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6月15日,在分别了50多年之后,铜矿峪子弟学校六七届30多名同学再聚垣曲。他们从吉林,深圳,太原,天津,宝鸡,河津揣着一份思念,回到第二故乡。怀念流逝的岁月,追寻逝去的芳华。虽然青春不在,华发早生,同学相见不相识。但岁月抹不去浓浓的同学情。</h3> <h3>当年书桌上的“三八线”早已不见,少男少女懵懂的羞涩早已远去。说不尽的童年趣事,挥不去的浓浓乡愁,聊不完的万千感慨。</h3> <h3>50年后师生见面,深情的一握,粲然一笑。</h3> <h3>年近八旬的古老师,仍然中气十足。他的深情发言让同学们非常感动。</h3> <h3>岁月无情,挡不住我们激情还在。</h3> <h3>以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h3> <h3>戴上红领巾,又回到了那快乐的童年。</h3> <h3>参观美丽乡村和奇石展览馆。</h3> <h3>参观垣曲县自然博物馆。据说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自然博物馆。这里除了藏有大量的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大量实物和动物标本外,最最令人激动的是“世纪曙猿”化石。45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垣曲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发源地。</h3> <h3>来源于天上的陨石。</h3> <h3>湿地公园。</h3> <h3>乘船游览小浪底水库。</h3> <h3>老妪聊发少年狂。</h3> <h3>铜矿峪学校早已荡然无存。在前河转盘留个影。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欢乐和回忆。这里有我们数不尽的童年的脚印和上学路上的歌声。</h3> <h3>这里就是原来的大学校。“大学校”,也就是小学高年级的学校。是在大跃进时期一个星期内建起来的。记得四周是教室,中间是操场,靠近东边的地方有两个秋千架。我还记得有一次荡秋千,荡的快与架子一样平的时候,上课铃声响了,心一急飞了出去,爬起来赶紧去上课,除了胳膊稍微有些疼以外,竟然什么事儿没有。</h3><h3>学校办有一张油印小报《火炬》。那时喜好写作文儿,自然而然的成了这张小报的通讯员。让我好不得意了一阵子。还记得有一篇文章是学校的一个老师写的,可能是当时的教导主任。文章的题目是《中条山之夜》“改完了最后一本作业,我披着衣服走出了办公室。满天的星斗一闪一闪的……”</h3> <h3>残败破旧,这里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园。一遍一遍寻找,还有多少家的温暖,还有多少甜蜜的回忆?</h3> <h3>我们在铜矿峪井下指挥控制中心参观。</h3><h3>铜矿峪是1958年开始兴建的,1974年投产,当时的年产量为70万吨。当年的矿工手提着电石灯,穿着厚厚的棉袄,乘坐轨道车下井。打眼,放炮,清渣,灰尘弥漫。现在是乘着中巴车下井,下面有空调,卫生间,休息室。条件跟当年天壤之别。近年来不断引进新的工艺,产量也由70万吨,400万吨达到了600万吨,正在向着两千万吨目标奋进。</h3> <h3>控制室的工程师在为我们讲解。</h3> <h3>这是当年的大竖井还在生产。</h3> <h3>重走当年的左家湾。这里正在建设以旅游为中心的新农村。打造魅力左家湾大美左家湾。</h3> <h3>当年我们扎猛子学游泳的八一水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中的瓦舍水库。</h3> <h3>我们怀旧的脚步来到了当年的职工医院。杂草丛生,断壁残垣。只有“职工医院”几个大字如白发宫女般地诉说着当年的往事。</h3> <h3>当年的职工医院食堂。</h3> <h3>医院的凉亭已经种上了花草。</h3> <h3>12冶当年的办公大楼已被重建为商住楼,只留下了一块勾起往事回忆的牌子。</h3> <h3>几十年前的老楼,已经面临着被拆除。</h3> <h3>我家当年居住过的尖角,已变成现代化的小区,找不到当年的一丝痕迹。</h3><h3>最后的一点点乡愁也被轻轻地抹去。</h3> <h3>难舍难分。</h3> <h3>何时再相见?愿各自珍重,重逢时一个也不能少。</h3>