萨布兰卡》而风靡全球。一部表现二战时期欧美人爱情故事的主角,自然不会是当地人,但引发这段情缘的背景,却与摩洛哥靠近葡萄牙、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有关。二战爆发前,欧洲为躲避德国法西斯迫害的人们开辟一条逃生线路:从法国巴黎至马赛,乘船由地中海至阿尔及利亚奥兰,然后来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当时摩洛哥为法属殖民地,逃难的人希望从这儿获得出境许可证,再从葡萄牙里斯本前往美洲。</h3> <h3>营业时间到,身穿当年瑞克咖啡馆装束的侍者在门前恭迎。走进餐室,山姆演唱的《随时光流逝》在令人迷醉的灯光下余音绕樑;影音室来回播放好莱坞影星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扮演抵抗组织成员伊莎和里克的爱情故事。咖啡馆营造的怀旧氛围给人印象深刻。导游说,其实《北非谍影》真正的拍摄地不在达尔贝达,而在好莱坞摄影棚内。但这并不影响卡萨布兰卡因影片成功而名声大振,达尔贝达反而不大为人所知。</h3> <h3>瑞克咖啡馆不过是电影中虚拟的地点,而这里也并不是电影《北非谍影》的真实取景地,尽管如此,那也阻挡不住影迷们趋之若鹜的狂热之情。据导游介绍,2004年,一位同样是《北非谍影》影迷的美国人,投资,模仿电影中的场景,在CASABLANCA建造了这间瑞克咖啡馆RICK'S CAFE。为了传神地营造电影中的氛围,他曾经把电影反复观看了一百多遍。瑞克咖啡馆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力求与电影中完全一致。环顾着那熟悉的场景,钢琴、柱廊、餐具、灯光,听着那缠绵不绝的歌声《As time goes by》, 感受着那怀旧的氛围,无处不让你重温电影里的浪漫情怀。似乎,二战时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h3> <h3>卡萨布兰卡,这座偏于一隅的北非小城,在二战期间,曾经是欧洲犹太人,从德国纳粹的魔爪下逃亡美国的通道枢纽。这里曾经暗战 激烈,谍影重重。追往思今,多少发生在卡萨布兰卡的奇闻轶事早已随大西洋波涛洋流飘散。而我眼前的这座海滨城市,却因为一部电影而仍蜚声海内外,成为了北非的旅游胜地。我行前做功课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也正是来源于这部经典之作。(图片来自宣传资料)</h3> <h3>拉巴特</h3><h3>第二天早餐后,从卡萨布兰卡驱车90公里前往拉巴特。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是历史名城。据导游介绍旧城具有中世纪阿拉伯式风貌,四周城墙,市场和清真寺比比皆是。市内多文物古迹,城东南有著名的哈桑清真寺,寺内保存有69米的哈桑宣礼塔;北部有卡斯巴乌达亚城堡;有拉巴特王宫,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还有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等。</h3> <h3>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Oued Bou Regeg)河口,濒临大西洋,终年气候温和宜人,沙滩细软,也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这个在大陆尽头的名城,湛蓝色的大海和天空,拥绕着白色的城市,城墙则犹如一个赭黄色珠宝盒,把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紧紧抱揽在怀中。</h3> <h3>(下图由团友史晓燕拍摄)</h3> <p class="ql-block">拉巴特作为摩洛哥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皇宫位于拉巴特市中心,始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宫殿式样各异,宏伟壮丽。导游带领我们外观了皇宫及周围街景。</p> <h3>(下图由团友林钢松拍摄)</h3> <p class="ql-block">拉巴特虽然不是个旅游城市,但有摩洛哥战后独立的前两任国王,即现任国王的祖父和父亲,默罕默德五世和哈桑二世的陵墓,陵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特有的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此墓非同一般的金碧辉煌,木材皆为檀香木。 由穿白色礼服的仪仗兵持枪守卫,内部装饰有浓厚的伊斯兰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陵墓是建在18世纪未期建成的一座巨型清真寺的遗址上。三百年前的摩洛哥国王,想把这里建成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但是工程未半而中道 崩殂。这片未建成的高塔和立柱群,经过三百年岁月,看上去更像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废墟。把现代的陵墓建在这里,利用当年的残柱林立,平添了许多历史的厚重感。听了导游的介绍,顿时让人感觉陵墓的设计师太赞了,竟有这样独特的妙思,更有历史的鉴赏与品味。</p> <h3>穆哈穆德5世陵寝和原哈桑大清真寺寺院中央的宣礼塔。拉巴特有很多的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为城东南的哈桑清真寺,建于1195年。它曾經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四周一共有16個門,但却毀于15世紀的一次大地震,現在是拉巴特最著名的古迹。耸立寺門的哈桑塔(宣礼塔)仍完整无缺,玫瑰色建筑美轮美奂,塔尖离地19公尺,高耸入云,肃穆之意油然而生。摩洛哥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在一些旅行者眼中是“此生必到地”。</h3> <h3>穆罕穆德五世陵寝</h3><h3>清真寺的后面为穆罕穆德五世陵寝。穆罕默德五世墓是拉巴特的标志性建筑。穆罕默德五世是前任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祖父,逝世于1961年。其墓地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着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幕,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文献。幕左侧建有清真寺,再左侧为讲经台,幕正面是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穆罕穆德五世陵寝门口的士兵,手持长枪,威风凛凛。</h3> <h3>哈桑塔广场是由昔日清真寺的废墟遗址改建而成的,诺大的广场上全部铺设着白色的花岗岩,并竖立着一排排花岗岩石柱,或高或低,整齐排列,看得出都是被地震折断摧毁后重行堆筑起来的,312根,每根直径大约都在1米左右。</h3> <h3>我们走出哈桑二世广场时,一缕斜阳照射在古老赭黄城墙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尤如一幅美丽图画,还有不少鸽子在空中盘旋,或停歇在城墙孔洞里,那画面真是美呀!城墙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不少当地人在此休闲聊天,显示了古城周边市民安宁悠闲的市井生活。</h3> <h3>乌达亚斯城堡</h3><h3>乌达雅堡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城堡内居民区房屋全部都是蓝白外墙。故拉巴特也有蓝白城之说。</h3> <h3>据说乌达亚堡开始是一个小渔村,乌达亚则是一个部落名字,慢慢发展至今成为一个漂亮的小镇,基本是蓝白色彩,不过这个小镇的蓝白是墙体下蓝上白,非常迷人,人又非常少,有少数商铺。</h3> <p class="ql-block">乌达亚古堡的城墙明显经过整修,城墙外长满棕榈树,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据导游介绍,这大门是谍中谍5的拍摄地,以门口的道路自下往上拍则是电影中的场景。乌达亚城堡,也称乌达亚要塞,建于1150年,是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阿里·穆明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渡海远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上建立的军事要塞,定名为“里巴特·法特赫”。“里巴特·法特赫”是阿拉伯语,意为“胜利的营垒”,后来要塞附近发展成为一座城市,这也就是今天摩洛哥首都拉巴特。</p> <h3>小镇乌达亚堡,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乌达亚堡建在大西洋峭壁上,这里可以观赏大西洋美景,俯瞰拉巴特港口可以远看萨累市全景。</h3> <h3>站在城墙上眺望,右侧是布雷德雷河,河口设有游船码头,远处可以看到哈桑清真寺遗址,左侧是大西洋。</h3> <h3>河口上可以看到用巨石垒砌的弯弯的防波堤防,用于阻挡大西洋的海浪对河口的冲击,形成了河口两侧的游泳海滩。防波堤防上还有当地人钓鱼。</h3> <h3>乌达亚堡建在河口突兀的石山之上,站在城堡高空平台,可见大西洋,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全景。乌达亚城堡,它坐落在海边河口的一块三角地带的高坡上,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h3> <h3><h3>我站在城墙高空平台上俯瞰着大西洋浪涛翻滚,浅滩上有不少人拿着舢板迎潮冲浪戏嘻。</h3></h3> <h3>舍拉废墟</h3><h3>舍拉废墟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时期皇家陵寝遗址,位于拉巴特,离拉巴特皇宫不远。1980年被列为摩洛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舍拉古城原为腓尼基、迦太基和古罗马帝国时代北非重要港口城市,与摩洛哥境内的沃吕比利斯古城和伯纳萨古城齐名,公元五世纪荒废。公元十二世纪,梅里尼德王朝君主“黑苏丹”阿布哈桑定都拉巴特城,修筑城墙在古城遗址基础上圈定皇陵。据考其爱妃以及他本人死后均葬于陵内。</h3> <h3>舍拉在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中被夷为废墟,如今已成为树木丛生和大量鹳类的栖息处,还可见到很多猫。舍拉废墟遗址上古罗马时期的台地园、凯旋门、元老院、论坛、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筑群落依稀可见,梅里尼德王朝时期修筑的外围城墙、清真寺宣礼塔、王妃墓碑和放生池等基本保持了原貌。站在台地园可鸟瞰布雷格雷格河谷和舍拉古城遗址全貌,外围城墙的正门上用古阿拉伯语记录了当年修陵的情况,从王妃墓碑上游人可以读到王妃的生平概志。</h3> <h3>现如今舍拉废墟绿树草地环绕,环境幽静,有游客参观后在草地上休闲拍照。</h3> <h3>古罗马遗址沃鲁比利斯城</h3><h3>距拉巴特约156公里处,是沃鲁比利斯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北非城遗址。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h3> <h3>我们在导游引导下看到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白色圆柱。甚至连古城街道,居民住家马赛克拼图地板,油磨城,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h3> <h3>1775年葡萄牙发生里斯本大地震,震后随之而来的海啸和火灾,几乎把里斯本付之一炬,使葡萄牙国力急剧下降,殖民帝国从此衰落。这次地震也使海峡对岸的摩洛哥损失惨重,沃鲁比利斯古罗马遗址,这处公元1世纪的建筑群,在罗马人走后,直到公元8世纪,还曾经接纳过伊德里斯王朝。但里斯本大地震使这处古建筑群遭受毁灭性打击,当年富丽堂皇的景象荡然无存,留下的是残垣断壁,一片荒凉。罗马柱上现已成为摩洛哥国鸟的家,它们不时盘旋或停歇瞭望,似乎是这古遗址的保安。</h3> <h3>黑色皇城梅克内斯</h3><h3>从沃鲁比利斯向南行驶30公里,我们来到被誉为“黑色之城”的梅克内斯(Meknes)。据导游介绍:四大皇城中,梅克内斯是最年轻的一座。始建于10世纪,11世纪为穆拉比王朝的要塞。1672年,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将梅克内斯定为首都(1911年为法国占领),时至今日,阿拉维王朝仍然统领着摩洛哥王国。非常强势的骁勇善战的伊斯梅尔 ,他为了加强统治和抗衡欧洲诸国,建成一支15万人几乎全部由黑人奴隶组成的“黑色禁卫军”,所向披靡,一生未尝过败绩。因此,黑色才成为了梅克内斯的代表色。</h3> <h3>梅克内斯是伊斯兰教圣地。市内多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古迹和中世纪清真寺,伊斯兰教学院等。梅克内斯古城区于199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蜿蜒徘徊的古城墙和城墙上众多的马格里布式古城门,因此梅克内斯也有“多门之城”的美称。</h3> <h3>摩洛哥皇家马厩粮仓</h3><h3>在梅克内斯城,我们参观了摩洛哥皇家马厩、粮仓。据黄导介绍:莱·伊斯梅尔酷爱养马,他修建的巨型马厩和粮仓,是由二十多个相互连通的拱穹式的谷仓所构成,高度大约十二米,至今让参观者叹为观止。</h3> <h3>皇家马厩和粮仓其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其中大部分的屋顶在1775年大地震的余波中遭到损毁。</h3> <h3>伊斯梅尔还嗜马如命。据说,他的马厩里,养有大约1.2万匹御马,粮仓里的粮食,足够这些马吃15年!马厩外的水池储备的水,也足够这些马饮用一年。遗憾的是梅克内斯遭受大地震,皇宫及其建筑物都毁了,留下巨大的粮仓和空空的马厩。</h3> <h3>(下图由团友史晓燕拍摄)</h3> <h3>曼索尔城门</h3><h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摩洛哥很长很完整的、布局复杂和形式丰富的古城墙之一,而城墙上十分壮观的,就是以胜利、凯旋之意而得名的古城门。穆梅克内斯凯旋门建于1732年,外观华丽,中间还有一段故事耐人寻味。导游介绍,凯旋门设计者曼苏尔原来是天主教徒,后来改宗信奉伊斯兰教,“曼索尔”是他改信伊斯兰教之后的名字。他决心要在梅克内斯建造一座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凯旋门,使其成为梅克内斯的骄傲。曼苏尔门上镶嵌由马赛克拼对的复杂图案,从上到下都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古兰经文,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就像巴黎凯旋门为拿破仑1805年击败俄奥联军的胜利而建;曼索尔门建得更早,大概是为弘扬穆莱·伊斯梅尔的文治武功。</h3> <h3>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拉巴特、沃鲁比利斯和梅克内斯各城之间辗转往复的路上,不仅看到了柏柏尔人的风情、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中世纪的阿拉伯风貌,也使我们观赏和感受了阿拉伯建筑雕刻艺术和摩尔人建筑美学的遗风。下一站我们将去古城菲斯。(待续)</h3><h3>(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和宣传资料,图片除注明外,由本人和吴海红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