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攒盘:犹若众星捧月,聚“美”五百年

文藏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盘聚何时</p><p><br>从头而论,“攒”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聚也”。顾名思义,“攒盘”是指将数件盘子相攒组合而成,故而其又称“拼盘”、“全盘”,虽属“盘”类,但独具匠心处单在一“攒”字。<br><br>不管是考古发现还是传世实物,攒盘最早只见有明代万历时期的实物。故而业界多认为此时为攒盘的正始。<br><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盛极而衰</div><p></p>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此攒盘是由4个内盘和8个外盘共同组成葵花式,造型优美,设色雅致明丽,构图疏朗有致,在釉色莹润的白色胎体上绘以四时花卉和果实,间以姿态各异的蝴蝶穿插,蝶恋花里意趣盎然。最匠心处,莫过于它的工艺。虽由单个的12个小盘组成,但组合起来却不见缝合线,只因单体之间弥缝紧密,浑然一体,棱角分明、规整挺拔;每个单体小盘的边缘设置了宽为1厘米的边沿,不仅有效避免了边沿的变形,而且便于拇指着力,便于拿取、盛装、挑选和洗涤;整个攒盘边沿饰以红彩“万”字锦地和描金“寿”字,既有把各自独立的12块小盘聚拢之意,也有灵动韵律之感;最难得的是单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效果,一改传统陶瓷对称平稳的静态美基调,在静态的葵花式外形中分割出动态美的造型来,均衡却不凌乱,规整却不呆滞,真真把实用性和美观性做到了极致。 <br></h5><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康熙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中期 青釉青花釉里红花果纹攒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18世纪 青玉八吉祥福寿纹攒盘 (一套)</h5> 至清康熙朝,中国的制瓷技术更上一层楼——原料和制作愈加精致、规范,技艺更是突飞猛进、创新不断,攒盘的制作自然也向精巧雅致、异彩纷呈的方向大步迈进。此时的攒盘不仅胎体轻薄、釉料白嫩细腻犹如“糯米汁”,而且品种繁多,使用更广。<br><br>在装饰手法上,除见有明末流行的青花及青花五彩攒盘的制作外,清康熙朝还增添了五彩描金攒盘、色地三彩攒盘和素三彩攒盘等;式样更是有圆有方、有花有叶,如六方、八方以及梅花、葵花、菱花、莲瓣、花叶等诸多版本;制作也突破了各小盘不能移动的遗憾。留世的康熙攒盘精品,当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雍正 五彩花卉攒盘</h5><div><br></div><div>此后的雍正、乾隆两朝,中国古代的瓷器烧制工艺步入顶峰。瓷质攒盘也随之辉煌——珐琅彩、粉彩、青花等争奇斗妍的同时,还出现了铜胎画珐琅的攒盘。尤在乾隆一朝,更有玉质、紫砂质攒盘的出现。<br><br>清中期的攒盘有此盛景,皆因皇帝喜好、百官争献之故。比如铜胎画珐琅攒盘多以色地装饰为主,即在黄地、蓝地、绿地上绘制图案和纹样;器物底部和口沿露出的铜胎线条,又常常镀金修饰;纹样题材多寓意吉祥如意、多福多寿。器物整体呈现华丽富贵、精致奢华的风格,但大多为宫廷制作,民间罕有流传。<br><br>更能体现此时的攒盘竭力精益求精的是,制作上开创了集盖、攒盘、盘托为一体的配套器具之先河,影响深远。此法不仅避免了脏物的落入,保证了食物的新鲜,而且设计更人性化。<br><br>嘉庆之后,清朝国力日衰,攒盘制作的璀璨绚烂也日渐萧瑟。好在清代中期末叶、清晚期直至民国时期,攒盘已从宫廷、官宦等上流社会在节令、婚丧嫁娶、宴请恭贺等重要时节里作为款待来宾的礼器,走向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此时的攒盘,或用以盛装珍馐美味,或用以摆放干果茶点,甚或赏心雅玩,为世人所深宠。<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青玉花卉纹攒盘</h5> 正因攒盘的普世之用,多在江西景德镇和广州制作的陶瓷攒盘便也针对不同的使用群体而少精多粗。少精者,如不见制作昂贵的铜胎画珐琅,而开始流行紫砂胎画珐琅或施釉的攒盘;多粗者,如胎质不细偶泛铁点,釉面也会有桔皮现象,造型不规矩周正,直线不直、倒角有变形等;甚至为省工节时,此时的陶瓷攒盘大多无底足或底部这一平面不施釉。<br><br>至于瓷釉的装饰手法则普遍采用清新雅丽的粉彩,而间或有素净明雅的青花或单色彩、浓艳繁复的广彩、费工费时的轧道扒花以及颇具文人画意的浅绛彩等;所涉及纹饰题材也不再局限于寓意吉祥的八宝、花卉、瑞禽、龙凤等,而是更加丰富地体现生活场景如母婴嬉戏、人物故事、写意山水、花鸟纹等。<br><br>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期的约50年间,浅绛彩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瓷器上,创造出了中国瓷画的全新面貌。此法在攒盘上也多有使用,也算是攒盘在其落日余晖中留给后人最后的惊世美景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紫砂加蓝彩攒盘一组</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子多福</p><p><br>民国时期著名的瓷器鉴赏家、收藏家许之衡,在其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赞叹说:“果盒亦为攒盒,乃盒数个,盘格星罗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板,而置种种食品与其内也。”<br><br>此说也算一语中的,攒盘之妙巧可人就在于若干体量均等、形制规整、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勾连的小盘攒聚组合,再在盘中盛上各色瓜果、小菜和点心,瓜果五颜六色、菜蔬荤素穿插、点心酥软搭配,形状上块、片、丁、丝互补,味道上酸、甜、咸、辣皆宜,该是一道多么赏心悦目、怡心怡口的精雅小宴呢!更为可贵者,收纳方便又巧于展示,一扫其他器皿各自为营、见多则显狼藉的尴尬。</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外蓝釉内绿釉绘山水楼阁紫砂九子攒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晚期 铜胎画珐琅云龙纹攒盘 (一套)</h5> 所以,在攒盘的形制上,少则5件,多达20多件。数量少的,可据块数多少为攒盘讨一个好名头: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组件多者则由内外两层、三层组合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互嵌互让;有时是寓意天圆地方的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有时是意化自然花草的叶形、花形;技法上雕、刻、画、绘无不运用;所用材质目前所见有陶瓷、景泰蓝、铜胎画珐琅、玉石、木胎布漆、紫砂等,更是丰富多彩;外部再配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和盘而出,美不胜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 紫砂挂釉山水人物图攒盘(一套九件)</h5><br>但造就如此胜景,并非易事。毕竟组成攒盘的众多小块需有极其严格的设计,并准确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每个个体组合严密、不留缝隙;在无缝密合的基础上,还必须使各个单体互相呼应,不能有拼凑凌乱之感;整体器形还需美观,不能顾此失彼。所以攒盘成器较难,极考量功夫。<br><br>虽然攒盘的使用如今并不多见,但已见复兴的端倪——新春佳节,各家盛放各类干果的盘盒已多见攒盘之雏形。而这正是因为攒盘不断蜕变的组件、形制、色彩、纹饰、材质,让攒盘玲珑秀气亦不少气量,精工细巧亦不乏实用。<br><br>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积淀的攒盘,是中国古人生活态度、民俗情趣的寄托,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人文思想、审美能力的承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 粉彩福寿攒盘 (一套九件)</h5><br>晚清民国时期的攒盘在形式上已较以前更加规范化和程式化,多为或方或圆的九子攒盘造型。方形器多以一主四副四边,圆形器多以一主八副两种形制。如方形器的排列是由从里到外二到三层大小渐变、方向不同的梯形组成,最里层是一个方形的主盘,第二层由四个梯形的副盘围绕主盘组成,第三层叫做边盘,为紧扣副盘、形体较大的四件梯形盘。四件边盘还有一个较独特的设计,即四个直角都被处理为“凹形”委角,它可有效地避免直角变形的可能,更为拿取攒盘留出手指拿捏的必要空间。这一处理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到方形的九子攒盘中, 也说明了对这种独具匠心设计的认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 利永监制卧龙居士作白磁釉加彩高士紫砂攒盘</h5><br>此件攒盘胎质纯净,釉色明丽,色彩巧妙,搭配自然。整体造型呈方形,由四件规格一致的三角形组件拼合而成。线条笔直,曲线优美,每盘皆绘人物、风景图画,件件画意不同,手法熟练,画面丰富,意境尽出,美观典雅。器底刻有“利永公司出品”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